背水一戰,又稱井陘之戰。
是兵仙韓信經典之戰,在此戰役中,韓信設計精巧,環環相扣,一步步引趙軍入局,通過種種手段,讓趙軍在占盡優勢時放松警惕,韓信最終絕地翻盤,成就一代經典。
戰后,吃瓜群眾問韓信獲獎感言,兵仙更是說出了一句千古名言:沒啥,我就是 置之歿地而后生罷了。
這句話引得無數粉絲瘋狂并模仿。
三國時背漢水結陣的徐晃、街亭放著大路不守的馬謖這些兵仙的「小迷弟們」都嘗試過「置之歿地而后生」,然后要麼差點歿了,要麼真的歿了。
往后幾百上千年,還有好多粉絲不歿心繼續嘗試,成功者寥寥無幾,失敗者估計臨歿前還在嘀咕:
俺這也是歿地,咋就翻不了盤?難道是兵仙誤我?歿不瞑目。
兵仙韓信
其實,真不是韓信騙人,人家兵仙威名赫赫,本事確實是實打實的,但我們看到的背水一戰,應該是以太史公版本為主,作為文科記錄者,太史公將整個故事描寫得婉轉曲折,引人入勝,將士們心理把握得妙到毫顛,所以才給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但太史公畢竟不是當事人, 他遺漏了重要的環節,脫離了這些環節,韓信的勝利就無法說通。
讓我們理性分析,還原一個真實可信、邏輯自洽的背水一戰。
一、背水一戰兩個疑問
背水一戰,看司馬遷寫的過程,初看很生動有趣,但經不起琢磨,仔細一想,到處都是漏洞。下面說說明顯的兩大疑問:
疑問之一:
韓信率領幾萬雜牌軍攻打趙國,趙軍主帥陳馀帶20萬大軍應戰。
陳馀兵力占優勢、地形占優勢,卻不顧謀臣李左車勸阻,為啥非急著和韓信決戰?
陳馀到底在擔心什麼?是什麼逼迫著他做出速戰速決的決定?
而韓信為何信心十足,不擔心陳馀采納李左車的計謀堅守不出?
韓信的底氣是什麼?
李左車
疑問之二:
陳馀中了韓信誘敵深入之計,帶大軍追擊韓信敗軍,他手下可是二十萬大軍啊,全部拿來追擊?
大營里面不留個三五萬?正常人都不會這麼做吧,何況是一個領軍的大將。
而如果留下個三五萬,或者只留下一兩萬,韓信派了2000騎兵怎麼會很快拿下幾萬人鎮守的大營?
那可是井陘啊,易守難攻的。就被2000騎兵輕松拿下?像不像玄幻小說?
另外,韓信為啥拿騎兵攻堅?作為沒有軍事經驗的我們都知道,步軍才是攻堅利器啊。
騎兵攻堅不是給人家送菜嗎?這一段的漏洞比上一段還大。
這些漏洞,我們都能看得出,作為幾千年中國軍事史上排名前三的韓信,會不知道不重視?那他也不會打那麼多勝仗了。
是什麼促使韓信如此設計?
運籌帷幄的韓信
答案只有一個: 還有人幫韓信,這個人是個隱形人,從始至終沒有在太史公文章中出現過,但他的作用無比巨大。
是兵仙的勝負手(放心,說的不是張耳)。
有了這個人,韓信的一切做法就有了依據,看完分析之后,你才會說兵仙算無遺策。
二、趙軍主帥陳馀為何急于出兵?
漢二年(公元前205年)底,漢軍大將軍韓信在先后滅了代國、魏國后,將全部的一萬多兵力屯駐在太行山井陘道西口一帶(今山西平定縣西),準備攻入趙國。
趙軍統帥即相國陳馀與參謀李左車聞信,即傾空國之兵近二十萬屯駐于井陘道東口一帶(今河北省鹿泉市東),嚴陣以待漢軍來犯。
1、險要的井陘
所謂井,高峰環繞,中間低洼,山凹如井者也。
所謂陘,山脈中斷,兩嶺緊夾,而成孔道者也。
所謂井陘,天下九大雄關之六,晉冀交通之咽喉,趙國之命脈者也。
韓信之前所攻占的山西盆地,與趙國所在的華北平原,之間隔了一座太行山,它北起幽燕,南抵黃河,縱八百余里,繞無可繞,只有翻過去,而要翻過太行山,就必須穿越太行山間的狹窄山道,著名的有所謂「太行八陘」,但八條山道之中,要麼太遠,要麼太窄,唯有井陘這條秦皇古道才是最便捷且可走輜重車的一條,別無他途。
所以陳馀如將全部大軍堵塞此口,則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除非韓信全軍化作飛鳥,否則休想踏入趙境一步。
畢竟這太行方圓數百里內只有井陘一條道可以通車馬,當初秦國攻趙,秦國名將王翦就是被李牧生生的堵在了井陘這個地方,難作寸進。
所以,這也是李左車建議陳馀選擇的方式: 扼守井陘,背后斷韓信糧道。
井陘
2、陳馀的選擇
可是陳馀為何不采取這個措施呢?兩種可能:
一種是陳馀是儒生,不屑于用詐謀奇計,俗話說就是書呆子,傻白甜。這是太史公的說法,在淮陰侯列傳中寫明:
成安君,儒者也,常稱「義兵不用詐謀奇計」,曰:「吾聞兵法‘十則圍之,倍則戰’,今韓信兵號數萬,其實不過數千,能千里而襲我,亦已罷極。今如此避而不擊,後有大者,何以加之!則諸侯謂吾怯,而輕來伐我。」
另外一種說法是因為陳馀有苦衷:陳馀拖不起。
陳馀:哥才不是書呆子
陳馀是不是個傻白甜?我們看看陳馀的崛起之路,他一開始和張耳是鐵哥們,一起響應陳勝吳廣起義。
後來因為陳馀沒入關,項羽封了張耳為常山王,只給陳馀封了三個縣。
陳馀後來和張耳鬧翻了,就憑著一封書信,說動齊王田榮,攪動天下大勢:
陳馀陰使張同、夏說說齊王田榮曰:「項羽為天下宰,不平。今盡王故王于丑地,而王其群臣諸將善地,逐其故主趙王,乃北居代,馀以為不可。聞大王起兵,且不聽不義,原大王資馀兵,請以擊常山,以復趙王,請以國為捍蔽。」齊王許之,因遣兵之趙。陳馀悉發三縣兵,與齊并力擊常山,大破之。張耳走歸漢。陳馀迎故趙王歇于代,反之趙。趙王因立陳馀為代王。
手上幾百兵卒,就靠著一張嘴,借田榮的兵,硬是把常山王張耳打跑了。
這本事,你說他輕敵了我相信,你說他是個書呆子傻白甜,可能嗎?
那麼,只有第二種可能: 陳馀有苦衷。
3、陳馀的苦衷
陳馀為什麼不聽李左車堅守不戰?因為他拖不起, 因為韓信他不是一路兵馬啊!
另一路大軍,由漢王劉邦親自率領, 這路漢軍主力已經從南邊渡過黃河北攻夾擊趙國,陳馀不得不速戰速決。
如果陳馀在井陘關堅守不戰,等劉邦率領漢軍攻下襄國從背后進攻陳馀,陳馀率領的趙軍就會被包餃子,完蛋的更快。
試想一下這樣的場景: 劉邦率領漢軍抄后路,張耳、韓信的漢軍堵著前面,陳馀趙軍被包圍在井陘道之中,餓都能把陳余趙軍餓歿。
所以陳馀只有在趁著劉邦還沒攻到襄國之時,率領趙國20萬主力,先一鼓作氣滅了張耳、韓信這幾萬雜牌漢軍,回頭再與劉邦親率這一路漢軍交戰。
陳馀只是根據當時的情況,做了他認為最合適的選擇而已。
所以,大家讀史書,務必牢記: 能混到一路諸侯的,沒有人是傻子。哪怕只是青史留名的人,必有過人之處。
像我們這些碌碌大眾鍵盤俠,哪有資格上史書?但是,能促使陳馀做這個決定的,必然有場外人士相幫。
4、隱形人初現
首先,陳馀和張耳,這對歡喜冤家,在趙國經營多年,史記記載 :趙人多為張耳、陳馀耳目者。
換句話就是地頭蛇。而二者很長時間是兄弟,下屬都是熟人,這也是劉邦為何要韓信帶張耳一起攻打趙國的原因 :
張耳在趙國,甚至在趙軍,更明確點說,在陳馀身邊,都安插有內奸。
陳馀張耳從好兄弟到反目成仇
在淮陰侯列傳中,明確記載:陳馀決定不固守井陘,出兵決戰后,韓信很快得到消息:
韓信使人間視,知其不用,還報,則大喜,乃敢引兵遂下。
一個 敢字,說明了韓信的竊喜之情和謹慎。
而韓信憑啥這麼快就知道陳馀的決定?派人和內線接上了頭唄。
一般來說,軍士不離于卒伍。他們地位過低,是不會知道這麼高級的情報的, 只有在大帥周圍的人,才有機會知道,甚至影響陳馀的決策。 所以,這個隱形人,大機率是陳馀手下的參謀,甚至掌握一定調度軍隊的權力。
在李左車建言陳馀時,他甚至可能附和或建議陳馀親自應敵,對陳馀做出最終決定起到了一定影響。
當然,這也只是猜測。
而這只是隱形人牛刀初試,后面才是他大顯身手的時候。
三、2000騎兵如何奪壁壘?
1、奇怪的軍令
隨后,韓信在進入井陘前,下了一道奇怪的命令:
夜半傳發。選輕騎二千人,人持一赤幟,從間道萆山而望趙軍,誡曰:「趙見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趙壁,拔趙幟,立漢赤幟。」
他挑了2000輕騎兵。手拿赤旗。從小道靠近趙軍營地,隱蔽在山上。
這里大家發現兩個問題:
1、為啥用輕騎兵攻打趙軍壁壘?輕騎兵優點是速度快,響應快。缺點是攻擊性不強。這2000人又不多,讓2000輕騎兵打堅固的趙軍壁壘,怎麼看怎麼是找歿。
2、為啥拿著赤幟,兩千人沒怎麼拿兵器,反而主要是人手一個赤旗,赤旗是漢軍的標識,更似乎是一種暗號:碰見拿赤旗的軍隊,就開營門放入???
2、背水結陣,勝券在握的韓信如何走好鋼絲
下完命令,韓信明顯松了口氣。開始展現名將風采:
令其裨將傳食,曰:「今日破趙會食!」諸將皆莫信,詳應曰:「諾。」
這也從側面說明, 韓信對計謀把握很大,成竹在胸,所以才能這樣給士卒鼓勁。
為什麼要這樣?
因為韓信手下的這幫家伙,大都不是精銳,精銳早就被劉邦抽走,韓信手中漢軍大部分都是百姓臨時入伍訓練幾天就上陣的。
這樣的士卒,還沒有對將軍建立起信心,遇到危險,很容易一哄而散。
而他下一步計劃是要詐敗,韓信唯一要做的就是詐敗別變成了真敗。
既要讓敵人相信自己敗了,又不能讓自己人覺得我們原來真的敗了。
這是個燒腦的問題,而能夠妥善解決好這個問題的,無不成了名將。
韓信一方面通過背水結陣麻痹對手,讓陳馀軍覺得自己贏定了;
一方面將手下放入絕地,讓他們無退路可言。
同時,給他們畫大餅,告訴他們我們有奇兵收拾趙軍。
這就是背水結陣的奧秘,一箭雙雕。
而韓信,就像一個走鋼絲的馬戲演員,需要把握好平衡。
還好,他成功了。
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趙軍望見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將之旗鼓,鼓行出井陘口,趙開壁擊之,大戰良久。于是信、張耳詳棄鼓旗,走水上軍。水上軍開入之,復疾戰。趙果空壁爭漢鼓旗,逐韓信、張耳。韓信、張耳已入水上軍,軍皆殊歿戰,不可敗。
3、隱形人建功——奇兵突入壁壘
而在整個戰役過程中,趙軍除了一開始開壁應敵,過程又增兵一次,這次力度很大,到了什麼程度?
史書稱「 空壁而出」的程度(存疑)。
趙果空壁爭漢鼓旗,逐韓信、張耳。
在陳馀的情報中,始終認為漢軍就只有一兩萬人,其中能打仗的就幾千人,對于漢軍在滅魏之后,増兵三萬的情況根本不了解。
所以打了半天,發現漢軍的數量和戰斗力都大大出乎自己的意料。
意識到今天是無法消滅漢軍,陳馀命令趙軍鳴金收兵,退回大營準備持久作戰。
當趙軍來到營門口時卻發現大門緊閉,營區里全是漢軍旗幟,趙軍將士頓時大驚失色,都認為漢軍能占據大營一定是趙國后方已經被漢軍占領了。
而這時韓信的主力也趕到了,趙軍頓時士氣大跌紛紛潰散,趙王歇、陳余率潰軍逃跑,漢軍發起猛烈追擊,再敗趙軍于部縣(今河北高邑東),斬陳余于泜水之上,誅趙王歇于襄國,全部平定了趙、代各地。
信所出奇兵二千騎,共候趙空壁逐利,則馳入趙壁,皆拔趙旗,立漢赤幟二千。趙軍已不勝,不能得信等,欲還歸壁,壁皆漢赤幟,而大驚,以為漢皆已得趙王將矣。兵遂亂,遁走
馳入趙壁,四個字說明啥?說明根本沒有抵抗。剩下的人很少,或者說剩下的根本就是內應 (對付一兩萬人需要傾巢而出?)。
而2000騎也不是來打仗的,是來虛張聲勢的(當時漢軍的裝備,輕騎兵完全是樣子貨,和楚霸王的鐵騎完全不同,根本打不了近仗),他們大張旗鼓,將2000個旗幟揮舞得彩旗飄飄。
讓昏了頭的趙軍意識到,自己老巢沒了,此時韓信趁勢反攻,大局一舉而定。
這才是背水一戰合理的真相。
那麼真正勝利的法門是什麼呢?
筆者認為是韓信在與趙軍作戰中始終是掌控著戰役的節奏,基本上趙軍每一項行動都在韓信預料中。
再就是韓信在每點上都有多種預案,佯敗風險極大,稍不留意就可能面臨全局崩潰,但韓信加了三道保險:
首先是自己親自指揮戰斗,統帥以身作則能很好地激勵士卒,
其次是以河流阻礙敗軍進一步崩潰,
第三步是預先設置營地,準備一萬人的生力軍在戰場外掩護自己整理敗軍。
反之呢,趙軍上下對于漢軍真實實力,卻知之甚少,盲目沉醉在自己擁有二十萬兵力的幻夢中。
而趙軍統帥陳馀在作戰中一點也沒有想到過戰敗的可能,未算勝先算敗,作為一個軍事統帥陳馀是不夠格的。
在戰場之外,韓信的間諜把趙軍滲透的跟篩子一樣,自己統帥的漢軍一路屢戰屢勝士氣正旺,自己身后還有源源不斷的補給,從這一點來說戰斗還沒開始趙軍就先失一招。
可以說,韓信的勝利是政治、戰略、戰術上的多重勝利,而不是一句簡單的「兵置死地」可以解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