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元年(1399年)十月,農歷北國已進入冬季,最低氣溫已經降到了零下,一支行色匆匆的軍隊正在急速行軍。這是造反的燕王朱棣挾持寧王朱權后合兵后的軍隊,如今它經過整編被正式分為五軍,每軍各設主將,左右副將,北兵得到生力軍補充,實力大大增強了。
朱棣在九月十九日從北平出發,九月二十五日解永平之圍,十月六日攻下大寧,十月十八日從大寧出發,十一月四日抵達孤山,來回差不多花了一個半月。
北平之圍在前幾天已經事實上解除了,得到朱棣朱權合兵的消息,李景隆不得不把大本營移到北平東面20里的鄭村壩,分出兵力準備迎擊北兵,城內壓力大減。
朱棣在白河小試鋒芒,擊潰了南兵前哨陳暉部,立即向李景隆的指揮部奔襲而來。南兵已分列9營嚴陣以待,他們在北平城下啃了一個半月的城墻,早就怨氣沖天,攻城實在不是人干的活,白天風險高不說,晚上還沒覺睡,鐵人也扛不住,現在既然朱棣出現了,那就真刀真槍干一場吧!
鄭村壩在朝陽門以東20里處,元朝它是朝廷的馬場,自古以來,就被統治者視為重鎮,堪稱北平東郊的門檻。
寒冷的荒壩是極好的戰場,在這一天,白河兩岸的鄭村壩成了數十萬大軍廝殺之地,南兵也是有血性的軍人,雖然他們騎兵不如北兵多,但訓練有素,列陣完畢的步兵同樣相當強勁。雙方誰也不肯退讓,各為其主進行著殊死的搏殺。
朱棣是個絕對的好戰分子,他的一生為戰場而生,為戰場而死,這種血液里跳動的基因讓他每次作戰身先士卒。每次作戰,他從來不顧及自己全軍統帥的身份,嗷嗷叫著把自己當成一個普通騎兵一樣沖鋒。
這樣熱血的統帥能激勵全軍,可是物理常識告訴我們,朱棣不是超人,他再勇猛也只有一條命,一旦受傷,燕王殿下也會掉血乃至打出GG。按照這個理論,南軍士兵在戰場上只要先干掉朱棣這個總頭目,戰爭不就結束了麼。
道理是這個道理,可在整個靖難之役中,朱棣不止一次遇險,卻從沒受過傷,連點血皮也沒掉,這就要感謝大侄子了。
我們知道朱允炆是個食古不化的書呆子,把程序正義看得比命還重,他在調兵遣將征討四叔的同時,還不忘鄭重其事向將領們交待一句: 「勿使朕有殺叔之名。」
這句話十分耐人尋味,有著兩個意思。
表面意思:別讓我背上殺害叔叔的不孝罪名啊。
暗地意思:你們一定要在戰場上殺了我叔叔,不然弄回來給他按罪名我名聲不好。
在將領們聽來,這句話又有兩個意思。一、皇上很仁義,希望在戰場上生擒朱棣,弄回京城。二、皇上很陰險,想弄死朱棣又不肯背鍋,讓我們給他扛著。
由于這口鍋太大,實在沒幾個人敢背,到將士們嘴里,朱允炆的意思就變成了:皇上下圣旨了啊,誰也不許動反賊朱棣一根汗毛,誰殺誰就是皇帝的仇人。
從此朱棣在戰場上如有神助,殺進殺出不僅沒受傷害,連點血皮都沒掉。
當然,戰場上刀槍無眼,緊張起來還是會有閉著眼睛放箭的士兵,朱棣本人甲胄精良,通常能免疫流矢傷害,但戰馬是個弱點,在鄭村壩他的坐騎又被射中一箭,險些將他掀翻下馬,幸好旁邊的護衛幫戰馬進行了緊急處理,朱棣頭也不回,跨馬繼續沖殺而去。
要當朱棣的護衛也是個苦差事,朱棣殺得痛快時,他們必須緊緊跟隨在身邊,朱棣陷入險境,護衛更要能舍命護主,能成為朱棣戰場上的護衛,本身就是個很高的要求。在這場戰斗中,緊緊跟隨在朱棣身邊有一個叫做馬三保的護衛,他的身份有些特殊,這是個宦官。馬三保不是普通宦官,他是宦官中的戰斗機——武裝宦官,雖然身體有殘缺,他砍起人來卻比男人還男人。朱棣看在心里,記在心里,戰后特地賜他姓名:鄭和。他就是以后七下西洋,大名鼎鼎的三保太監。
得到新招募的大寧軍馬這支生力軍,北軍在此戰中與人數占優的南軍打得火光四濺,一度占據了上風,其中表現最搶眼的是一股來去如風的蒙古人——兀良哈騎兵。
洪武一朝先后十幾次對北元用兵,蒙古人被越打越分散,眾多部落你往東我往西,跑著跑著感情就跑沒了,大一點的團伙逐漸自立山頭,不再有人能統一管轄他們。
其中一個叫兀良哈的部落,收編了自稱為「我著」和「往流」的兩個較小部落,整合為一個新的兀良哈部落。朱元璋用懷柔手段收服了這個新部落,把他們安置在朵顏、泰寧、福余三衛,由大寧軍區統轄,并設置了一個全寧衛進行牽制,由元朝降官降將鎮守。
這三衛被稱為朵顏三衛,也叫兀良哈三衛,共有幾萬騎兵,是當時一支極為能打的蒙古部隊。
一直以來有朵顏三衛幫助朱棣靖難成功的說法,實際上這個說法并不準確。
朱棣確實做夢都想得到朵顏三衛助力,不過由于洪武二十二年歸順的北元宰相失烈門和將領塔失海牙發動叛亂,誘殺全寧衛指揮后,全寧衛官兵就此潰散,從此兀良哈三衛趁機進入全寧地區,開始劫掠邊境,(獨朵顏地險而強,久之皆叛去),一直到建文年間也沒能解決這個問題,為此朱棣還曾率領大寧和北平軍隊出擊討伐過他們。
朱棣成了反賊后,他就惦記上了這幫戰斗力一流的蒙古人。朵顏三衛不忠于朝廷,他也不忠于朝廷,朱棣決定派人和這幫蒙古人好好聊聊,這次不是用刀槍,而是用金錢。在他住進寧王府訴苦的那十幾天里,他的手下們在加緊著收買工作,重要目標之一就是這幫蒙古騎兵。
朱棣在大寧具體收買到多少外援,有兀良哈三衛騎兵3000人/6000人,再加部分女真人之說,總之肯定不是全部——「未嘗盡驅三衛以行也」,因為朱棣走后,沒被收買的兀良哈人就入侵了大寧,把那里變成了一片無人區。
鄭村壩之戰中,雇傭來的兀良哈騎兵被朱棣放在最關鍵的位置當做先鋒使用,這些蒙古兵收了錢一點也不含糊,他們怪叫著發起令人膽寒的沖鋒,一連踏破南軍數座營壘,這說明朱棣果然不虛此行,花大價錢請來的外援確實是管用的。(使使以賂請,而兀良哈以騎來從戰,有功)
朱棣得到的大寧兵力包括大寧軍區投降軍隊,還有寧王自己的營州中、左、右三護衛,以及這部分朵顏騎兵。朵顏三衛再次整體歸順,要到永樂二年,在建文元年,他們還是個時叛時附的狀態。
朱棣軍中本來就有不少蒙古人,他們中還有許多擔任將領,如薛斌、薛貴、李賢、吳成這些都是蒙古人的漢名,為朱棣靖難立下赫赫功勛。吸收了大寧兵馬后,蒙古騎兵比例進一步上升,成為北兵中一支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
北兵奮勇,南兵也不弱。他們陣中不乏勇將,并不遜色于朱棣手下的張玉、朱能,就算朱棣得到強大助力,也難以迅速擊敗他們。雙方從中午一直殺到傍晚,場面是北兵稍占優勢,但南兵陣腳未亂,差不多算個平手。
由于沒有裝備夜視儀,古代打仗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大家只能在白天互砍,太陽一下山必須收工,有啥恩怨第二天再見分曉。于是按照慣例,天黑前北軍將士勒馬橫刀,撂下幾句放學后別走之類的狠話,就打馬回營吃飯去了。
一夜平安無事,等第二天大家吃飽早飯來到戰場,準備接著砍昨天那些個討厭的南方人時,只看到對面空無一人。朱棣派人到南軍營地偵察,得到的報告是滿地都是丟棄的輜重、武器,唯獨不見一個士兵。
幾十萬大軍就這樣消失無蹤。
沒有記載戰斗中李景隆在白天的戰斗中有什麼亮眼的表現,或許他沒有表現才是最好的表現。但是李景隆覺得自己作為主帥還是應該有所表現,于是白天沒啥表現的李景隆,選擇在晚上大大地表現了一番。在南兵未露敗相的情況下,趁著夜色,他下令全軍拔營而去,離朱棣越遠越好。
朱棣立即率軍趕到北平城下,圍困北平的南兵這時還不知道他們已經被大將軍拋棄了,在腹背受敵的情況下,這些將士還是堅持戰斗了兩天才敗退,北平之圍徹底解除。
這說明南兵戰斗力可觀,完全可以一戰。鄭村壩之戰南兵不敗而敗,李景隆選擇主動撤退讓人莫名其妙。在古代難以解釋這種事情,通常被理解為貪生怕死。到了現代有了戰斗應激反應的說法,根據研究,當戰斗激烈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任何人都可能出現精神異常。激發條件包括死傷巨大的威脅,第一次看到敵人的死亡,戰友的陣亡,食物、水、睡眠等缺乏,過冷或過熱等等。
李景隆沒見過這樣的陣仗,出現應激反應可以理解,可他的身份是全軍統帥,這問題就大了去了。敵軍主帥朱棣視殺戮為無物,南兵主帥李景隆看到殺戮就尿了褲子。這說明只學過兵法,沒經歷過戰場殘酷的人不適合直接成為前線將領,李景隆的能力做個參謀或許可以,要讓他直接上一線指揮,那真是勉為其難了。
通常來說,只要遠離戰斗地區,這種癥狀一般48個小時內可以自行恢復正常。李景隆或許還想著集結好兵力卷土重來,但他不會想到,鄭村壩白天那一場激戰,已經是他軍事生涯的天花板,此后他每況愈下,南兵在他指揮下再也沒能打出這樣勢均力敵的戰斗。
#明朝果然很有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