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故宮曾珍藏一把古劍,被八國聯軍搶走后,成為英國博物館鎮館之寶

故宮曾珍藏一把古劍,被八國聯軍搶走后,成為英國博物館鎮館之寶
2022/11/04
2022/11/04

中國古代的冷兵器,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猶如璀璨的明珠永遠綻放著光芒。

它們凝聚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訴說著石斧銅戟、金戈鐵馬的過往,好似要將所有的經歷,說給現在人聽。

每次在博物館中看著那些安靜躺著的冷兵器,內心都無法平靜,有些已經銹跡斑斑,有些卻光亮如新,但無論外表有何不同,都無法抹去它們保護主人的性命和在戰爭中立下的功勞。

不過 并不是所有的冷兵器都經過戰爭的洗禮,有些自從被打造出來就貼上了高貴的標簽,它們的存在亦成為了一種身份的象征,其中又數劍最為引人注目。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佩劍已經成為了一種流行元素,稍有身份地位的人,總習慣隨身攜帶佩劍,即便是位高權重的國君也不例外。

比如說 素有天下第一劍之稱的勾踐劍,就是越王勾踐的隨身佩劍,它體現了當時短兵器制造的最高水平,是青銅武器中的珍品。

再比如說中國古代十大名劍之一的湛盧劍,它是春秋時期鑄劍名匠歐冶子所著,后來幾經易手,最終落在了秦始皇嬴政的手中。

當荊軻帶著徐夫人牌的匕首去刺殺嬴政的時候,秦始皇就以此劍結束了荊軻的性命,湛盧劍因此成為了一把有故事的古劍。

自從秦始皇之后,皇帝佩劍已經成為了一種標配,尤其是喜歡南征北戰的帝王,對于佩劍的鐘愛程度就好比現在男人對跑車的酷愛一般。

當然除了自身佩戴之外,還有些帝王會將佩劍當做一種交流的媒介送出去,我們本次要說的就是永樂大帝送給西藏活佛的一把劍。

這把古劍名叫永樂劍,曾珍藏于故宮,被八國聯軍搶走后,目前已經成為了英國皇家軍械局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朱棣贈劍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按照慣例,開國皇帝才能被稱為「祖」,很顯然朱棣根本沒有資格被稱為祖,不過后來卻出現了一個孝子——嘉靖皇帝,正是他讓朱棣成為了「祖」。

嘉靖皇帝的爹只是一個藩王,明武宗由于沒有孩子,群臣便擁戴了明武宗的堂弟嘉靖皇帝登基,按照當時的規定,他必須得先認明武宗的老爹明孝宗為爹才能當皇帝,這樣一來他只能將自己的親爹為皇叔。

這讓嘉靖皇帝很難受, 他覺得必須將自己的老爹追認為皇帝才行,結果這引發了嘉靖皇帝和大臣們的第一次大規模禮儀沖突。

結果是嘉靖皇帝獲勝了,可這樣讓他更加不滿足了,他又想著在明朝的太廟正殿中供奉自己的親爹,群臣商量來商量去,最終認為只能將朱棣只當過一年皇帝的明仁宗給請出去。

正是由于害怕朱棣會歸罪于他,所以 嘉靖皇帝直接在廟號上賄賂了一下朱棣,將他列為了「祖」。

不過即便朱棣沒有被追認為「祖」,他的所作所為也能被稱得上是「宗」,太宗也正是朱棣最初的廟號,這自然也是對他生平作為的一種肯定。

朱棣是個馬上皇帝,他繼位之后直接開創了一個盛世,南征北戰的他,讓大明的榮光輻射萬里,尤其對西藏地區的管轄也更趨于完善。

朱棣在藏族地區各教派中封了三大法王和五個王,然后又封了若干大國師,禪師讓他們分屬藏區各教派之中,進而加強對這地的管轄。

這些被分封的人,都能得到朱棣親自頒賜的印璽和寶物,西藏的一位活佛能得到朱棣所賜予的佩劍,也正是在這種背景之下。

古劍被搶

朱棣所贈出的這把永樂劍,可以說是專門為藏族地區打造的禮物,劍身長903毫米,重1.3公斤,含劍鞘為2公斤,劍柄為鐵鑄,手握處有密密麻麻的點狀突起,劍身中間有劍脊,整體看來樸素而經典。

最能說明這把佩劍用途的是它的劍格,劍格的動物是佛教的瑞獸「瓊」。

「瓊」指的是獅子,在藏族文化中,瓊的地位非常高,被當地人所崇拜,朱棣打造這把劍以瓊為劍格,自然也是考慮到了這一點。

自從朱棣送出了這一古劍之后,它便開始了波瀾的一生,在藏地呆了很多個春秋之后,等到了清朝時期,再次回到了北京,還被收進了故宮中收藏。

等到了清末,清廷國力疲軟,西方列強爭相踏入我們神圣的領土胡作非為,最令人咬牙切齒的當屬八國聯軍侵華,無數原本屬于中國的寶藏也在此時被搶走,再也不見了蹤影。

這把永樂劍也是在這時候被搶走的,至于是哪國的強盜偷走了這把永樂劍,一直沒有定論,而它也一度消失了幾十年,直到1991年的時候,才在英國重新露面。

鎮館之寶

永樂劍的這次露面引起了英國皇家軍械局博物館的注意,這家博物館十分熱衷對古代的軍械的收藏,所以永樂劍也成為了這家博物館志在必得的寶貝。

經過與永樂劍持有者的磋商,雙方最終達成了一致,即英國皇家軍械局博物館出資十萬英鎊來購買這把劍。

要知道金錢有價,而寶物無價,十萬英鎊在當時雖然是天文數字,但對于一個博物館來說,終究還是九牛一毛。

在此之后,永樂劍便被英國皇家軍械局博物館所珍藏,并且成為了該館的鎮館之寶。

如果文物會說話,想必這把永樂劍一定會向國人們訴說不滿,畢竟在那里過得雖然安穩,但終究不是家。

想想也確實夠令人心疼的,原本就是我們的東西,被這些強盜搶走之后,就成了它們的了,以至于身為主人的我們,想要看一看自己的東西,還得看別人的臉色,何其悲哀!

永樂劍的遭遇只是我國遺失文物中的一個小小縮影,還有很多文物,我們至今都不知道它們身在何處。

清廷的受盡欺凌,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傷痛,百年之前所受到的屈辱,好似懸在我們頭頂的一把利劍,時刻警示著我們要發奮圖強。

如今百年時光已過,我們民族再也不是受人欺凌的清政府, 新中國之下,我輩亦當銘記歷史,不忘初心才能砥礪前行,不忘歷史才能奮發圖強。

相信有一天,我們的東西,一定會回到祖國的懷抱。

參考文獻:《明史》等。

(圖網,侵刪)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