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五月十日,乾隆皇帝的「救火隊長」、盛清第一名將福康安指揮清軍攻克廓爾喀人侵占的濟嚨城,至此清軍收復西藏全部失地,第二次廓爾喀之戰自衛反擊階段結束,清軍完成了預期的戰役目的。
為徹底打垮廓爾喀人的戰斗意志,以期實現西藏的長期和平,福康安決定乘勝追擊,直搗廓爾喀巢穴陽布(今加德滿都)。五月十三日,經過短暫休整后,福康安率領海蘭察、台斐英阿等清軍悍將從濟嚨出發,沿吉隆河谷一路南下,次日,清軍越過邊境,進入廓爾喀境內,清軍一路攻勢迅猛,沿途廓爾喀軍紛紛潰敗,順利抵進廓爾喀重鎮熱索瓦。廓爾喀人憑借熱索河據險死守。
熱索河系吉隆河支流,其上有木板浮橋,曰熱索橋。廓爾喀人在熱索河北岸索喇拉山上筑碉樓一座,南岸臨河有碉樓兩座,并將熱索橋木板撤去,憑河據守。
此地饒是險峻,且熱索橋也是通往陽布的唯一通道,是兵家必爭之地,雖然攻擊難度大,清軍必須硬碰硬拿下,否則進軍陽布就是個笑話。在清軍抵達熱索橋前,廓爾喀人已經將熱索橋面上的木板盡數撤去,只留下兩條光禿禿的鐵鏈,廓爾喀人還在橋對岸布置重兵防御,可謂固若金湯、萬無一失。面對這樣的局面,福康安與海蘭察等清軍將領商議破敵之策,最終福康安制定了正面佯攻,側面主攻的戰術,即福康安以綠營兵從正面佯攻廓爾喀人的碉樓,吸引廓爾喀人的主力;與此同時則以金川土司兵和藏兵翻越兩座高山,繞過熱索橋正面防線,從熱索河上游六七里處渡河,突襲廓爾喀軍。
廓爾喀人被清軍的突襲打蒙了,只得將正面防守清軍的軍隊調往后方,如此一來,廓爾喀人在熱索橋正面進陷入了防務空虛的狀態。福康安則抓住這一有利時機,命令海蘭察帶領1500名彪悍的索倫兵,沿著熱索橋的鐵鏈攀爬到對岸,期間被廓爾喀人的弓箭、火槍擊落者甚多,百余名索倫勇士墜落到冰冷的熱索河底。但是索倫兵硬是憑著悍勇堅韌的意志抵達到了對岸,他們用手中的鋼刀劈開了一條血路,最終殺入熱索瓦城內,全殲了守城的1000多名廓爾喀雇傭軍,打開了清軍通往陽布的大門,是為熱索橋之戰。
熱索橋之戰,徹底打垮了廓爾喀人的戰斗意志,此后廓爾喀再也不敢與清軍野戰。清軍通過熱索橋后,繼續向陽布挺進,突破協布嚕、東覺山防線,陽布已是岌岌可危。廓爾喀王拉納·巴哈都爾·沙阿為避免淪為清軍戰俘,帶領少數親信逃亡臨近英屬印度的邊境。就在廓爾喀人亡國在即的時候,七月二日,清軍在進攻甲爾古拉山時,因為大意中了廓爾喀人的埋伏,導致慘敗,清軍悍將台斐英阿、阿滿泰、莫爾根保、英貴、張占魁等人戰死,是為帕朗古之戰。帕朗古之戰使得廓爾喀人重新燃起了斗志,再加上長時間的作戰,清軍也是強弩之末,福康安也知道再也打不下去了。
與此同時,廓爾喀也因為領教了清軍恐怖的戰斗力后老實了,于是主動派使者到清軍大營,請求歸順大清帝國,做大清的藩屬國。八月十九日,福康安接受了廓爾喀人的投降,2天后,福康安率領清軍撤軍。廓爾喀之戰才終于落下帷幕,此戰之后,廓爾喀人老實了幾十年,大清帝國的聲威也達到了頂峰,這也是乾隆「十全武功」的最后一戰,大清帝國開疆拓土運動就此畫上了一個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