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人并不知道牧野之戰,今天看了這篇文章之后,你一定要知道,牧野之戰是史上最有趣的戰爭了。
牧野之戰,它是武王伐紂的決勝戰, 是周武王聯軍與商朝軍隊在牧野(今淇縣南、衛河以北,新鄉市附近)進行的決戰。
商朝自商湯滅夏建立,經歷六百多年的發展,傳位至第三十一位國王帝辛時,已是危機四伏。帝辛雖材力過人,然拒諫飾非,耽于酒色,暴斂重刑,導致民怨四起。政治上耗巨資建鹿台、矩橋,造酒池肉林,使國庫空虛;寵信佞臣,妄殺王族重臣比干等,眾叛親離。軍事上,多次征伐東夷,雖然取得了勝利,但也消弱了自己的力量,同時造成了大本營朝歌的空虛,給周武王聯合伐紂一個很好的機會。
周本來只是渭水中游的一個古老部落,居住于今陜西中部的一些地區,依靠優越的自然環境逐漸發展起來。政治方面,統治者周文王姬昌和周武王姬發對內重用姜尚、散宜生等賢臣,國力日漸強盛;對外宣揚德教,積極調停各方國間的爭端,使受商朝壓迫的諸侯紛紛依附,形成統一戰線。軍事方面,利用商朝暫時無暇西顧的良機向東擴張,兵力大增。
在這種背景下,到周武王姬發時,時機已經成熟,周武王聯軍趁商朝主力軍滯留東南之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向商朝發動戰爭。商紂王聞訊,自知兵力不足,倉促武裝大批奴隸、戰俘,連同守衛國都的軍隊約17萬人,開赴牧野迎戰,這就是牧野之戰的由來。
根據《逸周書·克殷》記載:周軍先由呂尚率數百名精兵上前挑戰,震懾商軍并沖亂其陣腳,然后周武王親率主力跟進沖殺,將對方的陣形徹底打亂。商軍中的奴隸和戰俘全無斗志,紛紛倒戈,帝辛既然強迫這些奴隸和戰俘上戰場,自然會在后方以親信部隊押送,防范他們反叛或逃跑。這些少量忠心的禁衛軍,也是帝辛手中最后的底牌。然而前方的徒眾在周軍的強大沖擊下慌不擇路地往回跑,遭到了后方精兵的阻攔。在人潮的沖擊下,這些武士也陣腳不穩。奴隸們為了逃命,加上被后面人潮推動,于是倒戈相向,亂打一氣。帝辛最后一道陣線也沒守住,于是逃離戰場,返回朝歌,登上鹿台,「蒙衣其珠玉,自燔于火而死」,商朝正式滅亡。
總的來說,商超其實早就搖搖欲墜,名存實亡,此時受到擊打必然是四分五裂。帝辛打的這一仗實在是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