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軍事
历史故事
明星
娛樂明星
设计
装修
全部
    
五國伐齊,掃清秦國東出最后障礙的巔峰對決——濟西之戰
2022/06/23

戰國三大戰役分別是:馬陵之役、濟西之戰與長平之戰。

馬陵之戰使得魏國霸權徹底衰落,令新興的秦國完成奪取河西的夙愿,鼓舞變法的決心和士氣;楚國坐山觀虎斗,趁機收取吳越故地,但因體制而日漸陳暮無力爭霸中原;韓國與趙國被打得幾近亡國,幾十年難以恢復元氣;燕國總是被欺負的角色,國力孱弱能夠偏安已屬幸運。

齊國因救援韓國與趙國,接受其進獻的城池土地,在贏得戰爭后再無可以阻擋,齊國終于走上擴張領土的道路,吞并周邊小國向淮水拓展,開始與楚國和宋國接壤,終于再次成就中原霸主。

秦國自從商鞅變法以后,確立法家的治國方略,國勢蒸蒸日上,又適逢秦國英主不斷,內政外交皆對應得當使國勢蒸蒸日上,開疆拓土令六國驚恐不安,唯有齊國成為抗擊秦國東出的領袖。

齊宣王雖然能力不出眾,性格也是反復無常,但列國皆衰弱的時代背景下,國勢平穩上升,至齊愍王時期達到鼎盛,不僅軍事強大,加之其人口眾多,經濟發達物產豐富,綜合實力已經嚴重威脅到周邊諸國的安全。

而子之之亂徹底暴露齊國的殘暴和野心,齊國以救援之名行掠奪之事,激起燕國民憤又因趙武靈王介入告終,造成燕國經濟遭到毀滅打擊,好在燕昭王能夠奮發圖強,在廢墟中將燕國建設成名副其實的大國,使燕國開始綻放其最耀眼的光彩。

馬陵之戰示意圖燕昭王以樂毅為將訓練軍隊,又以蘇秦為臥底削弱齊國,但燕國與齊國的實力差距并未縮小,但在蘇秦的建議下,齊國發動了對滅亡宋國的戰爭,除去楚國獲得回報,參戰的韓國與魏國都沒有得到滿足。

尤其是魏國,齊國吞并宋國以后,對魏國都城大梁形成兩面合圍之勢,依照齊國的發展路線,下一個遭殃的就是魏國,而魏國顯然難以抵擋住齊國的進攻,這令魏國朝野惶恐不安。

趙國經過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國力達到頂峰,但隨著沙丘之變趙武靈王逝去,再不敢爭霸中原,但齊國如此大張旗鼓的擴張,待到宋國完成融合,趙國安全將無法保障。

按說秦國與齊國相隔千里,領土接壤犯不上還出兵攻打齊國,但齊國只要強盛,秦國東出就困難重重,任何打擊齊國的事情都是秦國希望看到的。

韓國此時已經是七雄最弱的國家,但畢竟還是七雄萬乘之國,齊愍王卻對韓國不放在眼里,加之三晉同體共榮,趙國和魏國決定的事韓國也會參與。

列國的想法正是燕昭王期待的,所以在燕昭王的發起下,趙國率先附議并派出主力,十萬趙軍由廉頗率領攻齊,秦國隨同發兵五萬,由殺神白起為將,韓國約五萬與魏國八萬軍隊,合計約四十八萬,無論是軍隊數量還是將領水平都是毫無疑問強盛。

反觀齊軍領軍將領是燕昭王安排的蘇代,蘇代連續兩次敗北,折損數萬齊軍精銳,更是耗盡齊國將士的士氣,《曹劌論戰》已經闡明士氣的重要性,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齊愍王也懂得其重要性,于是也采取了措施。

齊愍王的辦法是,威脅齊國將士如果逃亡,就以挖祖墳羞辱的方式,對士兵本人和親屬將處以重責,甚至是死亡的威脅,反倒使齊軍士氣低落,面對兇猛的聯軍一觸即潰,齊愍王退守臨淄祈求楚國援助。

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為了改善士氣,大臣提出封賞激勵的諫言,但齊愍王與王莽的回答很像,以金錢賞賜是對勇士的羞辱,應該是兩人都沒聽過「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的諺語,或者就是太過吝嗇。

樂毅五國聯盟伐齊濟西之戰的慘敗,源于在至少三個月的時間里,齊愍王的目光只落在,剛剛占領富庶的宋國,齊國對五國如此大規模的軍事集結漠視,在聯軍進攻以后也輕敵,匆忙集結軍隊又無法安撫和調動,未能發揮出應有的戰力。

濟西的慘敗,使得齊國精銳盡失,五國聯軍雖然就此解散,但在樂毅的率領下,燕軍攻克臨淄這座孤城,使得齊國人的驕傲成為燕國的囊中之物,樂毅隨即展開對齊國的全面征服,幾乎滅亡了齊國。

秦國再也不用擔心東出受阻,已經再無強國能夠凝聚與秦國匹敵的實力,只要秦國緩緩吞噬,天下遲早屬于秦國。

齊國疆域


昆陽之戰:綠林軍以區區2萬之眾擊敗了王莽42大軍,歷史最傳奇的一戰,其實失敗者的戰略并沒錯
2023/06/02
鄱陽湖大戰:朱元璋一戰定乾坤,擒殺梟雄陳友諒!
2023/06/02
陘城之戰:是戰國被忽略的一場戰役,最終引發了長平之戰!
2023/06/02
「明清松錦大戰」文臣作死掐滅明朝的希望,洪承疇也淪為貳臣之首,文人誤國比武人更甚
2023/06/02
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王振挾持,以五十萬大軍親征蒙古瓦剌部
2023/06/02
西周后期「國人暴動」,導致國王流亡十四年,到底是怎樣一回事?
2023/06/02
鄢陵之戰:一場風度翩翩的戰爭,卻耗盡了晉楚的戰爭動力!
2023/06/01
鞍之戰:有禮有節的生死戰,讓你知道春秋時期的貴族是怎麼打仗的嗎?
2023/06/01
伊闕之戰:戰神白起有多厲害?韓魏成為了待宰的羔羊
2023/06/01
漢朝戰爭:白登山之圍,劉邦攻打韓王信,30萬大軍被困白登山
2023/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