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這一戰對歷史的影響非常大。曹操為什麼能以少勝多?這個原因是后世一直思索的。有人說是因為曹操指揮能力太高,也有人說是因為袁紹不聽謀士的建議,當然這些都是能影響戰爭的因素,但是真正讓袁紹失敗的是因為袁紹內部派系爭斗。今天帶大家了解一下官渡之戰的來龍去脈。
統治集團對比
袁紹
袁紹的統治集團派系爭斗十分嚴重,河北謀士與河南謀士的沖突一直存在。漢獻帝受困長安時,河北謀士沮授就建議袁紹迎接漢獻帝于西京,進而號令天下。這一觀點要比毛玠、荀彧都早,可是潁川集團的謀士卻指出漢朝已經衰落了,所以沒必要去拿燙手山芋(漢獻帝)。兩方觀點不同,前者河北謀士是有大視野的,知道迎接天子的重要性,后者視野明顯要狹隘許多。
官渡之戰開戰前,河北謀士沮授認為袁紹軍隊頻繁對外發動戰爭,現在應該休養生息;河北謀士田豐則是認為應該趁曹操和劉備交戰時偷襲曹操后方,以最小的代價換取最豐厚的回報,袁紹沒有采納這個建議,后續田豐也提出了休養生息的建議;而潁川謀士郭圖則是建議袁紹開戰。官渡之戰時,河北謀士審配以許家不法為由收許攸(河南集團)之妻,導致許攸投奔曹操。審配本人真的是伸張正義嗎?不,不是的,審配家族收納罪犯,貪贓枉法的程度還要遠超許攸,許家不法只是河北謀士打擊河南謀士的一個借口。
河北名將張郃在烏巢的防守上與郭圖(河南謀士)意見不和,而郭圖直接誣告張郃,導致張郃率重兵投降曹操。張郃投降曹操、許攸投奔曹操,這些都是因為河北集團和河南集團斗爭導致的結果,而這兩人出走也是袁紹失敗的原因之一。即便最后袁紹死了,河南集團與河北集團仍舊利用袁紹的兒子爭斗。縱觀歷史,統治集團內斗是戰爭失敗的主要原因,而袁紹勢力就毀于河南集團與河北集團的內斗。
曹操
曹操與袁紹不同,曹操的統治集團分兩派,一派是以曹操同宗、同鄉組成的武將集團(以曹家、夏侯家為主),另一派就是以潁川文人為核心的謀士集團(曹魏八位核心謀士有一半為潁川人)。這兩者是沒有什麼沖突的,往往是曹操有想法了,然后去找謀士集團商議,最后交于武將集團執行。謀可寡而不可眾,這句話是無數人深刻體會到的道理,不過代價有點大,往往都是人死之前才醒悟。
后勤能力對比
東漢后期兵荒馬亂,諸侯都缺少糧食,袁紹和曹操都面臨這一問題。曹操分析秦國和漢武帝之所以能強大起來就是因為農業發達,所以招募百姓在許都附近大面積屯田,當年得谷數百萬斛。然后把屯田制推廣到各州郡,各地倉廩皆滿。官渡之戰的地理位置距離曹操屯田的地方也非常近,而且還有一條路是從許都直接抵達官渡的,倉庫充實且運輸糧食的成本低,這就為官渡之戰的后勤供應提供了物資保障。
與曹操不同,袁紹的后勤供應就沒那麼容易了。首先袁紹占據的地理位置非常好,倉庫充實。但是袁紹對外戰爭基本上都是憑借龐大的體量取勝,糧食消耗的非常快。官渡之戰前,袁紹的軍隊都靠吃野果充饑,可見袁紹的糧食儲備也不多。而且在官渡之戰時,曹操頻繁襲擾袁紹的糧道,火燒烏巢(袁紹的糧倉)也是袁紹失敗的一個原因。
軍隊人數對比
《三國志》對參戰軍隊的記載一直是模糊不清的,但是曹操的軍隊絕對不止2萬人。上面我們已經講過了曹操后勤能力是非常強大的,但是在官渡之戰時曹操軍隊仍舊出現了缺糧的情況。以曹操的后勤能力養活兩萬人綽綽有余,為什麼還會有缺糧的情況出現?很明顯,曹操的軍隊不止兩萬人。但是史書并沒有書寫具體數字,后世研究者考證曹操的部隊大約在4萬人左右(具體數據來源于梅正陽著《數學模型下的官渡之戰曹操兵力考》和楊德炳著《官渡之戰相持階段曹軍兵力考》)。
史書記載袁紹軍隊人數為十萬人左右,這個數字和后世專家考證的數字也差不多。《三國志·武帝傳》裴松之提及到官渡之戰曹操殺袁紹軍隊七萬人(另一說為八萬),《漢紀》指出曹操殺敵八萬人,這兩條記載就證明了袁紹的軍隊遠超八萬,十萬是非常有可能的。
指揮能力對比
指揮能力其實沒有什麼爭議,以曹操的指揮能力,放眼整個三國也沒有幾個人能比得過。田豐在戰爭之前道:曹操擅長用兵,且用兵多詭,雖然兵少但是不能輕視。將軍(袁紹)依賴天險,可以休養生息,然后一舉擊敗曹操。這一句話肯定了曹操的軍事指揮能力,但是并沒有提及袁紹的軍事指揮能力,因為袁紹的軍事指揮能力遠遠弱于曹操,只能依賴天險以抗衡曹操。
邊患對比
首先戰爭之前一定要解決好邊患問題,不然容易腹背受敵。當時曹操處于「四戰之地」,但是這個四戰之地是指曹操四面對外發動戰爭,而周圍的鄰居也并沒有去攻打曹操。曹操消滅呂布,解決了自己的后顧之憂;擊破眭固,取得了河內郡;袁術病死、張繡投降、劉表執意偏安一偶、孫策保守江東,當時的諸侯勢力都有著自己的事,根本無暇去摻和曹操和袁紹之間的戰爭,所以邊患問題并沒有那麼大,雖然是四面皆敵,但是四面無敵。這一點袁紹和曹操差不多,所以也沒什麼好說的。
綜上所述,曹操只有兵力上不如袁紹,但是在其他地方都要強于袁紹。歷史上不乏以少勝多的戰役,淝水之戰、虎牢關之戰、昆陽之戰,這樣的例子太多了。而袁紹內部的問題非常嚴重,袁紹失敗的主要原因就是內部派系內斗以及最高決策人太弱,以至于逐漸失去最佳戰機。
前期
建安四年六月,袁紹率領十萬精兵南下,拉開了官渡之戰的序幕。
曹操得知后,做出了以下部署。
臧霸入青州,占領齊地,其戰略目的為牽制袁紹,鞏固曹操右翼,防止袁紹從東方突襲許都。
曹操進駐黎陽,其軍隊主力在官渡固守,正面迎擊袁紹軍隊。
于禁駐守延津,其戰略目的就是阻撓袁紹軍隊渡河以及長驅南下。
派人安撫關中、拉攏涼州、穩定左翼。
建安四年十二月,劉備趁曹操主力在與袁紹對峙反曹。劉備嘗試與袁紹一起反曹,可惜袁紹并沒有采納這一意見。曹操為了避免兩線作戰,其率領精兵火速平定劉備,劉備被迫投奔袁紹。
建安五年二月,袁紹發動攻擊,但是曹操大破。袁紹手下的名將(顏良,文丑)一戰被斬,袁紹的士氣衰弱,而曹操的士氣大漲。
總結:曹操深知千里黃河渡口無數,如果分兵守黃河,那麼防不勝防。不僅不能阻止袁紹軍隊南下,自己還把兵力分散了。官渡是袁紹奪取許都的必爭之地,而且靠近許都,因為后勤補給方便且戰略意義重大,所以曹操將主力擺在了官渡。由于袁紹并沒有和劉備一起反曹,導致曹操從容擊敗劉備。劉備失敗后,曹操就能專心對付袁紹,而袁紹初戰失利更是讓軍隊蒙上了一層陰影。
相持
袁紹初戰不利,于是就采用了老辦法,那就是耗死曹操。縱觀袁紹起家史,袁紹大部分時期都是憑借龐大的體量取勝,這一次袁紹也不例外,他想要耗死曹操。曹操在對峙時候也感覺有點虧本,長期對峙國庫消耗十分快,這顯然不劃算。但是荀彧卻力勸曹操堅持,并且指出袁紹軍隊消耗要遠遠大于曹操軍隊的消耗。最后曹操下定決心,決定與袁紹一決雌雄。在對峙時期,曹操將改革后勤補給制度,縮減了運輸隊的距離,并且加強護衛,防止袁紹偷襲。另一方面曹操不斷派人去襲擊袁紹軍隊的糧道,給袁紹軍隊的補給增加了困難。此時江東孫策試圖偷襲許都,但是被刺客刺殺。小編內心只有一個想法,天不助袁,助爾曹!如果孫策偷襲許都,那麼曹操一定會陷入兩面作戰的地步,但是上天收走了孫策,幫了曹操一把。
破局
由于袁紹內部斗爭導致許攸投奔曹操,這就給曹操帶來破局的機會了。許攸建立曹操突襲烏巢,斷袁紹的糧道。曹操突襲烏巢的時候張郃猛攻曹操大營,但是烏巢被破,張郃因為遭到郭圖陷害而投奔曹操。之后袁紹大敗,只能率領輕騎逃回河北。事實上曹操能破局完全依賴許攸,而袁紹未能破局是因為張郃沒有攻下曹操大營且投向于曹操,這兩件事都是因為袁紹內部派系斗爭而導致的結局。可以說,曹操之所以能取勝,袁紹內部派系斗爭占主要原因。
袁紹雖死,但是地盤仍舊保留下來了,且被袁家之人繼承。但是由于袁家諸子都想爭奪正統,外加上河北謀士以及河南謀士的爭鋒相對,袁家諸子爆發了內斗。曹操抓住機會,慢慢擊敗了袁紹諸子,統一了北方。這一戰的影響非常大,所以被列為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