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牧野之戰——紂王給的「神助攻」

牧野之戰——紂王給的「神助攻」
2023/01/01
2023/01/01

對于作戰來說,最重要的是什麼?

《孟子》中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孫子兵法·計篇》中講,要考慮五個方面:「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對于「道」,孫武是這樣解釋的: 「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也就是上下同欲,君民同心。

「人和」、「道」會怎樣影響戰爭?牧野之戰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牧野之戰,也就是武王伐紂之戰,《封神演義》中講的就是這段故事。小說中,周武王姬發借助姜子牙等人的「神力」打敗了暴君紂王,完成了朝代更替。其實在真實的歷史中,周軍也得到了一波「神助攻」。

我們來大致還原一下牧野之戰的整個過程,來看一下這波「神助攻」是怎麼一回事。

公元前1046年甲子日,周武王率軍隊從豐鎬出發,在孟津匯集了諸侯的各路兵馬,共四萬五千余人,趁朝歌城內空虛,冒雨東進。

此時商軍主力正在東南地區作戰,無法及時征調,于是紂王武裝城內的奴隸以及守備軍,加起來約17萬人(也有說70萬人,總之懸殊較大),在牧野迎戰周軍。

按理說17萬人打4萬5,人數上三倍多的差距,勝算極大。

但是等戰爭真正打起來,卻發生了一個非常關鍵的變故。

雙方對戰之時,先由姜子牙率百余精銳沖鋒,以戰車開路,沖亂了商軍的陣腳。

商軍主力遠在東南,打前陣的是那些未經訓練的奴隸,裝備又差,面對訓練精良的周軍毫無招架之力。

然而就在此時,決定勝負關鍵的一幕發生了。

陣前的俘虜和奴隸突然臨陣倒戈,把矛頭對準了商軍。

這一逆轉使戰場形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商軍僅有的人數優勢蕩然無存,立刻陷入了被動局面。

《尚書周書.武成》這樣描述當時的情況:「甲子昧爽,受率其旅若林,會于牧野。罔有敵于我師,前途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可見其時戰場的血腥殘酷。

混戰中,紂王被周軍所傷,倉惶逃跑,商軍陣型因此徹底崩潰。

紂王知大勢已去,撤回到朝歌后,登上宮苑鹿台,穿上玉衣,自焚而亡。歷時600年之久的商王朝就此滅亡。

可以說,商軍陣前士兵的投降反叛,是決定牧野之戰結果的關鍵因素。關于商軍臨陣倒戈的原因,目前大致有兩種說法。

大部分認為,前陣的奴隸和俘虜,和紂王有著國仇家恨,不可能為他賣命。

另一種說法是,商朝的貴族和周國早有串通,陣前反叛的是那些貴族的族軍。

不管是哪個原因,都暴露出當時商王朝的一個致命問題——人心不和。

對于奴隸和下層百姓,沒有得到好的照顧,反而長期受嚴苛的剝削和酷刑的威脅,很多奴隸甚至最終會成為貴族的陪葬品。

商朝的貴族也沒好到哪里去,比干被殺、箕子被囚,王室成員和紂王的關系非常緊張,就連紂王的親哥哥微子啟也倒向了周軍。

《史記》記載:「紂昏亂暴虐滋甚,殺王子比干,囚箕子;太師疵、少師強抱其樂器而奔周。」「紂愈[淫.亂]不止。微子數諫不聽,乃與大師、少師謀,遂去。」

紂王通過一番胡作非為的努力,終于把自己推到了「孤家寡人」的境地,親自瓦解了商國的凝聚力,把人心推給周國,送了一波「神助攻」。

可嘆,紂王帝辛雖身負「百克」之名,百戰百勝,但終架不住天怒人怨、眾叛親離,以致身死國滅。


用戶評論
相關推薦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