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的車輪推著想要停息的人們前行,轉瞬之間,已是千年。
封建王朝更迭不息,社會也在不斷發展,當我們回顧歷史時,一切都好似還在昨天,只是無論過往多麼清晰,我們都再也無法回到過去。
但品讀歷史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正所謂: 讀史可以增加自信,讀史可以更明事理,讀史甚至可以預見未來。
歷史上下數千年,沒有文字記載的歷史,終究模糊一片,封建王朝的更替,在文字的記錄下,則變得清晰無比。
而在這些封建王朝的帝王中,明太祖朱元璋無疑是一位最有故事的帝王,他出身草根,他當過和尚,他甚至還討過飯,可謂是處在社會最底層的人員。
但即便如此,他依然創造了一個奇跡,強勢逆襲坐上了皇帝的寶座,俯視眾生。
當我們去研究朱元璋的生平事跡時,便能發現, 他是一位非常有魅力的皇帝,他的成功之路并不是偶然,而是一種必然,每逢走投無路,他都能絕處逢生,化險為夷。
究其根本,是朱元璋能聽得進別人說的話,尤其在打天下的過程中,劉伯溫為他提出的建議,他幾乎全盤接納,這也讓劉伯溫有了「一統江山劉伯溫」之美譽。
等到朱元璋登基稱帝之后,對劉伯溫的態度就發生了轉變,對他的封賞也是眾多功臣中最低的,不過即便如此,劉伯溫的話,朱元璋還是會認真聽,畢竟劉伯溫的智慧多次救他于危難之中。
朱元璋將北元政權滅掉之后,內心豪情萬丈,恰巧日本國觸了朱元璋的龍鱗,他便想要出兵滅了此國,這時候,劉伯溫站了出來搖頭制止了這一行為,他所說的話現在還值得我們深思。
日本的不朝貢行為
在古代很長的一段時間里,作為彈丸之地的日本,都是我們的附庸國,他們學習我們的科學技術,時常派使者前來瞻仰榮光,恭恭敬敬當著小弟。
日本地理位置畢竟特殊,當中原戰亂不斷的時候,也很少能波及到日本,這使得他們可以趁機發展,但他們的生產力畢竟無法與中原王朝相比,這也使得他們在很長時間里都只能仰望我們。
但是 日本人實在是太可惡了,當中原王朝對他們放任不管時,他們卻得寸進尺,往往犯我邊境,這使得不少有作為的帝王,總想著將日本給踏平。
不說離明朝遠的朝代,就拿元朝的忽必烈來說,就曾兩次出兵攻打日本,只是兩次興兵盡皆以失敗告終,這倒不是元朝打不過日本,而是元朝制造海上戰艦質量實在是太差了,有些戰艦還沒到日本本土,便被海浪給打散了。
當然正是由于元朝出兵打擊的不給力,讓日本人覺得他們有神風保佑,于是更加不理睬中原王朝對他們的要求。
等到朱元璋登基稱帝之后,雖然日本國的綜合國力有了一定的提升,但對于朱元璋來說,這個國家依然是彈丸之地,而他們時常犯我東南沿海,讓朱元璋很氣憤。
所以他便派出使者帶著賜給日本國王的璽書,要求日本立即前來朝貢,并責令他們立即解決擾邊的倭寇問題。
可是當使者到達日本遞上了璽書之后,日本人不僅沒有來朝貢,反而要了使者的命,之后繼續縱容本國倭寇,侵擾大明東南沿海。
朱元璋想著興兵滅國
自從朱元璋從老岳父手中接管了兵權之后,他縱橫捭闔,還沒有受到過這樣的窩囊氣,得知日本國的這般做法后,朱元璋再一次派出使者拿著手諭去日本。
這次朱元璋沒有給日本客氣,直接給他們下達了最后通牒,要求日本國立即改正自己的行為,不然就要承受明廷的打擊,用武力滅他們的國家。
朱元璋派出使者之后,立即也在朝中放出了要滅日本的消息,一時間朝野沸騰。
朝臣盡皆知曉朱元璋是個說一不二的帝王,膽敢忤逆他的意愿,下場會很慘,朱元璋對待功臣的血腥暴力,足以震懾他們不敢犯顏勸諫,所以即便他們知曉滅日本實非明智之舉,但也只能私下議論。
不過對于劉伯溫來說,他就沒有這種顧慮,畢竟他輔佐了朱元璋一輩子,知道該勸諫的時候一定要勸諫,哪怕付出生命的代價。
劉伯溫仔細分析了明初面臨的問題和出兵滅日本的弊端后,決定勸諫朱元璋興兵。
他對朱元璋說:
日本只是一個小小的島國,資源匱乏,即使占領了日本,也得不到什麼實實在在的好處,再加上日本遠離大明本土,滅掉了日本,在管理上也有鞭長莫及之憂患。
分析了日本的情況后,劉伯溫又轉向了大明的國情,繼續說:
大明剛取代元廷而立,百業待興,百姓好不容易得到了片刻喘息,如果再興戰亂,勢必讓百姓再次跌入水深火熱之中,如果趁著攻伐日本之際,元人再度卷土重來,那麼大明將面臨兩面夾擊的困境。
劉伯溫搖頭制止
朱元璋聽到劉伯溫的話之后,沉默不語,劉伯溫看著他如此,自然知曉他能明白自己的話語在理。
最后劉伯溫則搬出了 元軍多次征討日本無功而返的血淋淋的教訓(即:元軍覆溺之患),對朱元璋興兵一事搖頭制止。
朱元璋是個很為百姓著想的帝王,對于劉伯溫的話,他聽進去了,想要滅他人之國,必定自身要足夠實力,而且還要承擔失敗的風險,此舉實在不利于大明的統治。
最終 ,滅日本國的計劃被取消,劉伯溫長舒一口氣。
朱元璋對于這件事也想了很久,他覺得如果自己不能滅掉日本,那麼他的子孫后人也沒有必要去承擔這個風險,于是針對對外政策,他立下了祖訓,曰:
為了讓子孫不要盲目輕伐,他分析了周邊的國家之后,列出了十余個不征之國,分別是:
朝鮮、日本、安南、真臘、暹羅、占城、蘇門答臘、爪哇、湓亨、白花、三佛齊、渤泥。
回頭想想劉伯溫的話,其實在現在也值得我們深思,戰爭會破壞和平,百姓需要休養生息,只有和平才是發展的硬道理,打鐵還需自身硬,為了一時貪功,著實不是明智之舉。
參考文獻:《明史》/《明太祖實錄》/《殊域周咨錄》等。
(圖網,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