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崇禎皇帝自盡于煤山。
進入北京城之后的李自成親下詔令:
搶奪民財者盡數誅殺!
可是入據北京城的李自成大軍也面臨著一個巨大的問題,那就是軍資問題。李自成的大軍從陜西之地,奔襲山西,再攻下京城,這上千里的長途征伐,早已經讓李自成大軍的軍資匱乏。
此時此刻,補給軍資才是李自成大軍的重中之重。
李自成曾經試圖招降南方的明王朝殘余勢力,可是江淮之地的民眾一一拒絕了李自成的招降。招降失敗不要緊,關鍵是此時北京城國庫空虛,軍糧缺乏。江淮之地的物資又被南方勢力隔絕,李自成想要籌集軍資就只能搶奪那些官僚士紳的錢財。
但是,這個命令一旦下達,整個北京城附近不僅僅是官僚,就連平民百姓也無辜為之傾軋。李自成手下的這些農民軍才不管是百姓還是官紳,只要家里有錢,一律掠奪。
一時間,京師周圍人人自危,人心惶惶。
李自成這麼做,雖說無德,可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自己的軍資問題。
此時的李自成坐擁 陜西、河南、山西、北京之地,似乎已經成為了人生中的最大贏家,依眼前的態勢來看,李自成是最有能力,也是最有機會統一中原大地的人。
然而,命運的車輪兜兜轉轉,最終還是戲耍了李自成。
拿下京師,李自成面臨的危險主要是吳三桂和清軍,此時的吳三桂在山海關鎮守,提防清軍。
所以,吳三桂成為了李自成急需招降的一個人。為了招降吳三桂,李自成裹挾吳襄寫信招降吳三桂,在吳三桂同意投降之后,李自成下令賞銀四萬兩,并且派遣了兩萬軍隊前去山海關交接,而吳三桂則帶領軍隊前往北京城。
對于李自成而言大業已成,一統中原就真的只是時間問題。
正當李自成沾沾自喜之時,一個人的意外突變瞬間改變了李自成的命運。
吳三桂在帶領大軍離開山海關抵達 灤州的時候,突然聽到一個消息,愛妾被李自成部將劉宗敏掠去,農民軍又在到處殺人放火,無惡不作,一怒之下的吳三桂調轉槍頭揮師拿下山海關,放棄了自己投降李自成的打算。
李自成得知吳三桂又退守山海關,瞬間勃然大怒,帶領十萬大軍撲向了山海關。山海關之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李自成想要南下一統中原,山海關之地的駐兵之權一定要搶到。否則虎視眈眈的清軍一旦趁機而入,自己將腹背受敵,身處萬死之地。
在李自成挺兵抵達山海關之后,李自下令將大軍兵分兩路,重兵包圍了山海關。
主力部隊:從正面圍攻山海關 側翼部隊:從一片石日繞行,突襲到山海關的背后
兩路大軍的包抄讓吳三桂感覺到了深深的恐懼,他需要在關鍵時刻做出抉擇。為了能夠解決危機,吳三桂寫信于多爾袞,希望多爾袞帶兵前來救援,并且傳信說裂土而立,以黃河為界。
吳三桂如此做法,無疑是將明王朝的萬里江山,拱手相讓于清軍。但是多爾袞并不想裂土而立,他想要的是圖謀整個中原大地。所以在李自成大軍逼近的時候,多爾袞故意拖沓不前,等待時機。
一直等到李自成帶領大軍將山海關包圍起來之后,多爾袞害怕山海關之地真的落于李自成之手。如果那樣的話,也許清軍就真的沒有機會入主中原。
多爾袞思前想后開始帶兵沖向了山海關。
其實對于多爾袞而言,他并不是不想進入山海關,而是害怕這是李自成和吳三桂給他設下的一個圈套。如果他們兩個人里應外合,誘騙多爾袞帶領大軍入關,那麼清軍的結果如何?
也許努爾哈赤、皇太極所付出的努力就會付諸一炬。
很明顯,這是一個艱難而又具有誘惑性的選擇。
當多爾袞帶兵抵達 沙河之后,看到李自成的側翼部隊已經切斷山海關的后路,遂下令阿濟格、多鐸各帶領一萬騎兵沖擊在一片石的農民軍,農民軍在一片石之地敗退。
多爾袞在吳三桂的迎接下,開關入城,進入了山海關。進入山海關之后的多爾袞,并沒有第一時間去前線救援,而是勒令吳三桂剃發,吳三桂在剃發之后,多爾袞終于伸出了援手。
第二天一早,多爾袞下令讓吳三桂的軍隊作為前鋒,出關迎戰李自成的大軍。吳三桂出關和李自成的大軍廝殺在了一起,然而讓他失望的是,多爾袞并沒有下令出擊。
這個時候的吳三桂才真正的明白,多爾袞是在借機消耗自己的實力。
第三天,吳三桂仍然作為先鋒出兵山海關,對戰李自成的大軍。而這一次奉命出關的吳三桂因寡不敵眾,眼看就要敗下陣來,整個戰局開始被李自成大軍扭轉。多爾袞終于下令出擊,在李自成和吳三桂大軍鏖戰之時,多爾袞下令讓 多鐸、阿濟格帶領騎兵從兩翼沖殺過去,清軍騎兵的猛然攻擊,讓李自成的大軍為之一震,迅速開始潰敗。
李自成眼見大勢已去一路策馬奔騰,逃到了永平。數十萬的農民軍也因為李自成的先行撤退盡數潰敗,這些人也陸陸續續從山海關之地逃到了永平。
多爾袞下令吳三桂帶領兩萬精銳騎兵追擊李自成,李自成在永平且戰且退,一路退回了北京城。吳三桂帶領騎兵直撲京師,多爾袞眼看大事不妙,急令吳三桂停止追擊,不得靠近京師半步。多爾袞此舉無非是害怕吳三桂搶占頭功,占據北京城,擁立明太子御極,引發事端。
李自成在吳三桂的追擊之下逃回了北京城,李自成在山海關大敗,回到北京城的他下令將吳三桂父親吳襄砍殺,懸首示眾,另將吳三桂一家三十八口盡數屠戮。
隨后他在北京城武英殿匆匆稱帝之后,逃離北京城,奔襲山西而去。
李自成的離開,也讓多爾袞帶領清軍順利入關,進入了北京城。
公元1644年,這一年可以說是一個歷史性的時刻,李自成、吳三桂、多爾袞他們三個人都因為山海關這座重鎮發生了戲劇性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