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狂人日記》:能真正讀懂的人不多,知道狂人原型人物的人更不多

《狂人日記》:能真正讀懂的人不多,知道狂人原型人物的人更不多
2022/11/07
2022/11/07

如今,圍繞著去魯迅化之風猛然來襲,一直爭議不斷。

魯迅是民族的脊梁,在舊時代,他志在以凌厲的筆桿子喚醒更多沉睡的國人,他時刻準備著向愚昧無知宣戰。

可是百年之后,中華民族已經強勢崛起,便 有些人認為魯迅已經不合時宜,他的文章更是充斥了各種黑暗,于是便興起了一股去魯迅化的歪風。

曾經被80、90后學習的那些魯迅的經典著作,也不再變得重要,甚至有些在教材中已經不見了蹤影。

對于這種現象,我只想說,進步的思想沒有不合時宜,在舊時代魯迅是斗士,在新時代里,我們依然要向魯迅先生致敬,畢竟愚昧無知、麻木不仁的人,并沒有隨著新時代而消失。

所以, 無論什麼時候,魯迅先生都不會過時,魯迅向愚昧宣戰意在喚醒更多國人的精神也不應該被舍棄。

要想深入地了解魯迅,就需要從他的文章入手,畢竟透過筆下的文字,可以洞悉作者的靈魂。

在魯迅眾多作品之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狂人日記》, 這是魯迅創作的第一篇短篇白話文日記體小說,也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小說,無論是內容還是題材都有著很高的地位。

這篇小說以「狂人」的形象和自述式的描寫,揭示了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表現了魯迅對中國封建文化的反抗,表達了對中國乃至人類前途的深切憂憤。

在很多人看來,這 篇文章的深意莫過于此,但真正自己去讀的時候,很多人卻會發現很難真正讀懂它,在我們的印象中,狂人是魯迅虛構出來的人物,其實狂人是有原型的,他就在魯迅身邊,只可惜知道的人并不多。

魯迅志向的轉換

魯迅出生于浙江紹興的一戶小康之家,但隨著他父親的生病,家境每況愈下,正如魯迅所言:

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麼,我以為在這路途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

魯迅就經歷了這種家道中落的痛苦,當然也看清了世人的真面目,這或許就是人生經歷賦予魯迅的一筆巨額財富。

正是猶如父親的重病,讓他在內心中樹立了要當醫生的愿望,進而救治那些像他父親一樣的病人,他想著當戰爭來臨時,也可以去當個軍醫,以此來促進國人對于維新的信仰。

但當他留學日本的時候,卻發生了一件令他內心抑郁的事情,甚至憤慨的事情。

當時正當日俄戰爭時期,自然少不了那些關于戰事的畫片,魯迅便經常和同學們一起去觀看,有那麼一次,魯迅卻在畫片中見到了久違的中國人。

在畫片中,有一個國人被綁在中間,許多國人站在左右兩邊,這個被綁著的國人據說是替俄國人做了軍事上的偵探,被日本人抓捕之后,要斬首示眾,而周圍站著的則是來觀看這一形式甚至會喝彩的人們。

如此麻木不仁,刺痛了魯迅的心。

這不禁讓我想到了戊戌六君子被處決的畫面,周邊依然圍著一群人,他們來到刑場不是為了感傷六君子,而是為了看一場大戲,甚至這群圍觀的人,還向他們扔去爛菜葉以增加「趣味性」。

多麼相似的畫面,多麼令人痛心,從那次之后,魯迅便覺得學醫并不是一件緊要的事情,他覺得 凡是愚弱的國民,無論體格多麼健全,也只能成為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

魯迅要轉變,他認為第一要務是改變他們的精神,就此走向了一條要用文字敲擊國人心靈的道路。

而《狂人日記》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

狂人日記中的「吃人」

當我們了解了《狂人日記》的創作背景之后,對小說中的內容理解起來就比較輕松了。

在小說中,狂人是個被迫害者,而內容也是以他自述日記的形式來寫的,當我們看著他的日記,也進一步回到了那個令人畏懼的舊社會。

在狂人的周圍有著許多形形色色的人,但是無論是老人還是小孩,他們都對狂人很不友好,直到他悟出了這些人是想著吃了他。

當想到這點之后,狂人便想著將這件事給研究明白,于是便翻開歷史書查探,這本書沒有年代,卻每頁都寫著仁義道德,后來他又仔細看了半夜,才明白,滿本都寫著「吃人」。

狂人想要爭奪枷鎖,便想著求救于自己的大哥,結果卻發現,連大哥也想著吃了他,狂人陷入了絕境, 他對周圍吃人的人很恐懼,努力想與他們劃清界限,但他最終卻意識到自己也是吃人的人。

狂人還有個妹妹,在五歲的時候便去世了,當時他的大哥管著家務,他便認為大哥一定將他的妹妹摻在飯菜中,無意之中,他必然「吃了妹子幾片肉」。

進而狂人得出了結論,「我」已經有了四千年的吃人履歷,最后他發出了內心的吶喊:

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

狂人日記中狂人的原型

我們或許會覺得,狂人是個病人,周邊的人并沒有想著要吃他,而是他自己幻想著周邊的人都要吃他,進而癲狂。

仔細想想, 狂人的遭遇是令人同情的,他是被舊社會下迫害的眾多人中的一位,荒誕的背后不是荒唐,而是深入骨髓的痛。

值得一說的是,狂人并不是魯迅幻想出來的人物,而是就在他的身邊實實在在存在的親人。

狂人的人物原型是魯迅大姨母家的第四個兒子阮久蓀,比魯迅小五歲,在當時他是一位很有才華,很有思想的進步青年。

后來去了北京做事,但在舊社會的壓抑下,阮久蓀很快病了,他得的是一種名為「迫害狂」的精神疾病,時刻覺得有人要謀害他。

最終他給母親和姐姐寫了絕命書,直言有人會要了他的命,在這種精神的壓抑下,阮久蓀徹底被逼瘋了,好在他后來得以痊愈,但他在魯迅心中卻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是啊, 阮久蓀的精神病好了,但大眾的精神,什麼時候能好?

所以魯迅便以阮久蓀為原型創作出了「狂人」,然后借著狂人的口,說出了封建社會對人性的壓迫和迫害,進而想要喚醒舊社會下沉睡不醒和麻木不仁的國人。

其實, 在一個不合理的社會里,大部分人都在崩潰的邊緣,只是沒人敢率先吶喊,以至于大多數人都覺得這種向來如此的不合理便是正常。

那麼從來如此,便對嗎?

魯迅覺得不對,我們也應該覺得不對,不是嗎?

參考資料:《狂人日記》/《魯迅傳》等。

(圖網,侵刪)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