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為什麼武田家騎兵在長篠之戰大敗?1561年10月18日八幡原之戰開始

為什麼武田家騎兵在長篠之戰大敗?1561年10月18日八幡原之戰開始
2022/12/08
2022/12/08

薩沙歷史上的今天。

作者:薩沙

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

為什麼武田家騎兵在長篠之戰大敗?1561年10月18日:八幡原之戰:日本戰國時代甲斐國大名武田信玄與越后國大名上杉謙信于信濃川中島爆發的決戰,結果武田家保住善光寺以南的領地。

八幡原之戰中,武田軍孤注一擲出動了2萬大軍。上杉軍也有1萬3000人。此戰仍然是傳統的日本戰國作戰,以近距離砍殺肉搏為勝負的關鍵。雙方都傷亡數千人,打了個平手。

可以說,在這種傳統作戰中,武田軍的實力是很強的。戰國中任何一個大名,都沒有把握可以戰勝武田家。

奇怪的是,這麼強悍的武田家為什麼在長篠之戰大敗特敗,尤其出現火槍隊大破了武田騎兵隊呢?

為什麼幾乎同一時代,日本人可以利用火槍擊敗騎兵軍團,同樣大量使用火器的大名,則被蒙古騎兵搞得很慘?

同八幡原之戰不同,長篠之戰勝利一方是織田和德川。

在江戶時代,由德川幕府修改了歷史,對己方勝利地進行了沒花。

德川幕府的歷史記載,武田家的大量騎兵被防馬欄攔截,隨后遭遇了火槍隊的三段射擊,由此慘敗。

其實,真實的長篠之戰不是這樣。

只說幾點:

第一,武田家的騎兵主要是騎馬機動,下馬作戰。

日本戰國時期的戰馬,都是非常矮小的日本馬,以木曾馬為主。木曾馬是日本本土的馬種,體型在日本國內屬于高大的,是蒙古馬的一種。

即便如此,木曾馬仍然體型較小。這種戰馬雖然有著較好的耐力,可以在武田家多山的地盤行軍,卻缺乏速度和力量。木曾馬不適合作為沖鋒的戰馬,只適合運輸后勤物資和機動運輸部隊。

當時武田通過和朝鮮以及大明的貿易,搞到了一些體型較為高大的戰馬,但數量非常有限。

所以,武田的騎兵主要是通過騎馬高速行軍,遭遇敵人以后立即下馬進行傳統的步兵肉搏作戰。

類似于蒙古騎兵那樣時刻在馬上作戰,包括騎射和砍殺,在武田軍那里是很少出現的。

以木曾馬的速度和力量,它不能提高足夠的沖擊力,難以沖亂敵人陣營。同時木曾馬的力量比較小,導致騎兵必須輕裝,無法穿著重鎧,遇到敵人的攻擊就非常危險。

騎兵擅自沖入手持大量長矛排成密集隊形的敵人步兵中,形同送死。

所以從1571年三方原合戰期間,武田家的騎兵也是騎馬迅速迂回到敵人側翼,選擇防御薄弱方面果斷下馬進行肉搏。

這就解釋了長篠之戰中,武田騎兵的潰敗。在遭遇防馬欄等工事時,武田騎兵只能下馬徒步作戰,試圖近距離肉搏。但他們被敵人的防馬欄、挖壕溝堆土墻的土木工程甚至自然地潮濕泥土地攔截,落入火槍的獵殺距離,成為活靶子。

由于騎兵下馬以后又被工事阻攔,行動速度很慢,被火槍一個個擊倒也就沒什麼稀奇。

誠然,長篠之戰也存在騎兵的沖鋒,但沒有超過幾百人的規模,通常只有一二百人而已。

主要仍然還是步兵的廝殺。

相比起來,當時明軍遭遇的蒙古騎兵就完全不同。

蒙古騎兵完全是騎兵作戰,遠距離在馬上大量射箭,造成遠距離殺傷,打亂明軍步兵陣營。

一旦明軍在敵人弓箭覆蓋下出現陣營混亂,蒙古騎兵立即集中主力,選擇一兩個突破口猛烈沖擊。

這種騎兵沖鋒是很厲害的,即便步兵被對方馬匹撞倒,也是非死即傷。

同時蒙古騎兵始終會保持一部分重騎兵,穿著比較堅固的鎧甲用于沖鋒先鋒。

明軍的弓箭難以對付重鎧,這才大量使用霰彈類的火銃來對付。

但火銃的射程只有幾十米,讓明軍步兵非常被動。

如果明軍同樣使用火繩槍,由于精度差,就必須使用齊射方式進行攔截。

然而面對蒙古騎兵的高速沖擊,火繩槍如果不采用三段射方式,只能射擊一到二次,根本起不到什麼作用。

相反,長篠之戰由于武田騎兵下馬作戰,移動速度較慢,才成為火槍的好靶子。

第二,武田家的騎兵并不多。

以往德川幕府吹噓自己戰勝了武田家3萬大軍,其中至少1到2萬是騎兵,都被火槍打散。

事實上,武田總兵力不過1萬5000人,騎兵僅有十分之一1500人。

這點數量沒什麼了不起,敵人織田和德川聯軍就有近4萬人,騎兵比例甚至高于武田軍,有接近5000規模。即便是在騎兵方面,武田軍也是占下風的。

為什麼武田家的騎兵只有一千多人?

這主要是武田的地盤,都不是戰馬的產地。而騎兵并不是只要一匹戰馬即可,還需要數匹負責運輸的馬匹提供后勤支援。即便武田家只有1500騎兵,也需要一共裝備四五千匹馬。

對于武田家來說,這是難以承受的。

而且根據日本戰國傳統,武器裝備和馬匹需要武士自己承擔。

以武士的經濟實力來說,只有上層高級武士才能平時在家養戰馬,普通武士和底層武士是絕對養不起的。

說來說去,武田家如果只有1500名騎兵,那麼就要面對織田聯軍的3000支火槍,被重創也是正常。

第三,防馬欄是野戰防御工事,起到的作用比較有限。

我們看日本戰國電影,比如《影子武士》,發現防馬欄只是一道柵欄。

大家也許覺得很奇怪,騎兵就算不能騎馬突破一道柵欄,下馬后應該可以較為輕松地翻越,怎麼會大量被擊斃在這里呢?

因為歷史的事實不是這樣。

織田聯軍此次雖然占據了兵力和戰力的絕對優勢,仍然巧妙地先進行防御。

織田信長認為,武田軍雖然戰斗力很強,士氣旺盛,但兵力較少,而且此次幾乎傾巢而出。

只要先通過防御消耗武田軍的實力,挫其銳氣,他們是難以持續作戰的,必敗無疑。

所以聯軍不僅僅修建了防馬欄,還包括壕溝、土墻、斜坡等等野戰工事。

武田軍進攻之前,正巧當地連續下大雨,戰場上泥濘不堪,無論騎兵和步兵都無法快速移動,對于進攻一方極為不利。

即便突破了爛泥地,武田軍還面對著一整套敵人的野戰工事,突破非常困難,還會受到火槍的不斷射擊。

總之,這絕非一道柵欄而已。

第四,此戰火槍發揮的作用有限。

長篠之戰中,織田聯軍仍然是依靠傳統的近戰肉搏,擊潰了武田軍。

經過日本歷史學家考證,織田聯軍的火繩槍數量,3萬多人裝備最高不過3000支,主要裝備織田信長的部隊。但這個數字是最高,織田信長也可能只有1000多支火繩槍。

有意思的是,武田軍也很重視火繩槍,裝備了1500支。武田軍將領甘利信康,就是負責率領鐵炮隊的主將。

在長篠之戰結束之前,火繩槍仍然被各軍當作是一種弓箭的替代品,用于裝備訓練較差得足輕。畢竟培養一個弓箭手需要2年時間,難以大量編組。

即便是武田軍極為重視火繩槍的部隊,武器配備也不過是這樣:騎馬3、鐵炮5、持鑓5、長刀5、長柄10、弓2、旗3。也就是說,火繩槍是5,弓箭是2。

此戰織田聯軍主要以火槍對試圖跨越防御工事的敵人進行削弱,但其關鍵作用的仍然是近戰肉搏。

大部分武田軍都是死于近戰肉搏,尤其是關鍵的最后決戰:武田勝賴決定親率本陣加入戰局,企圖重振開始瓦解的武田軍挽回局面,德川軍跳出防馬柵迎擊武田軍。德川軍的石川數正、榊原康政、本多忠勝、大須賀康高、平巖親吉、鳥居元忠等將,突入武田勝賴本隊,與前鋒望月信雅和后衛武田信光進行白刃戰。

激列死斗中,德川家的家臣死傷多人,家康近侍本多重次單騎突入武田軍中,右眼被刺瞎,負傷七處,也斬殺數名武田軍,但德川軍各隊在武田軍本陣白刃戰場活躍奮戰,斬殺武田軍多人,望月信永的首級即被鳥居元忠隊所討取。

織田軍在重整以后也開始反擊。武田軍由本陣開始崩潰后,信長見機不可失,派出母衣眾諸隊,下令全軍總攻擊,織田軍也開始沖出防馬欄。鳶巢山-長篠德川軍的酒井忠次發兵合擊武田軍。中央戰線混戰中的武田信廉、武田信豐、一條信龍隊見形勢不利,在壓迫下開始主動脫離戰線。穴山信君與武田信光更是不顧武田勝賴直驅后方,武田軍陣線全面瓦解。

第五,三段射并不存在。

日本學者考證,此戰并沒有使用過三段射。

所謂三段射,就是火槍兵分為三列,一列射擊時另外兩列裝彈,隨后不斷交替射擊,以保持火力的持續。這主要是因為火繩槍每次只能打一發,裝彈速度太慢。

此戰織田聯軍并沒有使用三段射,而是采用了彈藥手。

一些學者認為,當時根本就沒有三段射的戰術,也難以湊齊那麼多訓練有素的火槍手。所謂的三段射,其實是一個槍手射擊的時候,他的彈藥手正在為另一支火繩槍裝彈,然后將槍交給射手。而射擊的始終是射手,彈藥手只負責裝彈,這樣可以提高一倍的射速。

即便如此,火繩槍每分鐘最多可以發射2到3發子彈,提高一倍也不過是4到6發,射程又只有100到200米,還是不足以正面對抗騎兵。

其實,此戰武田家失敗是必然。

3萬多對1萬5000,織田聯軍實力占絕對優勢,而且又是戰斗力強悍,裝備精良的精兵。

這種情況下,兵力還不到敵人一半的武田家竟然主動進攻,反而織田聯軍進行防御。

在當時野戰條件下,修筑大量防馬欄,裝備大量火槍的織田聯軍,實力具有壓倒性的優勢。

此次勝利,完全是單純的實力碾壓的結果。

聲明:

本文參考

圖片來自網絡的百度圖片,如有侵權請通知刪除。


用戶評論
相關推薦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