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曹操在世曾夢見三馬同槽。后面果然應驗在司馬家父子三人身上,被其奪了辛苦打下的江山。
那麼這三匹馬,誰才是其中的千里馬呢?
記得小時不管是看三國演義還是看三國志,諸葛亮死后的歷史仿佛沒有了顏色,我反正是看得不太認真,一掠而過。
年紀大了,能夠踏下心來重讀史書的時候,才發現后三國歷史也很有意思。其中,司馬師、司馬昭兄弟,可謂是時代主角。掌控了整個時代進程。
而歷史上由于司馬昭一脈最終奪取了曹魏江山,建立了晉朝,對其自然不乏溢美之詞。而不免冷落了西晉真正的奠基人——司馬師。
司馬師,其實才是司馬家真正的核心。也是士族繼袁紹之后,又一位不世出的人杰。
從歷史的角角落落中,我們可以看出他的風采。可稱為司馬家真正的千里馬。而司馬昭,實話實說,中規中矩罷了。就是因為能力不行,才留下了「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千古惡名。
下面,通過兩兄弟在幾件事情上的比較,窺探一下司馬師和司馬昭的不同之處,并從中看看,真正的梟雄人物是如何辦事的。
一、遇事
看一個人,平時不一定能看得出什麼,越是大事越能見本色。司馬家在曹爽時期已經被逐漸邊緣化,司馬懿被排除在權力核心之外了。
最終,司馬懿決定放手一搏。司馬懿好多個兒子,只有大兒子司馬師和二兒子司馬昭常伴其左右,隨他南征北戰。
上陣父子兵,司馬懿做大事自然要兩個兒子全力協助,父子三人商量好第二天行動計劃后,老奸巨猾的司馬懿派人偷偷看兩個兒子的動向。
仆人回復:司馬師回房該吃吃該睡睡,坐臥如常,睡得香噴噴。司馬昭輾轉反側,一夜沒睡。
要知道,司馬師第二天的任務是策反禁軍,占領司馬門。這是司馬懿整個計劃最重要的一環。而司馬昭的任務甚至都沒說,更大可能是跟隨父親或兄長而已。
司馬昭的表現跟我們正常人沒啥差別,換你你也睡不著。
而司馬師則不同。肩負重任,造反一旦失敗滅九族,卻能安然入睡,有顆大心臟是肯定的,而他為啥這麼篤定?看看他提前做了哪些準備就知道了。
二、謀事
這次謀反,和大家想象中司馬懿牽頭不一樣,其實是司馬師推動和主導的。
試想一下,司馬懿高平陵之變時都快七十歲了。高平陵之變掌權后三年就死了。如果是為了自己,有必要嗎?
冒這麼大風險,自己能享受幾年?投資收益比太低。如果是為了家族,家族有人能承擔起后司馬懿時代掌權的重任嗎?
你還別說,真的有,這位就是司馬師。
司馬懿是看到有了司馬師這種優秀的接班人,才不顧年老,博一把的。
司馬師,對曹魏可謂處心積慮,謀劃甚久。
1、殺妻明志
曹魏為了籠絡各大世家,采用聯姻的方式是最保險也最低成本的。而作為司馬家下一代當之無愧的領導核心,司馬師也早早被曹魏盯上,把夏侯徽許配給他。生了五個孩子。
不可謂不恩愛。夏侯徽也是賢惠持家,司馬師有什麼想法都能幫忙參謀。
可惜,夏侯徽的家世讓司馬師無法信任:她父親夏侯尚,三國時期曹魏著名將領,官至征南大將軍 。 母親曹氏,是大司馬曹真 的妹妹,受封為德陽鄉主。 夏侯徽的同母兄長夏侯玄 ,是曹魏著名文學家、玄學家、將領,官至大鴻臚。后與李豐 等人密謀誅殺司馬師 。
所以,在青龍二年,也就是公元234年。當年唯一能壓住司馬懿的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后。司馬師果斷毒殺了夏侯徽,可以說,從那時起,司馬師就已經動起了曹魏的腦筋。
他才是司馬家族第一個立志反曹魏的人,甚至連家主司馬懿,都是受他影響,被動開始推進這件事的。
2、中護軍與三千死士
經過多年經營,以及老父親司馬懿被邊緣化的補償,司馬師成功地當上了中護軍,這個負責考察選拔禁軍中層武將的要職。他在這個位置如魚得水,充分發揮了自家家世優勢,在禁軍中結交、安插了大量嫡系。
私下里,也沒有閑著,他在起事前,交給了老爹自己暗中準備的三千死士。在曹魏的首都重地,悄無聲息地藏了三千死士。這種本事,在中華五千年歷史上,能做到的屈指可數。
可以想見,司馬師跟家里老頭子坦白了自己的工作成果:禁軍人手和三千死士,這才促使司馬懿,為了家族,拼上了自己一輩子名聲,來一場豪賭。
現在可以知道為啥和父親談完起事前一晚司馬師可以安睡了吧?從公元234年殺老婆與曹魏決裂開始,到公元249年高平陵之變起事,人家整整準備了十六年。
還是那句話: 你只有竭盡全力,才能顯得毫不費力。
這種城府和心機,現代又有幾人能做到?
據《晉書·景帝紀》記載:當司馬師「 晨會兵司馬門,鎮靜內外,置陣甚整」。在一傍冷眼觀看的司馬懿大為嘆服,禁不住稱贊道: 「此子竟可也。」而一旁的司馬昭,則之前對這種事關家族命運的大事毫不知情。
在司馬懿眼中,二個兒子,孰輕孰重,不言自明。
三、平事
除了謀時,平事的本事,司馬昭也無法和司馬師相提并論。
1、諉過于下說明了司馬昭的格局不夠
一件事充分說明了司馬昭的格局不夠。
嘉平四年(252年),司馬師下令攻伐孫吳。這就是著名的東興之戰。
他將親弟弟司馬昭進號為都督,統率征東將軍胡遵、鎮東將軍諸葛誕伐吳,戰于東關。三人任務是 率軍七萬進攻東興,作浮橋渡水,攻打兩城。但是由于城池在高處,一時無法攻下,東吳太傅諸葛恪 得知東興告急,親率四萬軍日夜兼程馳援東興。
當時天降大雪,胡遵 等人正在聚會飲酒,魏軍沒有戒備,丁奉率部輕裝突襲魏軍前部營壘,呂據 和留贊等部也相繼趕到。魏軍驚恐潰逃,爭渡浮橋,因超載橋斷,落水及自相踐踏而死者達數萬人,胡遵、諸葛誕軍大敗。受此影響,其他幾路魏軍也不得不撤軍。
整個戰役無功而返,反而折損數萬大軍。
戰敗后眾人面面相覷,這打了敗仗怎麼回去交差?
司馬昭詢問眾人:這次應由誰承擔責任?
還真有實在人,隨軍司馬王儀稱「責任在統帥(指司馬昭)」,司馬昭大怒說:「司馬(指王儀)欲委罪于我嗎?」
當眾斬殺了王儀。
名為曹魏天下,實際已經盡在司馬家掌控中。大家為你司馬家賣命,出了事司馬昭怎麼平事的?找替罪羊。
和我們現在普通領導沒有區別啊。臨時工從古至今都從未缺席。
總歸不是我的責任。
這種行為,表面看起來是沒有擔當,沒有格局。但本質是什麼?是對自己的不自信。
我如果說是自己帶兵不行,大家會不會看扁我?
這就是司馬昭的心理活動,和我們常人毫無差別。
2、司馬師是怎麼平事的?
東興之戰 敗后,司馬師將所有責任歸咎于自己,并說:「我不聽公休,以至于此。此我過也,諸將何罪?」最后,司馬昭因為是監軍所以降職,諸葛誕和毌丘儉等武將都有降職,但只不過是防區對調,從鎮東將軍轉為鎮南將軍罷了。
什麼是好領導?出了事,責任我來擔,出了成績,功勞你們領。同時,賞罰分明,先罰自己兄弟。其他人還能說什麼呢?
同樣的事情,司馬師做了不止一次。
司馬家族最危險的時刻,不是高平陵之變,而是司馬懿之死。
作為司馬家族的擎天柱,司馬懿生前沒人敢動司馬家,大家都在默默等著司馬懿去世,心里想著,我搞不過司馬懿,我還搞不過司馬家幾個小家伙?
所以,司馬懿一死,司馬家族立刻陷入了動蕩中。司馬家族人惶惶不安,野心家們蠢蠢欲動。此時,一個說法在朝臣中風傳: 「伊尹既卒,伊陟嗣事。」
皇帝要聽話
啥意思?
伊陟是殷商宰輔伊尹之子,商王太戊繼位后,伊尹去世,太戊即任用伊陟擔任宰輔大臣。由于伊陟輔佐朝政得力,太戊在祖廟稱贊伊陟,不把他當臣子看待。朝臣們所云的伊尹即司馬懿,而伊陟即司馬師。
而司馬師在平定曹爽后晉升為衛將軍,軍權在握。
曹芳明白了司馬師的意思,又看到眾臣之意,心里涼了半截,看來是一輩子當傀儡的命了。 立即「 命帝(司馬師)為撫軍大將軍輔政。魏嘉平四年(252)春正月,遷大將軍,加侍中,持節、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
但這只是開始,如果司馬師倒行逆施,司馬懿積攢下來的威望很快就會被揮霍殆盡,這種情況不是沒有,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桓溫的兒子桓玄,幾年時間,就把改朝換代玩成了兵敗身死。
而司馬師則不一樣,他胸有成竹,三國志記載:
將朝野各方勢力安排得明明白白。
更難得的是,司馬師知進退,他知道目前是司馬家族的關鍵時刻,從不提什麼革新制度。這是要得罪人的活,在此微妙時刻可不能讓朝野不安,
如此一來,天下歸心。司馬師的表現使得司馬家真正變成了可以取代曹魏的龐然大物,而不只是司馬懿一代的曇花一現。
四、用人
如果分不清兩個領導高低,看看他怎麼用人就知道了。
好的領導,知人善任。能將不同的人放在適合他的崗位上,從而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同時,又不一味縱容,寬嚴相濟。所以,手下們既感激他給予的展示空間,又竭力表現,不敢越雷池半步。
司馬昭在這方面還是比哥哥要差勁。
流傳后世的罵名「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其實就是用人用壞了的結果。
1、用錯賈充,罵名傳千古
看到 曹髦親自帶著手下找自己來玩命。司馬昭派賈充帶兵過去處理。賈充是個什麼人?房玄齡對他的評價很到位:
賈充只是阿諛的小人,平常才力,遇到緊急情況處理不來的。而賈充和司馬家關系又很密切,密切到難以割舍的程度。
這個賈充,直接讓手下的成濟干掉了皇帝。給司馬昭留下了一輩子的污點。要知道,這可是重大的政治失誤。
自始皇帝初設皇帝,歷史上從未有一個皇帝被名義上的臣子當面弒殺。
賈充的做法,他自以為是做出了正確的政治選擇,殊不知誰不知道曹魏已經無力回天,但大庭廣眾下殺掉國家最高統治者——皇帝,這是嚴重動搖了皇權的神圣性。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殺掉賈充是一點都不過分的。
賈充只是為了給司馬昭表忠心,卻將司馬昭陷入了不仁不義的困境中。而司馬昭也不舍得殺賈充,最終殺了個成濟湊數。
那這個后果,就只能司馬昭自己擔了。他終生不敢稱帝,還被后世認為猖狂無比,留下了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千古罵名。
司馬昭一點也不怨,一是因為后世只要皇權社會存在一天,這種冒犯皇權的行為,每個朝代都會跟著吐口口水。誰讓你扒掉了皇權的底褲呢?二是因為,他沒能將合適的人用在合適的地方。這正說明他用人能力的缺陷。
2、司馬師:皇帝要這樣對付
其實他老哥司馬師,干得更過分,卻沒像弟弟一樣留下千古罵名。在司馬家權力交接順利完成后,看到天子和李豐、夏侯玄等人密謀替代他的輔政位置。
他當機立斷,立刻誅殺李豐等人,并夷三族。并上書天子廢后,天子理虧,只能廢后,隨后步步緊逼,逼迫皇太后表態。太后只能以曹芳「 不親萬機,耽淫內寵」的罪名廢了曹芳。
司馬師干的事,比司馬昭惡劣多了,但為啥沒有后世的罵名?他步步都踩住了一個理字。每一步都師出有名,用李豐謀反壓天子,逼其廢皇后;用天子失德壓太后,逼其廢皇帝。扣住失德這個關鍵字,法理上讓人抓不住漏洞。
3、鐘會如何使用?
鐘會是司馬兄弟特別重要的幕僚,在司馬師手中,鐘會老老實實,干著「張良」的活計,出謀劃策,躲在后面使陰招。這也符合鐘會的特長。
而到了司馬昭這里,鐘會表現的太好了,那就提干。結果讓這哥們成為了一方重臣,手握兵權,提兵滅蜀。張良變成了韓信。
結果鐘會也沒辜負司馬昭,果然干起了韓信當年不敢干的事:舉兵造反。
同樣一個人,用得好不好,放得位置對不對,結果完全不一樣。
鐘會
五、啟發與反思
從遇事、謀事、平事、用人四個方面,我們可以看出,司馬昭司馬師兄弟的區別,誰是千里馬一目了然。當然這不是主要目的,本文主要是想通過兩人對比,分析一下什麼是優秀的領導。他在遇事、謀事、平事、用人幾個方面會有什麼表現。
將其結合歷史,可以明悟歷史人物得失;將其結合現實,可以提升自我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