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人預先就決意要在規定的交換批準書日期以前就向中國尋釁了……中國人抵抗英國人的武裝遠征隊,毫無疑義地也是有理的。中國人這種行動,并沒有破壞條約,而只是挫敗了英國人的入侵」——《新的對華戰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的1858年5月20日,當時世界上第一強國大英帝國和第二強國法蘭西共和國組成聯軍,萬里迢迢進攻大清帝國渤海灣上最重要的岸防要塞大沽口炮台,因為當時清軍精銳主力都在南方與太平軍作戰,再加上雙方武器裝備的代差,僅僅2個小時,大沽口就被聯軍攻陷,炮台守軍雖浴血奮戰,最終仍是全軍覆沒。
大沽口炮台失陷后,京師(北京)門戶洞開,不得已之下,清廷于當年6月與英法美俄四國簽訂了《天津條約》,清廷讓渡了大量主權換取了聯軍從大沽口撤軍,但也留下了一個隱患,那就是約定在第二年正式換約。
英法聯軍從大沽口撤軍后,清軍重新控制了大沽口炮台,鑒于大沽口的重要性,清廷花重金整修了大沽口炮台,增設大炮60門,其中23門是西洋進口的大炮,大沽口炮台的整體實力瞬間提升了一個檔次。同時,以清軍悍將僧格林沁率部在天津屯兵,以便隨時策應大沽口戰事。僧格林沁還受命節制大沽口的守備,作為清廷少有的「死忠」,僧格林沁對大沽口炮台的經營也是煞費苦心,僧格林沁在原有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建炮台、加強兵力、并在淺海安置大量木樁、鐵鏈等障礙物,盡可能的增強敵艦登陸的難度。
1859年6月20日,英法聯軍以保護換約使團為由,再次兵臨大沽口,聯軍蠻橫的要求清軍撤除炮台守備,他們要從大沽口的白河入海口一路乘軍艦西進,而不是清廷建議的北塘地區登陸,聯軍還在大沽口外耀武揚威,揚言一旦清廷拒絕就強行登陸。此舉無疑是對大清主權的侵犯,但弱肉強食的時代,誰會傾聽弱者的聲音的,強權者只聽得懂大炮的聲音。6月25日,英軍司令官賀布率12艘戰艦強行突進白河口,賀布心想清軍無論如何也不敢開第一槍,只要自己進了白河,誰也奈何不了他。
但是,這一次賀布失算了,當他的艦隊進入了大沽口炮台的射程后,忍無可忍地清軍將士迅速將情況匯報給僧格林沁,僧格林沁獲悉后,當機立斷就下令守軍發炮還擊。有了上級的命令,炮台守軍就可以放開手腳狠狠地打了。于是,迎接賀布的就是密集的火炮,頃刻間就有多艘戰艦被擊沉擊傷,失去了戰斗力。好不容易突破了清軍炮台的封鎖,賀布又被淺海區的障礙物阻擋了半天之久,待聯軍排除障礙物后,欲強攻炮台,又被守軍打下大海,賀布還深受重傷,不得已之下,賀布下達撤退命令。是為第二次大沽口之戰,也叫大沽口炮戰。
大沽口炮戰,清軍完勝。據統計,此戰清軍擊沉敵艦4艘、擊傷6艘(徹底失去戰斗力)、殲滅聯軍500余人,清軍只陣亡38人。此戰也是整個近代中國(包括後來的抗日戰爭),中國軍隊取得的最輝煌的海戰戰績,一戰打掉10艘敵艦,真不是靠吹牛吹得出來的。大沽口炮戰也是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清軍罕見的勝利,可惜也是唯一的勝利,局部的勝利,終究無法扭轉大局,最終的結局大家都知道,英法聯軍攻破北京,火燒圓明園的悲慘世界到現在仍是國人心底的痛。但也因為有大沽口的炮聲,讓我知道了我們的先輩也不都是一群麻木的、貪生怕死之輩,他們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已經做到了極致,奈何「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