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合戰役結束后,西野主力返回至澄城、合陽地區休整,為接下來的秋冬戰役做準備。
這一年,胡宗南有了大動作。
1948年,9月。
國軍全國上下對軍隊進行大規模整軍改編,原整編師升級為軍,下屬旅升級為師。與之并行的配套方案是,高度強化了 前線兵團的職能。
抗日戰爭時期,國軍以戰區管控地方,其戰區大多可以管控兩個省份。抗戰結束后,國軍變戰區為綏署,胡宗南所在的第一戰區更名為西安綏署(綏靖長官公署),下轄一個兵團(第五兵團),以及若干個整編師,其職能主要負責轄區內的黨政軍業務。
但是,在實際運轉中,綏署因為過多承擔職能導致十分臃腫。尤其在對于軍隊管理中,既要管理地方部隊維持治安,又要指揮前線部隊作戰,弊病不斷。
所以,國軍整軍改編后,強化了 第五兵團(兵團司令長官裴昌會,下轄第17軍、第36軍、第38軍)的軍事指揮職能。
要注意的是,這里面第五兵團并非是某支部隊,它是戰時前線指揮部,可以直接指揮前線部隊作戰。
整軍之后的胡宗南,信心滿滿,還搞了一場動員大會。
「過去我們在戰略方面,由于面攤得太寬,包袱背得很重,處處陷于被動,吃了不少虧,現在我們改變了這種戰略,把包袱讓給共產黨背,我們則采取機動控制,誘敵深入,集中絕對優勢兵力,在渭北平原進行大規模的殲滅戰。
今后只要你們三個軍能拖住其腿,后邊集結的幾個軍,就一齊上來,與之決戰……「
這一次我們要痛痛快快地打它一個好仗,來振奮一下士氣………」
胡宗南的每一句話都那麼自信。
但同時,又那麼致命。
他信心滿滿地重新調整了作戰部署。
一、第57軍徐汝誠部、第3軍許良玉部仍擔任西起 邠縣東至銅川的守備。
二、第17軍擔任 永豐鎮及其以東通合陽的公路一帶的守備。
第38軍在胭脂山 東西漢村地區占領陣地;
第36軍在 大荔城郊占領陣地,歸第五兵團部指揮,擔任三角地帶的守備。
三、第1軍陳鞠旅部、第65軍李振部,集結 蒲城、富平;
第27軍劉超寰部,集結 華陰、華縣地區準備隨時投入戰斗。
胡宗南少年得志,一生孤傲,非常看不起我軍的戰法,對于所謂的游擊戰、運動戰最初根本沒有放在心上,慣打陣地戰的國軍在胡宗南的指揮下沒少吃虧。
一年下來,損兵折將的胡宗南終于想通了,他也想玩一玩 機動性較強的運動戰。
行不行,咱也得試一試。
為此,胡宗南以第五兵團司令部所在 大荔據點為核心,構筑了三道防線。
第一道防線:第17軍駐防永豐鎮、醍醐、寺前據點及其以。
第二道防線:第38軍控制義井以北塬上及東西漢村一帶。
第三道防線: 第36軍集中大荔城郊附近,構筑大荔城郊工事。
以上各部隊統歸第五兵團司令裴昌會指揮,兵團部駐大荔城內。
胡宗南想玩彭老總的戰術,改變以往陣地戰的固化式思維,采用運動戰解決西野主力。
但在實際執行中,胡宗南大錯特錯。他所理解的運動戰,仍舊是以陣地戰為依托,以機動兵團為輔的戰爭模式。
運動戰的核心在于運動,這里面的「運動」就是主動,只有主動方能尋得戰機。
信心滿滿的胡宗南不會想到,他的前線軍隊敗得太快,在西野主力面前,根本沒有還手的余地,后方機動兵團的執行能力又太差,根本發揮不了真正的作用。
胡宗南的正面三道防線如何破局,西野司令部召集旅以上指揮官商量具體方案。
彭老總希望第一縱隊作為主攻縱隊,直接正面沖撞,擊穿敵軍第一道防線。
一縱卻在這場軍事會議上,提出了不同的意見。
第358旅旅長 黃新亭覺得,敵人屯集重兵擺在第一線,正面沖擊非常浪費時間,而且有較大難度,他希望從國軍側翼打進去,[插·入]敵人心臟地區,出敵不意,行動突然,可以減少傷亡,又利于消滅敵人。
至于當時的黃新亭為何會提出這樣的問題,相關的資料記載沒有確切的答案。
但彭老總竟然同意了!!!
彭老總當時聽到一縱匯報后,當場稱贊:
「戰爭的目的是消滅敵人。誰提的方案好,就用誰的方案。在這個關系重大的問題上不能搞將帥尊嚴。
黃新亭同志的意見很好,就照這個意見辦。」
一個縱隊下屬的旅長,不可能隨隨便便向野司提建議,野司也不可能隨隨便便就同意。
當時看到兩種作戰方案后,我第一感覺是 正面直接沖擊防線和 側翼穿插后方有利有弊,但側翼穿插顯然風險較高。
在不了解敵情的情況下,側翼穿插后方很容易被反包抄。
顯然,黃新亭的方案風險性很高,彭老總的方案則顯得更加穩妥。打不穿防線,咱可以撤啊。可要是穿插敵后被反包抄,如何撤?
在一切沒有答案之前,根本沒有什麼所謂的最優計劃,更為重要的一點是打仗的每一項作戰計劃,永遠要以穩妥為一等考慮要素。
所以,大家在閱讀解放戰爭類書籍時,會發現很會將領都會將各種細節計算到極致。因為這些高級將領的決定,不是單純的一張紙令。
這張紙令的背后,是無數個普通人的生命。
那麼,彭老總為什麼會同意呢?
在王政柱所著的《彭總在西北戰場》中,講了一個故事,我突然發現,這個故事似乎不是一個簡單的故事,這邏輯竟然能夠對得上。
這不就是黃新亭之所以提出不同建議的原因嗎?
「戰前,劉桐樹化裝深入敵區,在敵軍戒備森嚴的防御地帶內,機警地開展偵察活動,很快就將敵人的工事構筑、火力配備、兵力部署以及該地區的村落、河川和道路等情況,調查得一清二楚。」
這里的劉桐樹,當時擔任一縱偵察科副科長。
所以,彭老總改變了決定,也因為彭老總的這項決定,西野此次南下竟然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天眼已開,開拔南下。
9月24日,彭德懷給毛主席發電:
「二十八日晚,開始行動。
三十日拂曉攻擊十七師之四十八旅,得手后,再殲十二旅并準備打擊三十八師之增援。估計戰斗開始后,六十五師、一師均須三天才能完全集結大荔,三天才能增援章莊鎮。
如打十七師能吸引敵主力向東增援,以便我主力得手,適時轉至西面進攻,甚為有利。」
此次的交戰區域主要集中在渭北地區,地形平坦開闊,很容易打殲滅戰,但同時,平坦地區也給國軍創造了良好的增援條件。
所以,此戰勝利的關鍵就在兩字訣。
---「快、猛」。
從當時的敵我雙方的對峙局面來看,西野南下作戰的條件并不好。
一方面,西野主力南下黃龍山區后,直面一片坦途平原,西、南兩個方向皆被洛水環繞,一旦敵方陣地啃不下來,很容易被從后方包抄,切斷后路。
另一方面,胡宗南已經做好了運動戰的準備,只要西野主力敢于亮劍南下,后方預備兵團立馬北上包抄。
所以,西野主力南下渭北平原作戰,注定是一項挑戰。
後來才發現,有點多慮了~
西野下達作戰命令后的一個星期內,天天下雨,一直到10月1日天才放晴。加上一周大雨導致道路泥濘難行,南下作戰時間一拖再拖,彭德懷不得不將行動推遲到10月5日。
10月5日,西野各縱隊在 交道鎮、廟洼、岱堡、黑池鎮地區完成集結,并趁夜南下,逼近敵第17軍駐防的永豐、醍醐、寺前一線陣地。
10月6日,拂曉,戰爭打響。
承擔機動穿插任務的 第一縱隊,直撲 張家城。
敵第17軍所駐防的第一線陣地,如同窗戶紙一樣,被輕輕捅了一下,直接破了。
敵第17軍 第48師師長萬又麟被活捉,第17軍軍部與前線第48師的聯系中斷。
第三縱隊、第六縱隊聯手打崩敵第48師 右翼防線的 醍醐、寺前兩據點。
第二縱隊、第四縱隊切斷 永豐鎮與韋莊之間的聯系。
頂在第一線的第17軍第48師三個團(142團、143團、144團)大部被殲,僅剩下 142團在苦苦支撐攻之即破的防線。
敵第17軍徹底懵了,苦心經營的防線瞬間被擊穿,右翼防線崩塌,軍部被圍,左翼防線永豐鎮也陷入了包圍。
國軍的第一道防線,一天之內竟然崩潰了!!!
消息傳到第五兵團司令部,裴昌會大吃一驚。西野主力南下速度如此之快,出手如此凌厲,這是他沒有想到的。
當天夜晚,他急忙令處于二線陣地的 第38軍第55師北上增援。
10月7日,拂曉。
這天,位處第一線的國軍相繼潰敗,第17軍自右翼第48師防線被打穿后,第12師的日子也不好過。
第12師下屬三個團經過兩天戰斗,其防線告危,除了第36團尚在堅守 永豐據點,第17軍軍部、第12師師部在 34團、35團、142團的保護下,相繼南撤 李村附近,與北上增援的第38軍第55師會合。
而在敵人二線陣地,敵第38軍同樣面臨險境。
原來,10月7日早晨,西野調整作戰部署。
第一縱隊打掃一線戰場,清理殘敵 第二縱隊脫離敵一線戰場,急行穿插至敵二線陣地。 第三縱隊沿著東南方向追擊潰逃的前線國軍 第四縱隊繼續圍攻敵人一線陣地最后據點永豐 第六縱隊作為二縱后援,緊跟南下
王震的二縱鏖戰至下午三點,二縱部隊先后攻下 唐家堡、塢坭莊、漢村、八岔村。
敵第二道防線,竟然也被瞬間打穿!!!
敵第38軍因為第55師奉命北上增援第17軍一線陣地,駐防在二線陣地僅剩第177 師, 531團、529團、530團依次駐防在義井、西漢村、東漢村三個據點。
這一天,國軍兩道防線已經全面開花。
第38軍的防線受到 二縱、六縱主力圍攻,并且其后方被王震二縱包抄,二縱部分隊伍已經占據了 西山村,開始向西回旋,切斷了敵前線第38軍與第五兵團司令部的聯系。
當天黃昏,胡宗南、裴昌會先后詢問戰場局勢,并且傳達命令,令第38軍務必固守義井、東西漢村一帶陣地,等待后方增援部隊到達。
10月8日,黃昏。
原撤往李村附近的一線國軍,開始了第二輪潰逃。
敵二線陣地也開始崩潰,第38軍軍部協同第177師師部率先撤離戰場,仍在前線作戰的第177師三個團負責殿后,全軍沿著東南方向逃亡。
二縱王震站在村頭高地,舉起望遠鏡眺望,剛好發現了這一幕,他將自己的身邊的警衛員全部派出傳達指示,馬上追擊潰逃的國軍。
布置完追擊任務,王震還是不放心,疾步跑回了他的指揮部,準備電告各部。
那一天,在指揮部的警衛員警衛員 吳憲軍已經做好了飯菜。
他看到王震進來,嘴里「請他吃飯的話」還沒來得及說出口,就被王震劈頭蓋臉地臭罵了一頓:
「敵人都跑了,還吃他娘個鬼!你快給我去九旅告訴徐國賢,叫他們馬上追擊,追到天邊也得把敵人給我消滅!」
臨行前,吳憲軍還安頓了旁邊另一位警衛員:
「要把司令員看住,決不能讓他離開這里,這會兒到處是流彈,亂中會出大事。」
等到吳憲軍回到二縱指揮部,發現司令員王震又不知跑哪里去了。馬上外出尋找,發現作為縱隊司令的王震竟然親自帶隊追擊,馬上就撲向了王震,將他按在了地上。
王震看著還在逃跑的敵軍,急得大罵:
「你敢打人,你違反紀律,要是放跑了敵人,我槍斃你。」
吳憲軍作為王震的警衛員,太了解王震的脾氣,但是他更明白保護縱隊司令的重大責任。吳憲軍本來就高大威猛,撲在王震身上,王震渾身動彈不得,他當場告訴王震:
「你別叫,今天是你的錯,你要槍斃我,也得等打完仗。」
一直到槍聲漸漸聽不到,吳憲軍才趕緊起來,扶起王震,拍掉司令員身上的塵土,讓他回指揮部。
那天,王震的二縱朝著東南方向疾步奔襲20公里,一直追到老君寨旁的洛河拐角處才放棄,繳獲敵第38軍的全部重武器及其他裝備。
第三縱隊追擊至船舍渡附近。
第六縱隊則乘勝直逼大荔城郊,裴昌會第5兵團司令部在第36軍掩護下,匆忙撤離,逃亡洛河南岸。
同時,永豐鎮的敵第36團向南突圍途中,被第四縱隊全殲。
第一次荔北戰役結束。這場仗打得非常漂亮,第一、第二縱隊均超常發揮,打出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不過,戰爭還沒有結束,胡宗南前線三個軍在垮掉的同時,后續的機動部隊開始北上。
新的戰役,又要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