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的封建帝王之中,如果要選一個我最喜歡的皇帝,我想我會把漢高祖劉邦列為首選的。
雖然文治武功他都不是最厲害的,但是劉邦卻是最有意思的一個皇帝,或者說他是最接地氣的一個皇帝,在他身上所折射出來的是人性的多個層面,使得很多人都能從他身上找到對應的影子,十分的鮮活。
很多人都把歷史當做小說在看,這一點是很不好的,因為小說中最能帶動讀者情緒的是是所謂的主角光環,很多人容易因此情緒跑偏。
比如武俠小說中,主角最后一定要成為高手,就是這種狹隘邏輯的體現。金庸先生的《鹿鼎記》為什麼能成為其巔峰巨作,其實就在于 《鹿鼎記》是一部反常規的武俠小說。它和劉邦最后成為皇帝在邏輯上有異曲同工之妙。
劉邦這一輩子干過不少缺德事,也犯了很多低級錯誤,但是他和韋小寶一樣,總是被一雙無形的手,不斷地推動著往前走、往上走。不明就里的人可以把這理解成運氣,知其利害的人才會深究個中緣由。
我在談論劉邦這個人的時候,也曾毫不客氣地說他是一個無才無德的人。但我也多次說過, 他最厲害的地方在于他深諳人性,并能及時地利用對方的人性弱點調整自己。這其實就是一種智慧,而且是一種大智慧。
今天,我們就從著名的「白登山之圍」事件,來全面地看看劉邦這個人的處世哲學和辦事方法,并借此對我們的生活形成借鑒和反思。
劉邦在成為大漢天子之后,也無法控制欲望的慣性了,他想成為像秦始皇那樣的真正的九五至尊。但是,秦始皇和項羽的前車之鑒還歷歷在目,劉邦也知道現在不是自己輕舉妄動的時候,為了維穩,盡管心里不情愿,劉邦還是封了韓信、彭越等七人為異姓王, 同時,為了制約這些刀口上舔血的異姓王,劉邦也封了大量的劉姓王。這便形成了漢初「半分封」的政治格局。
但是,這種「虛假和諧」并沒有解決劉邦和諸侯們的根本矛盾,他們之間遲早會有一戰,只是誰耐不住寂寞、誰的手段更高明、誰率先動手的問題。果然,就在劉邦當上皇帝5個月后,燕國的臧荼率先造反了。
臧荼在當時實力并不強,為什麼成為第一個出頭鳥呢?這里面是有原因的,因為臧荼本身是項羽的隊列之中的人,在楚漢相爭的時候,被韓信給隔絕在燕地無法動彈,所以直接參與到大決戰之中。劉邦在慘勝項羽之后,不想多生事端,也就把臧荼封為了七個異姓王之一。但是,稍有政治常識的人都知道,只要劉邦恢復實力和元氣,第一個動手的肯定是臧荼這樣的人。所以,臧荼謀反是勢在必行的。臧荼為了增加自己的成功幾率,不惜勾結了當時對中原虎視眈眈的匈奴,在得到匈奴的承諾之后,才這麼大張旗鼓地造反了。 但是,任何陰謀詭計在絕對實力面前都很難成功,臧荼的實力差太多,而且當時匈奴還在內部政治消化的關鍵時刻,并沒有如約出兵支持他。很快,臧荼就被劉邦以雷霆之勢給干掉了。
臧荼叛亂,實際上是打開了劉邦消滅異姓王的序章。既然已經開始了,就沒必要再停下來了。緊接著,劉邦又以「意欲造反」的理由把最大的軍事威脅楚王韓信給軟禁在了京城。這麼明顯的政治信號下,劉邦也擔心異姓王群起而攻之,所以,又加大了分封劉姓子弟為王的力度,并逐漸加大了控制核心資源的力度。比如一些戰略要地的控制權必須要掌握在自己人手里。
韓王信當時手里就占了一塊戰略要地——潁川,這塊地有多重要,就不贅述了,劉邦和項羽的三年滎陽對峙就足以說明一切。潁川人多錢多,離滎陽前線又近,還在出關要道上,說它多重要都不過分。劉邦把韓王信由兵家必爭的韓地遷到了晉北。作為補償,劉邦把太原郡劃給了他,讓他直面匈奴人的鐵蹄, 有點架空之后然后架到火上烤的意思,你受不了了的時候就是徹底清算你的時候。
韓王信對這一切心領神會,但是他也別無他法。不光表現得很聽話,還時不時向劉邦表忠心,因此將都城都遷到更北邊的抗匈一線馬邑(朔州)了。 當然,這并不是韓信心甘情愿地任由擺布,他也需要時間來謀篇布局,不能讓劉邦突然對自己動手。
劉邦很聰明但也很矛盾,一方面希望韓王信能按自己的意愿和匈奴人拼到兩敗俱傷,一方面又擔心這雙方聯合起來反咬自己一口。 但是,生活很多時候就是怕啥來啥。果然,公元前201年九月(離劉邦驅趕韓王信大約半年時間),韓王信獻出馬邑,投降匈奴,冒頓單于率大軍自馬邑南下,攻擊太原郡,兵鋒直指晉陽。
韓王信,劉邦是熟悉的,這個人不足為患,實力弱小又膽小怕事,隨時可以滅他。但是,匈奴怎麼樣呢?劉邦其實并不了解。 他只知道當年匈奴被秦朝打跑了,秦朝又被項羽打垮了,而項羽又被我劉邦耗死了。所以,劉邦覺得韓王信聯合匈奴造反也不算什麼事。
劉邦很快出動了三十萬大軍,還決定御駕親征。這個過程并沒有什麼很長的準備時間,說明滅韓王信是劉邦早有預謀的。劉邦開赴戰場之后,對韓王信和匈奴的聯合軍作戰,取得了節節勝利, 這些勝利讓劉邦的老懷開了花,看來死了項羽、綁了韓信之后,老子果然是天下第一呀!
劉邦一路打到晉陽時,他聽說匈奴駐兵在代谷(今山西繁峙縣一帶),于是決定要一次性吃飽,便先派人去刺探軍情。 但是匈奴的冒頓和章邯、韓信的用兵套路幾乎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都是先驕兵示弱,再出其不意。這種戰法也基本上是劉邦的命中克星,特別是現在得意洋洋的劉邦。冒頓把精壯的士兵和馬匹全部藏起來了,就留一些老弱病殘每天出來裝一下瑟瑟發抖的樣子,就是等劉邦過來咬鉤。
劉邦本就覺得有點空虛寂寞冷了,這一下有點腎上腺激素急劇分泌的感覺了,那還等什麼,趕緊趁熱打鐵,揍他丫的呀!這個時候只有勸劉邦遷都長安的婁敬站出來表示反對:「事出反常必有妖,這匈奴人每天裝慫,肯定有埋伏,咱不能這麼冒失去打!」
但劉邦是誰呀?膽子從來沒小過的大流氓,劉敬這番話讓劉邦火冒三丈,直接開罵了:「你這個齊國孬種,憑著兩片嘴皮子在我這里混了個官當,現在不知道自己是誰了?自己要當孬種,還要忽悠老子當孬種。妖言惑眾,罪不可赦!先關起來,等老子打了勝仗回來再找你算賬!」于是,劉邦把婁敬關在了廣武縣,然后繼續率領大軍向北方的匈奴大本營進軍。
此時已經深冬,北風那個吹,雪花那個飄,劉邦的軍隊被凍壞的士兵據史書記載,達到了百分之二三十的比例。但劉邦覺得這都不是事,走到前面馬上就有肉吃了。志得意滿的劉邦甚至在大部隊跟不上的情況下,先率精銳部隊到達了平城(今山西大同)。
如果此時劉邦耐著性子等著大部隊匯合再繼續推進,或許白登山之圍也不會發生了。可是劉邦覺得浪費寶貴時間是可恥的。站在平城的城墻上上,他看到了平城東北方向30里,那里有一座白登山,劉邦覺得那應該是一個不錯的登高望遠、指點江山的地方。于是,帶領他的精銳部隊開始登上了白登山。
等了好久終于等到今天,北方的冒頓心里冷笑著:「老小子,終于把你給等來了!」十分果斷地率領全國兵力——40萬精兵把白登山上的劉邦給包了餃子。 歷史上著名的「白登山之圍」終于誕生了。
此時在白登山上陪著劉邦看風景的只有幾萬人,而下面圍山的匈奴人卻多達40萬。劉邦心里那個憤怒和沮喪無以言表,這一輩子都是我以大吃小、借多欺少,完了,現在卻被十倍于自己的敵人堵路了, 這難道就是報應?
草原漢子從不磨磨唧唧,冒頓在包圍劉邦之后,便下令四面齊攻。劉邦站在山頂上看,四面八方都是萬馬奔騰的景象,場面十分壯觀。西面的是清一色白馬,東面是清一色青馬,北面是清一色黑馬,南面是清一色紅馬,這簡直是在閱兵走方陣嘛! 但是形勢容不得劉邦細細欣賞這波瀾壯闊的場面了,再不想辦法抵抗,自己老命難保了。
按照正常邏輯,40萬如狼似虎的匈奴騎兵圍攻幾萬漢軍,劉邦沒有理由不很快去領便當!但事實上,還真不應該是大家所想象的那個樣子。雖然此時游牧文明和農耕文明幾乎同時完成了大一統,但是兩種文明在資源和技術的發展上卻并不是齊頭并進的。匈奴當時在生產力上落后漢朝太多了,這種技術上的落后,是天賦和血性所不能彌補的。舉個例子來說吧,匈奴當時的武器都是用動物的骨頭制成的,這對披堅執銳的漢軍來說,殺傷力真的有限。而且當時還沒有馬鐙,騎兵的沖擊力也很難完美地發揮出來。
雖然匈奴人是天生的戰士,但是劉邦的那幾萬人馬也是百戰之師,更何況漢軍深陷絕境,人在絕境中是能激發無限的潛能的。所以,漢軍硬是憑借漢家兒郎的血性和地利之便,再加上武器精良,讓莫頓的匈奴大軍數度攻山而不得。 當然,這并不能說明匈奴人不能打硬仗,而是當時的騎兵在攻山、攻城中,確實沒什麼優勢。
但是,匈奴終究是人多勢眾,蟻多咬死象,戰場的先機還是在匈奴人手里的!戰爭進入到短暫的對峙局面后,冒頓和劉邦都開始心虛了,聰明的他們都知道這要到了拼家底的時候了。 人在有錢的時候,怎麼炫耀、嘚瑟甚至浪費都不是難事,但你真要他把所有的家底做一次性的賭注時,很多人是沒有這個魄力的。
僵持之后,漢軍組織了幾次突圍,也都沒有成功。為什麼?因為匈奴人不可能讓你成功,讓你劉邦就這麼走了,我匈奴不光后患無窮,而且啥也撈不著,所有前面死的人、耗的錢都是白搭了。 匈奴同樣進行了多次攻山,也沒有什麼成果。為什麼?白登山就是劉邦和漢軍最后的希望和底線,是寸土不能讓的,你前進的每一步都要拿命來換。
據說,雙方的最后掙扎持續了七天七夜。這種情況對劉邦來說其實是十分不利的,因為冒頓完全可以圍而不打,看你劉邦能否靠喝西北風過日子?
歷史的偶然而有趣的地方就在于,每到一個關鍵的節點,總會有關鍵的人物站出來。這時,陳平又站出來破局了,他對劉邦提出破財消災的建議。劉邦這個人就是在大事上從來不糊涂,人死了,錢都是別人的,現在把錢拿出來,等于是拿別人的錢買自己的命,怎麼算都不虧。所以劉邦就把所有的錢財全部交給了陳平,讓陳平全權應對這次危機。
陳平果然沒有讓劉邦失望,否則我們就不會看到后面我們所熟知的歷史了。但是很遺憾的是,歷史對于這個過程幾乎沒有什麼記載,都是一筆帶過,如:
《陳丞相世家》:高帝用陳平奇計,使單于閼氏,圍以得開。高帝既出,其計秘,世莫得聞。
《匈奴列傳》:冒頓與韓王信之將王黃、趙利期,而黃、利兵又不來,疑其與漢有謀,亦取閼氏之言,乃解圍之一角。
其實眾說紛紜的過程并沒有那麼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要明白陳平能讓匈奴人放走劉邦的邏輯在哪里?
其實不外乎幾個原因:
一、當時誰也奈何不了誰的局面改變了雙方的心態;
二、議和是最符合雙方利益的選擇;
三、陳平拋出去的議和條件對冒頓很有吸引力;
四、陳平把一些外圍因素拉進了局勢判斷之中,比如韓王信不是穩靠的合作伙伴,這是挑撥;其次,漢軍的援軍越來越近了,圍不死劉邦,你匈奴就會遭到瘋狂報復,這是威脅。
最后的結果就是冒頓就坡下驢地把劉邦放下山了,后世人甩鍋給冒頓的老婆,說是她貪財,給冒頓吹枕邊風,冒頓一時心軟才放走了劉邦。 這種自欺欺人的說法實在是太膚淺,過于高看了冒頓老婆的英雄力了,也過于小看冒頓的判斷力和決策力了。
我們寫文章時,不是常有「明線」和「隱線」之說嗎?歷史何嘗不是如此,我們看到的現象往往只是「明線」,思考其背后的邏輯才是歷史的「隱線」,也是最有味道和意義的地方。
所以,白登山之圍當然沒有我們表面上看的那麼簡單,但它也并不是復雜到難以理解的。
先來說說白登山之圍劉邦能夠脫困的邏輯基礎。有很多人覺得主要原因是劉邦能屈能伸,當然,我不能說這種看法完全沒有道理。但是我們永遠要明白一個道理,在政治斗爭中,從來不會有人去真正同情和尊重弱者的。 你的尊嚴和機會都是要靠實力去爭取的。所以我們不要在生活中形成「多裝孫子別人就不會打你」的錯誤邏輯,真正挨打最多的恰恰是那些真孫子。
假設漢軍沒有打出讓匈奴人心驚膽戰的戰斗力,形成僵持的局面,匈奴人會放過劉邦嗎?假設不是漢軍的援兵將近,冒頓會放過這一塊快要到嘴的肥肉嗎?假設不是陳平代表劉邦滿足了匈奴人的欲望,匈奴會選擇退兵嗎?
匈奴人發動戰爭的目的就是為了掠奪中原的文明、財富、資源,所以陳平代表劉邦承諾給他錢、跟他和親、跟他做生意,實際上就是讓匈奴人達到他們的戰略目的,讓他們沒有和劉邦死磕到底的動力和目的了。
然后,再跟他分析厲害關系:
一、這注定是兩敗俱傷的結局,這是挑明底線;
二、我們的援兵將至,誰勝誰負尚未可知。這是告知風險。
第三:挑撥他和韓王信的關系,韓王信這個人不可靠,別被他利用了。這是瓦解心態。
所以,劉邦能從白登山之圍中脫困,是足以引發我們關于人性的更多思考的。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古往今來,真正有多少戰爭時因為恩怨而產生的?更多是因為利益吧!為什麼說戰爭時政治的延伸?有多少戰爭又是要和對方不死不休?大多數情況下都是打到心有默契、見好就收吧!
我為什麼經常說,一個人不聰明其實沒關系,但最重要的就是不要自作聰明。
因為你覺得你把自己的賬算得門兒清時,別人也在默默算他的賬,你挖好一個坑,還指不定最后是誰跳下去呢!
真正聰明的人是那些既了解自己、又了解別人、還能從對方的身上找解決問題的突破口的人。就像這次事件中的陳平一樣。
在我們生活中有一個很流行的說法:「干得過我就干,干不過我就裝孫子」。
很多人覺得這句話很管用,但卻并沒有活學活用。理論上,因為你干不過,不裝孫子也是白干,總不能真正拿著雞蛋去碰石頭吧! 但是,裝孫子就真的時時有用嗎?
在單位,一個得罪了大領導的員工,真正能因為裝孫子而逃過穿小鞋、受冷眼的困境嗎?
在家里,一對一心想要失婚的夫妻,真的會因為某一方一句「我錯了總可以了吧」而相安無事嗎?
如果你把人家惹毛了,人家卻放過了你,往往只有兩種可能,一種是看不上你,覺得跟你計較不值得;一種是人家也沒有把握穩贏你,或者說勝利的代價超出他的承受預期。
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理,也沒有永恒不變的利害關系。真正活得通透的人一定是那些見多識廣而又能靈活運用的人。
生活就是一場隨時隨地的談判,任何談判都得有一定的籌碼,有些籌碼靠吹,有些籌碼靠擺,有些籌碼靠騙。但往往能夠決定談判結果的籌碼只有讓對方看到、接受和相信的那一部分。
劉邦用財富、和親和通商換來了化解危機的機會,其實是一種高明的政治手段,也是他深諳人性的具體表現。匈奴人得不到他想要的東西,肯定會往死里弄你,相反,要是匈奴人得到了他想要的東西,他又何必「殺敵一千自傷八百」地與你過不去呢?
歸根到底,白登山之圍的和平解決,是劉邦和冒頓、漢朝和匈奴之間形成了一種政治默契的結果。
劉邦為什麼要這麼委曲求全,是因為他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冒頓為什麼會見好就收,是因為他打不垮對方又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包括漢武帝之前,匈奴人一直很囂張,漢朝一直忍氣吞聲,其實也是一種政治默契。
但是,議和的條件終究對于劉邦和漢朝來說是一種恥辱,所以,史書中也自然不便對具體細節大書特書了。后來,逐漸穩定和強大的漢朝為什麼對匈奴人耿耿于懷,其源頭就在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