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84年,齊桓公二年,魯莊公十年,齊魯長勺之戰爆發,這場戰役最終以正義的魯國勝利,而以大欺小的齊國失敗而結束。這便是語文課本中出現的《曹劌論戰》篇。
初讀《曹劌論戰》,頗為曹劌的聰明所折服。然而,再讀長勺之戰,才發現齊桓公君臣下了一步大棋。
曹劌論戰
齊國和魯國都是周王朝在東方的重要諸侯國。論血統,魯國是周公之后,正統的王室血脈;齊國不過是功臣姜尚之后,充其量算是王室外戚。
然而,齊太公憑實力取得了「五侯九伯,汝實征之」的大國地位,從此一路開掛,到了齊僖公、齊襄公時代,隱隱有稱霸東方的意思。
而魯國卻好像沒有什麼起色,漸漸默默無聞起來。但默默無聞并不代表著沒有實力,魯國國力與齊國差距并不大,需要的只是一個機會而已。
不久,齊襄公[淫.亂]被殺,公孫無知成為齊君。不久,無知也被齊人殺死。齊國在襄公諸兒的時候已顯出混亂的苗頭,此時更是無君之國。有資格繼承君位的是齊襄公的兩個弟弟,身在魯國的公子糾和身在莒國的公子小白。
魯國頓覺機會來了。魯國能夠援立齊君,不僅能得到一個友好的齊國,或許還能擺脫對齊國的亦步亦趨,甚至成為東方霸主也未可知。 于是,魯莊公決定派軍隊護送公子糾回國即位(魯莊公九年,夏,公伐齊,納子糾)。
後來的故事我們都知道了,憑借智慧,小白搶先回國即位,并打敗了魯國護送公子糾的軍隊(乾時之戰)。小白便是著名的春秋首霸齊桓公。而失敗的魯國,雖然殺了公子糾,遣返了管仲和召忽,但齊桓公還是對魯國恨得咬牙切齒。
于是,齊桓公即位的第二年,便再次主動挑起了戰爭,這便是長勺之戰。
當年正月,齊軍入魯。魯軍一路避而不戰,退到長勺。魯莊公在曹劌的一番說服下,堅定了信心,與曹劌同車,率軍前往長勺與齊軍會戰(公與之乘,戰于長勺)。
雙方實力對比:《左傳》未記載齊軍數量和將領,可以明確的是桓公和管仲沒有出現在軍中,因此齊軍大約是由鮑叔牙等大夫領兵,應該是偏師;魯國處于防守態勢,且國君親臨,應該是全國之兵。以當時齊魯實力對比,魯軍實力應當不比齊軍低多少。
士氣心態:齊軍一路高歌猛進,魯國避而不戰,齊軍以為魯軍怯戰,有輕敵思想。魯軍正在曹劌的振奮下,又處于本土作戰的狀態,正所謂哀兵必勝。
戰役過程:齊軍看到魯軍迎擊,大有決戰定勝負的氣勢,待列陣完畢,便首先擊鼓,發起進攻。
此時是春秋初年,還是「貴族戰爭」模式,沒有戰國時期那麼多詭詐,軍隊也以車兵和步兵為主。因此,一般雙方約定地點,擊鼓進兵,一番沖殺,憑實力說話。一般一個上午或者兩三個時辰就見勝負。
然而,此時,在曹劌的指導下,魯軍準備耍一點小聰明。
齊軍擊鼓時,曹劌卻授意魯軍偃旗息鼓,不予理睬。訓練有素的士兵都是「聞鼓而進,鳴金而退」,因此沒有接到進攻的命令,魯軍原地防守,嚴陣以待。齊軍此次并非全軍出動,不具備沖陣的實力,因此也不敢貿然沖陣。
齊軍有些不耐煩了,再次擊鼓,魯軍還是沒有動靜。齊軍有些疑惑了,戰又不戰,退又不退,完全不守游戲規則,魯國這是要做什麼呢?
終于,在齊軍第三次擊鼓的時候,聽到了魯軍的鼓聲(齊人三鼓,劌曰:「可矣」)。與之同時的,還有排山倒海的魯軍攻勢。很快,齊軍就敗了,還遭到了魯軍的追擊。
這場戰役最終以魯軍勝,齊軍敗而告終。
在齊國和魯國的戰役中,長勺之戰并不算特別大的戰役,但卻在《左傳》中大書特書,可見在齊魯對戰中,這是魯國難得的勝利。然而,魯國并沒有意識到,這一戰,或許丟掉的,比得到的更多。
長勺之戰發生在宋襄公泓水之敗前,還屬于春秋早期,此時的中原,還不單單是實力的舞台,諸侯們都重在取「勢」,而信義,是「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宋襄公因遵守規則而敗于不守規則的楚人,以「君子之義」贊宋而貶楚者大有人在,甚至有人將之列入春秋霸主的行列。這說明了在當時人們眼中,信義有多麼重要。
要是其他諸侯倒也罷了,偏偏魯是周的近親,也一直以《周禮》的傳承者自居,而信義是魯國受到尊重的一個重要內涵之一。但是魯國「三鼓而擊」,以違反戰場游戲規則而取得了戰役的勝利。當時的許多諸侯對于魯國的這場勝利,應當是頗有微詞的。
當然,好歹,魯國保住了領土,避免了受到齊國的欺凌,信義以后還可以找回來,貌似這點損失也不算什麼。
但是,關于此戰,失敗的齊國好像并沒有什麼損失,也并未對齊桓公的霸業造成什麼不利的影響,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小孩子才講對錯,政治家只看利益。實際上,齊桓公在此時發動一場這樣的戰役,動機并不簡單。
如果單是報仇的話,魯國送公子糾入齊之時,齊軍已在乾時之戰中打敗魯國。而如果要削弱魯國的話,魯國此時還算是春秋大國,偏師一戰,即使戰勝了,也并不會對魯國造成多大的影響。
由此可知,魯國支持競爭對手公子糾即位,干涉齊國內政,這一點不過是齊桓公討伐魯國名義上的理由。借此使此次討伐師出有名,不至于受到諸侯干涉。 但齊桓公真正的目的,卻不在此。
那麼,齊國真正的動機是什麼呢?
齊國經過齊僖公、齊襄公時期的發展,已經是小霸之國,實力雄厚。齊桓公上位,與鮑叔牙的一番對話已經明確了齊桓公的野心。
鮑叔牙曰:「···君將治齊,即高傒與叔牙足也。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 于是桓公從之。-《史記·齊太公世家》
這段話發生的時間,在桓公剛剛上位,管仲未歸之前,也就是說在長勺之戰的前一年。而從這段話中可以明白,齊桓公一開始的目的,就是稱霸諸侯。
而要稱霸諸侯,環顧齊國周圍,最大的障礙,便是身邊近在咫尺的大國-魯國。
由此可見,齊桓公發動這場戰役的真正目的,應當是試探魯國的實力,確定稱霸的戰略中要如何對待魯國。
齊軍未出全軍,而以偏師出擊說明了這一點。同時長勺之戰后數年內,齊國三次(或說兩次)討伐魯國并取得了勝利,然后卻在柯地與魯國會盟,這種打一棒給一顆甜棗的行為更是說明, 長勺之戰,齊國發現發現魯國果然實力尚強,轉而采取了如下策略:
一方面多次討伐讓魯國認識到齊國的強大,一方面盟約示好拉攏魯國。這樣一來,魯國不會成為自己霸業路上的敵人,或許還可以成為幫手。
如果僅僅如此,那麼,魯國至少還是讓齊國認識到了自己的實力,至少成為了拉攏的對象,而不是吞滅的對象。
然而,魯國的神助攻還不止于此。三年之后,在柯地會盟之上,魯將曹沫以匕首挾持齊桓公,要求齊桓公返還侵地。齊桓公應允,并且在會盟結束后,真的返還了三次侵奪魯國的土地。
這也是一次魯國保障主權的大事件,然而在《左傳》中卻只字未提。可見,就連魯人也覺得這件事并不光彩。
但這兩件事,卻讓齊國開啟了霸業的第一步。這是為何呢?
我們來看《國語·齊語·管仲教桓公親鄰國》篇中,管仲為齊桓公規劃的霸業藍圖:
桓公曰:「吾欲從事于諸侯,其可乎?」管子對曰:「未可。鄰國未吾親也。君欲從事于天下諸侯,則親鄰國。」桓公曰:「若何?」管子對曰:「審吾疆場,而反其侵地;正其封疆,無受其資;而重為之皮幣,以驟聘眺于諸侯,以安四鄰,則四鄰之國親我矣。為游士八十人,奉之以車馬、衣裘,多其資幣,使周游于四方,以號召天下之賢士。皮幣玩好,使民鬻之四方,以監其上下之所好,擇其[淫.亂]者而先征之。」
這段話大意是說,齊桓公想要諸侯順服,管仲說,需要先讓鄰國親服。管仲進一步提出具體方略是,對鄰國釋放善意,讓鄰國親善而順服。然后以重金征召間諜,建立情報網和輿論體系,再選擇最適合征伐的、有瑕疵的諸侯來進行討伐,獲取利益。
而這其中,「親鄰國」的方法之一就是「反其侵地,正其封疆」。而現在魯國鬧這麼一出,加上齊國的輿論宣傳,在諸侯眼里,齊國和魯國的形象就變成了這樣:
魯國之罪有三:其一,妄圖扶立傀儡國君,干涉齊國內政;其二,不遵戰場規則,為戰勝齊軍不惜使詐;其三,為奪回疆土,不惜在盟會上劫持齊國國君。而與之同時,齊國在受了魯國這麼大的委屈之后,還堅持信義,會盟之后返還了魯國的侵地。
因此,魯國就成了帶頭破壞周禮的唯利是圖的諸侯,而齊國就成了維護周禮、講究信義的大國。
剛剛提到,春秋初年,諸侯稱霸重在「取勢」,而不是單純野蠻的掠奪土地和財富。而經過這一番操作,齊國的形象頓時高大起來,成功建立起了信譽之勢,一時間,諸侯「皆信齊而欲附焉」。
現在回過頭來看長勺之戰。并不無辜的魯國,在齊國拋下誘餌開始,就一直賣力的表演,最終幫助齊國完成了霸業的原始積累。
齊國把自己偽裝成誠實守信的傻白甜,結果卻讓魯國結結實實落入了一個大坑。而本來實力強勁的魯國,從此對齊國亦步亦趨,再無出頭之日。(完)
參考資料:《史記·齊太公世家》《國語·齊語》《左傳·莊公九年·莊公十年·莊公十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