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第一場決定性的戰役界橋之戰,可能很多人比較陌生,這里先介紹下開戰的起因。
戰爭背景:公孫瓚背叛劉虞,投奔袁紹
當初,張溫征發幽州烏桓族的三千名騎兵去征討涼州賊軍,前中山國相、漁陽人(看下漁陽郡的位置,近鄰烏桓)張純請求統領這些烏桓騎兵,張溫不肯,而讓涿縣縣令,遼西人公孫瓚統領。
部隊到薊縣時,烏桓騎兵因為糧餉拖欠不發,多數人叛逃,返回烏桓部落。
張純也因為 沒有讓他統領烏桓兵而懷恨在心,便與同郡人前泰山郡太守張舉和烏桓部落首領丘力居等聯盟,搶劫薊縣。
這波叛亂因為有了漁陽本地豪族的加入,聲勢巨大,幽州鐵騎加上烏桓騎兵,在東漢那就是頂級戰力,叛軍掃蕩了整個幽州,殺死護烏桓校尉公綦稠、右北平郡太守劉政,遼東郡太守陽終等人。
幽州近乎陷入賊手,叛軍部眾多達十余萬,張舉稱皇帝,張純稱彌天將軍、安定王。
他們發布公文通告各州、郡,宣稱將取代東漢政權,要求靈帝退位,命公卿奉迎張舉。
靈帝大怒,下詔命騎都尉公孫瓚(界橋之戰的主角)進行討伐。
公孫瓚在遼東屬國的石門山與他們交戰,張純等大敗越過邊塞逃跑。
公孫瓚乘勝追擊,但反被烏桓部落首領丘力居包圍在遼西郡管子城,公孫瓚軍糧盡食馬,馬吃沒了煮弩楯上的獸筋吃,最終全軍分散突圍逃跑,烏桓軍在圍城的過程中也已經困頓不堪,后遠走柳城。
朝廷一看公孫瓚也不行,派來了一個真正的牛人:劉虞,任命他為幽州牧。
劉虞到任后,派使臣到鮮卑部落去,告訴他們利害,責令他們斬送張舉和張純的人頭,懸以重賞,之后張純的門客王政刺殺張純。而烏桓部落首領丘力居聽說劉虞來到幽州,也很高興,自動歸降。
但是公孫瓚不爽了,他覺得劉虞是來摘桃子的, 再加上被烏桓包圍的那段艱辛歲月讓他更是對烏桓咬牙切齒,史載「瓚輒厲色憤怒,如赴仇敵」,動不動就去打烏桓,烏桓被迫遠離幽州。一個決心用武力消滅烏桓部落,而劉虞想用恩德和信義來招降他們,因此兩人之間產生矛盾(河北最終落入袁紹之手這是主要原因,)
眼看雙方就要大打出手,袁紹的出現,緩和了兩人之間的矛盾。
紹客逄紀謂紹曰:「將軍舉大事而仰人資給,不據一州,無以自全。」
紹曰:「冀州兵強,吾士饑乏,設不能辦,無所容立。」
紀曰:「韓馥庸才,可密要公孫瓚使取冀州,馥必駭懼,因遣辯士為陳禍福,馥迫于倉卒,〔〖胡三省注〗卒,讀曰猝。〕必肯遜讓。」
袁紹此時的處境比較尷尬,手下有一堆人馬,但是連個立足之地都沒有,于是袁紹就依計寫信給公孫瓚。
公孫瓚正好在劉虞手下干的不爽, 于是率軍到冀州,表面上聲稱去討伐董卓,而密謀襲擊韓馥[fù]。
韓馥與公孫瓚交戰,失敗,被手下親信潁川人辛評、荀諶、郭圖(都是士族,袁紹的支持者,此時已有分離傾向了)等一頓忽悠, 不顧治中李歷的反對交出印綬給了袁紹。
公孫瓚臨陣倒戈,袁紹四面楚歌
袁紹這邊摘到果子,公孫瓚在干嘛呢?
他和青州黃巾軍對上了。
一股三十萬人的青州黃巾軍自山東開始北上進攻勃海,這伙黃巾軍計劃進入冀州地界與黑山軍會合。
公孫瓚正好被夾在中間,雙方于是爆發大戰,公孫瓚率領步、騎兵二萬人在東光縣以南迎擊,在北境打的烏桓不敢南下的幽州突騎顯示了強大的戰斗力,大破黃巾軍,斬殺三萬余人。黃巾軍丟棄輜重,被迫南返。
公孫瓚在黃巾軍渡過黃河之時,利用騎兵優勢,迅速發起突擊, 黃巾軍再次大敗,死了數萬人,河水都被血染成了紅色。
被俘虜的有七萬余人,車輛、甲胄和財物不計其數。
(這股青州黃巾軍的殘余勢力在漢末最終局勢走向中非常重要,在後來曹操擊敗袁紹之戰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公孫瓚擊青州黃巾賊,大破之,還屯廣宗,改易守令,冀州長吏無不望風響應,開門受之
公孫瓚威名大震,通過屠黃巾在冀州造成了極其轟動的影響,冀州各地還在騎墻的官吏開始紛紛投降。
公孫瓚的野心膨脹了,急于脫離幽州牧劉虞控制的他試圖奪取整個冀州。
正巧他的堂弟分孫越在幫助袁術攻打豫州刺史周昂(袁紹任命)時被流箭射死。
公孫瓚知道后大怒,說:「我弟弟的死,禍首就是袁紹。」 (終于找到借口了)
于是他率軍駐扎磬河,上書朝廷,歷數袁紹所犯的罪惡(逼人家韓馥搶來地盤),然后進軍攻擊袁紹
(偏偏袁紹這時候出了昏招,要運作劉虞僭越當皇帝,劉虞忠于漢室,對袁紹此舉相當憤慨,于是開始支持公孫瓚,討伐謀逆的袁紹)
公孫瓚的討伐書一發,原先冀州下屬親袁紹的州縣紛紛響應公孫瓚,袁紹開始感到恐慌,他把自己所佩帶的勃海太守印綬授予公孫瓚的堂弟公孫范,派他前往勃海郡出任太守 (渤海郡是人口百萬的冀州第一大郡),以求和解。
然而,公孫范一到勃海隨即便背叛了袁紹,率領勃海郡的軍隊,前去協助公孫瓚。
于是公孫瓚自行任命部將嚴綱為冀州刺史,田楷為青州刺史,單經為兗州刺史,并全部更換了各郡、縣的長官。
袁紹的形勢一度非常危急。
常山趙子龍就被推舉帶著本郡兵馬投奔了公孫瓚。
劉備也投靠公孫瓚了,公孫瓚派他與田楷奪取青州,劉備憑此戰功被任命為平原國相 (皇叔開始嶄露頭角)。
黑山軍于毒、白繞、眭固等十余萬眾也開始攻略魏郡、東郡。
南單于于夫羅本來跟袁紹是友軍,此時也叛變袁紹,自黃河順流而下屯于黎陽
自家兄弟袁術早就鬧翻臉了,不從后方偷襲已經不錯了。
黃河對岸的兗州,刺史劉岱還在觀望,逼的袁紹為了安撫劉岱,把妻子兒女都送過去當人質。
袁紹此時唯一的鐵桿盟友就是後來和他決戰官渡的曹操(歷史就是怎麼有趣)
跟袁紹生死與共的曹操自河內揮師入東郡,擊破黑山軍白繞于濮陽,和黑山軍及南單于于夫羅對峙,幫助袁紹穩住了后防。
但要扭轉局面,只能去硬碰硬打掉此時戰力爆表的幽州突騎,191年年底,袁紹和公孫瓚雙方的大軍會戰于界橋南二十里(邢台威縣東), 三國的第一場大戰,界橋之戰,正式打響!
先看下戰前的雙方實力:
公孫瓚軍出戰四萬,中軍是三萬人的步兵方陣,左右兩翼各五千余匹,白馬義從特種兵為中堅( 萬人騎兵隊在當時是相當強悍的戰斗力,當年光武開國上谷漁陽各出了三千突騎就橫掃整個河北了,呂布後來也是靠著騎兵與曹操周旋良久一度打的曹操十分狼狽)
介紹一下啥是白馬義從。
最開始的白馬義從是公孫瓚的特種兵數十人,這些人射術高超、全都騎白馬。
後來公孫瓚在這個基礎上擴大了白馬義從的編制,精選了三千精銳騎兵,也是騎白馬,即能打,又拉風。
袁紹方沒有騎兵,純步兵方陣,但是布陣比較奇特,猛將麹義率領八百先登敢死隊在前(千人弩兵夾雜其中),袁紹帶領數萬步兵遠遠的掉在后面。
整體來看,雙方兵力差不多,但是袁紹還沒拿得出手的戰績,公孫瓚作戰經驗更豐富 (平幽州、打烏桓、屠黃巾),更有降維打擊力量的騎兵,勝面遠大于袁紹。
但是具體的戰斗過程卻是一邊倒的過程
史載:
「袁紹自出拒公孫瓚,與瓚戰于界橋南二十里。瓚兵三萬,其鋒甚銳。紹令麹義領精兵八百先登,強弩千張夾承之。瓚輕其兵少,縱騎騰之。義兵伏楯下不動,未至十數步,一時同發,歡呼動地,瓚軍大敗。斬其所置冀州刺史嚴綱,獲甲首千余級。追至界橋,瓚斂兵還戰,義復破之,遂到瓚營,拔其牙門,余眾皆走。」
圍繞上面這段話通過幾個關鍵點來分析下袁紹是如何逆轉
1、將麹義的八百先登軍放在了前面
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引誘公孫瓚率先放出騎兵。騎兵一般不會直接去沖擊嚴陣以待的步兵方陣,只有對方人數少,或者軍力極弱,又或者兩軍混戰時,才是騎兵的突擊良機。
袁紹他在布陣的時候故意將步兵軍陣遠遠的部在了麹義先登軍的后面,就是為了把公孫瓚的一萬騎軍引出來,事實上公孫瓚也的確上當了。
瓚輕其兵少,縱騎騰之。
2、將千名強弩兵隱藏了先鋒軍中。
騎兵引誘出來了之后拿什麼去打?自然不能靠八百先登軍,袁紹的秘密武器就是那千張強弩。
為了迷惑公孫瓚,袁超令強弩兵將身體全都藏在了盾牌中。
義兵皆伏楯下不動
直到騎兵沖到僅僅數十步的時候,盾牌下的千張強弩開始同時發射,騎兵連人帶馬大批被射倒。
未至十數步,一時同發
公孫瓚的騎兵部隊在一個回合后迅速被斬首千余。
3、關鍵人物麹義
麹義是此時袁紹陣營中經驗最豐富最驍勇的名將,比名氣更大的顏良文丑張郃要牛的多。
「義久在涼州,曉習羌斗,兵皆驍銳」
麹義在涼州和羌人的騎兵打過仗,知道如何對付騎兵,部下久經戰陣,戰斗力極強。
而一般的軍隊比如被公孫瓚屠殺的黃巾軍一遇到騎兵 (尤其是萬余騎兵)沖過來直接就跑了,公孫瓚能打出屠殺性的效果就是黃巾軍自己踩踏造成。
「 一時同發,歡呼動地」
當看到公孫瓚的騎兵被大批射倒,陣勢有些混亂之時, 麹義帶領他的八百先登軍迅速從盾牌下沖了出來,揚塵大叫,拿起了長矛挺在前面開始往前扎。
「斬其所置冀州刺史嚴綱」
此時,本場戰斗最大的轉折點出現了, 在混戰中,騎兵指揮官公孫瓚任命的冀州刺史嚴綱被臨陣斬殺了。
失去指揮官的騎兵軍團頓時亂了軍陣, 群龍無首的沖鋒騎兵開始勒住馬頭的往回跑,反沖自家的軍陣,隨后步兵也開始了大潰敗。
這個時候,一直觀察戰場局勢的袁紹發出了總攻的命令,幾萬后軍開始追擊公孫瓚。
「追至界橋,瓚斂兵還戰,義復破之,遂到瓚營,拔其牙門,余眾皆走。」
公孫瓚的能力其實挺強,這時候還能攏住潰兵,在界橋上組織起了有序的阻擊部隊。
可惜,麹義實在太勇猛了,袁軍攜勝勢再度沖破公孫瓚軍,隨后一直沖到了公孫瓚的軍營,然后又攻破了他的軍營,拔了公孫瓚賬前的軍旗,直到把公孫瓚營中的留守后備軍全部打垮才算完!
但是公孫瓚還有翻盤機會。
袁紹命令部隊追擊敵人的同時,自己緩緩而進,隨身只帶著強弩數十張,持戟衛士百多人。在距離界橋十余里處,聽說前方已經獲勝,就下馬卸鞍,稍事休息。
這時公孫瓚部逃散的騎兵二千多 (大本營都被打掉了,此時還能重新組織發動攻擊,公孫瓚軍團的戰斗力真的很強)突然出現,重重圍住了袁紹,箭如雨下。
別駕田豐扶著袁紹,要他退入一堵矮墻里,袁紹猛地將頭盔摜在地上,說:
「大丈夫寧可沖上前戰死,躲在墻后,難道就能活命嗎!」
他指揮強弩手應戰,殺傷了公孫瓚的不少騎兵,堅持到麹義領兵來迎,公孫瓚的騎兵才撤走了。
界橋會戰,公孫瓚軍一敗涂地。
而縱觀此次大戰,無論是戰陣布置,還是臨陣決斷,還是陷入絕地時的英勇,袁紹都展現出了極高的名將水準
(袁紹的能力真的被很多人低估了)。
但是在回想一下,這仗最關鍵的是啥?
最重要的就是對人性的把控。
公孫瓚如果能沉得住氣不搭理袁紹,只要常規打法, 派步兵主力拿著盾牌貼上拼消耗,麹義再猛也經不起打,袁紹只能出動步兵主力,在雙方大軍接戰后再派騎兵沖軍陣,后面打成啥樣還不一定呢。
同樣,陷入絕境時,袁紹也沒有被情緒操控,反而臨危不亂終于等到援軍。
此次袁紹當弱者的「官渡之戰」,并非一戰而定公孫,而是袁紹在剛剛拿下冀州牧的極端不利形勢下成功站穩了腳跟,向河北士族展示了他的實力, 即使界橋敗退后,公孫瓚還維持了和袁紹對峙的局面,正好朝廷派趙岐前來調解關東各州、郡的矛盾,公孫瓚于是與袁紹結為兒女親家,各自率兵退回。
真正打擊公孫瓚的是他和劉虞的矛盾,這里就不多展開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翻閱資料。
界橋之戰說明一個道理, 弱者想贏必須要等強者犯錯誤!
袁紹在賭,賭公孫瓚的輕敵,結果他賭贏了,而在官渡之戰中,他的好兄弟曹操也賭了一把(親自帶隊去放火燒糧),結果袁紹只是犯了一個小錯,卻被曹操翻了盤。三國的每場大戰都是精彩紛呈,對戰雙方都是聰明絕倫之輩,上了戰場, 就不能犯一點錯誤,否則很容易就被翻盤,再次敬佩丞相,牢牢壓制司馬懿,頂級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