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安史之亂到底有多亂?最后又是如何被平定的?

安史之亂到底有多亂?最后又是如何被平定的?
2023/03/13
2023/03/13

公元754年,安祿山為了收買人心,一口氣向唐玄宗提交了一份提拔了五百多名將軍,兩千多名中郎將的名單。

事情傳開后,長安城內,上至宰相,下至老百姓,都認為安祿山肯定會造反。只是不確定他會在什麼時間造反。

然而,身為大唐皇帝的唐玄宗,對此卻毫不在乎。他認為流言都是謠言,不足為信。

唐玄宗和楊貴妃

公元755年二月,安祿山派遣自己的副使何千年前往長安述職。

這次回朝述職,何千年又代表安祿山向唐玄宗提交了一份人事調動名單——安祿山將范陽軍的三十多名漢將全部替換為了番將。

面對安祿山如此無理的請求,三省的長官集體表示反對。大家都認為,安祿山的野心昭然若揭。一旦滿足他的要求,此人必反。

然而,唐玄宗對此卻繼續不當回事。他一面批準了安祿山的請求,一面駁斥群臣,說安祿山從未有過不忠于自己的表現,你們這些京官整天說他會造反,是不是因為嫉妒啊?

看到唐玄宗對安祿山的態度,包括楊國忠在內的滿朝文武,一時間全無語了。

事后,一向與安祿山有私人恩怨的楊國忠為了逼迫安祿山主動露出馬腳,便在玄宗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讓京兆尹派人強行搜查了安祿山在長安的私宅。

這個事情傳到范陽后,安祿山慌了。他搞不清楚這是楊國忠的私自行動,還是唐玄宗授意楊國忠干的。

于是,他就動了起兵造反的念頭。并在幾個月后,將想法變成了實際行動。

安祿山

安史之亂爆發

公元755年十一月,安祿山以清君側,誅殺楊國忠為借口,起兵造反。

造反后,安祿山沒有效仿當年唐高祖李淵先攻太原,再過黃河直取長安的成功方案。而是選擇了從河北南下,先取東都洛陽,再攻長安的保險方案。

為什麼說這對于安祿山來說,是一套保險方案呢?

因為安祿山雖然身兼河東節度使,但河東的邊軍,安祿山卻調不動。

而山西之于河北,是居高臨下之勢。從山西向河北攻擊,相對容易。反之則較為困難。

如果安祿山選擇先攻河東,待拿下之后再從河東入關中,他在前期可能會陷入苦戰,從而失去先下手為強的主動權。

相比于兵強馬壯的河東,當時的河北、河南沒有精兵駐守,可謂是不設防狀態。

所以由河北南下,先攻河南,拿下洛陽,再克長安,對于安祿山而言,明顯就是最安全的方案。

從事后的發展來看,安祿山的計劃還真就是一個穩妥方案。叛軍造反后,一路南下,摧枯拉朽,沿途幾乎沒有碰到任何抵抗就輕松殺過了黃河。

臨陣戧殺主帥

在叛軍摧枯拉朽橫掃河北的同時,唐玄宗在干什麼呢?

一開始,面對從河北傳來的軍報,玄宗認為是「惡祿山者騙人」。不相信安祿山會造反。

後來,當越來越多的奏報如雪片般飛來,玄宗才終于意識到,安祿山是真的造反了!

眼見形勢危急,唐玄宗立馬叫來楊國忠等一班朝臣議事。但在御前會議上,一群大臣愣是面面相覷,拿不出主意。

其實,也不是大伙想不出主意,因為應對方案是明擺著的。那就是派一員得力大將,帶著精兵去洛陽抵御叛軍。

只不過,當時的中央軍已經廢了。將領基本沒打過仗,士兵也都是站儀仗的廢材。

指望這些人去抵御叛軍?不可能的嘛。手中無米難為炊,所以大家才會一籌莫展。

雖然我們知道,就在唐玄宗傷腦筋時,安西節度使封常清正好入朝奏事,他向玄宗主動請纓,解決了無人領兵平叛的問題。

可是,唐軍兵源素質差,這不是封常清能在短時間內解決的。

這就好比,一個老虎帶著一群羊,打得過一只老虎帶的一群狼嗎?明顯是打不過的。

因此,封常清到了前線后,很快就被叛軍打敗。洛陽也隨之淪陷。

在洛陽淪陷的同時,叛軍還摧枯拉朽般地拿下了陳留、滎陽等地。而這時候距離安史之亂爆發,才剛剛過去一個月時間。

聽聞前線傳回的奏報,滿朝文武嘩然,唐玄宗也是驚恐萬分。

這是雪崩式的失敗,不能再敗了!否則必然是兵敗如山倒,大唐危矣!

為了提振唐軍士氣,唐玄宗一面下詔,甩鍋給封常清,將其貶為一介白衣,派到駐防陜州的高仙芝處效力;一面又高調宣布,自己準備御駕親征,要親自到陜州前線督戰。

可是,玄宗在長安剛表完態度,高仙芝就在封常清的勸說下,主動放棄了陜州,率軍向西撤退,直接退到了潼關。

實事求是地講。叛軍多為騎兵,且多是身經百戰的老兵。而高仙芝所部多為步兵,且大多是新征入伍的老百姓。雙方在兵源素質存在極大差距,裝備也有差距的情況下,高仙芝選擇退守潼關,避免與叛軍野戰,無疑是最明智之舉。

然而,高仙芝的明智之舉,在唐玄宗看來卻是不可接受的。

當時的玄宗,最怕的就是兵敗如山倒,繼而影響他的英明神武形象。結果,高仙芝直接就給他來了一個棄守陜州。想想看,這要傳出去,影響得有多壞?那不就等于說【啪☆啪】打玄宗的臉。

所以玄宗對此事的態度是極為震怒!而在一怒之下,他就下旨給監軍太監邊令誠,讓邊令誠在潼關前線斬殺了高仙芝和封常清。(邊令誠後來因為投降叛軍被唐肅宗殺了)

安祿山的困境

臨陣殺害高仙芝、封常清后,玄宗為了穩住人心,隨即又發布了一道圣旨,再次強調自己要御駕親征,要親手宰了安祿山!

但是,此時的前線已經沒有統兵的大將了。

沒有大將,難道要讓此時已經71歲的唐玄宗自己指揮大軍與叛軍作戰嗎?

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別說唐玄宗的腦力跟不上,就算他的腦力跟得上,他那老邁的身體也經不起折騰。

所以,玄宗第二次表態,表示自己要御駕親征后,滿朝文武便把目光投向了當時在長安閑居的河西、隴右節度使哥舒翰的身上。

聽說皇帝有可能要征召自己,哥舒翰感覺這就是個送死的差事,堅辭不受。

玄宗聽說哥舒翰不愿意去,心生不滿,難道你個老小子還真的指望讓寡人親征嗎?

為了讓哥舒翰馬上掛帥出征,唐玄宗就讓楊國忠去勸。

後來,哥舒翰經不住眾人勸說,便勉為其難地答應了。

但是出征之前,哥舒翰也提了條件,那就是前線的事情,由自己說了算,唐玄宗和朝廷不能干預。

玄宗為了讓哥舒翰盡快出征,當時也就全部允諾了。

公元755年底,哥舒翰拖著一副半身不遂的身體和從河西、隴右調回的八萬唐軍,趕到潼關與高仙芝留下的十萬唐軍會和,并依托潼關,與十余萬叛軍展開了長達半年的對峙。

在哥舒翰與叛軍主力對峙期間,安祿山的后院起火了。

由于前期進展太快,河北的諸多州縣,安祿山來不及派自己的心腹接管。這就導致叛軍主力南下后,很多河北州縣官員又重新打起了大唐的旗幟。

比如著名書法家,當時擔任平原太守的顏真卿和他的堂兄顏杲卿就是先假裝投降,待叛軍主力南下后,立馬宣布起義。

後來,顏真卿在周邊州縣官員擁護下,還擔任了河北反安唐軍盟主。勢力最大時,河北的反安唐軍多達二十萬。而安祿山此時能夠掌控的地盤,也就是范陽、盧龍、密云、漁陽、汲郡和鄴城幾地。

甚至就連安祿山的大本營范陽,也曾一度因為軍心不穩,要起義投唐。

鑒于形勢對自己極為不利,安祿山決定暫停進攻潼關,先解決人心不穩的問題。

怎麼解決呢?就是稱帝。

公元756年正月初一,安祿山在洛陽稱帝。

稱帝后,安祿山派史思明回到河北,負責剿滅后方的「叛亂」。

史思明率部回師后,一開始還比較順利,打得義軍偃旗息鼓。顏杲卿就是在這期間被叛軍活捉。後來一家老小被押到洛陽處死。顏真卿知道噩耗后,為了祭奠顏杲卿的兒子顏春明,還專門寫了一篇流傳后世的《祭侄文稿》。

但是沒過多久,朔方節度使郭子儀就率朔方軍從靈武出發,沿著黃河北岸一路前行,連克靜邊軍(山西朔州市右玉縣)、云中(大同)、馬邑(今山西朔州)等地,打開了進攻安祿山老巢范陽(北京)的通道。

并且郭子儀還向玄宗舉薦了李光弼。玄宗任命李光弼為河東節度副使,領一萬朔方軍與史思明對陣。

隨著郭子儀和李光弼參戰,一時間,河北的戰局又朝著有利于唐朝的方向發展了。

到了公元756年五月,安祿山在叛軍主力在潼關與郭子儀對峙。史思明在河北被郭子儀和李光弼打得欲哭無淚。

與之同時,安祿山派去進攻潁川、南陽、雍丘的叛軍,也都被唐軍擊敗。

此時從大環境來講,安祿山已經被唐軍團團包圍,叛軍的士氣跌到了谷底。

安祿山甚至一度想棄守洛陽,率領大軍返回范陽,再擇機行事。

然而,就在安祿山已經陷入絕境,安史之亂本應該就這樣落幕的時候。長安那邊,唐玄宗給安祿山送了一份大禮。

長安淪陷

正當郭子儀、李光弼、顏真卿等人把安祿山后方攪得稀巴爛時,唐朝的中央,以楊國忠為首的貴族勢力,和以哥舒翰為首的軍閥勢力卻在內耗。

在這場內斗中,玄宗擔心會逼反哥舒翰,便多次遷就哥舒翰。

比如,楊國忠為了制衡哥舒翰,曾經讓心腹杜乾運任組建了一支萬余人的部隊,駐扎于長安城東的灞上。哥舒翰知道后,不僅從楊國忠手上奪走了這支部隊的指揮權,而且還殺了杜乾運。而玄宗在事后,并沒有懲罰哥舒翰。

不過,玄宗心里對哥舒翰還是很不滿的。

你個老小子,面對叛軍,你唯唯諾諾。面對朕和楊國忠,你卻咄咄逼人。你想干嘛?你心里還有我這個大唐天子嗎?

基于此,玄宗便不斷地催促哥舒翰出潼關與叛軍決戰。想著盡快解決安祿山后,從哥舒翰手上收回兵權。

面對玄宗的催戰,哥舒翰起初據理力爭,表示目前還不到決戰的時候。但後來玄宗的態度很堅決,說安祿山的敗局已定,主力已經撤回河北了,目前潼關外面的叛軍只有幾千人。

為了逼迫哥舒翰進軍,玄宗還讓楊國忠到前線帶話:「旨到即行,不可遷延」。

哥舒翰不敢抗旨,便只好出戰。

結果,就是一場慘敗。

關于這場「靈寶之戰」,實事求是的說,哥舒翰要負很大責任。

因為一方面,潼關的唐軍并不是沒有精兵。

開戰之前,唐玄宗從河西、隴右二鎮,陸陸續續調來了八萬精兵。

手握八萬最精銳的唐軍,哥舒翰與叛軍的實力差距其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大。

另一方面,哥舒翰的指揮很有問題。

他事先知道叛軍會打自己的埋伏,這一點他在出戰之前,與玄宗爭論時就說過了。

但在戰爭過程中,出于私心,哥舒翰卻輕敵冒進,沒有穩扎穩打,導致了最終的慘敗。

那麼,哥舒翰為什麼會輕敵冒進呢?他心里又到底在想什麼呢?

哥舒翰的個人真實想法,我們不是他肚子里的蛔蟲,不知道。但從當時的背景來看,哥舒翰輕敵冒進,指揮失誤的原因,也可以猜出個一二。

原因,很可能是哥舒翰不敢穩扎穩打。

因為,一旦哥舒翰率軍出關,那就意味著他離帝國中央越來越遠了。

而玄宗是什麼人,哥舒翰心里很清楚。

多疑,而且老眼昏花。伺候這麼個皇帝,你對他有用還好。一旦沒用了,加之楊國忠在一旁吹點耳旁風,你就必死無疑。

所以對于哥舒翰來說,不出擊則已,一旦確定要出擊,那就必須速戰速決,在短時間內解決問題!

如果穩扎穩打,拖拖拉拉,甚至因為覺得前方有埋伏,又下令退回潼關。那哥舒翰的下場就是第二個高仙芝。

怎麼說呢?這就是典型的君臣不同心。

皇帝整天疑神疑鬼,臣子整天擔心自己腦袋搬家。你防著我,我防著你,這仗要是能打好了,就是見了鬼。

靈寶之戰后,哥舒翰逃回潼關,他自知責任重大,于是便在關西驛站張貼告示,希望能聚攏逃兵,抵抗叛軍西進。

但就在此時,哥舒翰的部將火拔歸仁率領一百名士兵來到了驛站,把哥舒翰綁了,送給了安祿山。

而隨著哥舒翰被活捉,潼關也至此失守。

玄宗知道這件事后,嘴上依舊強硬,表示自己要親征安祿山,不管是將士還是百姓,都得打起精神來!

但背地里,卻連夜帶著老婆孩子和幾大箱金銀珠寶,逃離了長安。

等到第二天早上,當官員們排隊上朝時,這才發現已經皇帝跑了。

聽說皇帝跑了,一時間,長安城炸了窩,迅速陷入混亂之中。文武百官、商人富豪,紛紛收拾金銀細軟跑路。

見到達官顯貴爭相跑路,官兵也各自跑路。

偌大的長安城,瞬間就變成了一座不設防的城市。

公元756年六月,叛軍攻陷長安。

唐肅宗繼位

玄宗跑路后,雖然一路上都在自責。但在隨行的禁軍看來,皇帝的自責毫無誠意。

眼瞅著叛軍就要被合圍了,結果因為皇帝和宰相的瞎指揮,大好形勢,短短半月之內便被葬送。以后再想圍困叛軍,那得等到啥時候啊?

大伙越想越氣,于是就引發了一場兵變,這便是「馬嵬驛兵變」。

等到這場風波過去,唐玄宗在隨行禁軍的擁護下,繼續南逃,跑到了成都。

太子李亨則與玄宗分道揚鑣,北上靈武,并在靈武登基繼位,是為唐肅宗。

肅宗登基后,玄宗很有默契,他知道兒子的處境也不怎麼樣。合法性不足,而且身邊也沒有人才輔佐。便讓韋見素、房琯等人持國寶玉冊赴靈武傳位。

玄宗此舉,一方面是承認肅宗的合法性,夯實肅宗的執政基礎。另一方面,也是順便能給肅宗推薦幾個能幫得上忙的人才。

肅宗見到韋見素后,很不待見他。但肅宗很待見房琯,任命其為宰相。

除了承認肅宗的合法性外,玄宗在成都期間還派理財專家第五琦到江南地區負責賦稅的征收和糧食的運輸。

後來,第五琦又去靈武拜見了肅宗,被肅宗任命為監察御史兼江淮租庸使。

第五琦領命后,將南方的糧食和賦稅,沿長江一路向西,有的運到了蜀地,有的從襄陽經過扶風,運到靈武了。

有了江南送來的錢糧保障,肅宗才得以成功反擊,并收復長安。

當然,這是后話。此時的肅宗,執政班子仍然很薄弱,無力操控整個大唐帝國。

不過,就在肅宗一籌莫展時,李泌來了。

李泌,出身名門,是西魏政權「八柱國」李弼的六世孫。

早在李亨還是太子時,李泌就和李亨建立起了牢固的信任關系。

只不過,由于楊國忠的排擠,李泌在玄宗時期一直得不到重用。

等到太子李亨變成了皇帝李亨,李泌這才有了一展拳腳的舞台。

肅宗見到李泌后,立刻與之商討當前局面。

李泌根據當時的情勢,首先建議唐肅宗發布詔令,將能聚集的兵馬都征召到靈武。那些被叛軍阻隔,不能派兵過來的,靈武這邊也要派人過去通知他們,皇帝換人了。

此舉的目的很明確,就是向天下人宣示唐肅宗的合法性。現在換皇帝了,以后大家都要聽肅宗號令。

解決了合法性問題,李泌又勸說肅宗把天下兵馬大元帥的位置封給了廣平王,也就是後來的唐代宗李豫。

此舉的目的也很明確,就是避免唐朝又出現兄弟鬩墻的的悲劇事件。

現在已經很亂了,高層不能再亂了。

李豫

後來,李泌以元帥府行軍長史身份,幫助肅宗處理軍務、政務。在這期間,他還建議肅宗將宰相每十天輪換一次。此舉,在一定程度上杜絕了宰相專權的情況,而且還極大地提高了朝廷的辦事效率。

靠著李泌高效的運作,僅僅兩個月,肅宗在靈武的領導班子就搭起來了。身邊聚集的部隊也越來越多,其中不乏從河西、隴右、西域調回的精銳邊軍。

等到聚攏軍隊的越來越多后,李泌又建議唐肅宗離開靈武,去到離長安更近的鳳翔(陜西寶雞)指揮戰斗。

但在肅宗覺得鳳翔不安全,就選擇先暫駐于彭原。(甘肅寧縣)

公元756年十月,眼見李泌越來越受肅宗的器重,房琯坐不住了。他主動請纓,希望肅宗能撥一支兵馬給他收復長安。

對此提議,肅宗起初本來是想拒絕的,因為房琯只是一介書生,他哪懂什麼打仗?但肅宗見房琯言辭慷慨,并且又被他的鼓舞式演講說動了心,便點頭同意了。

結果這一戰,唐軍輸得那叫一個慘。

四萬精銳唐軍,在一群白面書生指揮下,被叛軍殺得片死傷九成,僅有四千余名傷殘士兵僥幸逃回了大本營。

事后,唐肅宗很生氣,當即就暴跳如雷,揚言要殺房琯立威。多虧是李泌等人勸阻,房琯這才撿回一條性命。

安祿山被殺

反攻長安失利后,肅宗隨即又迎來了兩個噩耗。其一是永王李璘叛亂;二是叛軍基本肅清了河北的官軍勢力。

肅宗繼位后,將郭子儀和李光弼從河北前線召回到靈武。而隨著郭、李的離開,被他倆捶得只剩下一口氣的史思明,瞬間體會到了什麼叫「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

公元756年八月至十二月,在史思明的一通王八拳下,河北唐軍再次被打得偃旗息鼓。就連旗幟性人物顏真卿也迫于壓力,撤出了河北戰場。

而隨著河北唐軍的撤退,此前困擾安祿山的后顧之憂也隨之解除。

鑒于形勢變化,肅宗趕緊召見李泌,詢問應對策略。

李泌面見肅宗后,根據叛軍分布情況,制定了一套反客為主、疲勞叛軍,先取范陽、斷敵歸路,決戰河南、聚而殲之的平叛計劃。

這個平叛戰略,有人認為可行,也有人認為缺乏可操作性。由于網上有詳細的介紹,這里就不細述了。一言以概之,就是李泌不建議先收復長安,他認為應該先拿下范陽,抄了安祿山的老巢后,南北夾擊,將叛軍聚殲于河南,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

聽完李泌的平叛戰略,肅宗起初很高興。但後來由于肅宗急于收復長安,便沒有執行。

公元757年一月,當中國歷史上極為慘烈的睢陽保衛戰打響的同時。史思明也調集了十萬大軍,將太原城團團包圍。

當時的太原,主將是從靈武趕回前線的李光弼。士兵僅一萬余人,且多為團練兵,戰斗力并不強。

雙方如此大的戰力差距,按正常劇本,史思明鐵定能贏。

然而李光弼真不愧是名將。一萬打十萬,不僅沒吃虧,反而靠著零零星星的戰斗,殲滅了三萬叛軍。

正當李光弼與史思明大戰于太原時,洛陽方面傳來好消息——叛軍內訌,安祿山被兒子安慶緒給殺了。

事情是這樣的:安祿山拿下長安之后,派人搜刮長安的金銀珠寶和美女,準備運回老家范陽享福。可東西還沒運回去,安祿山的眼睛就突然瞎了。

為此,安祿山的心情十分得郁悶,脾氣也是異常的暴躁。

身邊的近臣稍微出一點差錯,輕則會被他毒打一頓,重則會被他砍頭。

時間一長,安祿山身邊的近侍李豬兒和安祿山的次子安慶緒就受不了了。

安慶緒和李豬兒很怕被安祿山找茬干掉,就先下手為強,在晚上趁安祿山睡覺時,把安祿山捅死了。

捅死安祿山后,安慶緒起先沒有公布消息。

他把史思明從太原前線調回范陽,又封賞了一批官員后,才公布安祿山的死訊,宣布自己繼位為大燕的第二代皇帝。

而當史思明從太原調走后,李光弼憑借戰神級發揮,一戰團滅了圍城的七萬叛軍。

肅宗聽說此事,高興壞了,下詔加封李光弼為司空、兵部尚書、同平章事,封魏國公。

收復兩京

就在李光弼與史思明大戰于太原時,郭子儀率三萬人進入河東,收復了大片失地,然后南渡黃河,進攻潼關。

這是肅宗的戰略構想,想著拿下潼關后,關門打狗,然后聚殲長安的叛軍。

但肅宗顯然低估了叛軍的戰斗力。這場潼關爭奪戰,唐軍與叛軍大戰兩天兩夜,最終以唐軍慘敗,死傷一萬多人告終。郭子儀帶去的四員部將,有三人戰死,只有仆固懷恩靠著叫花子打狗戰術——邊打邊撤,才從戰場撿回一條命。

肅宗見關門打狗的戰略不缺實際,便只好將郭子儀調回。

公元757年二月,肅宗離開彭原,進駐鳳翔。

四月,郭子儀也率部退回鳳翔。隨即就被肅宗任命為司空、天下兵馬副元帥,負責率領齊聚于鳳翔的十余萬唐軍,從西面直接攻打長安。

同年五月,收復長安之戰正式打響。

這一戰,叛軍兩次設伏。

第一次設伏,被郭子儀識破,唐軍勝。

第二次設伏,叛軍演技炸裂,加之郭子儀求勝心切,頭腦發熱,未能識破,唐軍敗,而且是慘敗。這是安史之亂以來,郭子儀面對叛軍的第一次失利。

戰后,郭子儀認識到了叛軍的厲害。便不斷地反省自己,招兵買馬、訓練士卒,總結經驗與教訓,為下一次大戰做充足的準備。

肅宗為了穩定人心,則大開空頭支票,提振唐軍士氣。

另外,肅宗認為叛軍厲害,是因為范陽鐵騎厲害。于是,肅宗便派人到回紇借兵,并給出了一個讓回紇無法拒絕的籌碼——攻克長安后,土地和百姓歸唐軍所有,金銀珠寶和未成年男女歸回紇所有。

回紇可汗見有利可圖,當即便讓兒子領著四千精銳騎兵南下助戰。

同年九月,休整了四個月的唐軍在郭子儀指揮下,再次對長安發動進攻。

這一次進攻,唐軍在準備充分,且有了回紇騎兵助戰的情況下,通過一場血戰,斬殺了六萬叛軍。

戰后,叛軍殘余逃往洛陽。唐軍在玄宗、肅宗逃離長安一年零三個月后,收復長安。

收復長安后,回紇軍按照事先約定,準備進城洗劫。不過就在回紇軍準備進城時,太子李豫站了出來,他對回紇王子說:不是我們毀約,而是如今長安城打下來,我們就縱容你們劫掠,洛陽的百姓看到后會做何感想?我們還需要打下洛陽,希望你們可以放過長安的老百姓。等洛陽被攻克后,朝廷一定會履行諾言。

回紇王子認為李豫說的在理,便同意了。長安城也因此免于一場浩劫。

唐軍在長安待了三天后,隨后便向東追擊。

由于叛軍是潰逃,不可能組織有生力量節節抵抗,因而唐軍順利拿下潼關,并陳兵于陜州西郊。

見唐軍殺來,安慶緒問眾人怎麼辦。有人建議直接退回范陽,但安慶緒不甘心,便集結了洛陽附近的叛軍,總共十五萬人,決心與唐軍和回紇軍在陜州決戰。

而就在安慶緒收攏兵馬的幾天前,被叛軍圍困了十個月之久的睢陽被攻陷。

睢陽城破后,張巡等三十六名官員遇害。

這就是典型的造化弄人。如果唐軍能提早半個月發動反擊,睢陽可能就不會淪陷了。

公元757年十月,叛軍集結到位,這場唐軍與叛軍的決戰也隨即開打。

這一戰,叛軍先聲奪人,主動進攻。唐軍和回紇軍采取夾擊戰術,唐軍在正面誘敵,引誘叛軍進入預設陣地,回紇軍從后包抄。叛軍在唐軍和回紇軍的夾擊下,心態崩潰,最后留下九萬具尸體和一萬俘虜,大敗而去。

陜州之敗后,安慶緒在洛陽無法立足,只得率領親信往河北方向逃竄。

唐軍收復洛陽后,由于李豫實在找不到拒絕回紇軍洗劫的理由,便只能默許回紇人對洛陽的洗劫。

這個事件,是唐朝的恥辱。

史思明復叛

安慶緒逃出洛陽后,本想直接回范陽。但由于他不確定范陽守將史思明的立場,便在逃到鄴城后就不再北上了。

後來,聽說安慶緒在鄴城駐扎,叛軍的幾個軍頭,如蔡希德、田承嗣、武令珣等人,便紛紛趕去投奔安慶緒。

一時之間,本已經是光桿司令的安慶緒,身邊又聚集了六萬多人。

手里有了資本,安慶緒隨即就派人領著五千人馬去范陽找史思明調兵。

安慶緒此舉,說的是調兵,其實就是想趁機滅了史思明。

面對安慶緒派來的人,史思明很猶豫。他此時的實力要強于安慶緒,滅了這五千人,分分鐘的事。但如果他與安慶緒決裂,安慶緒極有可能投降唐朝。如果那樣,范陽方面就被動了。

為了獲得主動權,史思明決定「走別人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

他先將安慶緒派來的五千人馬繳械,然后派人帶著他的奏折連夜前往長安。

奏折的內容非常簡單:史思明愿意帶著河北十三郡和十三萬將士投降朝廷。

看到史思明主動投誠的奏折后,唐肅宗召集三省長官開會,商討如何應對。

在會上,宰相張鎬反對招降史思明,被唐肅宗罵了一頓。群臣見張鎬挨罵,猜到肅宗有意招降史思明,便紛紛附和。

公元757年十二月,唐肅宗下旨,封史思明為歸義王、范陽節度使,并讓宦官李思敬前往范陽安撫。

安慶緒方面,被史思明這麼一搞,手下的大臣和將士,人心惶惶,很多人覺得跟著安慶緒沒有前途,就投降了史思明。

唐朝也因此在表面上又基本統一了全國

不過,後來史思明見安慶緒勢弱,已經蹦跶不起來了。而自己在叛軍中,已然是新的領袖人物。于是,他就導演了一場戲,聲稱李光弼要暗害他,朝廷言而無信,激起叛軍上下對朝廷的憤慨心理。

然后,史思明借機又反叛了唐朝。

很快,范陽的變故就被長安方面得知。

據史料記載,肅宗聽說消息后,良久無語。

他沒有召集群臣商議對策,而是偷偷派遣幾名宦官帶著詔書前去范陽溝通,還想再把史思明拉攏過來。

但問題是,史思明本來就是假投降。所以這次溝通無果后,肅宗也做出了決定:不再對史思明抱有幻想,唐軍先剿滅安慶緒,再誅殺史思明。

史思明

鄴城之戰

肅宗定下平叛戰略后,任命太子李豫為天下兵馬大元帥,郭子儀為副元帥。為了一戰消滅安慶緒,肅宗集結了十路大軍圍攻鄴城。

這十路大軍分別為:朔方節度使郭子儀、河東節度使李光弼、平盧兵馬使董秦、鎮西及北庭節度使李嗣業、關內及澤潞節度使王思禮、淮西節度使魯炅、興平節度使李奐、滑濮節度使許叔冀、鄭蔡節度使季廣琛、河南節度使崔光遠。

關于此戰唐軍的兵力,有幾種說法,有說是六十萬人,也有說是二十萬人,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實際只有十一萬人。

不過,不管怎麼說,唐軍兵力都要多于安慶緒的七萬人。

不出意外的話,這一戰不會有懸念,安慶緒必死無疑。然而,就在唐軍準備給安慶緒致命一擊時。意外還是來了。

什麼呢?很無語的一個操作。

決戰前夕,肅宗認為太子長時間跟節度使們搞在一起,難免會像自己當初那樣,在節度使的擁立下稱帝,遙尊自己為太上皇。

于是,他就撤了李豫的天下兵馬大元帥,并把李豫調回京城。

等李豫走后,肅宗對郭子儀也不放心,他擔心郭子儀功高蓋主。于是,他就撤了郭子儀的副元帥職務。

郭子儀被撤職后,有人就勸肅宗,幾大軍區聯合作戰,沒有強勢大哥坐鎮,容易產生一個問題,那就是誰都想摘勝利果實,誰都不承擔相關犧牲。最后的決戰,如果沒有總指揮統一調度,是不行的呀!

可是肅宗卻說,安慶緒滅亡是指日可待,要什麼總指揮?于是,在前線監軍的宦官魚朝恩就成了唐軍的實際總指揮。

就在肅宗瞎攪和的同時,安慶緒給史思明緒寫了一封言辭懇切的求援信,信的內容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如果你能派兵救援,我愿意把皇位拱手相讓。

史思明見信后,很高興,隔日便傳令:盡起十三萬范陽精兵,去鄴城營救大燕皇帝。

不久后,史思明的大軍就到了鄴城外圍。

見史思明來了,他的老冤家李光弼立即找到魚朝恩,建議魚朝恩允許自己率本部人馬監視史思明,其余唐軍部隊繼續圍攻安慶緒。

李光弼的這個建議,在正常人看來,沒有任何毛病。

但魚朝恩的腦回路卻是異于正常人,他說史思明就是秋后螞蚱,等收拾了安慶緒,下一個就收拾他。現在不用管。

結果,戰爭進程偏偏就被史思明左右了。

唐軍與安慶緒的決戰開始后,史思明突然插足,指揮數萬叛軍殺向唐軍,而唐軍由于沒有統一指揮,還以為殺向自己的叛軍是友軍。

于是,唐軍就這麼被史思明在光天化日之下偷襲了,被打得稀里嘩啦。

事后,除了李光弼和王思禮的軍隊安全退出戰場外,其他八個軍區的部隊,都在潰敗中損失慘重。

而史思明在戰后,則趁亂殺掉了安慶緒,并在吞并安慶緒部隊后,向南追殺唐軍,又幾次打得唐軍丟盔棄甲,輕松占領河北。

唐軍慘敗的這一幕,被詩圣杜甫看到。眼見百姓家破因為戰爭家破人亡,杜甫就此寫下了著名的《三吏》和《三別》。

拉鋸戰

叛軍拿下河北后,史思明留下兒子史朝義鎮守鄴城,他自己則帶領大軍返回范陽。

回到范陽不久,史思明就登基稱帝,自稱大燕皇帝,并大封功臣。

而唐朝方面,遭遇這麼大的敗仗,必須要找人背鍋。

那找誰背鍋呢?

郭子儀唄。

其實肅宗不想讓郭子儀背鍋,但如果不讓郭子儀背鍋,就該輪到魚朝恩背鍋了。而魚朝恩又不想背鍋,于是他便在肅宗面前反復詆毀郭子儀。

最后,由于肅宗也不想讓魚朝恩背鍋(在皇帝看來,宦官比節度使可靠),便下旨罷了郭子儀的節度使一職,并任命李光弼為天下兵馬副元帥兼朔方節度使。

對于肅宗的這個任命,李光弼感到很尷尬。

因為自從安史之亂爆發,郭子儀成為朔方軍掌門人以來,他在朔方將士心中的威信就一直很高,大部分朔方軍士只認郭子儀。

現在朝廷罷免郭子儀的節度使一職,讓李光弼去統領朔方軍。這在李光弼看來,顯然就是挖坑給他跳。

後來,李光弼用了很多辦法,包括殺了幾個中級軍官立威,也沒有完全控制住朔方軍。

最后還是唐肅宗下旨,進封朔方軍的另一個元佬仆固懷恩為朔方節度副使,朔方軍的權力交接才算是勉強完成。

而朔方軍與李光弼之間的矛盾,也為唐軍後來在邙山的慘敗埋下了伏筆。

公元759年九月,蟄伏了許久的史思明決定搞事。他讓小兒子史朝清鎮守范陽,自己則率大軍進至汴州(河南開封),與唐軍展開會戰。

史思明南下的時候,李光弼正在黃河沿岸視察官軍的防御工事,他聽說史思明準備在汴州會戰,就星夜趕回洛陽布置。

回到洛陽后,李光弼召集洛陽眾將、東都留守韋陟、河南尹李若幽等人商議對策。

韋陟建議,唐軍應該直接放棄洛陽,留兵于陜州,主力退守潼關,利用潼關天險去阻擋史思明的兵鋒。

但這個建議被李光弼直接拒絕了。

為什麼拒絕?原因很簡單,想想高仙芝和封常清的下場就知道了。

可是叛軍勢大,而洛陽唐軍兵力不足。不退守潼關又能怎麼辦呢?

李光弼思考再三,最后還是決定放棄洛陽。

但大軍不是退守潼關,而是退守黃河北岸的河陽(河南孟州)。李光弼的這種操作既是為了向皇帝表明死戰不退的態度,也是為了背靠黃河天險,與叛軍周旋。

後來,史思明率軍攻下洛陽城。但由于李光弼已經提前疏散了老百姓,史思明拿下的只是一座空城。

史思明無奈,只好放棄洛陽,然后轉而攻打李光弼駐守的河陽。

這一戰,李光弼復制了太原保衛戰吊打史思明的故事,僅用兩萬人就打得史思明大敗。

眼見拿不下河陽,史思明只好退回洛陽,隔著黃河與李光弼對峙。

這一次對峙,時間長達十四個月,從公元759年十月,對峙到了公元761年二月。

邙山之戰

李光弼與史思明對峙期間,雖然頻繁騷擾史思明,斬殺了不少敵將,為朝廷爭了顏面。

但是朝廷上下對李光弼的戰績卻很不滿。

在朝廷的那幫老爺看來,李光弼身為天下兵馬副元帥,要麼組織大規模的進攻,要麼和史思明展開決戰,迅速平叛,這樣的小打小鬧,何時才能平叛?

所以不久之后,唐肅宗就產生了重新起用郭子儀,讓他率朔方軍,直搗范陽,然后揮師平定河北的想法。

理論上講,肅宗的這個想法沒毛病。安祿山在世的時候,史思明鎮守河北,如果朝廷進攻范陽,遇到的阻力確實會很大。可如今史思明沒有幫手,如果郭子儀直搗范陽,確實是一步妙棋。

可遺憾的是,肅宗的決定,引起了宦官魚朝恩的不滿。

當時,肅宗連詔書都已經寫好發出了,結果魚朝恩卻欺瞞肅宗,硬生生地將任命詔書給截了下來。

魚朝恩認為,郭子儀和自己是死對頭,如果郭子儀重新做了兵馬副元帥,再撈點軍功向皇帝施壓,自己估計不會好死。

于是,他就反復勸肅宗不要起用郭子儀。

前面說了,肅宗更信任宦官。所以起用郭子儀的事情也就不了了之。

不久后,史思明派人到長安散布謠言,聲稱駐守在洛陽的叛軍都是河北人,長期征戰導致大家逗思鄉心切,此時洛陽的叛軍上下離心,如果朝廷派大軍前去攻城,肯定能夠一舉拿下。

魚朝恩聽聞消息,立即活動了起來,讓肅宗下旨,催促李光弼趕緊收復洛陽。

李光弼面對圣旨和叛軍傳出的謠言,本能的認為這是個圈套,本來不想冒險。

但前面提到了,朔方軍與李光弼有矛盾。仆固懷恩不服李光弼,他認為李光弼的小心謹慎僅僅就是畏懼叛軍。

于是,在仆固懷恩的強烈堅持下,李光弼只好妥協,留下一部分兵馬駐守河陽,自己和仆固懷恩親率大軍到洛陽與史思明決戰。

邙山之戰形勢圖

這一戰,李光弼的計劃是占據險要地勢,倚靠邙山安營扎寨。戰局順利,就與史思明一決高下。戰局如果不順利,也可以退守。

理論上講,李光弼的安排沒什麼問題。但是仆固懷恩卻有意見。

他堅持認為,決戰就應該有決戰的樣子。大軍要到平原地帶安營扎寨。于是,他就在沒跟李光弼打招呼的情況下,私自帶著本部人馬在平原地帶扎營了。

臨近決戰前夕,李光弼視察各營,發現仆固懷恩違抗自己的軍令,便當即派人聯絡,要求仆固懷恩迅速撤到山上。

可是仆固懷恩不聽,你要我往東,我還非要往西。任憑李光弼如何下令,仆固懷恩全當耳旁風。雙方為此僵持了幾個時辰,始終沒有個結果。

而在李光弼與仆固懷恩扯皮的時候,此時也在邙山排兵布陣的史思明注意到了唐軍幾乎都依山傍險駐扎,卻唯有一支大軍駐扎在平原。他當即意識到,這支在平原扎營軍隊就是大戰的突破口。

很快,史思明的騎兵就對仆固懷恩的營寨發起了沖鋒。而沖鋒的結果,就是仆固懷恩的部隊瀕臨崩潰。

看到仆固懷恩要堅持不住了,李光弼為了顧全大局,立即命令其他部隊支援。

可是這樣一來,一場防守戰,就變成了正面遭遇戰。

而正面交鋒,以步兵為主的唐軍哪里是范陽鐵騎的對手?所以一場惡戰下來,唐軍又是以慘敗收場。

事后,李光弼和仆固懷恩收拾殘部,北渡黃河,退守聞喜。

駐守河陽的唐軍得知主力失利后,也放棄了河陽,趕到聞喜和李光弼大軍會合。

經過十四個月的對峙,唐軍終于還是被叛軍打敗,丟掉了對河南的控制權。自此,史思明占據河北和河南,叛軍的聲勢又達到一個巔峰。

史思明之死

邙山兵敗后,朝野震驚,仆固懷恩被免職。

但肅宗還來不及追究更多人的責任,史思明就命令長子史朝義帶著先鋒部隊,沿黃河一路向西,追擊唐軍,大有拿下潼關之后,二度攻陷長安之勢。

不過,由于史朝義在西進過程中遭遇了唐軍的頑強抵抗,史思明的計劃未能得逞。

事后,史思明怒火滔天,大罵史朝義是個廢材玩意,并揚言要對他實行軍法處置。

對于史思明的舉動,史朝義也很窩火。

他是長子,本該是理所應當的繼承人,可史思明卻寵愛小兒子史朝清。特別是當了大燕皇帝后,史思明甚至還當著眾人的面說要想殺了史朝義,立史朝清為太子。

史朝義越想越來氣。他的兩個部將駱悅、蔡文景對此也是忿忿不平。因為史朝義要是被干掉了,他們這些太子黨也沒好果子吃。

于是,史朝義便在駱、蔡二人的慫恿下,帶兵闖入史思明的營賬,將其活捉。

史思明被活捉后,不明所以,大罵到:誰敢如此大膽,謀反犯上?

這時,駱悅閃身出現,陰冷地說道:你本就是一個造反者,還敢說別人謀反?是你兒子史朝義的意思!

聽說是史朝義要干掉自己,史思明當時便后悔不已。自己怎麼就那麼嘴欠,要當著眾人的面說殺了史朝義。現在好了,把兒子逼反了吧。

不久后,史思明被史朝義下令勒死。

內訌

史朝義殺了史思明后,在前線登基稱帝。

登基之后,他并沒有忘了遠在范陽的弟弟史朝清。

為了把史朝清干掉,史朝義不惜內戰。

而叛軍在一場內訌后,元氣大傷,不要說進攻長安了,就連自保也成了問題,叛軍也因此走上了覆滅之路。

但就在叛軍內訌時,唐軍也在內訌。

首先是河東節度使鄧景山貪污受賄,讓士兵們餓肚子。河東軍一怒之下,發動兵變斬殺了鄧景山,并在河東大鬧了一番。

河東軍的兵變還沒有結束,駐扎在翼城的鎮西軍和北庭軍也發生了兵變。

兵變原因與河東軍一樣,也是覺得自己的長官是混蛋,兵痞聚眾造反,殺了長官,然后對駐地的老百姓燒殺劫掠。

後來,就連一向服從朝廷命令的朔方軍也發動了兵變。

李光弼在邙山被史思明打敗后,便被調回到了京城。後來又被任命為了河南副元帥,鎮守今天的江蘇盱眙。而朔方軍的主力,則被調到了絳州(山西新絳縣)。肅宗原本是想等到時機成熟,再讓朔方軍東出太行山,與叛軍決一死戰。

可是,這一年的絳州正好鬧了饑荒,根本無糧供給朔方軍。而朝廷又不管朔方軍死活。

時間長了,朔方軍的兵痞也坐不住了。這些人發動兵變,殺了行營都統李國貞,并在絳州到處燒殺搶掠。

眼看這三個地方的兵變越鬧越大,大有將整個山西鬧翻天的節奏,被逼無奈的肅宗,只好把被自己雪藏了三年郭子儀請出來,封其為汾陽王,擔任朔方、河中、北庭、潞澤節度行營兼興平軍、定國軍副元帥。負責去搞搞定叛亂。

郭子儀被起用后,很快就以強力手腕處理了朔方軍的兵變。

河東軍、鎮西軍、北庭軍見這架勢,全都驚恐不已,紛紛要求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于是三場本就不該發生的兵變,就這麼被郭子儀給壓了下去。

按理說,郭子儀平定了兵變,他可以順勢帶兵出征,鎮壓叛亂。

可是在關鍵時刻,唐玄宗李隆基和唐肅宗李亨,卻先后駕崩了。

公元762年四月,唐玄宗駕崩。

幾天后,唐肅宗也駕崩了。

這爺倆雙雙去世后,太子李豫在宦官李輔國和程元振擁戴下,誅殺了密謀擁立越王李系繼位的張皇后,繼而登基,是為唐代宗。

代宗繼位后,李輔國和程元振擔心老將難以制服,便多次在代宗面前誣陷郭子儀。

當時,叛軍仍然占據洛陽,代宗其實很想讓郭子儀率軍東征。但代宗登基不久,不想與宦官起沖突,畢竟宦官要害他,還是很容易的。便只好同意李輔國的建議,罷免了郭子儀。

事后,代宗為了從李輔國手中收回權力,就故意親近李輔國,冷落程元振,導致程元振對李輔國很不滿。

程元振為了繼續往上爬,就私下里找代宗表忠心,表示李輔國的權力太大,奴才為了主子著想,愿意替主子除掉他。

代宗對此當然是不反對的。就這樣,代宗不費一兵一卒,便把李輔國和程元振拆散,并借程元振之手,干掉了李輔國。

亂世告終

公元762年十月,即李輔國被殺的當月,代宗下令,對史朝義發動總動。

唐軍的主帥,代宗原本想讓郭子儀擔任。但程元振反對,代宗只好作罷。

後來,代宗又想讓李光弼擔任主帥。但大軍還在調動時,江南爆發起義,李光弼被調去平叛了。

于是,主帥就變成了早先因為邙山之戰而與被免職的仆固懷恩。

為什麼是仆固懷恩呢?

因為唐肅宗死后,史朝義派人拉攏回紇,表示愿與回紇可汗瓜分中原財富。代宗也派人拉攏回紇可汗,想借回紇軍平叛。而仆固懷恩是回紇可汗的老丈人,代宗讓他掛帥,有借其身份牽制回紇大軍的意思。

不過,代宗還是太天真了。他是中原統治者的思維,想用親情牌忽悠回紇人。可游牧民族壓根不認什麼親情,就認真金白銀。

歷史證明,回紇大軍對于平叛,不僅沒起到積極作用,反而還給唐朝的老百姓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壁畫古籍上的回紇人

仆固懷恩上任不久后,決戰打響。

這一戰,唐軍與叛軍在邙山激戰,雙方都打了雞血。戰斗最激烈時,唐軍的鎮西節度使馬璘甚至親自沖到人群中砍殺。

最后,在精神和身體的雙重考驗下,叛軍首先心理崩潰,掉頭就跑。

唐軍則乘勝追擊,充分發揮了痛打落水狗的精神,在后面一路狂追狂砍。

一戰下來,十余萬叛軍,被殺六萬,被擒二萬,史朝義的主力全軍覆滅,僅率領數百名輕騎往范陽方向逃竄。

隨后,仆固懷恩率唐軍在后面不斷追擊,連克鄭州、汴州、衛州(今衛輝)等地。

而在唐軍追擊史朝義時,回紇軍攻入了洛陽,不僅洗劫了洛陽皇宮,并且還在城中放火殺人。

當時,在附近駐扎的朔方軍和神策軍看到回紇軍隊如此行事,不僅沒有阻止,反而還加入了搶劫隊伍。

據史料記載,洛陽因為這場唐軍和回紇軍的洗劫,有數萬無辜百姓喪命。

更讓人無語的是,唐軍收復河陽、鄭州、汴州等地后,也對當地進行了洗劫。洗劫過程前后持續三個月之久。

而唐軍洗劫自己人的理由也很無恥:這些地方的很多人都曾依附過叛軍,我們官軍這是為朝廷斬草除根!

公元763年正月,史朝義歷時三月,終于跑回了老巢范陽。但是,此時叛軍在范陽的守將李懷仙已經通過秘密渠道投降了唐朝。

史朝義在范陽城下,叫門不應,只好率部眾繼續逃亡,準備逃往契丹境內。

但是,他剛逃到半路,就被李懷仙的兵馬攔了下來。眼見上天無路,入地無門,史朝義只好找了一棵歪脖子樹,自裁自裁了。

隨后,李懷仙派人將史朝義的首級送到長安。至此,禍亂了大唐近八年年的安史之亂也終于被鎮壓了下去。

可是,安史之亂給大唐帶來的巨大災難,并沒有因為戰爭的結束而結束。

當初為了盡快平定叛亂,唐代宗下令只誅殺史朝義一人,對李寶臣、李懷仙、薛嵩、田承嗣等叛軍巨頭表示既往不咎。

事后,這些人不僅沒受到懲罰,反而被封為三公,有的甚至還追封了王爵。

代宗的「斬草未除根」,導致安史之亂明面上被平定后,河北三鎮依然不受朝廷控制。

而平叛陣營這邊,李光弼、魯炅、來瑱、仆固懷恩等,要麼被宦官氣死,要麼被皇帝找茬殺掉,要麼被朝廷逼反。甚至就連脾氣極好的郭子儀也差點晚節不保。

看到這些人的下場,你會納悶,到底誰是叛軍?誰是唐軍?

其實,僅從雙方將領在戰后的待遇就不難看出,安史之亂之所以難以平定,并非是什麼小機率事件。安史之亂的爆發,也根本不是什麼偶然事件。

在唐朝皇帝眼里,叛軍也好,唐軍也罷,都是一路貨色。是不是叛軍,取決于實力,而非立場。

當一個節度使的實力很弱,不足以撼動皇帝的皇位時,即便他曾經造反過,如薛嵩、田承嗣之流。在皇帝的眼里,他們也不算是叛軍。朝廷有必要對他們進行拉攏。

而當一個節度使的實力很強,足以能撼動皇位時,如郭子儀、李光弼,在皇帝眼里,他們就是叛軍。即使他們沒有造反,也沒有造反意愿。皇帝也依然會時時刻刻提防著他們。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