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史詩·官渡(胡曾)
本初屈指定中華,
官渡相持勒虎牙。
若使許攸財用足,
山河爭得屬曹家。
「官渡之戰」是三國「三大戰役」中的第一戰,其重要意義不言而喻。
「官渡之戰」後,袁紹的勢力雖然沒有被一舉掃除,但已經不復戰前的強勢與侵略性。
袁紹病死後,曹操陸續消滅剩餘的袁氏勢力,最後平定了北方。
「官渡之戰」雖然不能說是曹操與袁紹之間的決戰,但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北方的霸主,其規模、覆蓋范圍、參與的人物數量都是很可觀的。
事實上「官渡之戰」只是一個大的戰役,其中還包含好幾個戰役,下面書君就來和大家聊一聊這場「官渡之戰」的過程。
事實上,早在「官渡之戰」之前,曹操與袁紹之間就出現了摩擦,雙方也清楚地知道,與對方必有一戰。
但是 袁紹面臨北方公孫瓚的威脅,曹操有徐州呂布的掣肘,所以兩個人都心照不宣地對付其他的軍閥,將決戰留在最後。
後來公孫瓚、呂布、袁術分別被消滅,劉備勢力一度被剪除。
通過吞併這些勢力之後,北方產生兩個龐然大物,就是 曹操集團和袁紹集團。
當時袁紹擁有 青州、并州、冀州、幽州四州的勢力(不過不是全境);
曹操擁有 兗州、豫州、司州、徐州,另外還有 一部分青州,一部分荊州,一部分揚州。
雖然曹操和袁紹都有四州之地,但是曹操對袁紹要處于明顯的弱勢。
拋開經濟、人口這些資料不談,光從地緣上來講,曹操就要明顯吃虧。
因為袁紹的地盤在北方,曹操的地盤在中部,他不僅要對抗袁紹,還要防備異軍突起的孫策、據守荊州的劉表。
關西各軍閥雖然在名義上歸附曹操,但是擁有相當的獨立性,也不得不防。
另外在兵器裝備上,曹操是明顯不如袁紹的。
所以「官渡之戰」中雙方的基本盤相當,但可以視為以弱勝強之戰。
《太平禦覽·兵部》:「魏武《軍策令》曰:袁本初鎧萬領,吾大鎧二十領;本初馬鎧三百具,吾不能有十具。」
書君暫且將「官渡之戰」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袁紹大兵壓境,曹操退守官渡
袁紹剛起兵的時候,就定下爭奪天下的戰略:統一河北,聯合少數民族的力量,然後吞併南方。
事實上他也是這麼做的。
在消滅公孫瓚後,袁紹坐擁四州之境,調撥十萬步兵,一萬騎兵,進軍到魏郡黎陽,拉開了「官渡之戰」的序幕。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紹曰:‘吾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眾,南向以爭天下,庶可以濟乎?’」
《三國志·魏書·袁紹傳》:「簡精卒十萬,騎萬匹,將攻許。」
《世語》:「紹步卒五萬,騎八千。」
建安五年(即西元200年)二月,袁紹派郭圖、淳于瓊、顏良等人渡水攻打黎陽附近的白馬,為袁紹大軍渡水建議橋頭堡。
東郡太守劉延堅守白馬。
曹操本意是撲救白馬,但是荀攸勸說曹操用「聲東擊西」之計(其實應該是「聲西擊東」), 先率軍到白馬以西的延津,做出渡水進攻袁紹後方的態勢,然後再輕兵突襲白馬。
袁紹果然中計,分兵搶攻延津, 曹操立刻東進支援白馬,張遼和關羽(此時在曹操麾下)作為先鋒,打了顏良一個措手不及。
就是在這一戰,關羽萬軍從中取顏良首級。
↑圖片來源網路,侵刪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紹聞兵渡,即分兵西應之。公乃引軍兼行趣白馬,未至十餘裡,良大驚,來逆戰。使張遼、關羽前登,擊破,斬良。」
《三國志·蜀書·關羽傳》:「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于萬眾之中,斬其首還。」
顏良軍潰敗,但曹操情知白馬無論如何是守不住的, 于是遷徙白馬的人口,沿河向西而行。
袁紹這個時候追擊曹操,雙方相遇在延津南。
這時曹操又使用一條「驕兵之計」, 令將士解鞍放馬,將從白馬帶來的輜重丟在道路上。
袁紹派劉備(劉備此時依附袁紹)和文醜進攻延津,袁兵看到曹操的騎兵沒有上馬,產生輕敵心理;
又看到地上的輜重,于是瘋狂地搶奪輜重。
這個時候曹操下令上馬突襲袁兵,袁兵大敗,文醜戰死。
雖然在白馬和延津都打了漂亮仗,殺了河北名將顏良、文醜,但實際上曹操無法阻擋袁紹的進攻,只能向後退守到官渡。
同時袁紹繼續南下到官渡以北的陽武,雙方進入到「官渡之戰」的第二階段。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時騎不滿六百,遂縱兵擊,大破之,斬醜。」
「公還軍官渡。紹進保陽武。」
除了白馬、延津兩次戰鬥,在第一個階段還有一些其他的戰場。書君在下面貼一些史料。
《三國志·魏書·于禁傳》:「復與樂進等將步騎五千,擊紹別營,從延津西南緣河至汲、獲嘉二縣,焚燒保聚三十餘屯,斬首獲生各數千,降紹將何茂、王摩等二十餘人。太祖復使禁別將屯原武,擊紹別營于杜氏津,破之。」
《三國志·魏書·樂進傳》:「渡河攻獲嘉,還。」
獲嘉、汲縣、原武都在陽武以北,雖然這些史料的記載中是曹操取得的局部的勝利,但是後來袁紹進駐陽武,這些地方顯然都丟失了。
曹操救援白馬是在四月份,雙方相拒的階段最遲不超過八月。
在四個月的時間裡,這些縣城被袁紹一一拔除。
第二階段:官渡相拒,互拉盟友
曹操的勢力在前期一路敗退,但是在官渡頂住袁紹的進攻。
雙方在這裡也是進行了一段時間不短的對峙階段。
袁紹利用兵力上的優勢,結成東西幾十裡的連營一步步壓迫曹操;
曹操也分營抵擋袁紹的連營,但是兵力上處于劣勢,因此戰事不利。
袁紹進逼到官渡,築起土上向曹營中射箭,曹操的士兵行動時只能用盾牌遮蓋身體,士氣變得極其低落,為了應對這種情況,曹操也在營中堆築土山,由于禁督促完成;
另外曹操建造投石機,將袁紹土山上的樓臺一一摧毀。
袁紹又挖地道,但是被曹操及時發現並破壞。
↑圖片來源網路,侵刪
在相持階段,曹操面臨一個重大的問題,那就是缺糧。
曹操甚至想放棄官渡,繼續往後退,來縮短自己的糧道。
但是在荀彧的力諫下,曹操放棄了這個想法。
同時曹操也分兵襲擊袁紹的糧車,彌補雙方在後勤上的差距。
《三國志》當中記載了一次襲擾糧道的戰鬥。
在荀攸的建議下, 曹操派徐晃、史渙、曹仁擊破袁紹一方負責運糧的韓猛(有爭議),燒掉幾千輛車的糧草。
但即便如此,曹操一方在後勤上仍然落後于袁紹。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袁紹運穀車數千乘至,公用荀攸計,遣徐晃、史渙邀擊,大破之,盡燒其車。」
↑圖片來源網路,侵刪
汝南戰場
西元200年,七月。
袁紹和曹操在官渡對峙已經有三個月的時間,事情突然出現了轉機。
曹操的大後方出了問題。
1.黃巾軍反叛
汝南黃巾軍反叛了!
汝南這塊地方雖然已經被曹操降服,但是仍舊殘存有一小部分的黃巾軍。
及至曹操官渡對峙時,劉辟、共都帶領部眾在曹操後方作亂,以期回應袁紹。
此番汝南黃巾叛亂, 袁紹扣下劉備的親兵,調撥了自己的兵馬,讓劉備南下汝南與黃巾軍造勢,聯合汝南黃巾軍一塊在後方牽制曹操。
2.李通歸順曹操
曹操後方大本營出現危機, 陽安都尉 李通成為大家哄搶的對象。
我們可以看一下李通所在的位置, 西部可以配合宛城的張繡防禦劉表, 東部則可以為許都提供屏障,防止劉備突許都。
袁紹、劉表各懷鬼胎,全部想要收服李通。對于劉表而言,黃河兩岸的戰事無論如何,自己此時拉攏李通都有雙重好用。
拉攏成功則可以趁勢擴大自己的地盤,拱衛荊州門戶。
李通揮劍怒駡各地使者:
「曹公明哲,必定天下;紹雖強盛,終為之虜耳。吾以死不貳。」
我家曹老闆是無敵的,別擱這整這些麼蛾子。
3.劉備親兵進入汝南與李通對弈
劉備南下進入汝南,很快如魚得水,在汝南的黃巾軍打成了一片,許都以南地區受到嚴重的威脅。
曹仁主動請纓,認為自己剛剛接管袁紹一部分軍隊,在軍中尚沒有什麼戰鬥力,此時出擊定可以打敗劉備。
果不其然,曹仁統領騎兵狂飆突襲至汝南,一舉擊潰劉備,劉備逃回袁紹大營。
袁紹和曹操仍舊在對峙,劉備抓住這個機會,準備離開袁紹。
咱們和曹操對峙這麼久,我再去一趟汝南吧!
上一次你調撥的袁軍不是我的親兵,這一次我帶上我自己的軍隊,順便聯合荊州劉表幫你在後方牽制曹操。
袁紹同意了劉備的主張,放走了劉備。
劉備在袁紹的陣營中其實很慘,壓根沒有什麼存在感。
劉備在徐州時,陶謙病逝將整個徐州打包送給了他。
劉備投靠曹操後,曹操讓他做了豫州牧,還給錢給糧。唯獨跟著袁紹,要啥沒啥,形式主義搞得反倒是有聲有色。
他投靠袁紹時,袁紹出城兩百里相迎,那個嘴臉估計劉備當時就被感動的哭了。
可結果呢?
啥都不給!
劉備此番進入汝南,終于大顯神威,他聯合汝南的黃巾軍一舉擊潰斬殺曹操部將蔡楊,成功在汝南立足,不過李通仍舊在掣肘他,讓他無法對許都造成實質性的威脅。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紹遣先主將本兵復至汝南,與賊龔都等合,眾數千人。曹公遣蔡陽擊之,為先主所殺。」
雖然「官渡之戰」中唱主角的是曹操和袁紹,但其中也有其他勢力的影子。書君分列如下:
關西軍閥:
曹操為了保證西方無虞,令司隸校尉鐘繇安撫關西諸軍閥,在「官渡之戰」中,關西軍閥站在曹操一邊,起碼沒有反對曹操。
《三國志·魏書·鐘繇傳》:「關右平定,朝廷無西顧之憂,足下(鐘繇)之勳也。」
荊州劉表:
劉表的態度是坐山觀虎鬥,名義上支持袁紹,實際上並不出兵。
但是劉表還是參與了「官渡之戰」,派人策反陽安(從汝南劃分出來)都尉李通,結果沒有成功。
《三國志·魏書·李通傳》:「紹遣使拜通征南將軍,劉表亦陰招之,通皆拒焉。」
江東孫策:
按《三國志》記載,孫策打算奔襲許昌。這個是值得商榷的事情,不過孫策確實有北上的想法,但被刺殺。
《三國志·魏書·郭嘉傳》:「(孫策)聞太祖與袁紹相持于官渡,將渡江北襲許。」
「策臨江未濟,果為許貢客所殺。」
幽州鮮于輔:
鮮于輔參與消滅公孫瓚,成為幽州的一股勢力。
在田豫的勸說下,鮮于輔在袁紹、曹操對峙時選擇歸附曹操,成為曹操的臂助。
《三國志·魏書·公孫瓚傳》:「而輔身詣太祖,拜左度遼將軍,封亭侯,遣還鎮撫本州。」
南陽張繡:
袁紹拉攏南陽郡的張繡,張繡本來想支持袁紹,但在賈詡的勸說下最終還是選擇了曹操。
張繡的投降不僅增強了曹操的實力,更是減輕了曹操防守南方的壓力。
《三國志·魏書·張繡傳》:「太祖拒袁紹于官渡,繡從賈詡計,復以眾降。」
第三階段:反攻袁紹,火燒烏巢
西元200年,八月。
袁紹開始引兵推進戰線,依靠沙丘紮營,東西綿延數十裡。
曹操同樣分兵紮營,與袁紹繼續對峙。
西元200年,九月。
曹操終于扛不住了,持續性的對抗,他根本比不過袁紹,必須逼袁紹出兵。
他帶領一部分士兵進攻袁紹營賬,未有進展,又回到了營地。
時間一長,附近百姓因為無法供給沉重的賦稅,大多叛逃,一股煙溜進了袁紹的地盤。
曹操給荀彧寫信:
我實在扛不住了,準備撤軍了!
荀彧繼續回信:
老大你一定要扛住啊,現在正處于關鍵的時刻。
當年高祖劉邦和霸王項羽在成皋對峙時,就是因為項羽先撤,才致使自己兵敗喪命。您這麼英明神武,一定可以的,加油啊老闆。
賈詡也勸曹操要打下去,他說:明公您的智慧勝過袁紹,勇氣勝過袁紹,用人勝過袁紹,決斷勝過袁紹。有此四勝,半年內還沒擊敗袁紹,是因為您老想著萬無一失。其實只要抓住時機,就能立即戰勝袁紹。 (此時賈詡已隨張綉投奔曹操)
曹操像被打了雞血似的,繼續在官渡和袁紹硬剛。
荀彧和賈詡的話說得對,戰爭的形勢是瞬息萬變的,尤其在冷兵器時代,不到最後誰也不能說自己是勝利者。
他看著辛苦運糧的士兵,拍了拍他們的肩膀,我一定在十五日拿下袁紹,不會讓你們再受苦。
很快轉機來了
1.許攸叛逃
終于,軍師荀攸收到一個重要的線報,袁紹也因為缺糧的問題在運糧。
曹操派遣部將徐晃、史渙引兵突襲,擊潰袁紹部將韓猛,燒毀了袁紹的輜重。
西元200年,十月。
冬天來了。
袁紹再度讓人從後方運糧,部將淳于瓊其統領一萬多人押送,停留在袁紹陽武大營四十裡的地方。
袁紹賬下謀士沮授提醒他,派遣部將 蔣奇在側翼掩護,防止曹操再向上次那次襲擊輜重。
袁紹毫不在意,那小子經過這麼長時間的對峙,早沒啥出息了,那還敢劫引兵襲擊。
不礙事,不礙事。
另一位謀士許攸換了一種方法勸說袁紹:
此時兩軍對峙這麼長的時間,曹操已經將全部的兵力集結在了官渡一帶,咱們一支輕騎兵猛撲許都,把漢獻帝搶過來,順便前後夾擊曹操。
袁紹仍舊不同意。
恰逢許攸家人犯法被捕, 許攸乾脆直接投靠了曹操。
正在這時,許攸家裡有人犯法,留守鄴城的審配將他們逮捕,許攸知道後大怒,就投奔曹操。
已經投靠曹操的許攸看中了袁紹的致命點,他勸說曹操直接襲擊故市、烏巢兩個屯糧重地,直接燒了他的糧草。
他不是不在乎糧草嗎?
曹操留下部將 曹洪、荀攸鎮守官渡大營,自己親自率領五千名步騎兵出擊。
五千人全部換上了袁軍旗號,士兵、馬匹全部封嘴,深夜突襲烏巢。
曹操在即將天明抵達烏巢,士兵分引兵焚燒烏巢輜重,烏巢袁軍大亂。
太陽漸漸升起, 淳于瓊突然發現曹操的士兵並不多,整軍備戰,兩軍在烏巢展開大戰,曹操擊潰淳于瓊,直接沖進了烏巢大營裡。
袁紹聽到烏巢發生戰事,馬上派兵馳援:
高覽、張去直撲官渡大營 少部分騎兵馳援烏巢
袁紹將所有的賭注全部壓在了曹操的官渡大營上。
烏巢因為援軍稀少,最終還是被曹操賬下士兵擊退,淳于瓊被斬,烏巢糧草被全部焚燒。
2.張郃反水
其實在曹操襲擊烏巢後,張郃勸袁紹派精兵去增援烏巢。
郭圖卻說,應該去攻打許昌,這樣一來,曹操必定大亂,烏巢也就不救自解了。
袁紹聽取了郭圖的建議,只派了一點兵支援烏巢,讓大部隊攻打許昌。
沒想到不僅沒攻下許昌,烏巢也被燒得一乾二淨。
郭圖就誹謗張郃,說他出言不遜。
與此同時,曹操為了震懾袁軍,下令將一千余名袁軍的鼻子割下,順便將牛舌、馬舌頭一併割下,扔到了袁紹的大營外。
袁紹營中士兵被瞬間嚇尿,人人思變。
無路可走, 張郃、高覽兩人只好投降曹操。
(ps:劉備集團此時也溜之大吉,不管袁紹了)
袁紹軍中因為人舌恐嚇, 張郃、高覽出走,瞬間大亂,士兵們瘋狂北上沖向黃河,準備逃亡。
3.決勝階段
張郃一投降曹操,曹操就下令全軍出動,攻打袁軍。
喪失信心的袁軍潰不成軍,幾十萬大軍堆積在黃河岸邊, 袁紹、袁譚父子倆在八百名騎兵的護衛下,渡河逃亡。
曹操帶兵渡過黃河,追擊袁紹,不過人沒有追到,倒是繳獲了大量輜重和圖書珍寶。
此時是建安五年( 西元200年)十月,官渡之戰到此結束。
官渡之戰前,袁紹佔據了冀、幽、青、並四大州,可謂是地廣人豐,兵強馬壯,他的兵力更是幾倍于曹操。
大戰之前,孔融還對荀彧說,曹操必敗無疑。
孔融:「田豐、許攸,智計之士也,為之謀。審配、逢紀,盡忠之臣也,任其事。顏良、文醜,勇冠三軍,統其兵,殆難克乎。 」
那麼,袁紹為何卻大敗而歸呢?
第一,袁紹個人質量比不了曹操。
袁紹這個人,是有很多缺點的。用荀攸的說法,是表面上看寬厚大度,實則心胸狹窄。做事猶猶豫豫,老是錯過戰機。不行法度,士卒雖多,卻難以發揮出作用。更為關鍵的是,他還仗著自己的家族勢力,沽名釣譽,虛情假意。
陳壽評價袁紹:
「紹多寬雅,有局度,憂喜不形于色,而內多忌害;外寬內忌,好謀無決,有才而不能用,聞善而不能納。」
也就是說袁紹度量不大、謀略不行、不行法度、不會用人。
就說袁紹用人。
袁紹是聽不進勸諫的。
袁紹派顏良攻打白馬時,他手下的謀士沮授勸他,顏良度量狹小,有勇無謀,不能堪當大任。
袁紹不聽,結果顏良為關羽所斬。
袁紹進軍官渡後,田豐勸諫他,在南方應該速戰速決,在北方應該打持久戰。袁紹求勝心切,又不聽勸。
官渡之戰前,田豐勸諫袁紹,說曹操善于用兵,他的兵力雖少,但是不可輕敵,應該打持久戰。
對內修好政理,對外不停地派一些兵去騷擾曹軍,讓他的軍隊疲乏奔波。
兩年之內,就能夠戰勝曹操。袁紹不聽。
田豐死諫,結果袁紹大怒,將他關進了大牢。
值得一提的是,後來獄卒將袁紹兵敗的消息告訴了田豐,說他不日將重見天日。
沒想到田豐仰天大笑,說要是袁公打贏了仗,他或許能活命。現在失敗了,他必死無疑。
果如田豐所言,袁紹逃回後,立即將他給殺死了。
為什麼會這樣呢?
袁紹戰勝了曹操,或許會放了田豐,以此來顯示自己的寬厚大量和英明絕倫;
而他失敗了,則會惱羞成怒,殺了田豐,來掩蓋自己的錯誤。
相比之下,曹操寬宏大度,舉賢任能,不拘一格。
有謀略,做事果敢堅決,又隨機應變。軍紀嚴明,賞必行,罰必信。真誠待人,從不虛榮。
袁紹的個人質量跟曹操想比,差得不是一星半點。
袁紹的內部,是有很多問題的,用荀彧的說法是:
「田豐剛而犯上,許攸貪而不治。審配專而無謀,逢紀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後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縱也,不縱,攸必為變。」
謀臣有問題,但是如果袁紹能夠調和好,也不會出現太大問題。
可是偏偏袁紹不能容忍他們,田豐死諫被下獄,後被殺;
許攸貪財、無法度,也不被容,結果叛逃曹操。
此外,袁紹的謀臣還互相爭鬥。郭圖嫉妒沮授,誣陷他「 監統內外,威震三軍」。
袁紹聽到後,就對沮授產生了懷疑,收回了他的兵權。
而反觀曹操內部,是比較團結的。曹操總是以身作則,能夠協調好各方的矛盾。
「官渡之戰」其實是一場很精彩的戰役,袁紹也沒有人們印象中的那麼「蠢」,拉攏、破壞,曹操的後方;
分兵威脅曹操側翼;在烏巢有失的時候選擇偷家,種種戰術都使用了。
但是曹操的應對也非常精彩,從「聲東擊西」解白馬之圍、示敵以弱斬殺文醜;
再到分別處理劉備等人和襲擊袁紹糧草,都是有利于己方的行動。
而後自己奔襲烏巢的破釜沉舟之舉更是起到一錘定音的效果。
「官渡之戰」的結局其實是兩方面的原因,
一是曹操的軍事能力和正確決斷,是勝過袁紹的
二是人品,袁紹不是一個合格的主帥,而曹操,隨著戰爭的推進,可以說是「贏在人心」。
參考文獻:《三國志》、《後漢書》、《資治通鑒》、《太平禦覽》、《史記》、《陽武縣誌》、《懷慶府志》、《河南省志》、《中國史稿》、《中國史綱要》、《中國古代史綱》、《魏晉南北朝史》、《中國古代運河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