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欣賞一下香港七零年代末的一些照片,看一下50年前的香港是什麼樣的?
香港上環摩羅上街,小商販和人口很多,牌匾上除了中文,還有英文
香港廟街的算卦攤,香港人很迷信,這條街也一直延續至今,一大半都是算命,批八字,改命格的
50年前的銅鑼灣,高樓大夏林立,不知道這里有沒有陳浩南,有多少個未來的扛把子,香港社團真的多
黃大仙廟,香火極為旺盛,基本每隔一段時間都要來敬拜
黃大仙在香港人心中的地位極高,還有一個區叫黃大仙區
灣仔區龍門大酒店,這里曾是三合會的場子,經常聚集一些人,場面跟香港電影里演的差不多
麻油地的居民,人口多而雜,所以這里的治安不太好
兩個外國人跟玩偶人在沙灘上互動,香港未回歸之前,外國人非常多
香港的富人區
在香港的14塊區域中,除了幾大有名的富人區外,其實在香港的每一塊區域內都有富人區,不知道是不是怕被一窩端,香港富人居住的比較分散
香港人非常喜歡打麻將,老少皆宜,貧富皆可,有事沒事就擺一桌,麻將館的數量也是非常的驚人
小時候最喜歡看的報考除了法制報就是港台娛樂報,每期都會按時買,看的津津有味,特別喜歡里面的明星,真懷念那個紙質報刊的時代
后面的樓至少得有二三十層了,該說不說,發展的的確快,不承認不行
維多利亞港,七十年代就已成規模,景色很美,是富人居住地
馬路上的車和行人不少,香港地方小,但人口是真密集,都想在這里撈一桶金,最終導致貧富分化嚴重,寸土寸金。
早餐店,各處可見小攤販和個體商戶,煙火氣十足
身后的樓房類似我們這邊的筒子樓,一到做飯的時候,滿樓飄香,全樓聞味,吃過飯,孩子們在走廊里開心的奔跑,大人們聚在一起聊天打牌,很溫馨的畫面
外國人在看相機和攝像機,如果我不說這是七十年代末的照片,可能有人會誤會,拍攝日期是最近幾年
菜市場內應有盡有。
我小的時候特別熱衷于逛菜市場,包括現在也很喜歡逛超市和夜市,感覺這里不僅煙火味十足,夜市更是一個城市的縮影
相比于內地而言,香港發展真的很好,在那個時期,應該至少有十年的差距,後來港風刮過,我們才開始學習如何開放進出口和個體經營
雖然是1978年開始的改革開放,但是如果我沒記錯的話,內地是在80年代末開始逐漸接受個體經營和下海經商,在此之前還是相當依賴于國營企業
香港流動人口非常多,在內地剛剛淘汰糧票時,這里已經遍地黃金了
地界小,人口多,去哪里都扎堆
碼頭的市場,水產品不僅新鮮還賣的很便宜,買一些回家無論怎麼做,都是一道美味
香港街頭照,想姐姐笑的很開心,身后的男孩看著不大,穿著真成熟啊
這張70年代末的照片,跟現在我們的一些小城市也沒什麼區別,店鋪林立
這是什麼棋?有人知道麼?
這個小腳踏車我也有,童年時的回憶
70年代,就已經有西瓜太郎頭了,好可愛的兩個小孩
漁民的豐收,是他們最開心的時候
鄉下的低矮的平房,鄰里關系有的很近,有些人的相識是一輩子的,三個老姐妹在聊天,也許這里就是她們一生最美好的回憶
跨江大橋兩端個體階段,漁船真的多,香港房子貴的離譜,有很多人會把家安置在船上
五個老太在打牌,原來港台古裝片女俠的裝扮是從這里演變來的,各個看著都像高手,女中豪杰
鄉下的女人真能干,這一點無論在哪都是差不多的
那個時期香港的農業不發達,大多數都是進口的,後來在80年代爆發了一次「供港蔬菜毒菜」,香港政府開始重視農業發展,88年開展的「農業復耕計劃」
香港在50年前,的確是走在流行的前端,那邊流行什麼,內地就跟風,讓我們第一批下海的商人,著實賺了不少錢
這里的環境復雜,居住條件也是一般,但對于那個年代來說,有屬于自己的房子,已經很好了
旗袍一穿,頭髮盤起,還有一顆大金牙,這架勢,妥妥的包租婆啊
剃頭匠
最早的剃頭匠是挑著擔子走街串巷的為人剃頭潔面,慢慢的發展到獨門形式,再後來,人們對頭髮的美感有了更高的欣賞水平,美發師和造型師隨之而來
街頭的賣報攤,在港台劇中經常可見,這是那個年代了解新聞事實的一種重要途徑。
…………………………分割線……………………
我是個喜歡收集看照片的作者,想讓更多的人欣賞到過去的風景。
照片收集不易,求個小心心,你們的鼓勵就是我最大的動力,謝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