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5年秋,成吉思汗再征西夏。
這一次,蒙古軍花1年多時間,全滅西夏。
要知道,西夏是一個極為難纏的對手。
成吉思汗自蒙古國立國的前一年(1205年)就開始了與西夏的作戰。
此後的20多年裡,成吉思汗滅國40餘,所向披靡,唯獨對西夏作戰屢攻不克。
在前5次討伐中,雖有戰績,但獲取的地盤不多。
那麼,這最後一次,成吉思汗是如何獲全勝的呢?
西夏的套路
自881年李思恭任定難軍節度使算起,李氏政權已倔強地屹立了300多年。
其間,他們與宋遼等強敵長期周旋。
周旋間,西夏人發展出了適合自己的戰爭套路。
面臨大敵時,他們往往利用本國地廣人稀的特點,收攏主力,誘敵深入,襲擾敵軍補給線,待敵疲勞後,再選擇敵人薄弱環節發起猛攻,一舉挫敗敵人。
借此,他們在大國博弈中頑強地生存了下來,甚至熬死了比自己強大的北宋、遼。
不過,隨著日子好過起來,不知不覺間,西夏人執行這個套路的能力開始打折了。
自金滅遼、宋後,由于夏金關係長期不錯,所以,西夏開始了較長時間的和平歲月。
其間,幾任君主「尚文重法」,推崇文治,經濟得到發展,儒學、佛教都空前發展起來。
日子好過是好事,但是,承平日久,西夏人的尚武精神卻漸漸減弱。
要知道, 西夏之所以能從夾縫中一路發展起來,靠的正是「人人能鬥擊,無復兵民之別,有事則舉國皆來」的尚武精神和精甲良馬加持下的精銳騎兵。
所以,雖然表面上西夏「四郊鮮兵革之患,國無水旱之虞」,即使是統治階層也「未聞失德」,但「夏業中衰,于是乎始」。
所以,西夏軍的國防套路,出現了新特點: 野戰能力削弱,其防禦愈加以來城池防禦。
尤其是:當對手是恐怖的蒙古人時,無論是個人戰力,還是精銳騎兵,都已沒有任何優勢了。
不過,即便如此,西夏,仍然很難搞。
蒙古人的5次嘗試:一步步找到方法。
自1205年起,蒙古開始了數次征伐西夏。
其間,蒙古人雖然表面佔據的地盤不多,但已一步步找到正確的路徑。
蒙古人的套路
說到成吉思汗和蒙古騎兵,不管你對他們有沒有偏見,也必須要承認一點: 那一代蒙古人確實很會打仗,也很有戰略眼光。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國。當年,成吉思汗就制定了一個蛇吞象的計畫
——滅掉人口超過5000萬,兵力超過100萬的金國。
可眾所周知,蒙古一共才70萬人,兵力也不過區區15萬。 這幾十倍的人口差距,怎麼可能吞掉金國呢?
這種問題難不倒成吉思汗,因為蒙古人在幾百年前就明白了一個道理:
他們馴養牧羊犬幫助牧民放牧,一個牧民帶領十幾隻牧羊犬就可以控制幾百頭規模的羊群。
只要先找到足夠多的牧羊犬,慢慢的吃掉金國這個大羊群,不是白日做夢。
那麼,第一支牧羊犬在哪裡呢? 很顯然,當時實力最弱的西夏就是最合適的目標。
不過這話又說回來了,西夏的實力只是相對來說最弱,蒙古要滅夏,成吉思汗也必須要花點心思琢磨出對手的弱點才行。
為此,他精心研究了西夏軍的特點,把西夏軍隊的兵力情況、戰術打法、將領實力,以及西夏皇室的矛盾都摸得一清二楚。
可以說是知根知底,完全就是針對西夏軍隊的弱點佈置的戰術。
而反觀西夏方面呢?
除了知道蒙古人有個叫成吉思汗的大汗上臺,剛剛滅了自己的北部屏障克烈部以外,對蒙古是一無所知,根本不知道蒙古軍隊的優勢和弱點。
于是在1205年,就在這種蒙古人已經摸透了西夏人,而西夏人完全不清楚蒙古人的背景下,雙方展開了第一次大戰。
第1、2次征伐:雖有斬獲,但非常吃力。
1205年夏,大敗乃蠻後,蒙古進攻西夏的邊境城堡力吉裡城。
當時的蒙古軍有三萬人,由成吉思汗的四兒子拖雷率領。
西夏軍有十萬,由西夏將領阿沙敢不率領。
當時的蒙古軍攻城經驗尚不足,他們按照草原經驗,試圖圍城打援。
但是,西夏人不按你蒙古人的套路來,就是不來援。
蒙古軍苦戰六十日,攻取邊境的力吉裡城後,已經疲憊,只好擄掠人口而去。
雖然沒有取得絕對性的勝利,但是蒙古軍以少勝多,重創了阿沙敢不的十萬西夏大軍,還把西夏北部地方的財富橫掃一空。
更重要的是,通過一場戰役,成功的摸底突襲,蒙古人對西夏軍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1207年秋,蒙古再次來犯。
這次,成吉思汗趁西夏內訌之際(夏襄宗篡位),發動了第二次征夏之戰, 以五萬大軍進攻西夏的西北部重鎮斡羅孩城。
或許是 認為第一次西夏不來援救的原因是因為所攻之城重要程度不夠,這一次,蒙古人選擇了重鎮斡羅孩城。
與此同時,西夏人吸取了上次的教訓,也針對蒙軍的特點做了一些戰術性的優化。
蒙古人花數十日,攻破城池,又駐紮了下來,等待決戰。
沒想到的是, 直到5個月後,蒙古軍糧草匱乏時,西夏軍才組織大軍來攻。
所以成吉思汗的第二次侵夏戰爭,最終以糧草吃盡而退兵。
事後,成吉思汗做了反省,他認為西夏畢竟也是個強國,想要一滅夏並不現實。
初步打破西夏軍套路
于是他轉變思路,先解決西夏西部的高昌回鶻,鏟斷西夏與西域諸部落的聯繫,徹底把西夏孤立起來。
1209年,蒙古滅高昌回鶻。
與此同時,成吉思汗降服了在吐魯番、別失八裡一帶的畏兀兒人。
由此,蒙古軍可以從吐魯番一帶的糧草、物資供給大軍,其持續作戰能力大幅改善!
蒙古軍底氣十足,敢于深入,敢于直攻西夏國都中興府!
不久後,蒙古第三次征夏戰爭爆發。
蒙古軍這一次由河西地區入侵,迂回攻擊西夏的腹地。
而主力則從北面南下, 把西夏軍打了一個措手不及,數萬人馬被殲滅,連大將高逸也被俘虜。
隨後 ,蒙古軍直逼克夷門,攻打西夏首都中興府的最後一道防線。
西夏軍以大將嵬名令公率軍增援,並一度趁蒙古軍輕敵,小有戰果。
不過,蒙古軍底氣已足,他們大膽與西夏軍相持二月後,趁敵鬆懈,誘敵殲之,俘虜嵬名令公。
不過,面對中興府,蒙古軍還是辦法不多。
蒙軍進而圍困中興府, 夏襄宗親自登城激勵將士堅守。
蒙軍久攻不克,便在秋季時分引黃河水灌中興城。
眼看城池要被攻破,夏襄宗急忙派使者向金國求援,金國大臣聽說消息後,便請求皇帝發兵救援夏國,內外夾擊蒙古。
但當時的 金國皇帝是愚蠢的衛紹王完顏永濟,他說蒙古和西夏狗咬狗,正是我國之福啊,我們為什麼要發兵救西夏?
夏襄宗在城內等援軍,怎麼都等不來,眼看中興城要被黃河水淹沒,便無可奈何的派人向成吉思汗請降。
當時成吉思汗也很尷尬, 由于黃河水倒灌進了蒙軍大營,導致蒙軍也被淹了,他便接受了夏襄宗的請降。
表示不要西夏的土地,只要求西夏賠款,並答應「附蒙伐金」,一起打金國即可。
夏襄宗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只得暫且答應,並陪嫁了女兒到蒙古聯姻。
有了西夏的幫忙,1211年,蒙古正式對金朝這個巨無霸開戰。
蒙古人的一箭雙雕之策。
直接進攻西夏,效果不佳,成吉思汗遂調整戰略。
原本西夏企圖聯金抗蒙。
但是蒙古圍攻中興府,金一點忙也不幫,顯然靠不住!
于是成吉思汗遂與西夏結盟,共擊大金及西遼等國。
成吉思汗的想法很精明:西夏是城池之國,又跑不掉!西夏與金相攻,彼此疲弱,等他熟透了,再來收拾!
所以説,先跟金國翻臉的還不是成吉思汗,而是西夏。
西元1210年,夏襄宗以金國的拒絕出兵救援西夏為由,斷絕了西夏與金國維持了86年的宗主關係,興兵十萬攻金國的葭州。
第二年,蒙古以15萬大軍伐金。
當時的金國皇帝完顏永濟完全搞不清楚蒙古軍的突擊方向,也搞不清楚蒙古軍的戰略意圖。
幾十萬金軍在他這種昏君的指揮下,被蒙古軍打的團團轉。
而蒙古方面的目標則非常清晰—— 金國乃龐然大物,一戰必然無法滅金,蒙古軍必須採取遊動作戰,不與金軍爭一城一地之得失,只求儘量爭取殲滅金軍的有生力量,對金國百姓造成恐慌心理。
由于金軍的主力被蒙古軍像遛狗一樣,耍的團團轉,因而金軍的多處城防要塞都兵力不足,無法跟蒙古軍的主力對抗。
很多守城的金軍見蒙古軍勢大, 便開城投降,淪為了蒙古的半奴隸化軍隊——「偽軍」。
金國被蒙古—西夏聯軍這麼打了三年後,力不從心,再加上金宣宗完顏珣(靠篡位上臺的皇帝) 也是個罕見的奇葩昏君。
在他的主張下,金國主動放棄中都北京,舉國南渡黃河,試圖以河水來抵禦如狼似虎的蒙古人。
蒙古在金軍主力南移後,迅速攻佔金軍在東北的老家,並進入關內,在中原北部一帶開始經營。
當時的中原有非常多的漢人工匠,金人主動跑了,這些工匠便臣服于了蒙古。
在這幫工匠的協助下,蒙古在短短幾年時間, 便從一支只有輕騎兵的草台班子軍隊,進化成了擁有輕重騎兵、工程兵、步兵和攻城器的先進混編軍隊。
如果按照這個發展速度,蒙古滅掉金國,指日可待。
不過後來發生了一個突發事件,影響了蒙古滅金的進程, 這個事件就是花剌子模虐*蒙古商隊事件。
為了給商隊報仇(當然是藉口了)。 蒙古軍隊的主力西征,只留下一萬蒙古軍和十幾萬金國偽軍鎮守蒙古老家。
蒙古大軍西征之前,成吉思汗因為西夏拒絕協助他進行西征(也是藉口,主要是怕蒙古大軍西征後,西夏和金國聯合),對西夏進行了第四次征討。
這一次伐夏之戰, 由于西夏不敢抵抗,因而蒙古軍直接就沖到了西夏國都中興府,當時的西夏國主夏神宗害怕(夏神宗也是個靠篡位上臺的昏君),便棄城逃到西涼府,只留下太子李德旺獨守中興城。
李德旺緊急派使者求饒,表示西夏一定會臣服于蒙古。
成吉思汗見目的達到,便賣了李德旺一個面子,撤軍回師。
夏神宗見蒙軍走了,才返回國都。
回朝之後的夏神宗認為西夏「附蒙攻金」並沒有撈到好處,還遭受更大的經濟損失,便決定改變策略,與金國緩和關係,主動要求議和,恢復邊地互市,但是遭到金國拒絕。
比較搞笑的是,奇葩昏君金宣宗認為西夏協助蒙古打自己,是可忍孰不可忍。
他不與西夏議和就算了,反而還授意西北金軍趁機攻夏,蠶食西夏領土。
結果這就 導致蒙古西征期間,原本是西夏和金國聯合反攻蒙古的大好時機,就這麼白白的錯失了。
金宣宗分兵攻南宋和西夏,南宋和西夏則聯合抗金。
手裡只有一萬蒙古軍的蒙古留守統帥木華黎簡直要笑死了。
這要是都不能一舉剷除西夏和金國,都對不起老天爺的一片好意啊!
時機成熟,滅西夏
七年後,成吉思汗西征大勝而歸,以西夏拒絕徵兵以及故意不納質子(人質)為由,兵分兩路出擊,試圖一舉消滅西夏。
當時,西夏的國主又一次換人了,原本的國主夏神宗因為民怨沸騰,加之成吉思汗對他不滿意,逼他退位,他便傳位給了太子李德旺。
李德旺這個人比他父親強, 他認為聯蒙伐金是絕對錯誤的,便派人與金議和,夏金約為兄弟之國,互相支援。
不過,金夏原本是君臣關係,此時金國願意自降身份跟西夏結為兄弟之國, 這說明金國此時混的也不咋滴。
兩個窮途末路的國家聯合,必然也是沒卵用了,他們的滅亡只是時間問題。
1225年,成吉思汗再次決心:滅西夏!
滅西夏的決心
原本,上天似乎想再放西夏一馬。
1225年秋,大軍近發時,成吉思汗圍獵的一群野馬衝撞了大汗坐騎,63歲的成吉思汗大約手腳不如從前,墜馬重傷。
大軍暫停,眾將勸大汗暫停攻西夏,先回去休養,並派使者與西夏交涉。
不過,西夏仍然決心抗蒙,遣返使者!
那還有什麼好說的!
如此,蒙古人決心已定,繼續攻夏,並令征斡羅斯的速不台大軍加入滅夏戰爭!
決心已定,接下來就是方法了。
殘忍而高效的路數
西夏人之所以敢于拒絕蒙古,是因為他們在與蒙古恩怨情仇20年後,摸索出了對付蒙古的新套路:
蒙古雖精,但各處樹敵甚多。西夏只要守中興府,等到蒙古軍大軍撤退後,可以收復失地。(見《西夏書事.卷四十二》)
直撲中興府,此前試過2次,效果不佳,而且那正是西夏人所期待的。
逐城硬攻,則耗時疲憊,不是良策。
成吉思汗選擇了巧妙而殘忍的路數。
蒙古人與西夏人這20年的交道也沒白打,他們也看出了西夏的命門: 城池雖堅固,但農地、牧地,皆在城池之外,難以保全!
西元1226年,成吉思汗趁冬天黃河結冰期出兵西夏。
蒙古軍軍渾垂山,令軍隊四處抄掠。
當時,河西地區草木旱黃,民無所食。在蒙古軍的抄掠之下,「民間窖積皆盡」。
接下來,蒙古開始了火速進軍。
六月,取甘州;七月,破西涼府;八月,破應裡等縣;十月,破夏州。
之所以能如此迅速破城,是因為西夏人在物資極度匱乏下發生了內亂。
甘州守將本已決心投降,為副將所滅,內亂後城;西涼府則在短促的激烈抵抗後,守臣力屈而降。
夏州州人則在被圍後投降。而其他一些小城則「皆不守」。
如此,節奏突然劇烈加速,迅速攻到了西夏重鎮靈州。
蒙古當機立斷,向東進軍並圍住靈州城,徹底切斷西夏東西部聯繫的同時,扼住了西夏首都興慶府向南的撤退通道,使西夏朝廷無路可退。
當時的夏獻宗李德旺直接被嚇歿了。 皇位傳給了末帝李睍。
末帝李睍見無路可退,便決心起傾國之力準備在中興府和西平府一帶與蒙古軍決一*戰。
此時,西夏終于派出了精銳主力,令嵬名令公率10萬眾救靈州。
這一戰,蒙古軍10萬,夏軍30萬,雙方的士氣都很高。
(蒙古軍剛剛西征得勝而歸,士氣自然高漲;西夏軍因為不想滅國,也是抱著必*的決心與蒙古軍決戰)
戰役正式開始前,西夏軍在都城中興府和南部重鎮西平府各駐守十萬大軍,兩府之間的野外再留十萬大軍。
蒙古軍見西夏軍嚴陣以待,便與西夏軍隔黃河對峙,雙方誰也不敢先動手。
但是由于蒙古底子厚,耗得起,西夏當時日落西山,耗不起。
因而蒙古便利用西夏軍急于求勝的心理,祭出「圍點打援」戰術:
首先圍困西平府,假意要攻城,以刺激中興府的西夏軍隊與自己決戰,繼而又在西夏軍隊趕往救援西平府的路上,部署大量弓箭手,射殺前進緩慢的西夏步兵和重騎兵。
緊接著,最高明的一招來了: 蒙古軍並不射殺所有的西夏增援部隊,而是有意讓部分殘兵進入西平城。
等增援部隊進城後,蒙古軍再進兵圍城,在城外放火。
這樣不但城內守軍不敢貿然出城迎戰,城外的西夏援軍也進不去。更重要的是,進入城內的軍隊基本已經接近潰敗狀態,不僅沒有帶重武器,也沒有攜帶補給和藥品。 他們進城,不僅起不到增援的作用,反而還加大了城內的負擔。
城外的援軍見無法增援, 便只能倉皇逃回中興府,而西平城內的西夏軍卻已積攢了十幾萬部隊。
這些人在城內只能是等*,于是在守將李德任(西夏太子)的率領下,十幾萬夏軍開城突圍,決心與蒙古軍奮*一搏。
然而成吉思汗早已料到這種結局,令幾萬弓箭手封*了各個城門。
夏軍的每次突擊都被蒙古軍如大雨一般的弓箭射退。
最終,夏軍士氣崩潰, 十幾萬主力僅留殘兵數萬,而蒙古軍傷亡還不到一萬。
攻克靈州後,成吉思汗沒理會中興府的夏軍殘餘勢力,而是親自率軍突襲金國,在關中地區橫掃一通,杜絕金國增援西夏。
五個月後,蒙古主力回師中興府,成吉思汗派人去中興城內招降,但西夏方面拒絕投降。
又過了一個月,中興府內糧食絕盡,軍心士氣崩潰。
當時又恰巧遭遇地震,中興府內的房屋倒塌,瘟疫橫行。
夏末帝認為抵抗不下去,便無奈投降。
當年七月,成吉思汗薨,末帝投降。
成吉思汗離世前曾留遺囑,要求滅了黨項人。
窩闊台繼位後,秉承成吉思汗的意思,打算屠滅中興府。
但察罕力諫而止, 于是蒙古軍最終只是屠滅了西夏皇室,沒有屠城。
自此,持續了21年的蒙夏戰爭以西夏的滅國而結束。七年後,金國滅亡。
中原大部分地區遂歸順了蒙古,只剩下一個戰戰兢兢的南宋還在堅持抵抗。
最後做一個總結 :蒙古軍隊的厲害之處其實不在于他們的騎射本領,因為要論騎射,西夏和金國也不差。蒙古軍真正能吊打黨項人和女真人的地方,是他們的戰術和戰略 。
他將「先勝而後求戰」發揮到了極致。
蒙古軍的戰術一般分五步:
第一步是利用地形迷惑對手,讓對手有一種心理上的優勢感;
第二步是誘敵深入,誘導對手,讓對手以為可以一戰而克敵;
第三步是利用對手的速戰心理,將其引入早已設好的包圍圈;
第四步是以騎兵突襲,包抄側翼,切斷對手的所有後退之路;
第五步是反復襲擾,絕不跟對手近戰,用時間慢慢拖垮對手;
蒙古軍用這種戰術先打西夏,再打金國,包括打後來的西遼、花剌子模,都是如此。可謂是百試不爽。
再說戰略。蒙古軍的戰略也有五個特點:
第一、絕不漏過對手的任何弱點,堅決以自己的強項攻對手的劣處;
第二、絕不打肉搏戰,堅決使用運動戰,並以運動戰消耗對手銳氣;
第三、絕不心慈手軟,瓦解對手的心理,戰迫使對手主動投降;
第四、最大限度利用降兵降將,讓這幫人打先鋒,避免蒙古精銳的無謂損失;
第五、不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開戰後便搶佔戰略要地,將敵軍分割後逐個擊破;
元末明初時,蒙古軍的騎射本領其實並沒有退化, 但是戰略眼光退化的厲害,可以說是毫無戰略眼光可言。
這也是為什麼元朝會被明朝趕回草原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