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鹿之戰時項羽率領數萬人擊敗了四十萬秦軍,秦朝主力軍幾乎全軍覆沒,而秦帝國也轟然倒塌。
但是回望歷史,王離率領的長城守衛軍是秦朝精銳力量,章邯率領的刑徒軍也有中央軍的身影,這兩支部隊的戰斗力十分強悍,為什麼會被項羽所擊敗?
當真是項羽是天神下凡?
今天我們復盤一下戰爭,看看項羽為什麼會贏。
王離-九原軍
王離:王離本人是王翦的孫子、王賁的兒子,自己又是邊防軍的副將,地位非常高。軍人世家出生,長期輔佐蒙恬北伐,最起碼王離不是泛泛之輩。但是王離始終沒有什麼重大的戰績,而且巨鹿之戰葬送了秦朝的主力軍,以至于后人認為王離和趙括是一個等級的人物。
九原軍:歷朝歷代邊防軍的戰斗力都是數一數二的,因為長期在邊塞磨煉,所以能很好的提高戰斗力。九原軍在當時就是邊防軍,而且統帥為蒙恬,副將為王離。秦國兩大將門所統率的部隊,可見秦始皇對其看重程度。
《史記・蒙恬列傳》記載:「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匈奴,收河南。」
《史記·匈奴列傳》記載:「秦始皇滅六國之后,使蒙恬將十萬之眾北擊胡,悉收河南地。因河為塞,筑四十四縣城臨河,徙適戍以充之……十余年而蒙恬死,諸侯畔秦,中國擾亂,諸秦所徙適戍邊者皆復去。」
前者粗略記載了三十萬人而后者詳細記載了十萬人北擊匈奴,由此可見蒙恬總共有三十萬人左右,但是有十萬是北擊匈奴的,其他二十萬是用來戍邊的。秦末時期天下大亂,戍邊者皆復去也就是二十萬人相繼離去,九原軍也就剩下十萬人左右了。王離率領九原軍南下必定不會傾巢而出,因為九原郡也需要人繼續留守,所以王離率領的人應該在十萬人以下。
章邯-刑徒軍
章邯:秦國有兩種少府,一種是位列九卿之一的少府,簡單來說就是宮廷內務財政部長。另一種就是將作少府,簡單來說就是管理宮廷基建的基建部長。前者要對接趙高(太監管宮廷內部事物),而后者要對接李斯(丞相管文武百官之事)。前者主要負責財政,后者雖然是基建部長但是多為武官,刑徒也是以軍事編制的。章邯是驪山刑徒的指揮官,驪山刑徒負責的是修建秦始皇陵(屬于宮廷基建),所以章邯應該是將作少府。而馬非伯所著的《秦集史》也表明了章邯是武將出身,不然章邯也不會率領刑徒軍出征,畢竟馮劫(史書明文記載的名將)還在。因為有軍事的底子,所以章邯率領刑徒軍大破周文、攻滅田臧、攻殺項梁、一時間成為起義軍的噩夢。
刑徒軍:歷史上有一個疑問就是為什麼秦朝的刑徒軍不會倒戈?這個問題非常復雜,首先驪山刑徒基本上都是關中的老秦人,骨子里對秦國就比較忠誠。而且驪山刑徒也是有軍事編制的人,雖然是刑徒但是配備一些士兵就能迅速組建成一支軍隊。當時起義軍已經打到函谷關了,遠水解不了近渴,秦國只能調最近的軍隊。當時秦國有三支部隊,分別為:郎中令軍、衛尉軍、中尉軍。郎中令軍是皇帝的親衛軍,統領為郎中令(趙高);衛尉軍是皇宮保衛軍,相當于后面的九門提督;中尉軍是咸陽的保衛軍,這支部隊人數非常多,常規下人數是不低于五萬人的。因為前兩者非常特殊,一般是不會輕易調動的。所以后世有很多人分析章邯率領的刑徒軍中有中尉軍( 二世悉起兵(中尉軍)益章邯),其目的是為了防止刑徒軍倒戈,以及加強統帥對部隊的掌控力。巨鹿之戰時章邯的部隊并沒有大規模損失記錄,而之后明文記載項羽坑殺了章邯軍隊二十萬人,很顯然章邯的部隊人數在20萬左右,史書所言七十萬刑徒軍不可信。
項羽-起義軍
項羽:項羽在當時并不出名,雖然有軍事才能,但是聲望對比其他二人差太多了。巨鹿之戰時項羽出兵后,諸侯們紛紛作壁上觀,這就是一個典型。
起義軍:很多人認為起義軍應該都是一群烏合之眾,事實上這句話說對了一半,像陳勝吳廣那樣確實是烏合之眾,而項羽的起義軍就不一樣了。項梁起義的時候,范增、鐘離眛、呂辰、英布、韓信這些將軍陸續成為起義軍的一員,這些人圍繞項羽組成了一個班底。而且項羽所率領的起義軍還有一些項氏子弟,雖然定陶之戰時項氏八千子弟兵損失不少,但是仍舊保存了一些精銳力量。一個圍繞自己的軍事指揮集團加上一批忠于自己的精銳,這就是項羽最大的本錢。
公元前208年,章邯擊敗了項梁,殲滅了楚地的起義軍主力。但是北方的王離始終不能攻克趙國,章邯權衡利弊之后決定北上圍攻趙國。這個其實是有歷史原因的,戰國后期基本上就是秦國與趙國之間的爭斗,秦趙之間矛盾很深。趙國其實就是山東五國的燈塔,趙國在山東五國在,趙國亡山東五國亡。趙國復國的影響很大,秦國為了避免擴大影響,所以傾全力圍攻趙國。
王離包圍了鉅鹿,但是章邯并沒有直接去與王離會師,反而是駐扎在棘原。其目的有二,一為王離軍筑起了甬道,專門負責為王離軍隊輸送糧草;二是避免起義軍包抄王離軍,主要防范對象為燕軍、代軍、齊軍、楚軍。之后楚懷王兵分兩路,一路統帥為劉邦,進攻關中;另一路統帥為宋義、次將項羽,北上解趙國之圍。
劉邦出發時擊敗了王離軍,但是王離軍的主力在圍困巨鹿,所以劉邦擊敗的應該是留在黃河南岸監視起義軍的軍隊( 《秦楚之際月表》攻破東郡尉及王離軍于成武南)。這一場戰爭的規模很小,所以并沒有算在巨鹿之戰中,以至于世人忽視了這場戰爭的存在。但是這場戰爭并不應該忽視,因為這一戰肅清了黃河南岸的秦軍,以至于黃河天險完全暴露給楚軍。原本章邯軍應該駐扎在巨鹿的東部,防范燕軍、齊軍,但是千里黃河處處可渡,一旦楚軍從背后包抄,那麼章邯和王離都要被包餃子,所以章邯的軍隊駐扎在巨鹿的南部(棘原)。
宋義遲遲不可出兵,項羽因此就著急了,畢竟楚懷王許諾誰先奪取關中誰就是關中王。但是一連催促好幾次宋義都不肯出兵,最后項羽直接斬殺了宋義,奪得了軍隊指揮權。隨后項羽的部隊來到了黃河南岸,開始發動戰爭。有意思的是項羽的部隊并沒有直接北上渡河,反而是繞道平原津(冠縣)才開始渡河。為什麼?因為章邯軍的主力在棘原,東部的威縣的防御要稍微薄弱一些,所以項羽讓部隊從平原津渡河。
項羽先派遣英布率領兩萬人渡河,然后攻占王離的運糧甬道。王離甬道被斷之后,章邯火速派兵反攻,而項羽也開始率兵渡河增援。章邯的軍隊還要在黃河其他防線駐扎,所以不可能直接帶二十萬反攻,用有十萬都不錯了。而項羽的所有部隊全部投入在此,所以章邯在經過短暫交鋒之后就退卻了。章邯的想法很簡單,甬道雖然斷了,但是王離軍隊不會馬上斷糧的,是有一個過程的。而且項羽的部隊也沒有什麼糧食,在渡河之前就出現斷糧的現象了,現在戰線拉這麼長,后勤壓力一定很大。所以現在最好的方案就是等,等收縮兵線、等項羽斷糧、等機會來臨,然后重兵出擊。
項羽知道自己的后勤不如章邯,章邯能等,但是他不能等。于是項羽下令讓士兵砸鍋沉船,然后帶領三天的糧食開始突襲(破釜沉舟典故的由來)。之后項羽攻擊王離軍,開始發動總攻。此時章邯在干什麼?在準備發動攻擊嗎?沒有!此時的章邯并沒有發動攻擊,反而是作壁上觀。為什麼章邯能眼睜睜看著項羽攻擊王離軍?很簡單,因為李斯死了。
上面我們已經講過了,章邯是將作少府,是歸李斯所管。我們不知道章邯和李斯有沒有私交,但是這個上下級關系是確定有的。現在自己的老上司死了,而新任掌權者又經常殺人,自己如何自保?史書明確記載趙高掌權之后章邯是十分惶恐的,為什麼惶恐?答案有三個,第一個是因為章邯得罪過趙高,怕趙高來清算他;第二個就是因為趙高經常殺人,怕自己被殺;第三就是怕陷入功臣魔咒,在秦國有一個傳統,那就是殺功臣,商鞅、白起、李斯、蒙恬這些人都是有功之臣,但是都被殺了。不管是因為這三個原因中的哪一個,反正情況對章邯很不利,因此章邯還派人(司馬欣)去探探風。結果趙高非但不見司馬欣,反而還要追殺司馬欣。
之后司馬欣、陳馀等人都開始勸章邯投降,畢竟擊敗項羽之后很有可能被殺。隨后章邯就開始與項羽對接,想要訂立合約。項羽的糧草本身就不多了,所以就答應了章邯。因為章邯的部隊不好管控,而且項羽也缺少糧草,所以就坑殺了章邯的軍隊。自此巨鹿之戰結束,而這一戰也成了項羽最得意之戰,后世對其多贊揚。
戰爭影響
這一戰的影響非常大,秦國的邊防軍、中尉軍、刑徒軍幾乎全軍覆沒,秦軍主力就這樣葬送了。劉邦趁機攻取關中,秦王子嬰投降正式宣布秦國滅亡。可以說巨鹿之戰扭轉了整個戰局,而項羽也憑借自己的戰績力壓諸侯,最后成為軍事史上的一個傳奇,后世的文人墨客也書寫了不少墨寶來歌頌項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