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9年,元朝、南宋在崖山進行了一場激烈的海戰,結果宋軍大敗,陸秀夫背著南宋皇帝投水自盡。許多人也跳海殉國。這場戰爭確實十分悲壯,可是也暴露了一個非常值得思考的問題,那就是元朝大將張弘范手中只有兩萬多雜牌軍隊,而宋朝有十幾萬軍隊,且擁有不少大型戰船,為何宋軍卻慘敗呢?
眾所周知,「南船北馬」, 南方人善于駕船,因此在水戰方面十分厲害。在南宋與金朝較量的過程中,之所以南宋沒有滅亡,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宋軍始終控制著長江防線,金軍無法突破這道天塹。當年的膠西海戰,宋軍三千破敵數萬;采石之戰,虞允文大破完顏亮。 崖山海戰,宋軍人數、戰船全部處于優勢,可是卻打了敗仗!
一、元朝的雜牌軍
1278年,忽必烈下旨,任命張弘范為蒙古漢軍都元帥,去討伐逃到南方的南宋小朝廷。張弘范抵達揚州后,征兵選將,拼湊了一支兩萬人的軍隊,「發水陸之師二萬,分道南征」。根據史料分析,張弘范的這支軍隊成分非常復雜,可以說是一支雜牌軍隊。主將張弘范是金朝境內漢人的后裔,副將李恒是西夏皇室后裔,屬于黨項人。
至于軍隊的情況,既包括蒙古人,也包括北方漢人,還有原來南宋的降兵。忽必烈在派遣張弘范的同時,「發蒙古軍千人」。之后又把伯顏麾下的兩千五百「合必赤軍」撥給張弘范。也就是說, 張弘范麾下不到三千的蒙古人,其余都是漢人的軍隊,主要是南宋的投降軍隊,比如陳懿兄弟率領的百余艘戰船,以及李恒在廣州收降的三百艘南宋戰船。
二、雙方的實力對比
崖山之戰前,南宋名臣文天祥不幸被俘,他一直被張弘范的軍中,對元軍的情況非常了解。文天祥說:「 北人乍登舟,嘔暈,執弓矢不支持‘又水道生,舟工進退失據」。另外,「 先是,行朝以游舟數岀,得小捷。他船皆閩、浙水手,其心莫不欲南向」,也就是說元軍戰船的水手大多是福建、浙江的原南宋軍隊,內心是不肯為元朝效力的。因此文天祥認為,假如南宋水軍能夠主動發起進攻,「則有盡殲(元軍)之理」。
當時,元朝只有大小戰船五百艘,交戰時兩百艘還迷失海道,沒有趕到戰場,也就是說張弘范投入戰斗的戰船只有三百艘。而南宋方面有「大舶千余」,其中還有不少特大型的戰船,實力遠遠超過元朝水軍。可是實力強大的南宋軍隊卻在崖山之戰遭到慘敗,這主要與主將張世杰的指揮有著直接關系!
三、張世杰指揮失誤
張世杰是北方人,他原本是張弘范之父張柔的部將,后投降的南宋。對于水戰,張世杰是個「外行人」。在數年前的焦山之戰中,張世杰將數千艘戰船,「以十舟為方,碇江中,非有號令毋發碇」,用鐵索將戰船連在一起,結果遭到元朝的火攻,被打得大敗。這次張世杰沒有吸取教訓,「巨艦千余艘,下碇海中,中艫而外舳,大索貫之,為柵以自固,四圍樓櫓如城」。
張世杰將水軍戰船連在一起,完全限制南宋水軍的機動能力。而張宏范沒有盲目出擊,他先切斷宋軍的退路以及海上補給線,逼著缺水十余日的宋軍決戰,最終士氣低落的宋軍慘敗。張世杰寧死不降,值得我們后人稱贊,但是他的指揮確實存在嚴重的問題。對此文天祥一針見血地指出:「 船皆綁縛不可動,不能攻人而專受攻,惜乎其不知變而徒守法!」
參考資料:1.《宋史》;2.《元史》;3.《集杜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