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地區曾是秦將蒙恬的絕命之地。他在這里立下了不世功勛,也留下了一具忠骨。
千年之后,河套地區成為了寧夏馬家軍的老窩。
馬鴻逵憑借后套這塊豐腴之地,供養了十幾萬的大軍,成為了寧夏地區當之無愧的土皇帝。
1949年,8月26日。
蘭州戰役結束后,馬鴻逵必須要思考的一個問題是:如何抵擋一野大軍?
一、馬鴻逵的抉擇
生死面前,馬鴻逵其實并沒有太多的選擇。
他一生和馬步芳爭強斗勝,臨了看到蘭州大敗后的馬步芳,突然明白了什麼,也不再想著擴充地盤,帶領寧馬軍隊開啟了全面躺平。
他將自己僅剩的七萬多兵力,全部鋪在了黃河兩岸,開始做起了甩手掌柜。
第一道防線: 騎20團守 同心, 第81軍一部守 靖遠, 新騎1旅守 景泰;
第二道防線: 賀蘭軍守 中寧, 第81軍主力守 中衛;
第三道防線: 第128軍守 金積, 第11軍守 靈武。
作為寧馬部隊的主心骨,他沒想著積極組織訓練部隊,真正的和解放軍干一場,只是象征性的擺了三道防線,然后安排下屬打包起了家里的財物,不斷發往香港、台灣地區。
寧馬軍隊體系中除了第81軍的馬鴻賓所部。馬鴻逵對于可直接控制的部隊,前線部隊都交給了次子馬敦靜,地方保安部隊則交給了一直不受他待見的長子馬敦厚。
做了甩手掌柜的馬鴻逵一直想著在解放軍到來前,如何找個借口開溜。很快,蔣介石的一個電話,讓他找到了離開的借口。
那天,蔣介石電告馬鴻逵,讓他前往重慶共商西北防務,并且幾天后就派飛機接他離開。蔣介石的來電,對一直想要找借口離開寧夏的馬鴻逵而言,可是個天大的良機。
他趕緊召開會議,將自己準備離開寧夏的消息告訴大家。
可能馬鴻逵在安排打包的時候,將腦子也一并發往了台灣,臨別的開會,大家聽得不明所以,馬鴻逵就匆忙宣告了會議的結束。
「你們大家不讓我離開寧夏,要我主持大事。試問我為誰而戰?你們因為我的關系,尊尕老二(二子馬敦靜)為司令官,他有啥能耐?」
大家被馬鴻逵的這番話搞得云山霧繞,只能相互對視,苦笑一下,便紛紛離開了會場。
馬鴻逵就那樣走了,留下他的次子馬敦靜獨攬寧夏軍隊。
隨著馬鴻逵的離去以及寧馬部隊三道防線的建立,馬敦靜已經明白,面對即將北上進攻的解放軍,老爹做出了怎樣的選擇。
戰!
二、一野的進攻
西北的彭德懷依舊很忙。
他的一野要朝著西寧、河西、銀川三個方向進軍,各個兵團都承擔了相應的作戰任務。
楊得志的第19兵團承擔起了進攻寧夏的任務。
9月1日。
楊得志下達了對于寧馬部隊的進攻命令。
第63軍:集結于靖遠,向同心方向發起進攻 第64軍:集結于固原,向同心方向發起進攻 第65軍:集結于靖遠,沿著黃河方向行軍,向中衛發起進攻
第19兵團北上后,馬敦靜在同心、靖遠、景泰構筑第一道防線如窗戶紙一樣,被我第63軍、第64軍、第65軍瞬間撕開。
那時候的馬敦靜才明白,單憑「三道防線」阻擊我軍進入寧夏的想法,到底有多天真。
馬敦靜緊急抽調了賀蘭軍、第11軍,將第二道防線、第三道防線的防守力量各抽一軍,分別調往黃河北岸和銀川。
如此一來,敵人的防線更加空虛。
馬敦靜不會想到的是,在中衛駐防的第81軍早已經在馬鴻賓、馬惇靖(馬鴻賓的兒子---名字差不多)早已有了起義的打算。
在我軍尚未逼近中寧、中衛地區時,馬鴻賓已經讓兒子馬惇靖通知了部隊,讓出防線,以便解放軍順利通過。
但是,此時我軍需要的早已不再是馬鴻賓父子的態度,還有他第81軍的誠意。
9月17日。
在黃河對岸的第64軍以炮火猛轟在中衛的敵第81軍,終于迫使馬惇靖下了最后的決心,馬鴻賓、馬惇靖父子選擇起義,中衛、中寧順利解放。
寧馬的第二道防線以和平方式破掉了。
9月18日。我軍又迅速撲向了牛首山地區。
牛首山平均海拔1500多米,緊鄰黃河,如果成功控制住這里,雖不能完全阻斷我軍進入銀川的通道,但作用無疑而言是巨大的。
誰也不會想到,這次的戰役打得相當順利。僅用兩個小時就順利拿下牛首山,直逼下一據點金積。
在金積防守的敵128軍第356師長 馬寶琳緊急向盧忠良求援。
第128軍軍長盧忠良是個堅定的主戰派。在靈武一帶駐防的他,成為寧馬時代落幕前最后的救援隊長。
他帶領部隊不斷游走在吳忠、金積、靈武之間,試圖挽救岌岌可危的敗局。
而一切都是徒勞的。
9月19日,凌晨。
馬惇靖帶著絕望踏上了飛機,飛往重慶。
第二天,馬全良(賀蘭軍軍長)、盧忠良(128軍軍長)、馬光宗(11軍軍長)代表寧夏三個軍給毛主席、彭德懷等人發去電報:
「國民黨秉國以來,領導無方,紀綱不振,民生凋敝,致戰禍彌漫全國,強者死于炮灰,弱者流于溝壑,刻又戰事迫近西北,面臨寧夏。全良等不忍地方七十萬軍民,遭受涂炭。爰于本月二十日停戰,服從[毛.澤.東]領導,實行民主,俾人民登于衽席,國基安如磐石。至于軍事如何改編,政治如何革新,聽候協商,一致服從。。」
彭德懷收到電報,安排楊得志馬上在中寧安排相關接洽事宜。
但是,敵方三位軍長雖然發電起義,卻沒有實際行動,前方的馬家軍仍舊在執行他們的命令節節抵抗我軍北上。
楊得志氣的發布進攻命令,只要反抗,一律攻滅,直到他們完全投降。曾經強悍的馬家軍在我軍炮火下,如同喪家之犬,每戰必潰,根本沒有還手的余地。
9月20日。第64軍相繼包圍了金積,銀川再無防線。
9月21日。我軍進入靈武、吳忠鎮。
9月26日。
第19兵團進入銀川,銀川獲得解放。
寧夏戰役,整體沒有亮眼的戰役,我軍除摧古拉朽般擊穿寧馬的三道防線,其余幾乎再無大戰,就是沿著黃河猛推戰線,一路爆了水晶。
新中國成立再即,但一野的征途還未結束,他們還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