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的歷史就是一出擴張史,從莫斯科公國一隅之地到橫跨歐亞的世界最大面積帝國,俄國人用數百年時間,創造了世界史上領土擴張最快世界記錄。
在這世界記錄的背后,曾經是俄國主人的韃靼人俯首稱臣,原本的北歐霸主成了和平主義者,西伯利亞原住民不堪一擊,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連續十多次俄土戰爭中變成了西亞病夫,我們也遭遇了巨量領土損失。
一路勢如破竹的擴張史中,俄國人對于出海口的野心,一直是他們最執著的追求,也因此才有了一場慘敗的出現。
(沙皇俄國雙頭鷹國徽)
為了黑海霸權,進出地中海。
公元1853年7月,一場戰爭爆發了。
拿破侖戰爭之后自以為成了歐洲憲兵,歐洲拯救者的沙皇俄國。
為了進一步奪取黑海的霸權,進而能順利進入窺伺已久的地中海,成就第三羅馬的野望,決定出兵瓦拉幾亞和摩爾達維亞,目標劍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
面對咄咄逼人的沙皇俄國,早已被俄國無數次打擊,漸漸日暮西山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依舊選擇了和俄羅斯對戰。
同年11月,雙方海軍在錫普諾港發生大規模海戰,沙皇俄國將全部精銳戰艦派上戰場,用巨大的犧牲終于換來了勝利,卻也損失了裝備英國進口蒸汽機的戰列艦。
此役過后,對戰場形勢出現嚴重誤判的沙皇尼古拉一世,面對海軍失去精銳戰艦只能用風帆艦隊作戰的現實,依舊堅持進攻奧斯曼土耳其帝國。
(黑海爭霸)
神圣同盟不頂用,俄國咄咄逼人引英法干涉,國際形勢突變。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錫普諾港海戰的失敗,讓早已不滿沙皇俄國擴張的英法兩國紛紛表達了不滿態度。
英國維多利亞女王,還有法蘭西帝國拿破侖三世紛紛揚言干涉戰爭。
并且下達通牒: 要求俄軍退出瓦拉幾亞、摩爾達維亞,否則將和俄國兵戎相見。
英法兩國威脅消息傳遞了沙皇尼古拉一世耳中。看看背后表態中立的普魯士、奧地利,還有自己前線一片大好的局勢,尼古拉一世拒絕了英法兩國的要求。
在尼古拉一世看來,英法并不是鐵板一塊。
原因也很簡單,曾經的維也納體系也好,神圣同盟也好,都是為了遏制法國而設立的。
可惜的是,俄國低估了英法的決心,也高估了自己的影響力,錯判了奧地利和普魯士。
英法曾經是死敵,但是面對共同的威脅依舊有了聯合的可能,這威脅就是不斷致力于擴張的沙皇俄國,俄國則高估了自己的影響力和實力,躺在1812年拿破侖戰爭的軍功章上自我感覺非常好,進而錯判了普魯士、奧地利的立場。
果不其然,英法決定參戰之后,奧地利和普魯士明面上宣布了中立,可暗地里都支持英法參戰,奧地利甚至動員了20萬大軍駐扎在邊境,意圖防備俄羅斯。
國際形勢的轉變,讓俄羅斯在歐洲陷入了孤立狀態,不得不獨自迎戰英法兩國。
那個時候的英法兩國,在殖民擴張時代,無疑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
(當時的英法才是歐洲最強國)
沙皇俄國,被英法降維打擊。
英法兩國出兵干涉之后,這場戰爭的戰斗區域主要在克里米亞半島附近,并波及周邊區域。
兩方合計投入了近170萬軍隊參與戰斗。
其中俄軍兵力約有70萬,英法奧斯曼帝國及其仆從國軍隊則有100萬之多。
俄軍兵力不占優勢不說,就連裝備也不占優勢。
那個時候已然開啟工業革命的英法兩國,軍事裝備比俄軍強上不少。
特別是海軍裝備上,已經普及了蒸汽動力鐵甲艦的英法聯軍,在火力、機動性各個方面,都足以碾壓俄國的風帆戰列艦。
英法聯軍海軍,浩浩蕩蕩地進入了黑海區域,俄國海軍一看英法海軍,自知打不過,無奈決定鑿沉20多艘風帆戰列艦,堵在了戰略要地塞瓦斯托波爾港口,意圖阻擊英法聯軍。
海軍如此凄慘,俄國陸軍面對英法連接也處于下風。
還是農業國的俄國軍隊,裝備的是落后的滑膛槍,射程僅僅150碼,而對面的英法聯軍,早已換裝了線膛槍,射程高達500碼。線膛槍相較于滑膛槍,無論射程也好、射擊精度也好、換裝彈藥速度也好,都具有碾壓性優勢。
海陸軍裝備上的代差,讓俄國軍隊即便依托要塞浴血奮戰,依舊無法阻擊英法聯軍的兵峰。
英法兩國出兵沒多久,俄軍就在瓦拉幾亞、摩爾達維亞潰敗撤退,曾經占據的領土丟失,戰場態勢恢復到了戰前的狀態。
(俄國海軍還停留在風帆戰列艦時代)
英法各有所圖,不愿停戰,俄國屈辱和談。
前線俄軍節節敗退,讓戰場態勢變回了戰前狀態。
但英法兩國完全沒有見好就收的意思,反而致力于繼續進攻俄國。
英國的如意算盤是一舉擊潰俄羅斯的黑海艦隊,徹底斬斷沙皇俄國意圖染指地中海的可能性,而法國的拿破侖三世繼續戰斗的目的則是為了緩和英法兩國的關系同時,通過一場對壘俄國的勝利,穩固自己的國內地位。
兩方各有所圖,不愿結束戰爭的現實,讓俄國不得不硬著頭皮繼續戰爭。
隨后沒多久,英法聯軍開始圍攻黑海艦隊基地塞瓦斯托波爾、
這場慘烈的圍攻戰持續了11個半月之久,英法聯軍集結了無數精銳配合其他盟友的大軍,圍攻駐守的數十萬沙皇俄國軍隊。
戰況異常激烈,面對堅固的要塞,英法聯軍步步為營,一邊進行炮擊,一邊修筑鐵路,不斷將火炮運到要塞下面,進行不間斷的炮擊。
后勤補給充足的英法聯軍,用鐵軌鋪路的方式,步步為營,沙皇俄國卻受制于后勤問題,完全無法跟上英法聯軍的戰斗節奏,丟失了本土作戰的優勢。
(英法聯軍圍攻塞瓦斯托波爾要塞)
眼見戰局如此,心灰意冷的尼古拉一世暴斃(服毒自盡和心臟病發兩種說法),跟隨沙皇去世消息而來的,還有堅守的塞瓦斯托波爾要塞陷落的消息。
戰略決戰之后,俄軍慘敗,被迫簽訂了《巴黎條約》。
按照條約的規定,而設立失去了在黑海區域擁有艦隊和海軍基地的權利,失去了在波羅的海和阿蘭群島設防的權利。
俄國失去了黑海的制海權,失去了黑海艦隊,也失去了進入地中海的可能。
(丟了里海霸權的俄國)
一場克里米亞戰爭,讓交戰雙方損失無數。
俄軍損失了52.2萬軍隊,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損失了9.6萬軍隊,英法兩國也各有近10萬軍隊傷亡。俄國為這場戰爭投入了8億盧布,同盟國耗費了6億盧布。
兵員和資金的損失,還有這場戰爭中處處凸顯出的工業革命新武器的出現,讓戰爭從此進入了近代戰爭時代,也給交戰雙方帶來了深遠影響。
對沙皇俄國而言,這場戰爭,打的本就不富裕的財政狀況捉襟見肘,科技落后的現實也讓俄國痛定思痛,缺錢讓俄國開始借錢,痛定思痛讓俄國開啟了農奴制改革,受阻于西方的現實,讓俄國開啟了進攻東方的序幕,最后清朝遭殃了。
對英法兩國而言,這場戰爭,遏制了維也納體系之后第一個歐洲國際規則挑戰者,維持了英國期望中的歐陸均勢格局,讓英法兩國關系改善創造了機會,更讓中歐國家失去了來自俄國的威脅,間接促成了普魯士的崛起和德國的誕生。
也充分證明了一件事,那就是俄國,這個夾在東西方之間的龐然大物,無論落后還是強大,勝利還是失敗,都有左右亞歐大陸格局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