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楚伐絞戰役:戰敗自縊的開創者,到底輸在哪里

楚伐絞戰役:戰敗自縊的開創者,到底輸在哪里
2023/01/01
2023/01/01

說說曾在楚伐絞戰役中貢獻出色計謀的屈瑕,最終的結局是什麼。

屈瑕,大詩人屈原的先祖,任楚國的最高官職「莫敖」,軍事才能出眾,在蒲騷之戰、楚伐絞之戰中屢立奇功,算得上有勇有謀的軍事奇才,可就是這樣一位奇才,卻以戰敗自縊的方式終結了自己的一生。

楚伐絞之戰的第二年( 公元前699年),楚武王令屈瑕率兵攻打羅國。斗伯比為屈瑕送行后對身邊的人說:「屈瑕要敗,看他走路的樣子,趾高氣揚,心氣太高。」(莫敖必敗。舉趾高,心不固矣。)

屈瑕率部隊到了鄢水(今蠻河),因為想要盡快結束戰斗,督促士兵渡河,完全不顧隊形。

等過了鄢水,楚軍的隊列已經亂了,還沒等到屈瑕重新整理隊形,羅國和盧戎的軍隊突然殺出,給楚軍打了個措手不及。楚軍戰敗,屈瑕逃到荒谷自縊而亡。

斗伯比一語成讖,他的那句「舉趾高,心不固矣。」也成了后人總結屈瑕失敗的主要原因——趾高氣揚、驕兵必敗。

驕傲,成了屈瑕永遠的烙印。

屈瑕驕傲嗎?確實。應該說當時整個楚國都是膨脹的。

從楚國伐羅的時間往前推:

公元前706年,楚軍壓境隨國,逼迫隨侯向周天子請命,為楚君尊封名號。

公元前704年,周天子駁回了為楚君尊封名號的要求,熊通一怒之下僭號稱王,周王室對此無可奈何。

公元前703年,鄾人攻擊前去鄧國交好的楚國和巴國的使者,楚王令斗廉率楚、巴軍隊圍攻鄾國,鄧國救援鄾國。斗廉采用后退包圍戰術,將鄧鄾聯軍擊敗。

公元前701年,蒲騷之戰。鄖國人聯合隨、絞、州、蓼四國準備圍攻前去貳、軫兩國結盟的屈瑕,楚軍采用逐個擊破的戰略,將四國聯軍擊退,成功完成結盟,楚國的勢力逐步向東推進。

公元前700年,楚伐絞國,屈瑕提出「拋磚引玉」的策略,引出絞國守軍,絞國大敗。雙方訂下城下之盟,為楚國北上除去一大阻礙。

這一段時間里,楚君稱王、邊境擴張,楚國染指中原的意圖越來越明顯,也讓長期受中原歧視的楚國人找到了自信。

接連參與了蒲騷之戰和伐絞之戰的屈瑕,在軍事方面更是有了信心,所以說屈瑕驕傲一點不為過。

《左傳》對屈瑕的驕傲給了兩個論據:

因為屈瑕足夠驕傲,所以在伐羅之戰時,定下了「諫者有刑」的軍規。不準軍隊里有人對他提意見。

因為屈瑕足夠驕傲,所以在渡河之時,沒有顧及軍隊的隊形,失去了防備,被羅盧兩軍逮住了機會。

實際上,說屈瑕的失敗就是因為驕傲,有些過于表象了。

「諫者有刑」,可能是屈瑕驕傲的表現,也可能是為了穩定軍心的決定。是驕傲還是穩定軍心,取決當時的情況和從什麼立場來看。

至于過河的隊形,本身軍隊過河就要快,以防敵軍半渡而擊。當然隊形混亂而失去防備能力,作為主將的屈瑕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相比而言伐羅之戰的失利,更客觀的原因應該是楚軍的準備不足,至少相較于對手羅國,準備太過不足。

其實楚國伐羅,從當時的形勢來看是一個必然發生的事件。

一來,從羅國的政治立場和地理位置來看,一定是楚國北上的阻礙。絞、鄧、鄾、隨、鄖已經接連受到楚國的攻擊,只要羅國不選擇和楚國結盟,被攻擊就是遲早的事。

二來,在楚伐絞國的時候,羅國就派大夫伯嘉去現場偵察過。可惜這位大夫的偵察能力不行,數了三遍也沒有數清楚楚軍的數量。不光偵察能力不行,反偵察能力更完蛋,數量沒點清還讓楚國士兵發現抓了起來。雖然楚軍沒把他怎麼樣,但這筆賬卻記下了。

結合當時楚國接連北上擴張的形勢,很容易推斷,楚國的下一個目標是羅國的可能性有多大。

從伯嘉偵察楚軍的行為來看,在楚國伐絞之前,羅國就做好了與楚軍交戰的準備,至少是對楚軍有一定的研究。

再說楚軍渡鄢水之后突然殺出的羅盧聯軍,顯然是提前埋伏,就等著楚軍的出現。

反觀楚國,不僅對于羅國和盧戎的聯盟毫無察覺,連他們的進攻策略也沒有改變。都是大軍壓境圍城,正面作戰,靠絕對實力與謀略制勝,只是這一次,羅國連圍城的機會都沒給他們。

與其說屈瑕敗在了驕傲上,不如說是輸在準備不足上。主將驕傲與否不是勝敗的主要因素,但準備不足絕對是軍事大忌。

楚伐羅之戰是楚國北上計劃里的一次失利,也是屈瑕人生最大的失敗,他的驕傲或許不是楚國戰敗的主要原因,但卻斷送了自己的生命——沒承住成功的沖擊,更沒受住失敗的打擊。

可以驕傲,但永遠不要輕視對手,不要高估自己,更要勇于承擔失敗。否則,心氣越高,摔得越狠。


用戶評論
相關推薦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