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馬陵之戰】:戰國竹簡推翻《史記》孫臏「減灶計」,魏武卒全滅背后另有內幕,田忌不是主帥龐涓之死存疑

【馬陵之戰】:戰國竹簡推翻《史記》孫臏「減灶計」,魏武卒全滅背后另有內幕,田忌不是主帥龐涓之死存疑
2023/01/13
2023/01/13

戰國初期,魏文侯率先進行變法,建立了強大的魏武卒制度,從而成為「戰國第一霸」,當時是「天下苦魏久矣」。

數十年后,孫臏橫空出世,率領齊軍連勝兩場,尤其是馬陵之戰,一戰殲滅十萬魏軍,殺死魏大將龐涓,俘虜魏太子申,重創了魏國,改寫了戰國局勢,從此魏國淪為二三流國家。

對于改寫戰國局勢的馬陵之戰,史記描述得非常神奇,先在馬陵道擊殺了輕兵冒進的龐涓,后是「齊因乘勝盡破其軍,虜魏太子申以歸」,重點突出孫臏用計擊殺龐涓,然后似乎在極短的時間內,齊軍乘勝攻擊魏軍十余萬的主力,且一戰而勝之。

但荀子記載「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中試則復其戶,利其田宅」,魏武卒比特種兵還特種兵,是戰斗力非常強悍的身經百戰的一支鐵血強軍,卻被齊國在短時間內「乘勝盡破其軍」,是不是過于夸張、過于不可思議?

隨著地下文物不斷挺身而出,一批又一批戰國竹簡橫空出世,人們發現司馬遷在描述馬陵之戰時,果然過于想當然,真相其實非常殘酷,遠非史記描述的這樣。

桂陵之戰時,孫臏擒獲龐涓,魏國損失不小,為了彌補損失,魏國休養一段時間后攻打韓國。作為戰國七雄中最弱的一個,韓國肯定打不過魏國,于是就向齊國求救。而齊威王野心勃勃想要稱霸諸侯,隨后派兵支援韓國,采取的是圍魏救韓的戰略,直接派兵攻打魏國,不久后齊魏爆發馬陵之戰。

根據《史記》記載,齊威王以田忌、田嬰、田朌為將,以孫臏為軍師,率軍攻魏救韓,然后孫臏使用「減灶誘敵之計」,將龐涓吸引到了利于埋伏的馬陵道,最終一舉殲滅龐涓率領的先頭部隊,隨后「乘勝盡破其軍,虜魏太子申」。

然而,從考古出土的戰國竹簡來看,無論是齊國指揮官,還是戰爭過程,《史記》都搞錯了。

首先,齊軍主帥是誰?

《史記》記載:田忌、田嬰、田朌為將,孫臏為軍師,田忌排在第一,說明他是馬陵之戰的齊國最高指揮官。

《戰國策·魏策二·齊魏戰于馬陵》記載:「齊魏戰于馬陵,齊大勝魏,殺太子申,覆十萬之軍。」文中沒有指出齊國統帥,馬陵之戰過程也極為簡略。

《戰國策·齊策一·田忌為齊將》記載:「田忌為齊將,系梁太子申,禽龐涓。」文中記載的是田忌為將,與史記的一致。

但東晉時盜墓賊挖出的魏國竹簡——《竹書紀年》記載:「梁惠王(魏惠王)二十六年,與齊田盼戰于馬陵。」

唐代司馬貞在《史記索隱》中指出:紀年(竹書紀年)云「梁惠王(魏惠王)十七年,齊田忌敗梁于桂陵,至二十七年十二月,齊田盼敗梁于馬陵。」也就是說,桂陵之戰的統帥是田忌,但馬陵之戰的統帥是田盼。

因此,綜合史書與考古文獻, 現代公認為馬陵之戰中,田盼為齊軍統帥,田嬰為副將,孫臏為軍師,考古文獻不支持田忌為將。至于中途換將,換成田忌的可能性并不大,因為「臨陣換將」往往是兵家大忌。

其次,馬陵之戰的過程如何?

按照史記記載,馬陵之戰中,孫臏先是殲滅冒進的龐涓率領的先頭部隊,然后乘勝盡殲魏軍,幾乎轉瞬之間分出勝負,沒有什麼糾纏對峙,但龐涓率領的先頭部隊人數不會太多,至多一萬人,魏國還有九萬身經百戰的主力,齊國如何能乘勝一舉全殲?不能說不存在這種可能,但當時主力都是步兵,且魏武卒本身身經百戰,大機率很難乘勝一戰而被殲滅,因此《史記》對馬陵之戰的描述應該并不是真相。

上文司馬貞引用《竹書紀年》:馬陵之戰爆發于魏惠王26年,但在魏惠王27年12月才分出勝負。也就是說,馬陵之戰打了至少一年多,最終田盼擊敗魏軍,俘虜魏太子申,也有其他記載說殺死了魏太子申。

既然打了一年多,那麼明顯就是有過長期對峙,司馬遷的描述無疑不可信。關于齊魏對峙的過程,銀雀山漢簡有所揭示。

上個世紀,在山東銀雀山漢墓中,出土的《孫臏兵法·陳忌(田忌)問壘》里記載:「用此者,所以應猝窘處隘塞死地之中也,是吾所以取龐(涓)……而禽(擒)太子申也。」所謂「陳忌問壘」,顧名思義,講述的是如何進行堡壘攻防戰。

結合《竹書紀年》與《陳忌問壘》來看,在馬陵之戰中,齊魏修筑堡壘長期對峙,但魏國可能位于死地之中,遭到齊國長期圍困,或被斷糧、或被斷水,加之其他魏軍無法救援,最終十萬魏軍才會被齊國一舉殲滅。

其中,可能還發生了非常可怕的事情,比如像白起在長平之戰坑殺俘虜一樣,齊國坑殺了部分投降的魏軍,否則很難解釋一舉殲滅十萬魏軍。

實際上,先秦時的大規模戰爭,在缺乏騎兵突擊的情況下,往往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分出勝負,往往需要長期對峙,比如我們熟知的長平之戰,就耗時長達三年。也就是說,戰國大規模戰爭時,長期對峙之后分出勝負才是常態,轉瞬就能分出勝負不正常。

總而言之,從出土的戰國竹簡來看,馬陵之戰的齊國主帥是田盼,雙方對峙長達一年多,因為魏軍處于不利地形,最終被齊國圍困而全殲,這也就推翻了《史記》中的部分內容。

《史記》中關于孫臏殺龐涓的記載,也不太可信,當時孫臏使用「減灶誘敵之計」,第一天十萬個做飯灶台,第二天五萬個,第三天三萬個,龐涓見之武斷地認為「齊軍懦弱,已經逃掉了一大半」,隨后違反用兵之道,又魯莽地不顧天黑與險峻地形追擊齊軍,最終一頭扎進埋伏圈。作為當時身經百戰的將軍,孫臏如此夸張的減灶,以及不顧地形險峻的冒黑突進,龐涓真有如此之蠢嗎?因此,馬陵之戰殺龐涓的過程,存在很多臆測成分,應該是司馬遷根據民間傳說描寫的,不可當真。

參考資料:《史記》、《竹書紀年》、銀雀山漢簡《孫臏兵法》等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