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軍事
历史故事
明星
娛樂明星
设计
装修
全部
    
巨鹿之戰:5萬兵力大破40萬秦軍,項羽以弱勝強真的是因爲「破釜沉舟」嗎?
2022/07/11

巨鹿之戰是秦末關鍵性戰役,戰役的勝負決定了秦帝國命運。

巨鹿戰後秦帝國失去了軍事優勢,隨後又喪失了最後的主力章邯部,至此秦帝國不可避免的走向覆滅。

首先就巨鹿之戰作一個定義——廣義的巨鹿之戰包括3個階段:

1、秦趙巨鹿攻防,

2、楚軍破秦解圍,

3、章邯棘原降楚;

狹義巨鹿之戰僅指其中第二階段,即項羽擊破秦軍王離部,而這正是最關鍵的轉捩點,也是本文討論的重點。

本文就以下幾方面對巨鹿之戰進行探討:

一、雙方兵力對比,部隊組成結構,戰鬥力。

秦軍構成——秦軍由章邯部與北方軍王離部組成

1、北方軍王離部,北方軍總兵力為30萬,但需要駐守地區很多,不可能全數南調,南下部隊不會超過一半,即不超過15萬(號稱20萬)。楚漢戰爭時期,關中長期保持穩定,未受到匈奴大規模襲擾,可見原秦朝戍邊軍尚在。

2、章邯部,系酈山刑徒臨時編成,初期兵力可能多達50-60萬,但經過連續多次作戰,且沒有時間進行整補,損耗較大,由項羽後來坑誅原章邯部秦卒20餘萬推論,巨鹿戰前章邯總兵力約爲20-30萬。

秦軍戰鬥力——章邯部數量較多,王離部戰鬥力較強

王離部北方軍系秦軍精銳,軍官至士兵絕大多數應為秦人,對秦廷忠誠度較高,訓練有素,又與匈奴鏖戰多年,戰鬥經驗豐富,而且其中有大批騎兵,善于騎射,兵力應不少于5萬人。

但該部原主帥蒙恬在二年前忽然遇害,中高級軍官可能經過一定程度的清洗,士氣有所降低,指揮順暢程度可能也不如以往;

該部長期以匈奴為對手,長于野戰而短于攻堅,且不熟悉反秦軍;該部長途跋涉到達巨鹿即投入作戰,比較疲勞。

因此王離部戰鬥力不可過高估計, 大約是高于一般反秦軍,與楚軍精銳大體相當

章邯部由酈山刑徒臨時編成,雖然軍官絕大多數為秦人,但士兵來源復雜,幾乎是烏合之眾,對秦廷忠誠度有限。

但由于長期從事集體苦役,習慣于半軍事化編組,且武備較精良,有一定數量騎兵,估計約1-2萬人。

該部歷經多次征戰,勝多敗少,有一定戰鬥力,士氣尚可。

該部多次敗于楚軍,擊誅項梁屬于偷襲, 因此其戰鬥力高于一般反秦軍,而低于楚軍。

反秦軍:楚軍戰鬥力最強,趙軍實力被後人低估

反秦軍構成比較復雜,有起義庶民,也有原六國舊貴族,據稱救趙軍有十余支, 其中作為主力的楚軍最多,當有10萬之眾(巨鹿一戰項羽率領的核心戰力為5萬,這裏指的是總數),陳餘部 趙軍也有數萬,其餘每支當不少于萬人,總兵力估計有30-40萬。

此外, 巨鹿城內趙軍當不少于5萬,否則不足抵擋王離部攻城

觀反秦軍戰鬥力, 以楚軍戰鬥力最強,楚軍主力是以項氏私兵即所謂江東8000子弟為骨幹的,其中很多人是戰國時原楚國軍人,有相當豐富的作戰經驗,而楚人對秦怨恨最深,有「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之謂,鬥志最為堅決。

項梁在時楚軍曾多次擊敗章邯,雖然在定陶戰敗元氣大傷,但主力尚存,項羽接手後急于復仇,有哀兵之勢,戰鬥力仍強于章邯部。

其次為趙軍, 趙軍實力被嚴重低估,由宋義屯兵安陽46日可知,巨鹿被圍至少1月,即便有堅城憑藉,能抵抗秦軍北方精銳猛攻,可見其戰鬥力。

至于其他反秦軍,多為烏合之眾,戰鬥力有限。

反秦軍也有一定數量騎兵,但分散于各部,僅楚軍稍有規模,但也不會多于章邯部,而且缺乏訓練,估計起不到決定性作用。

由以上討論可知, 秦軍與反秦軍兵力相差不大,裝備、訓練方面秦軍占較大優勢;

除楚軍外,秦軍對諸侯軍也有明顯戰鬥力優勢。

總體而言,巨鹿戰前,秦軍在軍事上優勢較為明顯。

二、雙方的指揮結構,統帥素質。

秦軍:一山二虎,欠缺溝通

巨鹿城下秦軍應為王離部,戰役過程中出現的秦將均系北方軍所部,章邯部只負責後勤,章邯降楚時仍有20餘萬之眾,可見其主力並不在巨鹿。

《史記》中雖有「章邯令王離」的字樣,但從整個戰役過程看, 秦軍作戰重點在于攻克巨鹿,並沒有圍城打援的舉動最高統帥沒有遠離主戰場而專心從事後勤的道理,所以章邯應該不是最高統帥

而王離儘管出身名門且資歷很深,但鎮壓起義的工作一直由章邯主持,作為援軍的王離不熟悉情況,不太可能反客為主。

最可能的情況是,兩支友軍並無統一指揮,協同作戰問題當由雙方遇事協商。

王離出身名門,家族世代擔任秦將,作為天璜貴胄,可能自視甚高,比較驕橫,而其個人能力有限。以其資歷人脈,卻只能擔任外來戶蒙恬的副將,可見能力並不出眾,在巨鹿之戰中王離主營首戰被圍,也反映其佈局與應變能力的欠缺。

而章邯能力出眾,由其有能力捏合由酈山刑徒臨時編成的烏合之眾,並連戰連捷可知,但其並非現役軍官,而是以少府之職臨時掌兵,軍中資歷較淺,指揮酈山刑徒尚可,卻難以讓王離等大將心服。

因此, 兩支秦軍可能沒有很好的溝通,沒能作為一個整體投入作戰

王離嫉妒章邯戰功,拒絕章邯部加入巨鹿攻城戰; 章邯對王離不滿,消極怠工,只是修築甬道保障後勤,而不主動打援,章邯部雖然不如北方軍精銳,但對諸侯救兵仍有較大優勢,更重要的是,章邯對北方軍側後方的保護不很用心。

反秦軍:主力楚軍上下一心同仇敵愾

反秦軍並無統一指揮, 項羽的諸侯上將軍地位是在戰後確立的,當時只由 趙將陳餘居中協調,通報戰況。

巨鹿之戰主戰場只有楚軍進入,其餘各部坐壁上觀,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在此只討論楚軍的指揮結構和統帥素質。

楚軍是項氏叔侄一手締造的,近乎項氏私兵,因此項羽斬誅宋義雖然跡近叛亂,卻沒有引發軍中不滿,其急于復仇的舉措使他深得軍心。 項羽是一個極其優秀的戰術家,垓下之前幾乎百戰百勝,其戰鬥作風勇猛驃悍,堅忍不拔,慣于長途奔襲,後來在彭城以3萬精銳擊破漢軍50餘萬就是經典戰例。

由以上討論可知,秦軍存在雙頭指揮的情況,兩軍配合並不默契。

反觀楚軍,上下一心,堅決貫徹項羽的指揮。

在作戰能力方面,章邯略遜于項羽,而王離遠不如前二者,拿破崙說: 「一個蹩腳的將軍勝過兩個(具有同等指揮權的)優秀將軍。」可見,楚軍不僅有素質更高的統帥,其指揮結構的合理性也遠勝于秦軍。

三、雙方戰略、戰術安排,兵力投入情況。

秦軍:戰術安排不合邏輯

秦軍最終戰略目的為鎮壓叛亂,近期戰略目標為擊破趙軍,割裂各路反秦勢力。

為實現該目標,巨鹿戰役以攻克巨鹿,徹底滅趙為手段;具體戰術為強攻巨鹿。

戰役進行存在不合邏輯之處:

1、秦軍似乎未全力以赴,巨鹿戰後章邯部仍與反秦軍多次鏖戰,可見其主力尚存,當時並未投入攻城。

2、秦軍在尚有餘力的情況下沒有安排打援行動,章邯擁兵數十萬,不可能全部投入甬道的建設維護中,從中抽調一支精銳,應無太大困難。

3、野戰能力出色的北方軍投入攻城,人多勢眾的章邯部卻做後勤保障;北方軍中騎兵眾多,顯然不擅長攻城;章邯麾下部隊未經正規訓練,最適合擔任拼消耗的攻城炮灰。

歸結起來,這又回到了前一個問題,章王二人存在矛盾,兩軍配合並不默契。此外,王離有一個明顯失誤,坐擁大量騎兵,卻沒有派出足夠的輕騎在週邊偵察巡弋,構築大縱深預警體系, 把全軍安全完全寄託在與自己關係不睦的章邯盡忠職守上。

反秦軍:步調一致安排統一

相應反秦軍的最終戰略目的為滅秦,近期戰略目標為擊敗秦軍,援救趙軍,實現目標的戰役手段是擊敗秦軍。

救趙不存在引火焚身的問題,在秦廷看來,所有反秦軍都是叛亂分子,都在消滅之列, 援軍出于畏懼,可能不敢進攻秦營,但決不可能坐視不顧無所作為,這樣的話,還不如留在本國加強防禦。

具體戰術初期應為小規模騷擾秦軍糧道,以期秦軍缺糧退兵;

楚軍到達後則改為全力進攻,偏師虛張聲勢牽制章邯部,集中兵力突襲王離部。

四、再現戰役進程。

1.戰爭背景

在聊巨鹿之戰前,我們需要了解當時秦末的戰爭局勢,當時項羽叔父項梁擁立楚懷王熊心為王,自立為武信君,起兵反秦,一開始局勢大好攻城掠地,成為了反抗軍裡的領頭羊。

然而大秦帝國雖然是江河日下,但仍然是有著大量的後輩兵員,秦二世胡亥聽取章邯的建議,大赦天下,徵發驪山刑徒為兵,東出函穀關,先後擊敗斬誅陳涉手下大將以及當時自傲的項梁,《史記》記載:

二年冬,陳涉所遣周章等將西至戲,數十萬。二世大驚,與群臣謀曰:「柰何?」少府章邯曰:「盜已至,眾彊,今發近縣不及矣。酈山徒多,請赦之,授兵以擊之。」

二世乃大赦天下,使章邯將,擊破周章軍而走,遂誅章曹陽。二世益遣長史司馬欣、董翳佐章邯擊盜,誅陳勝城父,破項梁定陶,滅魏咎臨濟。

在擊敗項梁之後,章邯明明有機會一鼓作氣徹底平定楚地,但他卻突然轉頭北上去攻打趙地的巨鹿,這令人百思不得其解,按照《史記》記載:

章邯擊誅項梁後,北上攻趙,一路取勝,趙軍殘部北撤,在巨鹿被南下的秦北方軍王離部截住。

雖然項梁身歿,但是楚國必然會再度重新組織兵力反撲,光是項梁身歿這一點必然不會引得章邯北進,那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章邯放棄了一舉平定巨鹿的機會,反而攻略趙地了呢?

原來當時陳涉手下自立為趙王武臣內亂,武臣部將李良被武臣姐姐羞辱,一怒之下誅了武臣和他姐姐,趙國大臣張耳和陳餘出逃擁立趙王歇,擊敗了李良。李良隨後投靠章邯,章邯得以了解到趙地動亂,因此他認為擊誅了項梁之後已經對楚地有了足夠多的震懾,名望不在項梁之下的張耳,陳餘也一起擊敗斬誅,不僅可以收復趙地,而且還能重挫義軍的聲勢,于是決定兵圍巨鹿。

按照《史記》記載:

秦滅魏數歲,已聞此兩人魏之名士也,購求有得張耳千金,陳餘五百金。

隨後章邯就渡河北擊趙國:

章邯已破項梁軍,則以為楚地兵不足憂,乃渡河擊趙,大破之。

張耳,陳餘被擊敗後和趙王歇一起退守巨鹿城,之後章邯命令涉間和王離包圍巨鹿,他自己則毀壞了邯鄲城,避免這座城池成為他運糧通道上的阻礙,然後屯兵巨鹿以南的棘原修築甬道保證王離大軍的糧草供應。

按照《史記》記載:

章邯引兵至邯鄲,皆徙其民河內,夷其城郭。張耳與趙王歇走入鉅鹿城,王離圍之。

章邯軍鉅鹿南棘原,築甬道屬河,餉王離。王離兵食多,急攻鉅鹿。

當此時,趙歇為王,陳餘為將,張耳為相,皆走入鉅鹿城。章邯令王離、涉間圍 鉅鹿 ,章邯軍其南,築甬道而輸之粟。

此時的楚軍卻和天下所有的諸侯一樣,在卿子冠軍宋義的帶領下坐觀成敗,想看秦趙之間分出勝負,如果秦軍敗了趁機進取分享勝利果實,如果秦軍贏了就撤回所謂的「援軍」固守。

但是所有人都打著一樣的如意算盤,都想著作壁上觀,看別人拼命自己摘桃子,那怎麼可能戰勝秦軍呢?

與秦軍有著新仇舊恨的項羽自然不會認同這種做法,因此項羽主動請纓,並擊誅了宋義,奪取了軍隊的最高領導權。

《史記》記載:

項羽晨朝上將軍宋義,即其賬中斬宋義頭,出令軍中曰:「宋義與齊謀反楚,楚王陰令羽誅之。」當是時,諸將皆懾服,莫敢枝梧。

準備以5萬人馬和章邯的四十萬驪山囚徒決一歿戰。

項羽雖然做事大多憑藉一股豪勇之氣,但是論到軍事才能,他的確是秦末一個少有人敵的軍事奇才,項羽深知單獨憑藉這點兵力,與全盛時期的秦軍打仗是必然的不可能取得勝利的,因此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削弱秦軍。

如何才能削弱秦軍呢?

2.巨鹿之戰

由于朝廷並未決定章王兩軍的統屬關係,二者的協同出現問題——

出身名門且資歷很深的王離不願意居于章邯之下,而且出于對章邯戰功的嫉妒,他拒絕章邯部加入巨鹿攻城戰;章邯對此耿耿于懷,屯兵棘原,以築甬道運糧,以保障後勤為藉口,並不主動攻擊反秦援軍。

也就説,主帥章邯把自己的四十萬大軍分為了兩部分:

一部分由 王離和涉間帶領,前去包圍巨鹿城

而章邯則駐紮巨鹿以南棘原,修築甬道負責王離的糧草供應。

章邯手中有二十萬兵在後方, 也就是說圍困巨鹿的僅有王離的二十萬兵馬,只要擊潰這二十萬人(實際上大概只有15萬),自然就解救了巨鹿城。

另一方面,趙軍面臨絕境,堅決抵抗, 王離部與匈奴野戰多年,不熟悉城市攻堅,雙方僵持不下。

陳餘率趙軍餘部來援,以一部冒險突擊解圍,但遭到失利,全軍覆沒;

其後,反秦援軍皆畏懼秦軍勢大,不敢進軍,屯兵觀望, 只以小股部隊出擊,騷擾秦軍糧道,以期秦軍缺糧退兵。

但章邯部兵力雄厚,又修建甬道,防護嚴密,騷擾戰術並無多少效果。

由宋義屯兵不進從大局上看十分短視,但其停留安陽46日的舉動,在客觀上誤導了秦軍,章王二人錯誤的將楚軍混同于其他諸侯援軍,未加重視。

項羽誅滅宋義後奪取最高指揮權後,即迅速進軍。秦軍並未及時了解這一變化,未作反應。

與此同時,項羽組織了兩萬人進行試探性的進攻,襲擊章邯為了保證糧草供應修築的甬道,《史記》記載:

乃遣當陽君、蒲將軍將卒二萬渡河,救鉅鹿。

但是這兩萬人的試探性進攻陷入了困境之中,「戰少利」,但是他們的進攻成果卻是令人可喜的,王離帶領的二十萬大軍每天所需要的糧草是一個天文數字,即便只是有人襲擾,使得糧草的運送日期延後,也會使得王離大軍陷入一個十分缺糧的狀態,更別說項羽的軍隊達到了多次斷絕秦軍糧草運送的目的,王離軍隊陷入了缺糧的狀態,士氣日益下跌。

《史記》記載:

當是時,燕、齊、楚聞趙急,皆來救。張敖亦北收代兵,得萬餘人,來,皆壁餘旁,未敢擊秦。項羽兵數絕章邯甬道,王離軍乏食。

項羽知道王離軍隊陷入糧食危機後,知道自己的機會來了,將全部大軍帶領渡河,隨後砸沉船隻,燒毀營地,破壞了燒飯的鍋,只帶三天乾糧,宣佈和秦軍決一死戰有去無還,不勝則死,激發出了楚軍的血性。

以雷霆萬鈞之勢,突擊王離部,首戰即攻擊了王離的甬道,迫使王離來救,以此反客為主,獲取戰場主動權。

隨後猛攻剛剛停止攻城未及整隊的秦軍,又大破之。

是役楚軍採取迫近戰術,使秦軍不得不投入短兵相接的白刃戰,其騎射優勢完全無以發揮。

王離大軍處于長期缺糧後的萎靡狀態,完全不是項羽帶領的氣勢正盛的楚軍對手。

同時,楚軍瘋狂的突擊之態大大震懾了秦軍,在意志的比拼下,秦北方軍終于敗下陣來,最終全軍崩潰。

秦將蘇角被當場斬誅,涉間兵敗而歿,王離被俘。

《史記》記載:

項羽悉引兵渡河,遂破章邯。

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于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誅蘇角,虜王離。涉間不降楚,自燒誅。

而這時候章邯才反應過來,但為時已晚, 楚軍贏得了關鍵性一戰,消滅了秦帝國最具戰鬥力的一支部隊。

巨鹿戰後,章邯部大為震恐,士氣急劇下降,乃至連戰連敗,最終降楚。

存亡之道

1.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通過前文,我們可以看到,整場戰役作爲巨鹿之戰反秦的主力軍——楚軍,上下齊心同仇敵愾。

而秦軍的兩路大軍統帥章邯和王離各懷心思,因爲缺乏溝通(可能也不太想溝通)而一再貽誤戰機。

同時,我們也能看到,巨鹿一戰秦軍雖然號稱40萬,但是實際參與終極戰鬥的只有約15萬人。

2.秦:大意輕敵,功敗垂成

王離部作爲巨鹿之戰秦軍的主力,固然有戰術失當(確實也缺乏城市攻堅戰的經驗)。

但主帥章邯一再誤判,同時被動應戰,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許多人指責章邯沒有戰略眼光,在誅滅項梁以後沒有趁勝追擊,滅亡楚國,同時,在巨鹿之戰一而再再而三的低估楚軍,導致最後功敗垂成。

但其實,在巨鹿之戰前,秦軍大破楚軍以後, 楚地有名的將領已經離世,項羽這時候名聲不顯, 章邯沒想得到自己會輸給這位少年,故而他一再對戰爭錯誤判斷。

章邯沒有想到項羽2萬人的前鋒就敢渡河交戰,5萬人就敢攻打秦軍40萬主力,一連串的沒想到讓章邯失去先機,章邯更加沒有想到項羽手下的5萬楚軍戰鬥力如此堅強,擋住了數倍秦軍的衝擊,章邯最終無法奪回甬道,導致王離斷糧,秦軍開始崩潰,最終王離部主力全軍覆沒。

同時,章邯還是低估了趙國的抵抗決心,高估了王離部在攻城戰中的戰鬥力。

可以說, 項羽需要依靠五萬軍隊,打敗秦軍四十萬精銳,這本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但項羽的無畏,卻使得勝利的天平向自己傾斜。

3.楚:上下齊心,哀兵必勝

在巨鹿之戰中,只要項羽失敗一次,整個起義軍的局勢就將陷入危險的境地。

萬幸的是,項羽打贏了第一戰,他帶著五萬楚軍,小勝了王離。

其實,起初項羽也不想全軍渡河,但趙將陳餘不斷催促,項羽于是帶著全軍,破釜沉舟,燒掉賬篷,只帶著三天的糧食渡河,與秦軍決戰。

渡河以後,項羽帶著楚軍直插甬道,截斷王離的糧草,使得王離部軍心大亂,楚軍則軍心大振。

最終,項羽活捉了王離,二十萬秦軍潰散。

4.真正的原因:大秦帝國人心盡失

不過,在這一戰以後, 章邯手中還有二十萬大軍,他撤到棘原固守,項羽沒有占到任何便宜

章邯本還有和項羽作戰的想法,但昏庸的秦二世因章邯撤軍而責怪他,督促他與項羽決戰,趙高也在這時構陷章邯。

章邯派人入京辯解,但卻遭到趙高暗誅。

秦二世的昏庸和趙高的狠辣讓章邯失望至極,他明白, 自己就算打贏了項羽,趙高也不會放過自己,自己若是打輸了,也是歿路一條,既然如此,還不如投降。

于是章邯率領二十萬秦軍,投降項羽。


昆陽之戰:綠林軍以區區2萬之眾擊敗了王莽42大軍,歷史最傳奇的一戰,其實失敗者的戰略并沒錯
2023/06/02
鄱陽湖大戰:朱元璋一戰定乾坤,擒殺梟雄陳友諒!
2023/06/02
陘城之戰:是戰國被忽略的一場戰役,最終引發了長平之戰!
2023/06/02
「明清松錦大戰」文臣作死掐滅明朝的希望,洪承疇也淪為貳臣之首,文人誤國比武人更甚
2023/06/02
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王振挾持,以五十萬大軍親征蒙古瓦剌部
2023/06/02
西周后期「國人暴動」,導致國王流亡十四年,到底是怎樣一回事?
2023/06/02
鄢陵之戰:一場風度翩翩的戰爭,卻耗盡了晉楚的戰爭動力!
2023/06/01
鞍之戰:有禮有節的生死戰,讓你知道春秋時期的貴族是怎麼打仗的嗎?
2023/06/01
伊闕之戰:戰神白起有多厲害?韓魏成為了待宰的羔羊
2023/06/01
漢朝戰爭:白登山之圍,劉邦攻打韓王信,30萬大軍被困白登山
2023/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