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槍聳峙,筑起冰冷叢林,重重盾墻橫亙如山,遮天蔽日的箭雨,從泛黃的穹頂傾斜而下。
黃沙漫卷、西風咆哮,噴濺而出的鮮血很快在沙土上干涸,刀兵的碰撞和痛苦的哀嚎卻在曠野之中,久久不能散去。
無數生命正在匆匆消失,而更多活著的人,還要踏著腳下殘破的軀體繼續前進,戰爭,正以最殘酷的方式,向所有人展現它的可怕。
低矮的丘陵之上,一桿白色巨纛迎風獵獵作響,那是整個大唐最精銳的部隊,才能擁有的標志。
戰旗之下,彪悍的將領緩緩解開鎧甲、扯掉長袍,露出虬曲的肌肉和滿身的傷痕,同時將身旁那柄巨大的陌刀,高高舉向天空,厲聲高呼:
擋李嗣業者,死!
「擋李嗣業者,死」——身后震徹蒼穹的應喝聲隨即響起,頃刻之間,戰鼓擂動,旌旗招展,濃重的血腥氣中,兩千死士如鋼鐵洪流一般,穩穩向前推進。
公元757年九月,香積寺之戰進入關鍵時刻,大唐帝國最精銳的步卒——陌刀軍,投入戰場,而接下來的四個時辰,將決定所有人的生死和大唐王朝命運的走向……
公元756年七月前后,中國的版圖在這段短暫的時間內,竟然同時存在著三位皇帝:
中原地區,安史之亂的元兇安祿山,占據東都洛陽,早在上年正月便已僭稱大燕皇帝;
西南蜀中,是由長安一路輾轉流亡而來的唐玄宗李隆基,目前他仍是大唐王朝名義上的主人;
而遠在西北的靈武,太子李亨在父親尚不知曉的情況下,剛剛被三軍擁立登基。
天下四分五裂之際,三位有能力主宰中國走向的最高掌權者,都面臨著截然不同的困局,而等待他們的,也將是迥然各異的命運。
年逾七旬的李隆基,經歷家國劇變,愛妃慘死,已成孤家寡人,遲遲鐘鼓、耿耿星河,古稀天子遠避西南,哪還有什麼雄心壯志?
洛陽在手,長安告破,大唐半壁江山已攬入懷中,「功成名就」的安祿山,似乎也在一夜之間,突然喪失了爭奪天下的野心。
而剛剛登基的李亨,從渭水河畔與父親分別的那一刻起,他就知道即將獨自承受整個帝國平叛的重擔,但從馬嵬驛北上靈武,身邊卻只有區區兩千護軍隨行,一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很快,玄宗便得知了李亨在靈武繼位的消息,被兒子遙尊為太上皇的李隆基,至此徹底走下神壇,告別權力中樞。
天命人心如此,無論解脫還是失落,李隆基只能平靜地面對這個事實,并順水推舟地往靈武送上傳國玉璽。
安祿山依然在長安日夜縱酒享樂,帝都的繁華讓他流連忘返,而大燕軍隊已勢衰力竭,也迫使他放棄了向西進攻的想法。
所以玄宗西逃雖然窘迫,但最終得以平安入蜀,而太子北行一路提心吊膽,也并沒有遭遇叛軍的追迫之患。
安史之亂爆發后第十八個月,大唐王朝重新更換了主人,也徹底從混亂中清醒了過來。
現在,四十五歲的肅宗坐鎮西北而君臨天下,命運多舛的太子李亨,成為了大唐開國以來,首位在帝都之外登基的皇帝,而他首先要做的,自然是重新奪回長安。
不能收復京師,新君如何能得到天下人的認可,并順利坐穩皇位,李亨又怎麼證明,他比年邁的父親,更適合掌控這個國家?
如今東都蒙塵,中原為叛軍所占,潼關失守,關中也已殘破不堪,大唐歷經浩劫,留給肅宗李亨的,只剩滿目瘡痍。
好在江淮賦稅重地依然在唐王朝掌控之下,從南方運輸到蜀中和靈武的錢糧,得以經襄陽取上津路抵達扶風(陜西寶雞),一路暢通無阻,這也保證了帝國經濟的正常運轉。
而各地的勤王兵馬,也在陸續向天子身邊集結,八月時,此前在河北戰場平叛的郭子儀,率領五萬大軍趕赴靈武,肅宗身邊終于迎來了最大的護衛力量,大唐軍威稍振,朝臣也燃起了興復天下的信心。
至德元載(公元756年) 九月,肅宗任命長子、廣平王李俶為天下兵馬元帥,以郭子儀為副帥,統領天下各路兵馬,準備全面反攻。
此后近一年時間,唐、燕軍隊各有勝負,雙方軍事實力、控制范圍也是此消彼長、犬牙交錯。
唐朝這邊,原本形勢一片大好的河北地區,因為郭子儀、李光弼的撤軍,瞬間全面淪陷。
從756年十月開始,肅宗先后兩次組織兵力進攻長安,但全部遭遇失敗。
不過在此期間,李光弼取得太原保衛戰的勝利,郭子儀又在河東戰場收獲大捷,而占據河東,向東翻越太行山,就能攻擊河北地區,唐朝軍隊也始終從西面保持著對叛軍老巢的軍事壓力。
但緊接著的第三次東征,唐軍新統帥、開戰以來幾乎戰無不勝的郭子儀,統率朔方、河西、隴右諸鎮共計四萬精兵,卻在清渠之戰中為一萬叛軍所敗,剛剛恢復些許活力的大唐,又遭重創。
萬幸是山南東道節度使魯炅始終控制著南陽、襄陽一線,保持著帝國經濟運轉命脈的暢通,加上張巡長期堅守河南東部重鎮睢陽,使得叛軍無法南下,侵入江淮賦稅重地。
除了外戰交鋒,雙方內部也不安寧,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十二月,肅宗異母弟、永王李璘趁天下大亂,在江陵起兵造反,大唐王朝外患未平內亂又起。
而757年正月,叛軍內部也因為爭權,爆發謀逆事件,安祿山被刺身亡,其次子安慶緒弒父登基,繼位大燕皇帝。
到公元757年夏季,對陣雙方形勢仍極不明朗,唐肅宗李亨和偽燕皇帝安慶緒,這兩位新任天子,都在尋找機會,給對方送出致命一擊,大唐王朝和叛軍政府也都在咬牙堅持,看誰能熬到這場戰爭的最后。
在這場漫長的對峙和角力中,肅宗李亨的心情顯然更為迫切——玄宗雖遠在蜀地,但余威猶在,而兄弟諸王節制各處,誰又能保證不出現第二次的「永王之亂」?
面對紛繁復雜的政局,大唐新君急需一場重量級、決定性的勝利,來穩固自己剛剛登上的皇位。
至德二載(公元757年)九月,在清渠之戰結束四個月后,唐軍再次完成集結,肅宗準備以更多的兵力和更大的規模,投入到第四次京師收復戰中。
但之前三次出兵關中均告失敗,令肅宗深刻地認識到,安史叛軍雖然兵力上并沒有絕對優勢,但裝備精良,作戰經驗又相當豐富,同時還擁有著大量的精銳騎兵,因而絕對不能掉以輕心。
為確保萬無一失,唐廷征調了安西、北庭兩大都護府,以及河西、隴右、朔方諸鎮的全部兵力——十一萬人,也是大唐能拿出的最后精銳。
同時又向回紇、南蠻、大食、于闐等少數民族借兵四萬,胡漢聯軍共計十五萬人,對外號稱二十萬。
而為了成功請動諸酋出兵,肅宗也付出了高昂的代價,單就史料可查的回紇一族,肅宗便向其承諾,待成功收復長安后,大唐只要土地、士庶,其余金帛、子女悉歸回紇所有。
這次出兵關中,可以說是肅宗繼位之后,最大的一場豪賭,賭注則是十五萬人的生命、自己來之不易的皇位以及整個帝國的未來。
倘若一戰功成,絕代會給初登大寶的李亨,帶來巨大的聲譽和政治籌碼,而士氣、民心大振,對于接下來的全面平叛,也具有重要意義。
但如果失敗,此后恐怕再無恢復長安的希望,整個國家也很有可能徹底跌入分崩離析的深淵。
這種孤注一擲顯然帶著「不成功便成仁」的悲壯,大軍臨行之前,肅宗親自為諸將設宴壯行,席間皇帝對主帥郭子儀殷切托付「成功與否,在此一戰。」
而郭子儀深知此戰將決定大唐國運盛衰,事關重大,不敢做出必勝的承諾,只能鄭重其事地向皇帝回復道:「此戰不捷,臣必死之。」
反倒是身邊的悍將李嗣業,似乎并未被宴席上莊重、壓抑的氣氛影響,敬酒之時,信心十足地對肅宗說出了「必勝」兩個字。
而正是這個李嗣業,很快便兌現了自己的承諾,他和他麾下的二千步卒,成為了稍后那場曠世決戰中,大唐得以最終取勝的關鍵。
公元757年九月十二日,服色各異的十五萬聯軍,由鳳翔出發,浩浩蕩蕩開赴前線,決戰地點,選在長安以西,灃水之東的香積寺。
而迎接他們的,同樣是安史叛軍的精銳,由安守忠、李歸仁統領,包括曳落河騎兵、岢嵐軍、經略軍在內的十萬人馬。
二十五萬人,涌向香積寺以北開闊的平原,等待他們的,必然是最血腥、慘烈的生死搏殺,而這一戰的結果,將決定大唐的命運、乃至整個中國未來的走向……
此戰,李嗣業督率安西、北庭兩鎮步兵結為前陣;郭子儀坐鎮中軍,以朔方軍為主力,于闐等軍為輔,列陣持戈以待;王思禮指揮關內行營兵馬,作為三軍后援。
另外,回紇最精銳的五千具裝騎兵,則交由鐵勒名將仆固懷恩統領,隱蔽于大軍東面,準備至關鍵時刻投入戰場。
正午時分,唐軍率先進入戰場,搶占香積寺西北丘陵高地,結陣綿延三十里,刀槍如林,震曜山野。安史叛軍則背倚長安城面南列陣,聯營十里,軍容整肅,氣勢上不輸分毫。
正午時分,煙塵激揚,蹄聲如雷,叛軍將領李歸仁,指揮麾下萬余精騎,率先對唐軍李嗣業的前陣發動攻勢,由于是以騎兵沖擊步兵,李歸仁是信心十足。
而唐軍前陣步兵,全部是安西、北庭的精銳,在西域各地久經戰陣,面對快速沖鋒的騎兵,李嗣業一聲令下,最前兩列步卒快速蹲低,雙手握持長槍,以槍桿尾端抵地,保持防御姿態。
中間步兵沉腰半蹲,槍尖直指前方,隨時準備補上前排位置,而后排的弓弩手,則張弓搭箭,蓄勢待發。
騎兵迅速接近,距離一百步時,雙方開始持弓互射,滿天箭雨之中,前排步兵倒下,后排快速插上,抵近的叛軍也紛紛中箭墜馬,但這樣的傷亡,顯然無法阻止騎兵繼續前進。
如洪流一般的鐵騎,帶著巨大的沖擊力,迎面撞向等候多時的長槍叢林,鮮血拋灑陣前,利刃入肉、槍桿折斷的悶聲同時響起,戰馬的嘶鳴以及雙方將士痛苦的哀嚎,更是瞬間充斥戰場。
但叛軍的沖鋒并未停止,第一波人馬損失殆盡,第二批騎兵緊接著又以更為猛烈的姿態掩殺而至——以騎兵沖擊步軍,始終是優勢對抗,唐軍前排很快便被撕開了一片缺口。
李歸仁眼見打開缺口,立即指揮后方步兵也加入戰斗,準備徹底鑿穿李肆業的步兵大陣,而面對騎兵的反復沖擊,唐軍陣型也開始出現了騷亂。
這是戰場上最危險的信號,一但前沿失控,又得不到及時約束,混亂便會迅速向后方傳遞,連鎖反應之下,全軍崩潰只在旦夕之間。
關鍵時刻,有人挺身而出,正是之前在肅宗面前做出「必勝」承諾的李嗣業。
悍將此時已血脈僨張,脫衣卸甲,赤膊上陣,揮舞手中陌刀,口中高呼「擋李嗣業者,死」,然后咆哮著沖向洶涌而來的騎兵,而他身后,則是大唐王朝最精銳的步卒——兩千陌刀軍。
戰鼓激越,旌旗招展,李嗣業身先士卒,沖入敵陣連殺十余人,狀若天神,所向披靡,而身后將士手持陌刀、巨斧如墻而進,揮砍之間,擋者更是人馬俱碎。
沒有任何的計謀、沒有任何的花巧,狹路相逢勇者勝,就是血肉橫飛的生死相抗,就是有來無回的白刃肉搏,萬軍之中,兩千柄翻飛的陌刀,硬生生沖出了一條血路。
叛軍騎兵推進之勢受阻,而唐軍也終于穩住了陣腳,但真正的決戰,才剛剛開始……
由于李嗣業和麾下陌刀軍的殊死拼殺,唐、燕兩軍又逐漸進入僵持狀態。
戰事膠著之際,燕軍陣線右翼一直待發的精銳騎兵,此時收到主帥安守忠出擊的命令,數千精銳騎兵奔騰而出,直沖唐軍陣中。
側翼騎兵包抄,進而擊潰唐軍陣形,這是安守忠在清渠之戰中,擊敗郭子儀所采用的策略,如今他又想故技重施,只是這次,唐軍早有防備。
郭子儀的中軍升起五旒血紅旌旗,戰鼓再次雷動,悠揚的胡笳聲也在戰場緩緩響起,同樣隱藏在本方側后的四千回紇騎兵,在仆固懷恩的帶領之下,呼喊著奔馳而出,直撲對面的叛軍騎兵。
兩支騎兵都在全速沖鋒,但回紇騎兵是由丘陵沖擊而出,居高臨下速度更快,而且這支來自西域的雇傭軍,是人馬俱披重甲,在裝備上也比僅有騎兵披甲的燕軍更為精銳。
雙方迅速接近,頃刻之間,弓弦振響,箭矢呼嘯而出,沖鋒中的騎兵開始遠距離互射,而具裝的優勢得以充分展現,百步之外,回紇兵團的人、馬受到鎧甲保護,基本沒有損失。
而反觀燕軍一方,大批戰馬在傾瀉而下的箭雨中倒地,對沖還在繼續,雙方距離瞬間縮短,兩輪齊射完畢,兩支騎兵便帶著山呼海嘯之勢,狠狠撞在一起。
長槍折斷、骨骼碎裂,鮮血橫飛、戰馬嘶鳴,刀刃劃過鎧甲,騎手相繼跌入塵土,各種尖銳或沉悶的聲音,在戰場此起彼伏,而巨大的沖擊力,也給雙方帶來不小的損失。
但回紇騎兵畢竟占據速度和裝備上的優勢,對沖之下,仆固懷恩竟然直接將對方騎兵陣型鑿穿,隨后又以排山倒海之勢,向叛軍后方陣地沖去。
燕軍右翼步兵在反復沖擊之下,逐漸松動混亂,繼而整個陣型開始后退,李嗣業的陌刀軍也適時加入戰斗,和回紇騎兵形成了對叛軍的聯合攻擊。
此時,中軍望樓之上,主帥郭子儀打出總攻的旗號,唐軍氣勢大振,喊殺聲響徹云霄,人人奮勇向著敵軍大陣沖殺而去。
混亂在燕軍陣中持續蔓延,安守忠、李歸仁均是久經戰陣之人,眼見大勢已去,己方崩潰在即,連忙傳令全軍向長安方向后撤。
追擊與潰退,兩個龐大的兵團、數十萬人的部隊,仍在繼續纏斗。
從正午戰至酉時,唐軍傷亡七萬人,帝國最精銳的安西、北庭兩軍也幾乎盡歿陣中。
而對手損失更為慘重,史載,燕軍被「 斬首六萬級,填溝壑而死者十二三」,更有兩萬人在潰逃中成為俘虜。
唐軍最終獲得慘勝,安守忠率殘部狼狽逃回長安,又連夜向東撤走。
香積寺之戰,短短四個時辰的生死拼殺,便造成十三萬人陣亡,落日余暉之下,四野尸積如山、血流成河,垂死的人、馬,嘶鳴哀嚎,天地一片慘象。
渭水河畔的清風緩緩南下,香積寺內的風鈴悠悠響起,長安城高聳的輪廓出現在勝利者眼前,通往京師的道路已無人能阻擋。
經此一役,關中京畿要地的叛軍主力幾乎被全殲,次日,唐軍順利收復長安,淪陷一年三個月的京師帝都,重歸大唐所有,而安史之亂,至此也迎來重大轉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