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軍事
历史故事
明星
娛樂明星
设计
装修
全部
    
詳解「楚漢垓下之戰」:西楚霸王的最后一舞!劉邦的勝利,並不在戰場;項羽隕落,雖敗猶榮
2022/10/14

歷史總是在不經意間就改變了軌道,韓信如果選擇聽從武涉、蒯通的勸告,在齊國自立的話,中國大概會提前400年進入三足鼎立的局面。

但是,韓信沒有這麼做,因為他心中一直忘不掉那個曾經讓他「一夜暴富」的男人,他認為劉邦敢于任命籍籍無名的他為萬人之上的大將軍,他就必須對劉邦以身相許、生死相隨。 多情總被無情惱,韓信錯把恩情和利益當成感情,其實注定他只會不斷地被各種「負心人」利用和欺負。

韓信選擇不自立,劉邦心中大定,而項羽心中則開始有了些許恐慌和焦慮了,楚漢相爭的終章也即將到來,這已經是大勢所趨了。

垓下之圍的前奏

韓信在齊國拒絕項羽的使者武涉的示好和謀士蒯通的建議,宣布將永遠團結在以劉邦同志為核心的組織領導之下后,一輩子受過無數次驚嚇的劉邦再一次舒了一口氣,心想韓信這匹野馬總算是暫時安定了,否則, 一個霸王就讓自己焦頭爛額了,再來一個兵仙,那自己不是想死的心都有了。

劉邦自從和項羽撕破臉皮之后,日子一直過得忒費勁,每次都被項羽按在地上摩擦,吃也吃不香,睡也睡不好,感覺身體被掏空了。

不是劉邦不行,而是項羽實在太厲害了,就打仗這件事情來說,劉邦永遠只能跟在項羽屁股后面吃灰,只要是和項羽開干,劉邦幾乎沒贏過。

所以, 劉邦一生認定了一個事情,那就是只要有項羽在,他鐵定沒好日子過,只能擱城里、山里、旮旯彎里趴著。

現在,楚漢時期唯二的大神韓信公開表示會力挺自己到底,劉邦瞬間感覺自己又恢復了些許生機,他想趁著這個大好形勢跟項羽議和。言下之意,咱們鬧歸鬧、打歸打,但誰也奈何不了誰,咱們畢竟是兄弟,不如握手言和,共同奔赴美好明天。

由于楚漢第一名嘴酈食其已經被韓信坑死在了齊國,這個艱巨的任務只能由二號種子選手陸賈去完成了。

陸賈跑到楚營向項羽傳達了劉邦的和平共處思想,并希望項羽歸還劉太公與呂雉。誰料到,項羽根本不買賬。 劉老三,你個糟老頭子壞得很,這些年到處挑事的是你,反復議和的也是你,就沒有誰知道你哪一句話是真話,老子跟你死磕到底了。

劉邦得訊,心里挺納悶了,你項羽都被三面包圍了,咋還死鴨子嘴硬呢?給臉不要臉是吧!

要知道,項羽的一片基業那都是實打實干出來的,人家對自己的能力是相當自信的。人家什麼風險沒有遇見過?巨鹿之戰、彭城之戰、滎陽對峙,人家每次都能絕處逢生、轉敗為勝,人家心中的豪情壯志是源于自身能力的出類拔萃。

反觀劉邦,如果這些年不是依靠于投機取巧、拉幫結派,他不知道被項羽滅了多少次了。單說滎陽對峙,如果沒有彭越在背后惡心項羽,劉邦估計早就挺不住了。所以,劉邦最后對彭越的處置還是過于薄情寡義了。

戰局雖不利,但雖千萬人吾往矣,這就是項羽的英雄氣概,你劉老三又能奈我如何?我一次次讓你劉老三這種滑不溜秋的小人從手里逃脫,現在我不爭一碗飯,就爭一口氣,也要徹底把你給滅了。

自始至終,項羽就從來沒有瞧得上劉邦。

項羽在拒絕了劉邦的和議后,按說劉太公和呂雉就該領便當了。但是,歷史之所以有趣,是因為它永遠會發生各種意想不到的神奇事件。

在這關鍵時刻,一個叫做候公的云游閑士毛遂自薦再去說服項羽,劉邦對于這個主動來幫他的人還忒瞧不上眼,見面就將人家臭罵一頓。這位侯公耐著性子搞定了暴脾氣的劉邦,然后爭取到了出使楚營的機會,并成功說服項羽與劉邦平分天下,以鴻溝(對峙的廣武澗附近)為界,并歸還太公呂雉。

這事神奇得就跟上天注定一樣。這位候公名不見經傳,輕松搞定了其他人搞不定的大事,關鍵這位立下大功的候公在凱旋之后并沒有接受劉邦平國君的封賞,自此歸隱再沒出現。不可思議吧? 歷史有時候就是這麼神奇!

議和之后,按照盟約,項羽領軍東歸,劉邦也罷兵回關中。原本這將是風平浪靜的和平時期來了,但戰略大師張良和陰謀毒士陳平卻又出來挑事了,他們對劉邦說:「現在大半個天下都是我們的人,項羽他們糧食匱乏、將士疲勞,這正是把他們往死里打的大好時機,千萬不能錯過。」

劉邦想了想,好像項羽不死,自己確實心里不安,于是馬上同意了。 至于單方面撕毀停戰協議的耍流氓行為,劉邦表示那都不是事,畢竟老子一直是這麼干的。

于是,劉邦轉過頭來便派兵偷襲撤退中的楚軍,楚軍倉皇應戰。

且不說追擊楚軍能不能成功,光這個局面就讓劉邦心里美滋滋的了,畢竟這是這麼多年,漢軍第一次追擊楚軍,以前都是被人家攆著到處跑,這種翻身的快感是無可替代的。

但劉邦也并不是一個無腦的老流氓,這次背盟偷襲,他還是經過精心策劃的,他的戰略意圖就是形成四面合圍,聚殲項羽軍于撤退途中。

四面合圍的四路大軍分別是:第一路軍是劉邦親自統領的漢軍主力,從滎陽出發,由西而東尾隨項羽軍開啟攻擊,迫使項羽軍不得不且戰且向東撤退;第二路軍是彭越所部,他們自北向南,截斷三川東海道,防止項羽北上。第三路軍是韓信的軍隊,從齊地往南下,由東、北兩個方向攻取楚國首都彭城地區,端掉項羽回歸的老巢。第四路軍是將軍劉賈協助新封的淮南王英布勢力,他們攻取壽春,由南向北推進,堵截項羽南下的退路,力求在淮北地區全殲楚軍。

所以大家千萬不能對歷史產生錯覺,覺得劉邦就是專業耍流氓,不懂軍事戰爭。其實劉邦的軍事才能是可圈可點的,只是項羽、韓信身上的軍事才華太耀眼了,對比之下,他黯然失色了而已。起碼來說,這個四路齊下的圍殲策略就布置得相當好。

只是,再好的布置和安排也要落實到位才能產生效果,劉邦這次戰略設計看起來挺美,但是中間卻出了幺蛾子,主要就是韓信和彭越這兩路大軍沒有想象中那麼聽話。

先說項羽,他率領的楚軍遭遇劉邦的尾隨偷襲,只能邊戰邊退,最后在陳邑穩住了陣腳,然后依托于陳邑構筑了防線,并命令鐘離昧在陳邑北邊固陵設防。

當劉邦率軍追擊到固陵時,被離味率軍阻擊,停止了前進。

按照劉邦的預設,他早已料到楚軍會在陳邑進行阻擊,所以他計劃與各路大軍會師的地點正是固陵,可是,到了這個節骨眼,原先答應出軍的韓信和彭越根本就沒有出現, 說好的群毆又變成單挑了。

項羽對屢次背信棄義且落了單的劉邦心中那叫一個恨呀,毫不猶豫地展開了反攻,結果就是劉邦再次丟人現眼,被項羽打得滿地找牙,退入陽夏城中堅壁固守。

陽夏城中,再次被教做人的劉邦十分苦悶,對著人生導師張良發牢騷:「韓信和彭越這兩小子咋就不聽指揮呢?我一個人根本干不過大魔王項羽呀!怎樣才能讓他們趕過來賣力呢?」

人間清醒張良回答道:「楚軍潰敗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了,也就是說,現在是勝利在望了,所以那些諸侯都開始盯著鍋里的肉流口水了,他們都比較關心自己的利益。韓信被封于齊王,主要是要挾自請,并非大王的本意,韓信心中不踏實。彭越平定了魏國地區,原先因為魏王豹的存在只能當魏國相國,現在魏豹己經死了,彭越自然期待能夠成為魏王,但大王遲遲未表態。所以,這兩人便以觀戰的方式來試探您的反應。如果您由睢陽到谷城劃歸魏國,封彭越魏王,將陳邑以東直到大海,全部劃歸韓信,此二人必定會來。」

劉邦一聽,心想, 早說嘛,這根本不叫事,大不了,甩出去的大餅以后再收回來。于是,馬上派使者去安利彭越和韓信了。

彭越和韓信一看老領導如此夠意思,果然二話沒說就率軍參戰了。

韓信命令曹參鎮守齊國,自己親率大軍南下,接連攻占薛縣、沛縣、留縣,一舉攻克楚國首都彭城,防守彭城的項它兵敗被俘。然后乘勝西進,一路攻克蕭縣、相縣等地,勢如破竹,很快就與劉邦軍在陳邑附近會師。

彭越南下更是毫無阻力,很快也進入了陳邑地區。

三路大軍匯合,漢軍聲勢大漲,馬上由防御轉入進攻,首先擊敗鐘離昧,攻克固陵。接著包圍陳縣,守將利幾投降。

項羽一看漢軍來勢洶洶,不可硬擋其鋒芒, 于是放棄了在陳邑地區作戰的計劃,率軍沿潁水南下,計劃退到淮河以南,在楚國的南部地區重整旗鼓。

然而,禍不單行,此時的淮南地區也不安寧,漢將劉賈領軍渡過淮河包圍了壽春,九江郡人心惶惶,然后在原九江王英布軟硬兼施的號召下,九江郡全部投降,整個楚國南部已經全部淪陷。

前有追兵、后無退路的項羽只能引軍東去,來到了垓下(今安徽靈璧南),止軍設防,做最后的決戰準備。

垓下之戰的過程

多次實現絕地反擊的項羽再次陷入了絕境,盡管他此時手中的籌碼是歷次絕境之中最多的一次——十萬楚軍精銳,但熟悉戰爭的朋友都知道,項羽大勢已去。十萬疲憊之師,糧草供給已斷,且處于四面合圍的不利態勢,留給項羽的生存空間已經不多了。

但霸王永遠是霸王,只能站著死,不會跪著生,項羽在一馬平川的垓下平原擺好陣勢,準備和劉邦集團進行一場堂堂正正的野戰。

很多人都會覺得這仗根本沒法打,換作是其他人,別的不說,軍心早就大亂了,但是項羽之所以是戰神,在于他是楚軍永不動搖的軍魂,所有楚軍將士堅信,只要項王在,楚軍就是不可戰勝的神話。

為啥會這樣? 這就是一個能力超群的領導為一個團隊注入的來源于靈魂的自信。有了這種藐視一切困難的自信,楚軍心中從來沒有真正戰勝不了的對手。

項羽作為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罕見的軍神,憑借鮮有敗績的傲人表現,讓楚軍上下隨時隨地洋溢著 「任爾東南西北風,吾自巋然不懼」的無上氣質。

然而這一次,戰神項羽的氣數已盡,上天給他安排了一個同屬歷史前五的對手,霸王對決兵仙,針尖對麥芒,這場轟轟烈烈的實力碰撞,注定了霸王即將落幕。

此時合圍項羽的聯軍多達三十萬,勝利在望的劉邦強壓自己內心的喜悅,相當理智和冷靜地將這次決戰的指揮權交給了韓信,因為他知道自己在軍事上永遠不可能是項羽的對手。

這里必須要表揚一下劉邦同志,這個老流氓一生到處玩套路、裝叉, 但是他永遠保留著難能可貴的自知之明,絕不逆勢而為,敢于放權,讓正確的人去做正確的事。

無敵是一種寂寞,楚漢時期兩個最高級別的軍事家終于要正面對決了,這讓韓信和項羽彼此都心潮澎湃。是高手,其實都渴望華山論劍的。

項羽已經擺下了擂台,戰場便是眼前的大平原,平原野戰也是項羽所擅長的。韓信嚴陣以待,雖然韓信打仗歷來比較注重巧勁,但這次他手握絕對優勢,對陣西楚霸王也絲毫不怵。

問題來了!各方面都占優勢的漢軍難道真的就勝券在握嗎?不一定!一盤棋下得怎麼樣,關鍵還是在于棋手。別的不說,大家回想一下彭城之戰就知道了,所以, 決定垓下之圍的勝負手其實就是兵仙韓信。

兵仙韓信經過周密地偵查、慎重地思慮以后,認為任何技巧在霸王項羽面前都是徒勞,唯有正面硬剛才是唯一出路,于是雙方選定時日,在垓下平野上擺開陣勢決戰。

韓信知道項羽的沖擊力有多麼可怕,要想真正戰勝項羽,必須先要承受住項羽那可怕的沖擊力,否則,人再多也沒用,只會讓自己部隊在項羽的沖擊下軍心大亂,自相踐踏。所以,韓信作出了層層阻擊的布置。

韓信將三十萬大軍分成了六個軍陣, 排出了前、中、后的三重縱深,用于層層消耗項羽的攻勢。

這三重縱深的具體布置為: 韓信率前軍正面硬抗項羽的沖鋒;劉邦坐鎮中軍、韓信部將孔熙率領左軍、陳賀(劉邦芒碭山老兄弟)死守右翼,形成第二道防線;最后,由周勃護左后翼、柴武護右后翼。

一切準備就緒,只等雙方開火。但這場震古爍今的戰爭在史書上卻是一筆帶過,只留下寥寥數字。

項羽之卒可十萬。淮陰(韓信)先合,不利,卻。孔將軍、費將軍(費候陳賀)縱,楚兵不利,淮陰侯復乘之,大敗垓下。

簡單翻譯一下,大體意思是:項羽十萬大軍開始沖鋒,韓信不敵,敗退。孔熙、陳賀趕緊補位。然后韓信重整旗鼓,從外圍包抄,最終把項羽擊敗了。

為何史書中對大漢立國的最關鍵一戰惜字如金?竊以為,主要是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劉邦贏得實在不光彩;二是寫得太詳細,劉邦的光芒就被韓信完全掩蓋了。 歷史,重在細節和邏輯,大家看的時候,多想想為什麼就對了。

這里順便解釋一下,垓下之戰漢軍的勝利就真的證明韓信比項羽厲害嗎?其實也不見得!兩人均是在自己擅長的路線上做到了極致,很難說誰優誰劣,高手之爭,勝負就在一瞬間,小李飛刀斬殺上官金鵬,并不能證明李尋歡的武功高于上官金鵬,就是這個道理。

苦戰之后,項羽依然是無可阻擋的,他突出重圍,退守垓下城,與漢軍僵持著。

一生未敗的項羽和楚軍戰士此時陷入了沉重的思考,為什麼此前戰無不勝,這次卻苦戰無功?這種自我懷疑和動搖其實是致命的,因為心理崩潰往往是自亂陣腳的第一步。勝利,或者不斷地勝利,往往會讓人接受不了任何失敗。

僵持,對于缺醫少藥、糧食彈絕、損兵折將的楚軍來說,其實是相當不利的,因為氣勢上已經被對方碾壓了。

這個時候,漢軍又開始放大招了,他們紛紛唱起了楚歌—— 四面楚歌,用歌聲瓦解楚軍最后的斗志。此起彼伏的楚歌讓楚軍上下感覺楚國已經被全部占領,否則哪里來的這麼多楚人。

深感自己已經成為孤家寡人的項羽拔劍長嘆: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這種英雄末路的無奈和不甘,也只有真正的知己能夠理解。一直與項羽生死相隨的虞姬凄然起舞,應和道: 「漢軍已略地,四面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唱罷,美人自刎。

何其悲壯?何其可敬?像虞姬這樣的美人,她完全可以不死,甚至還能有一個很好的生活,但她無怨無悔地選擇了死, 給自己的男人最壯烈的體面!

了無牽掛的項羽在虞姬自刎的當晚半夜率八百近衛騎兵突出垓下城,一路向南。

一心想要搞死項羽的劉邦自然不愿錯失良機,嚴令灌嬰率五千鐵騎急追,務必擊殺項羽。

可憐曾經縱橫天下的西楚霸王如今成了落荒而逃的敗將,一路奔襲,等到渡過淮水時,身邊的八百騎兵只剩不到百人了。

為什麼項羽自絕前會發出感慨 「天要亡我,非戰之罪」?因為項羽確實運氣不好,當他逃到陰陵縣(安徽定遠西北)時,因迷失方向,便找到一個農夫問路,結果這個農夫指了一條錯誤的道路,把項羽帶進了沼澤死路,等項羽走出沼澤后,灌嬰已經追上來了。

又是一番突擊,項羽東逃進東城縣(安徽定遠東南)時,身邊僅剩二十八騎。在一座無名小山上,項羽望著后面源源不斷地追兵,深知自己氣數已盡。

但霸王永遠是霸王,項羽召集最后的28名勇士,發出了最后豪氣干云的演說:「自起兵來,至今已經八年,大小七十余戰,擋者破,擊者服,未曾一敗,霸有天下。眼下窮困至此,乃天要亡我,非戰之罪!現決意死戰,愿與諸君痛快地做這最后一戰,一戰破圍、二戰斬將、三戰奪旗,愿與諸君連勝三戰,讓大家知道,不是我項羽不行,而是老天要滅我!」

聽罷,28名勇士望著自己心中的偶像, 目光之中充滿堅定與勇敢!

項羽將二十八騎為四隊,每隊七騎,各向一方布陣,靜候漢軍的到來。

漢軍合圍之后,項羽手指山坡下旌旗晃動的漢軍,從容言道:「我領一隊先行,首先為諸君斬將。」然后遠指東方吩咐道:「看!那里有三塊高地,你等三隊由另外三個方向殺入敵陣,突圍后分別抵達三處高地,等候我的到來。」言罷,率先沖陣!

雖然只剩二十八騎,但是項羽永遠是無可阻擋的,他戰神下凡,所到之處人仰馬翻,果然如他戰前所言,斬殺漢軍大將一員。然后,四隊楚軍騎士順利抵達項羽指定的三處高地。 「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這種贊美頂級戰將的話語,其實只在項羽等少數人身上實現過,張飛等人不過是被人戴了高帽子而已。

慌亂之后,漢軍在灌嬰的指揮下,將五千騎兵分為三隊,重新包圍三處高地。

項羽一見如此,再率領兩隊騎兵,沖下第一座高地,突入漢軍騎陣,再次擊破突圍,殺數十人,直奔第二塊高地而去。然后帶上第二塊高地的第三隊騎兵再次飛馳而下,再度殺入漢軍騎陣,并殺騎軍都尉一員,突入第三塊高地。四隊匯合,清點人數,僅僅損失了兩名騎將而已。

相信大家都看得熱血澎湃了,項羽和他的勇士們也是如此。項羽大笑道:「兄弟們,今日這仗打得可痛快?」僅剩的26名騎將同時下馬,跪拜道:「如大王所言!」

言罷,項羽等27人再次上馬,再次突圍,向東南而去。可憐灌嬰是漢軍第一騎將,率五千大軍卻對僅僅二十余騎的項羽束手無策,這就是項羽無與倫比的能力和魅力!

不久,項羽來到了他的命運歸宿地——烏江。原本,項羽是有機會逃走的,因為烏江亭長已經備船等候多時了,他勸說項羽回到江東再卷土重來。 但高傲一生的項羽想起當年八千江東子弟跟隨自己轉戰天下,如今無一生還,自己也無顏茍活了。

項羽釋然且從容地對烏江亭長說:「我知你是厚道長者,我這匹烏騅馬,五歲正當年,我騎此馬,天下無敵,一日千里,不忍它死于陣中,贈與給你。(烏騅馬后投江殉主)」

言罷,項羽命令部下將戰馬放生,背靠烏江列陣,以必死之心靜候最終一戰。

漢軍追至烏江,又是一番廝殺,項羽身邊勇士一個個倒下, 但項羽依然無人能敵,殺幾百人而巋然不倒,引得漢軍面面相覷。

最后,項羽對著一名漢軍將領喊道:「來者可是呂馬童?我這顆頭,漢王懸賞千金,封邑萬戶,成全給你吧!(呂馬童是也項羽的老部下了)」說罷,拔劍自刎。

一代霸王,無可戰勝,但最終卻選擇自己終結了自己的性命,年僅三十一歲。

一點說明與感慨

項羽一死,楚漢相爭的歷史大劇也就落下了帷幕。

但是,需要補充說明的有以下幾點:

1、任何歷史畫面都是人性的合集。項羽死后,漢軍將士蜂擁搶奪項羽遺體,數十人自相殘殺,項羽遺體被五人分割搶走,這五人均得金封侯,這五人多是項羽的老部下。人性在利益面前何其丑陋、何其脆弱,可見一斑。

2、所謂的恩怨、愛恨有時候僅僅是歷史的表象。項羽死后,劉邦選定了谷城(山東平陰西南)作為他的葬所,以魯公(楚懷王封項羽之號)的規格、禮儀安葬,并親自為其治喪、哭泣、哀悼。對于項氏一族,劉邦也一律厚待,封項伯為射陽侯、項它為平皋侯、項襄為陶侯,并賜項氏一族為皇姓,納入皇族。何以如此?真的是因為項伯多次幫助過劉邦嗎?其實更多是劉邦發自內心地尊重和崇拜項羽,雖然他與項羽一生為敵、你死我活,但是拋開利益之爭,他打心底敬佩著項羽,這就是英雄之間的惺惺相惜。

3、歷史永遠是講究對稱之美、因果循環的。劉邦如此,他一生擅長于借力打力,但最終急于擺脫各種背后勢力的制約,險些讓劉氏江山改姓;韓信亦如此,他一生精打細算,卻最終被別人算計;項羽更是如此,他以霸王之力摧毀一切,最終也摧毀了自己;漢室江山還是如此,劉邦趁項羽不備,偷襲奪得了江山,他的后代劉禪也是被譙周的《仇國論》忽悠得放棄抵抗而失去了皇位……舉頭三尺有神明,試問蒼天饒過誰?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對歷史保持敬畏感的根本原因。

末了,篇幅已長,字數已多,再加上心情復雜,不愿多說,就匆匆收個尾吧。

楚漢相爭的歷史為何如此精彩?失敗的項羽為何能位列《史記》中的本紀?劉邦的成功密碼真的是靠不要臉嗎?驚才艷艷的「漢初三杰」為什麼愿意心甘情愿供劉邦驅使?所向無敵的韓信真的無人能制嗎?李左車、蒯通等能人異士為什麼要選擇退隱江湖?

太多太多的問題,但這些問題才是我們真正讀懂楚漢相爭的根本。從本質上來講, 楚漢相爭并不是劉邦和項羽的個人對決,而是士族和貴族兩個階級的博弈,士族的崛起是大勢所趨。


昆陽之戰:綠林軍以區區2萬之眾擊敗了王莽42大軍,歷史最傳奇的一戰,其實失敗者的戰略并沒錯
2023/06/02
鄱陽湖大戰:朱元璋一戰定乾坤,擒殺梟雄陳友諒!
2023/06/02
陘城之戰:是戰國被忽略的一場戰役,最終引發了長平之戰!
2023/06/02
「明清松錦大戰」文臣作死掐滅明朝的希望,洪承疇也淪為貳臣之首,文人誤國比武人更甚
2023/06/02
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王振挾持,以五十萬大軍親征蒙古瓦剌部
2023/06/02
西周后期「國人暴動」,導致國王流亡十四年,到底是怎樣一回事?
2023/06/02
鄢陵之戰:一場風度翩翩的戰爭,卻耗盡了晉楚的戰爭動力!
2023/06/01
鞍之戰:有禮有節的生死戰,讓你知道春秋時期的貴族是怎麼打仗的嗎?
2023/06/01
伊闕之戰:戰神白起有多厲害?韓魏成為了待宰的羔羊
2023/06/01
漢朝戰爭:白登山之圍,劉邦攻打韓王信,30萬大軍被困白登山
2023/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