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可以說是很多國人們心中永遠無法解開的一個結,這個心結甚至比晚40年后的抗日戰爭讓人心痛,抗日戰爭時期的我們在弱勢的情況下,擊敗了不可一世的日軍,而且從此之后中國開始真正的崛起。而相反甲午戰爭則恰恰相反,不僅是以前的「小老弟」日本正式趕超大清成為東亞第一強國,更將大清推向了覆滅的深淵。
復盤這次戰爭,有的人說這是日本預謀已久的一場戰爭,如果雙方都準備好了,拉開架勢,或者將時間往后拖5年,當時學習西方大搞洋務運動的大清政府不一定輸給剛剛完成維新變法,經歷過國內戰爭的日本,畢竟當時日本的國力還是無法和大清抗衡。
日本明治維新
但今天雨田君可以很負責任的說,就算甲午戰爭晚爆發5年,大清面對日本依然沒有勝算,甚至雙方之間的差距會越拉越大……
國力對比,此消彼長
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大清和日本都在發起一場自救性質的改革,但雙方之間卻是南轅北轍,洋務派們的「西學東用」更多的是像是一種拿來主義,洋務運動并沒有改變當時官場之中存在的官僚和貪墨現象,甚至于很多人借洋務運動的名頭大肆斂財,比如當時著名的鐵帽子王奕劻。到了甲午戰爭前期,很多對于當初洋務運動最初熱忱的大臣們,紛紛覺得這種勞民傷財的學西方,事實上洋務運動在大清好像并沒有改變什麼,改來改去還是還是原來的配方——被列強摩擦毆打。
而且從進入1890年開始洋務運動的弊端盡顯,包括李鴻章等人在內都都對這一場運動進行反思,而朝中的一些保守派(翁同呸為首)也在伺機復辟。很多人喜歡拿慈禧太后挪用北洋的軍費來西修院子來掩蓋北洋海軍的失敗,但實際上是洋務派已經失勢,在朝堂當中很多人覺得與其投入這麼多銀子建設那些照樣擋不住列強的軍艦,還不如挪用于內政。在甲午戰爭前的朝堂中洋務派實際上除了李鴻章之外,已經勢單力薄。
李鴻章(左)和翁同龢(右)
如果甲午戰爭往后推上5年,保守黨占領上風,朝堂眾人相互奪權、扯皮,其政治亂象比甲午戰爭前更甚……
而反觀海彼岸的日本,則是完全另一個現象,明治維新或許是一種妥協的產物,但相對于大清日本的明治維新相對徹底,在經歷了西南戰爭之后,日本已經確定了內閣制度,這種制度相對大清要先進的多。而且最為重要的是當時的日本實際上是剛統一(戰國和幕府時期的日本,天皇只是擺設),內閣通過君主立憲,將當時的日本很好的進行串聯,同時也真正意義上進行了中央集權(大清已經集權200年了),這種集權帶來的自豪感讓日本上下一心,愛國熱情空前高漲,人們紛紛募捐打造戰艦,籌集軍費,貴族們甚至放下身段進工廠打工,民眾縮衣節食的為軍隊建設讓行。一正一反,和明治維新全國一心的日本相比,此時的大清已經是千瘡百孔的一座孤城,不僅要面對列強更要千方百計維持國內統治,顧此失彼的大清即使可以將大戰拖后五年,一樣也逃脫不了失敗的結局。
明治維新兩巨頭伊藤博文和大久保利通
軍力對比,差距愈大
中日兩國的在甲午的時候的現狀對比的,直接反應在軍力上,很多人說,日軍在甲午的時候因為是不宣而戰,搞的是偷襲作戰,是一場蓄謀已久的戰爭。但實際上并非如此,雖然日本在清朝派遣了很多間諜,一直在積極建設軍隊,但甲午戰爭雙方準備的都不充分(東學黨政變是中日兩國都始料未及的),可以說這是一場遭遇戰。
朝鮮東學黨
雙方海軍對比:甲午戰爭其實海戰是屬于絕對主導作用,那麼那個時候中日海軍實力如何?雖然大清海軍一直號稱遠東第一,但實際上在甲午戰爭前已經被日本逐漸趕上,在海軍噸位對比上,日軍雖然總噸位落后于大清,但實際上在北方方向上,日本聯合艦隊的總噸位已經超過了北洋海軍(即使北洋海軍有鎮遠和定遠兩艘鐵甲艦),而且多數是剛服役的新式戰艦,綜合實力和北洋海軍是6:4開。
而正如咱們這次說的,如果將中日甲午的延后五年,雙方的海軍實力對比如何呢?
雨田君覺得5年后雙方海軍的對比應該在8:2開外,為何這樣說?我們可以大膽的假設,大清海軍在洋務派派倒台后,經費肯定會大減,除了兩艘已經落后于時代的鐵甲艦,其他的軍艦都是超齡服役,而反觀日本除了甲午前的新式戰艦,還在英國花了1300萬兩白銀打造了兩艘富士級(萬噸以上)的前無畏艦,1300萬兩是什麼概念?北洋海軍從德國造的兩艘鐵甲艦才600萬輛,兩艘鎮遠級加起來才頂得上富士級,如果甲午真的晚開戰5年,落后于時代的鎮遠根本就毫無招架之力。
日本排水量萬噸的富士級戰列艦
雨田君說
即使過了100多年后的今天,很多人仍然將甲午戰爭的鍋甩給北洋海軍,拿著最好的資源愣是打不過一個剛從內戰崛起起來的日本,這一種說法確實是有失偏頗,因此此次雨田君特地的說戰爭晚爆發五年,清朝仍然是沒有辦法戰勝日本,這并非是僅僅是北洋軍隊的問題,當時清朝的現狀,根本就無法,也很難跟一個萬眾一心冉冉升起的帝國相抗衡。即使將甲午戰爭拖后五年,清朝也不會贏,甚至會敗得更難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