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軍事
历史故事
明星
娛樂明星
设计
装修
全部
    
柏舉之戰:孫武成名之戰,伍子胥復仇之戰,3萬吳軍大敗20萬楚軍,攻陷楚都!
2023/05/09

柏舉之戰是孫武的處女作,在孫武的指揮下僅憑三萬吳軍奔襲千里破楚都。

魏昌認為柏舉之戰吳國幾乎滅楚。

范文瀾認為柏舉之戰是東周時期第一個大戰爭。

呂思勉認為柏舉之戰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比例最懸殊的戰役。

《中國軍事通史》評價柏舉之戰是自商周以來規模最大、戰場最廣、戰線最長的戰爭。

一個又一個光環加身,讓人好奇柏舉之戰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孫武是如何破楚的?你別急,今天我就帶大家認識一下柏舉之戰。

柏舉之戰發起原因

公元前518年,一片土地上長了一顆桑樹,按理說這種事情沒什麼稀奇的,但巧就巧在這棵樹生長在邊境線上。

吳女和楚女圍繞著桑樹的歸屬問題開始罵街,吵著吵著兩個人還動了手,一動手雙方就開始搖人。

從兩個人的斗毆逐漸演變成兩個家族的群毆,一個家族在一個村子里肯定有親戚,親家被打了,那其他人也不能看著親家被打,就這樣兩個家族的群毆演變成了兩個村子的持械斗毆。

在打架的途中死了一個吳人,這性質立馬從斗毆變成了命案。吳國百姓趕緊上報官府,官府一聽這事就火大,火速派人去包圍對方村子。

楚國一看對方都叫官府了,那自己也不能干看著,所以也通知了官府。官府就調動軍隊來解圍,結果鬧得越來越大,吳王和楚王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開戰。吳王派公子光討伐楚國,占領兩座城池后才停止兵戈。

很多鍵盤俠拿這件事抨擊古人斤斤計較,不懂得什麼叫「退一步海闊天空」。但事實上當時楚國和吳國的國際關系十分緊張,退一步往往不是海闊天空,而是得寸進尺。薩拉熱窩暗殺事件不也很小嗎?誰也不知道一顆子彈會拉開一戰的序幕,但這件事確實成了一戰的導火索。

縱觀中外歷史,引發戰爭的往往都是因為一點小事把雙方積攢多年的矛盾引爆。這一顆桑樹就把楚國和吳國積攢多年的血海深仇擺到臺面上了,更是把雙方最直接的矛盾凸現出來。吳國要想發展,那必定會侵占楚國的利益,反之楚國也是一樣,他們之間的博弈就是零和博弈。

當然了,國與國之間的小矛盾是持續不斷的,為什麼矛盾會在這個時候爆發?這涉及到吳國內部變化以及時勢。

吳國高層劇烈變化

爭桑事件過后伍子胥就建議吳王攻打楚國,但是公子光卻反對攻打楚國,說伍子胥的建議純粹是為了個人私欲,他的父親被楚王殺了,所以就想要讓我們攻打楚國,替他報仇,這事對我們并沒有啥好處。

伍子胥聽了這話啥也沒說,介紹了個刺客(專諸)給公子光,然后自己就回家種地了。為啥伍子胥介紹刺客給公子光?史書記載是「伍員知光有他志」,這個他志是什麼?這事說來話長,總之就是原本吳王的位置該是公子光他爹的,結果這位置被吳王僚搶走了,因此心里憤憤不平。

伍子胥洞悉了他的想法,所以介紹個刺客給他,好讓他刺殺吳王。伍子胥這種行為其實就是為了復仇不擇手段,你介紹刺客給公子光的目的是什麼?不就是為了滿足自己復仇的私欲嗎?他料到了公子光會刺殺吳王,刺殺完成之后公子光會繼承王位,屆時公子光必定會通過對外戰爭來增加個人威望,到時候自己就能復仇了。

《武林外傳》邢育森說七俠鎮治安好,白展堂認為這是好事,但是邢育森情緒激動的說道:「對你是好事,可是對我哪?」國泰民安是百姓夢寐以求的好事,但是對于伍子胥來說就是煎熬,他這種戰爭狂人更希望戰爭來臨,因為和平就意味著無法復仇。

盡管我能理解他為父報仇心切,但是為了滿足個人私欲引發戰爭,這種人以后一定要離他遠點,小心雷劈他的時候連累到你。

歷史按照伍子胥的想法滾滾而行,專諸刺僚-公子光繼位-主戰派得到啟用-輿論向戰爭發酵-國家為戰爭動員。

吳國的戰前工作如下:

1:頻繁襲擾楚國邊境

在柏舉之戰前吳國把軍隊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吳軍襲擊楚國邊境,等楚國大軍迎擊的時候撤退;楚國大軍后撤的時候,第二部吳軍襲擊楚國邊境;楚國大軍回擊的時候,吳軍撤退;楚國大軍再次后撤的時候,第三部分吳軍襲擊楚國邊境。就這樣周而復始,吳軍頻繁襲擾楚國邊境,其作戰思路和游擊戰的作戰思路完全符合。

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這十六字是偉人總結游擊戰的精髓,我認為是《十六字游擊戰秘術》。

吳國在當時也是這樣做的,自己用很小的代價牽制了楚軍,使楚軍疲于奔命,其士兵士氣低迷、戰爭開支龐大。當時吳國搞了六年游擊戰,搞得楚國十分虛,時常感受到身體被掏空。

2:養精蓄銳

打鐵還需自身硬,楚國畢竟是南方大國,要想和這樣的國家開戰,吳國必須做好長期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工作準備。吳王采納了孫武、伍子胥的建議,開始養精蓄銳,發展國內經濟建設。具體怎麼發展史書沒寫,史書只給了八個字的評價:「 禾稼登熟,兵革堅利」。意思就是糧草豐富,軍備充足。一個是身體被掏空的國家,一個是肥的流油的國家,高下立判。

3:抓住戰機

周敬王十四年,中原霸主晉國主導了召陵之盟,召集中原18國諸侯共同討伐楚國。這是自春秋以來晉國發起的最大規模的峰會,也是晉國霸業的回光返照,說是帝國余輝也不為過。這場峰會從國際上孤立楚國,同時晉國還主導聯軍侵略楚國。雖然侵略楚國的戰略并沒有徹底實施,但楚國的仆從國陸續開始倒戈,楚國影響力江河日下。吳國抓住時機,聯合蔡、唐諸侯國發起伐楚之戰,也就是柏舉之戰。

 

柏舉之戰:孫武的處女作,三萬吳軍破楚都

公元前506年,吳王親自掛帥出征,孫武、伍子胥為大將,吳王的弟弟為前鋒,舉國湊了3萬水陸兵。大軍沿淮河西進,行至淮汭地區孫武放棄水軍,讓軍隊向南行進。

當時伍子胥就納悶了,我們擅長水軍,為什麼要放棄自己的優勢,揚短避長?孫武:你能想到的事情,楚人想不到嗎?兵貴神速,我們就是要趁楚國防范不及,打他個出其不意。

孫武這句話是有依據的,表面上吳楚共享長江天險,但實際上是楚國獨享天險。長江水是自西向東流淌,楚國在上游,隨時可以順流之下。而吳國在下游,逆水行舟用兵,其難度可想而知。顧棟高研究吳楚戰爭的時候發現吳楚交兵數百戰,水戰楚國常勝,陸戰吳國常勝。

楚國知道吳國擅長水師,所以水戰防御十分周密,但是在陸戰上就防御松散。如果還按照原本作戰觀點,繼續發揮水軍優勢,那麼吳國大機率還是要失敗的。因此孫武放棄了水軍優勢,試圖從陸地上打開一個突破口。而且顧棟高還指出柏舉之戰「吳舍舟用車,而卒破楚」,在這里可能會有人納悶,吳國哪來了車兵。

這其實是晉國援助的,晉國為了遏制楚國獨霸南方,所以刻意扶持吳國對抗楚國,史書記載「中國之長技皆與吳共之」。在晉國的扶持下吳國陸戰能力逐漸變強,原本水軍優勢也變得不凸出了,因此棄舟用車也是有著一定的合理性,并不是所謂的揚短避長。

孫武挑選了三千五百壯士組成了先鋒,這支部隊迅速突破楚國北部地區的三道防線(大隧、直轅、冥阨),深入楚國腹地,直逼漢水。大部隊隨后降至,吳軍迅速挺進漢水東岸,完成了對楚國的戰略奇襲。

吳軍突然趕至漢水地區讓楚王十分意外,要知道吳軍此時距離楚都已經不遠了,漢水防線一破,那楚昭王就成流亡政府了。為了避免局勢進一步惡化,楚昭王派遣子常、沈尹戌、史皇三人前往漢水御敵。雖然楚王派舉國之兵援助漢水,但是楚國地盤太大,南部、西部、北部的軍隊根本不可能朝發夕至。但是如果要坐等他們都趕過來,我估計楚昭王早就唱涼涼了。

沈尹戌認為不能坐等兵力集合,應該利用吳軍孤軍深入的特點夾擊吳軍,他向子常建議讓子常在漢水西岸鞏固防線,阻止敵人強渡漢水,同時自己率領部隊北上方城,繞到吳軍側背,然后和主力一起夾擊吳軍。

老狐貍就是老狐貍,果然狡猾,下手也是及其狠辣。如果楚國按照他的部署,那勝負就未可知了。但是有人和子常說:「如果采納他的建議,那功勞可都是他的了,到時候你的位置能不能保住,你猜?」沈尹戌有著深厚的民心基礎,如果這一戰沈尹戌成功殲滅吳軍,升任令尹是必然的。子常一聽這話有道理,所以放棄了沈尹戌的建議,強渡漢水與吳軍決戰。

縱觀戰爭史,經典戰役之所以經典,名將超常發揮固然是一個因素,但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對方蠢豬式指揮。

子常強渡漢水這件事讓吳軍十分興奮,吳軍迅速改變方針開始后退,子常一看吳軍后撤就更興奮了,揮著鞭子指揮楚軍加速追擊。不得不說孫武他老人家就是兵家集大成者,這一后退就有「誘敵深入」、「以逸待勞」等多方面作用。吳軍在小別山、大別山之間迎戰楚軍,三戰三捷,打得子常都想要抹脖子自盡了。

史皇認為木已成舟,也沒辦法了,子常只能拼死一戰,試圖洗脫自己的罪過,避免楚王追責。子常一聽有道理,只要手里有牌,那我就不算輸,我還有勝利的希望。楚軍在柏舉重整旗鼓,準備再戰吳軍。吳國先鋒認為子常不仁義,所以應該全速追擊,吳王不同意他的觀點。你知道為啥他不同意嗎?不是因為怕中埋伏,而是因為先鋒的身份。

先鋒是誰?夫概!他不僅是先鋒,更是吳王的弟弟。

吳王怎麼上位的?殺前任吳王!如果夫概成功擊潰楚軍,那個人聲望一定會扶搖直上,如果夫概要學吳王怎麼辦?

說謊的最大代價并不是別人不再相信你,而是你不再相信任何人。

吳王本身就是通過非正當手段上位的,同時他也不再相信其他人都是忠臣,認為其他人也會有篡位的嫌疑。

但是夫概不聽吳王號令,獨自率兵攻打楚軍大營,楚軍經歷幾次慘敗后風聲鶴唳,看到吳軍來襲就迅速潰敗。吳王看到夫概成功后迅速把主力部隊投入戰斗,楚軍主力很快就土崩瓦解了,史皇戰死、子常逃往鄭國,楚昭王的三大將就只剩一個了。

隨后吳軍迅速追擊,在追擊的過程中沈尹戍得知主力崩潰的消息,迅速帶領部隊迎戰吳軍。吳軍先鋒措不及防,被沈尹戍擊敗,沈尹戍能擊敗先鋒,但是因為部隊有限,根本無力回天。在吳軍的層層包圍下,沈尹戍自盡了,楚軍開始全面潰敗。吳國五戰五捷,一路攻到楚都(郢都)。

楚昭王得知前線敗退的消息后向西逃亡,逃亡時抽空了楚都精銳守軍,以至于吳軍輕松攻破楚國都城,贏得了柏舉之戰的勝利。吳軍勝利后在郢都燒殺搶掠,伍子胥更是扒了楚平王的墳。隨后楚國的盟友秦國派兵援楚,越國趁吳國空虛襲擊吳國都城,夫概又試圖奪取王位,吳王不得不放棄戰國,開始撤退。這一戰吳國并沒有如愿以償滅掉楚國,但楚國在吳國的打擊下一蹶不振,說國力腰斬一點也不為過。

戰爭總結

楚國失敗原因

首先兩國國力就是一個大問題,柏舉之戰前吳國「禾稼登熟,兵革堅利」,而楚國因為統治者奢侈成風、疲于應對吳軍,導致國內「國民罷焉,財用盡焉」兩國國力都不在一個水平上,戰爭動員力度、戰前準備自然是相差懸殊。

同時吳國重用伍子胥、孫武這樣的人才,而楚國用的是什麼人才?堂堂楚國二把手竟然為了個人利益棄國家利益于不顧,子常這種蠢豬式指揮在很大程度上幫吳國破楚,我甚至都有點懷疑他到底是被吳國收買了,還是他就是吳國派到楚國的內奸。如果吳國有功臣排名的話,那楚將子常一定名列前三甲。

還有一些原因,比如說楚國因為連年征戰、國內大搞勞民傷財的工程,導致國力虛耗、失去民心;吳國用晉國援助技術提高國內車兵戰斗力,以至于在陸戰上贏了楚軍。但總之楚國失敗的原因就是國力不對等、不用人才、子常騷操作誤國;吳國勝利的原因就是任用人才、養精蓄銳,靈活改變戰略、戰術。

戰爭影響

吳國變得強大起來,甚至有一些人認為吳王闔閭是一代霸主,和齊桓公他們并列為春秋五霸之一。但是楚國開始走下坡路,長期以來形成的南方霸主的形象被摧毀,通過楚國國力幾乎腰斬,從此一蹶不振,無力再圖霸。伍子胥完成了報仇的夢想,孫武留名青史。


昆陽之戰:綠林軍以區區2萬之眾擊敗了王莽42大軍,歷史最傳奇的一戰,其實失敗者的戰略并沒錯
2023/06/02
鄱陽湖大戰:朱元璋一戰定乾坤,擒殺梟雄陳友諒!
2023/06/02
陘城之戰:是戰國被忽略的一場戰役,最終引發了長平之戰!
2023/06/02
「明清松錦大戰」文臣作死掐滅明朝的希望,洪承疇也淪為貳臣之首,文人誤國比武人更甚
2023/06/02
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王振挾持,以五十萬大軍親征蒙古瓦剌部
2023/06/02
西周后期「國人暴動」,導致國王流亡十四年,到底是怎樣一回事?
2023/06/02
鄢陵之戰:一場風度翩翩的戰爭,卻耗盡了晉楚的戰爭動力!
2023/06/01
鞍之戰:有禮有節的生死戰,讓你知道春秋時期的貴族是怎麼打仗的嗎?
2023/06/01
伊闕之戰:戰神白起有多厲害?韓魏成為了待宰的羔羊
2023/06/01
漢朝戰爭:白登山之圍,劉邦攻打韓王信,30萬大軍被困白登山
2023/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