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收復燕京之戰,開始于宣和四年四月,結束于宣和四年六月。
宣和四年是公元1122年。
距離天祚帝被捕、大遼國滅,不到三年時間。而就在這種局面下,北宋伐遼,不僅完敗,而且敗得匪夷所思、顏面盡失。
在得知北宋戰敗后,阿城村霸阿骨打立即歡欣雀躍:你們北宋打不下燕京,但我們能啊,打下來之后再賣給北宋,這是多大的一筆錢?
但是,阿骨打就沒有發現燕京的戰略價值嗎?
價值首先在于比較。
對于當時的女真來說,土地遠不如金錢更有價值。公元1114年起兵造反的時候,女真才多大?完顏阿骨打就是按出虎水旁邊的一個村霸。然后,村霸造反、一路搶地盤。到這個時候,女真人不僅占領了全部東北之地,而且深入到大遼的草原腹地和山后諸州。所以,在女真人看來,不是土地不夠,而是土地太多,已經多得不知道怎麼管理。
價值其次在于發現。
幽云重要、遼錦重要,而這些重要,都是被逐漸發現出來的。而之所以能被發現,是因為戰略目的。沒有戰略目的,就談不上戰略價值。如果女真存心滅宋,那就必須盯死燕京;如果女真不想滅宋,那燕京可有可無。即便燕京富庶,也比不上北宋直接給錢來得直接。而這時候的女真大金的全部關注是活捉天祚帝、滅掉大遼。
所以,阿城村霸首先想到的,不是搶占燕京然后據為己有,而是搶占燕京然后待價而沽。
因此,北宋和女真還可以繼續合作:大目標是一起滅遼,小目標是各取所需。
公元1122年,北宋宣和四年,十月,距離上次戰敗僅僅四個月后,北宋再次發動收復燕京之戰。
童貫遣劉延慶、郭藥師將兵十萬出雄州,以郭藥師為鄉導,渡白溝。
此次北宋出兵燕京,不僅兵力更為雄厚,而且時機也更為成熟。
首先是天錫帝耶律淳在當年六月突然病逝,燕京朝廷群龍無首;其次是女真搶掠山后諸州,燕京朝廷孤立無援;三是郭藥師在九月份率契丹「怨軍」投降北宋,北宋得到了一支精兵。
遂囚監軍蕭余慶等,乃遣團練使趙鶴壽帥精兵八千,鐵騎五百,一州四縣奉使來降。
這個「一州」,就是涿州,妥妥的燕京門戶。此外,易州守將高鳳也跟郭藥師一起投降。所以,仗還沒打,北宋就先得兩個州,即涿州和易州,外加一支精兵,即大遼怨軍,也稱常勝軍。
從今天的河北涿州到北京房山,跑步都能到。所以,北宋相當于直接把軍隊開到了燕京城下。然而,就是在燕京城下,北宋的一頓操作猛如虎,再一次讓所有人大跌眼鏡。
北伐燕京的宋軍統帥,仍然是童貫。但具體的宋軍總指揮,是宣撫都統制劉延慶。
劉延慶是將門出身,也跟西夏打過仗,而且還參加過平叛方臘起義。這個人,不是送人頭的坑貨。所以,讓他代替老將種師道,也不是不可以。
第一次燕京之戰敗得匪夷所思,這就需要有人當替罪羊。替罪羊不可能是大統帥童貫,那就只能是老將種師道。所以種師道必須換掉。
劉延慶不算坑貨。但將無戰心。所以,劉延慶這個陜西名將也就變成了河北弱雞。將無戰心的原因,就是宋金之盟。劉延慶的看法是:讓女真人流血賣命、拿下燕京,然后自家花錢買下燕京,這多省事?打仗既要花錢又要死人,反正也要花錢,那又何必死人?
宋朝重文抑武的最大弊病,不是打擊了武將的積極性,而是導致武將們集體不講政治。種師道陣前發牢騷,已經不講政治。而劉延慶消極作戰,更是不講政治。原因就是武將不能預知、也不能參與廟堂決策,根本不知道廟堂到底是怎麼想的,也不知道戰爭的政治意義。
宋金滅遼之后要瓜分大遼,但誰分得多、誰分得少,就不是能談下來、能買下來的事情。這時候,一要看實力,誰能打、誰就分得多;二要看卡位,誰打下來、誰就分到了。
而這一點,種師道搞不明白,劉延慶更搞不明白。
所以,指揮宋軍北伐的劉延慶,完全沒有一個端正的態度。從涿州到幽州的行軍,就是十萬人集體大散步。投降北宋且立功心切的郭藥師,實在看不下去了,扣馬急諫:今大軍拔隊行而不設備,若敵人置伏邀擊,首尾不相應,則望塵決潰矣。
但是,你說你的、我做我的,劉延慶所部宋軍就是一路散步到了今天的北京良鄉,而且啥事沒有。北宋把刀頂在了契丹人胸口,那契丹人就沒有一點兒反應嗎?
燕京城里總共也就一萬軍隊,好不容易組建的常勝軍又投降了。契丹人就是想反應也沒辦法反應。所以,主動出擊、御敵于國門之外,燕京的北遼朝廷連想都不敢想。但是,御敵于燕京城外,還是需要做的,而且必須要做。燕京太大,所剩的這點兒兵力根本守不住。于是,契丹主力傾巢開出,直接沖到良鄉,要與宋軍野戰。
契丹軍隊的領兵大將是北樞密使蕭干。蕭干在遼道宗時期做過鐵鷂軍詳穩(將軍),領到過大遼精銳騎兵。東北動亂之后,蕭干又屢次參與平叛,算是長期經歷戰火淬煉。天祚帝逃亡后,蕭干又聯合耶律大石等擁立耶律淳為帝,肯定是一個敢拍板的人物。而耶律淳死后,蕭干再以北樞密使的身份主持朝堂。所以,蕭干是一路打上來的將軍。
面對十倍于己的宋軍,蕭干率軍迎戰,就說明這家伙不是凡人。然而,宋軍大將劉延慶卻瞬間變成了懦夫。兩軍一交戰,一路散步而來的宋軍立即崩潰,完全打不過。隨即,劉延慶壁壘不出,死活不再交戰。
這就是僵局。
但僵局馬上被郭藥師給破掉。郭藥師認為蕭干就是在打腫臉充胖子,幽州本就沒有多少人,你又開出上萬的軍隊跑到良鄉作戰,那幽州只能是一座空城。于是,郭藥師自告奮勇,要帶五千軍隊直撲燕京。簡單說,就是不跟蕭干在良鄉比武功,而是派人端了燕京朝廷。
干兵不過萬人,今悉力拒伐,燕山必虛,愿得奇兵五千,倍道襲取,令公之子三將軍簡師為后繼。
劉延慶本無戰心,所以臨戰無措。郭藥師立功心切,所以主動請纓。于是,劉延慶答應了郭藥師的安排。關鍵是郭藥師的這個安排,相當狠辣。
郭藥師的五千宋軍一個迂回猛撲,就沖入幽州城中,隨即與遼軍展開巷戰。但是,劉延慶之子劉光世等人的后繼部隊,卻沒有如約跟進。蕭干在得知宋軍突入幽州后,立即派三千軍隊回援。幽州守軍和蕭干援軍,里應外合,直接對入城的宋軍來了個關門打狗。援軍不到、突襲失敗,郭藥師等人只能從城墻吊繩逃跑。
良鄉野戰,北宋完敗;燕京巷戰,北宋慘敗。北宋的戰場操作,已經讓所有人都看不懂。
但是,宋軍人多,而且準備充分;遼軍人少,而且困守孤城。所以,偷襲不成,那就強攻,宋軍總會端了燕京的北遼朝廷。
而此時的阿骨打還在奉圣州,即今天的張家口一帶,不僅距離幽州更遠,而且還隔著居庸關。所以,北宋大機率能搶先拿下幽州。
但是,劉延慶又出問題了。
從契丹放回的俘虜口中,劉延慶得知契丹援軍數倍于己,而且將以舉火為號全殲自己。這個機密情報,立即讓他坐立難安。打敗了、不要緊,但全軍覆沒就沒法向朝廷交代。
就在劉延慶膽戰心驚之時,契丹人還真就不失時機地燒了一把火。這成了壓垮劉延慶和北宋大軍的最后一根稻草。
明旦,延慶見火起,以為敵至,燒營而奔,相蹂踐死者百余里。
于是,徽宗年間的第二次收復燕京之戰,比第一次敗得還要匪夷所思、還要顏面盡失。
關鍵是損失慘重。
「自熙、豐以來,所儲軍實殆盡」。熙寧、元豐是宋神宗期間的年號。這段時間,北宋內搞變法、外耀武功,所以砸大錢造了一批盔甲器械。但是,這些軍用物資沒能用到戰場上,卻全被劉延慶一把火給燒沒了。
宋軍狼狽逃竄,遼軍窮追猛打。遼軍甚至還攻陷了涿州的安次、固安兩縣。劉延慶只顧逃跑,童貫甚至沒敢進入戰場。但郭藥師畢竟是打過仗,而且也知道北遼朝廷的底細。所以,在收攏殘兵后,郭藥師立即組織反攻,重新收復了安次、固安兩縣,又把契丹追兵給懟了回去。如果不是郭藥師力挽狂瀾,宋軍只能敗得更慘。
這就是第二次收復燕京之戰。
此戰之后,北宋不僅將慫兵慫,甚至朝堂震動。關鍵是「自熙、豐以來,所儲軍實殆盡」。北宋即便勵精圖治、再復燕京,也已沒了可能。所以,攻破燕京的任務,只能交給女真人,而必取燕京的北宋也就只能等著金人敲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