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軍事
历史故事
明星
娛樂明星
设计
装修
全部
    
為什麼古代中國,會有這麼多「以少勝多」的戰役,西方戰場卻很少出現?中國兵法真的有這麼厲害嗎
2022/09/18

翻看中國古代史,會發現一個特別的現象: 不管哪一時期總會出現大量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

即便是對歷史不是特別了解的人,也會很輕松地說出牧野之戰、昆陽之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淝水之戰、虎牢關之戰、釣魚城之戰、鄱陽湖之戰、薩爾滸之戰等一大堆以少勝多的戰役。似乎但凡是人們耳熟能詳的古代著名戰役,幾乎都是以少勝多、以弱勝強。

上圖_ 薩爾滸戰役示意圖

有人曾經統計:單是從西晉到隋的323年中,參戰超過十萬人的大戰69次,以少勝多者達50次;北魏南征,每次兵力都多于南朝,結果只勝一次。

而放眼歐洲,「以少勝多」卻成為西方軍事家們可遇而不可求的一件難事。坎尼會戰中,漢尼拔以四萬余兵力大敗八萬不到的羅馬軍隊,已經是西方戰史上不得了的以少勝多的輝煌戰例了;拿破侖在奧斯特里茨之戰中以73000人擊敗86000人的俄奧聯軍,也被稱為是「以少勝多的經典」。然而這兩戰中,交戰雙方的兵力對比相對于中國古代那種動輒1:5、1:10的懸殊對比而言,真可謂是小巫見大巫。

那麼,為什麼中國古代史上會如此「井噴」般地出現以少勝多的戰役呢?

上圖_ 西方的戰爭場面

首先,交戰中人數更多的一方,其兵力優勢很大程度上是宣傳出來的。

我們知道,中國史書由于「文人治史」的一貫傳統,在寫作時必然要用到大量夸張的修辭手法,因此其所記載的戰爭中雙方的兵力投入都會被嚴重夸大,動不動就是「數十萬」甚至「百萬」,這顯然不是、也不能等同于真實的兵力數量。

例如《史記》中說秦國「帶甲百萬」,可實際上呢?秦滅楚時發兵60萬,就已經發動了國中幾乎全部的兵員儲備,「二丁抽一,三丁抽二」。要是真有「百萬」,估計秦國全部成年男子都得當兵了。同理,昆陽之戰中新莽的42萬大軍,赤壁之戰中曹操的80萬大軍,淝水之戰中前秦的87萬大軍,土木之變中明軍的50萬大軍,等等,都是特別夸大后的「虛數」。

上圖_ 赤壁之戰

那麼,為什麼古人習慣用「虛數」來展示兵力的強大?或者說這種弄虛作假的把戲在當時不可能不被看出來,可為何無人戳穿?從兵力優勢的一方講,把自己的兵力說得越多,就越能提振士氣、恫嚇對手。

如果對手實力太弱,沒準還能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何樂而不為呢?比方赤壁之戰前,曹操寫信給孫權: 「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與吳」(《資治通鑒》卷六十五)就很明顯是在用夸張的兵力來嚇唬孫權。前秦伐東晉時,有人就建議秦帝苻堅: 「若一舉百萬,必有征無戰。」(《晉書•苻堅下》)說的也是類似的道理。

上圖_ 前秦宣昭帝苻堅(338年—385年10月16日),字永固,又字文玉

而對于兵力少的一方而言,在獲勝后把對手的實力吹得大一點,那不正好彰顯自己用兵如神、武功赫赫嗎?不正好說明獲勝乃天意所至、眾望所歸嗎?這不論是對于爭取民心軍心,還是鞏固內政外交,都是百利而無一害。

史書上評價漢光武帝劉秀 「發跡于昆陽,以數千屠百萬,非膽智之主,孰能堪之」(《藝文類聚》卷十二),不就是為了證明劉秀乃是真命天子嗎?另外,好不容易獲勝了,大家最盼望的就是因功受賞、光宗耀祖,誰不愿意把自己戰績說的多一些?

《三國志》中有云: 「破賊文書,舊以一為十,及淵上首級,如其實數。」一句「一以為十」,道出了夸大戰績是一種普遍做法。畢竟賞和功是掛鉤的,「功」大了,「賞」自然不會小。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正因為交戰雙方有意無意地「一拍即合」,「以少勝多」的各種神話不斷涌現也就不足為奇了。

上圖_ 淝水之戰

其次,人數越多,并不一定戰力越強。

古代戰爭受限于生產力水平及交通運輸方式的落后,兵力越多,往往意味著行軍速度越慢、機動性越差,這就經常導致關鍵時刻無法將全部力量投入到主要戰場上,所謂的兵力優勢往往只有理論上的數值優勢。

像在淝水之戰中,前秦號稱出動了87萬大軍,但 「堅(指苻堅)至項城,涼州之兵始達咸陽,蜀漢之軍順流而下,幽冀之眾至于彭城,東西萬里」(《晉書•苻堅下》)。苻堅趕到前線時,各地調集的大軍還都分布在東西相距上萬里的廣闊空間上。雖然古書中關于「萬里」的夸張說法我們不必當真,但前秦絕對不會、也不可能將87萬人馬都集中在淝水前線是肯定的。

實際上據當代學者考證,前秦在淝水前線的兵馬應該在12—15萬人上下,和晉軍的10萬人(8萬北府兵+2萬地方武裝)相比并無明顯優勢。

我們看到很多時候,擁有優勢兵力的一方因為兵分多路,結果被劣勢一方集中兵力各個擊破,便會諷刺失利的那個主帥不懂兵法,連集中兵力這麼簡單的道理都不懂。其實,并非是主帥不明白這樣一個淺顯的軍事常識,而是很多時候,交通及后勤的局限,令他們根本無法將部隊一次性投入戰場,兵分多路實在是無奈之舉。

上圖_ 宋朝軍隊

人數優勢并不是戰力優勢,況且受制于國力,如果在短時間內擴充軍力的話,得到的只能是良莠不齊的烏合之眾。這樣一支軍隊,哪怕人數再多,但只要主力部隊失利便敗局已定。雍熙北伐中,曹彬統領的宋軍東路軍作為北伐主力,其潰敗后中、西兩路宋軍就只能趕緊撤退,連西路軍已經占領的三州十七縣也不得不放棄。淝水之戰更是如此,隨著親臨前線的苻堅敗退,前秦各路人馬不僅作鳥獸散,連整個秦國都亂成了一鍋粥。

故而,古代戰爭中,「百萬大軍」看似是優勢,實則不然。 人數優勢在戰場環境下,反而會帶來削弱實際戰力的負面效果。也正因如此,翻遍史書,在中國冷兵器戰爭史中能夠駕馭40萬人以上規模大兵團作戰,并戰而勝之的,也只有王翦、韓信、李靖、鐵木真等寥寥數人而已。

上圖_ 王翦(生卒年不詳) 明人繪

再者,兵貴精,不貴多,人數少軍隊的未必不能打。

在古代落后的生產力水平下,集中起一支規模龐大的軍隊,往往意味著「七拼八湊」,意味著指揮混亂、調度困難。昆陽之戰中,劉秀率三千敢死隊沖擊敵陣,擊潰了一萬余新莽的中軍部隊,而其余新莽官兵不是趕緊前往支援,而是眼睜睜地看完劉秀如天將下凡一般的表現后,就一哄而散。

同理,田余慶先生在《東晉門閥政治》中也認為,淝水之戰前秦那支百萬大軍, 「不過是一批被驅迫的新發之卒,并沒有形成戰斗能力,欲對之作周密部署自然是不可能的」。所以當苻堅率領的前鋒部隊敗退后,強大的前秦部隊頃刻間土崩瓦解。而很多農民起義軍,更是自帶「樹倒猢猻散」的流寇屬性。

上圖_ 陳勝吳廣

無論是陳勝吳廣起義、綠林赤眉起義、黃巾起義、孫恩起義、黃巢起義、方臘起義還是元末、明末農民大起義,起義軍往往將一路之上裹挾而來的流民、饑民、亂民乃至土匪響馬、散兵游勇等全部囊括進隊伍中來。這些人打起仗來除了當個炮灰外,難頂大用,甚至時不時會因紀律不嚴率先跑路導致整個戰局崩潰。故而史書中經常會有幾千官軍大敗幾萬起義軍的戰例,即使是在明末那種危局中,這樣的戰例都不少見。

所以說,兵貴精而不貴多。當年諸葛孔明只有一支不到十萬人的野戰軍,卻打得「據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眾,據牢城,擁精銳」的司馬懿「無擒敵之意,務自保全而已」,就足以說明問題。

由此可見,在古代戰爭中以少勝多其實并不玄幻。勝利的背后,往往是外因內因綜合的結果。

參考資料:

〔1〕李碩 《南北戰爭三百年:中國4—6世紀的軍事與政權》

〔2〕張明揚 《中國古代戰爭史札記》

〔3〕田余慶 《東晉門閥政治》

〔4〕蘇小華 《北鎮勢力與北朝政治文化》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昆陽之戰:綠林軍以區區2萬之眾擊敗了王莽42大軍,歷史最傳奇的一戰,其實失敗者的戰略并沒錯
2023/06/02
鄱陽湖大戰:朱元璋一戰定乾坤,擒殺梟雄陳友諒!
2023/06/02
陘城之戰:是戰國被忽略的一場戰役,最終引發了長平之戰!
2023/06/02
「明清松錦大戰」文臣作死掐滅明朝的希望,洪承疇也淪為貳臣之首,文人誤國比武人更甚
2023/06/02
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王振挾持,以五十萬大軍親征蒙古瓦剌部
2023/06/02
西周后期「國人暴動」,導致國王流亡十四年,到底是怎樣一回事?
2023/06/02
鄢陵之戰:一場風度翩翩的戰爭,卻耗盡了晉楚的戰爭動力!
2023/06/01
鞍之戰:有禮有節的生死戰,讓你知道春秋時期的貴族是怎麼打仗的嗎?
2023/06/01
伊闕之戰:戰神白起有多厲害?韓魏成為了待宰的羔羊
2023/06/01
漢朝戰爭:白登山之圍,劉邦攻打韓王信,30萬大軍被困白登山
2023/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