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帝國,作為一個最底層出生的皇帝,朱元璋對來之不易的天下看的格外珍惜,為了自己的帝國千秋萬代,朱元璋進行了一系列制度建設,例如廢除宰相制由皇帝親統六部,建立錦衣衛監視百官,大規模屠殺功勛宿將……但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朱元璋把所有的權力都集中在自己手里,特別是他將帝國大量優秀的將領清洗,帝國邊疆的守衛問題就凸顯了。
于是,朱元璋恢復了西晉以后就不再流行的封王制度(因為漢朝七國之亂、西晉八王之亂的教訓,后世王朝不再行分封制,即使是封王也是不讓其掌握軍權和行政權),朱元璋此舉無疑是開歷史倒車。在朱元璋的安排下,他的25個兒子和一個侄子被分封在全國各個戰略要地,特別是北方長城沿線的諸王,因為地處與北元交戰的前線,他們手里掌握著大量的軍隊。其中尤以燕王朱棣、寧王朱權實力強悍。當時燕王朱棣駐北平,節制北平周邊10萬明軍,寧王朱權駐大寧(張家口)麾下8萬精銳還有3000名彪悍的朵顏騎兵。
朱元璋在世時這些人自然不敢輕舉妄動,朱元璋之前立的太子是他的長子朱標,朱標自幼被朱元璋培養,頗有人君之風,又是宗室長子,對諸王可以有效控制,以朱元璋的設想,那就是長子守廟(宗廟社稷),幼子戍邊,這本是一套穩定的政治架構。但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標突然去世打破大明帝國的政治平衡。由于朱元璋吸取元朝滅亡的教訓,堅決貫徹嫡長子繼承制度(即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兄終弟及),朱元璋遂越過自己的兒子將儲君的位置隔代傳給朱標的長子朱允炆,立朱允炆為皇太孫。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享年71歲。根據他生前的安排,皇位由皇太孫朱允炆繼承,是為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后,看著手握重兵的叔叔們頗有一種如芒在背的感覺,于是開始了削藩運動。削藩在任何時候都是政治正確,但關鍵是怎麼削,朱允炆掌握著國家機器又有正統加持,本來削藩只要方式方法選對,還是有很高的成功率的。但年輕的朱允炆愣是把一手王炸牌打廢了。
朱允炆上台后提拔了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組成「削藩三人組」,同時大肆啟用文官集團掌握機要,這些飽讀詩書的儒家學子在遇到具體問題時缺乏變通,最重要的是朱允炆缺乏一位能打大仗的統帥。結果在朱允炆解決完內地幾個藩王把刀砍向北平的燕王朱棣時,便遭到了反噬。燕王朱棣久經沙場非是朱允炆和他的「削藩三人組」所能比擬的,其麾下的10萬精銳長年與北元殘軍交戰,戰斗力極其彪悍,絕非南方那些長年和平的軍人可比。朱棣打出「奉天靖難,清君側」的旗號造反,是為靖難之役。
朱棣造反后,朱允炆以碩果僅存的開國名將耿炳文為帥,統兵10余萬北上征討朱棣,耿炳文雖是開國名將,但其主要業務是防守 進攻非其所長,結果在野戰中被朱棣擊敗,耿炳文只得收攏殘部退守真定與朱棣對峙,一旦轉入防守,耿炳文讓朱棣吃不到一點便宜,朱棣只得撤回北平。如果讓耿炳文一直守下去,時間一長,朱棣的銳氣必然會削弱。但關鍵時候,朱允炆為朱棣打了個「助攻」。
朱允炆以耿炳文喪師失地為由,解除了耿炳文的兵權,并啟用二代曹國公李景隆(原曹國公、歧陽王、大明第三名將李文忠之子)為帥,統帥30萬大軍北上征討朱棣,同時賦予其節制北方明軍的權力,加上耿炳文殘部和山東、河北的明軍,李景隆麾下聚集了50萬明軍,這是朱允炆所有的家底,朱允炆誓要一戰而決。朱允炆換將的消息傳到朱棣軍中,朱棣高興的跳了起來,朱棣深知李景隆就是個繡花枕頭,朱允炆用李景隆取代耿炳文,活該失敗。
于是,朱棣迅速布置進攻,趁李景隆初來乍到發起夜襲,李景隆哪里見過這種陣仗,丟下大軍孤身一人逃走。主帥逃走,明軍上下無主,軍心渙散,再加上朱棣突襲,遂大敗,傷亡十余萬,被俘數萬,余著潰逃,朱允炆最強大的野戰兵團全部報銷,朱棣一戰取得戰場主動權。1402年,朱棣長驅直入,殺入南京,朱允炆失蹤,朱棣于南京稱帝,改元永樂,是為明成祖。
朱棣奪權后,以靖難功臣勛貴集團取代了朱元璋的洪武勛貴集團和建文帝文官集團,成為帝國的統治支柱,直到47年后的土木堡之變(1449年),靖難功臣勛貴集團才退出大明的政治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