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軍事
历史故事
明星
娛樂明星
设计
装修
全部
    
西漢「七國之亂」,七王皆死,為何沒有參與叛亂的齊王也自盡了?
2023/05/12

漢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正月,

吳、楚、趙、膠西、膠東、甾川、濟南等七個劉姓宗室諸侯王,發動了波及整個東方地區的叛亂,歷史上稱為「七國之亂」,

因為吳、楚是主要反叛力量,往往也被稱為「吳楚七國之亂」。

景帝劉啟見叛軍來勢兇猛,一時慌了手腳,

竟聽信了 袁盎的讒言,將主張削藩的御史大夫 晁錯腰斬,以圖換得吳、楚退兵。

但吳王劉濞豈會就這麼算了,「清君側」不過是個借口而已,他苦心經營三十多年,不就是等待這一天的到來麼,

諸侯們非但沒有退兵,反而認為景帝軟弱無能,劉濞甚至公然自稱東帝 ,與西漢政權分庭抗禮。

直到這個時候,漢景帝才恍然大悟,這才下決心以武力鎮壓叛亂。

這場 聲勢浩大的叛亂,在三個月內即被迅速平定下來,

七王皆死,意外的是,沒有參與叛亂的 齊王劉將閭也飲毒自盡了.......

劉將閭是齊王劉肥的第八子,

不過,劉肥一系的山東諸王濟南王 劉辟光、甾川王 劉賢、膠西王 劉卬、膠東王 劉雄渠都直接參與了「七國之亂」,

那麼,為什麼 同為劉肥一系齊王劉將閭、 濟北王劉志、 城陽王劉喜 沒有參與叛亂?

事后, 齊王又為何自盡呢?

帶著這些問題,我們先從劉邦分封同姓諸王說起。

"非劉氏不王"

當年劉邦在消滅了韓信等異姓諸侯王以后,面對廣大的疆域,深感無力控制。

他認為異姓王終不可信,僅能利用,但卻錯誤地認為,這是沒有分封同姓子弟為王的緣故。

因此,他以種種借口除掉異姓諸侯王后,

又陸續分封了 九個劉氏宗室子弟為諸侯王, 并與群臣定下 白馬之盟

立下 "非劉氏不王" 的誓約,作為鞏固西漢中央政權的輔助手段。

九個同姓的諸侯王分別是

堂兄劉賈為荊王、異母弟劉交為楚王、侄子劉濞為吳王;

庶長子劉肥為齊王、兒子劉長為淮南王、兒子劉如意為趙王、兒子劉恢為梁王、兒子劉友為淮陽王、兒子劉恒為代王。

當時西漢王朝一 共有54個郡,這九個同姓王就 占據了39個郡,只有15個郡歸西漢政府管轄,

僅劉肥的 齊國就占有7郡

從人口上來說,在全國277萬戶、1300萬人口中,

由西漢政府統轄的只有97萬戶、450萬人,

也就是說,全國人口總數的 2/3都在九個同姓王的管轄范圍內

劉邦在世之時,由于這些諸侯王剛剛被封或年齡尚幼、羽翼未豐,還沒有對西漢的統治構成威脅,

當然劉邦也不是沒擔心過這個問題,尤其是他 對吳王劉濞的分封,有過后悔之心

吳王 劉濞是劉邦的二哥劉仲之子。

劉仲是個沒什麼本事的人,原本被劉邦封為了代王,統轄今河北、山西一帶。

可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因為匈奴入侵代國,劉仲 無力堅守邊疆,棄國獨自逃到了洛陽,

劉邦一怒之下將他廢去王爵,改封合陽侯。

劉濞要比父親劉仲勇猛多了,才剛20歲的年紀就已經跟隨劉邦平定英布反叛,作戰十分勇猛,

平滅英布后,劉邦擔心吳、會稽兩地民風太彪悍,歲數小的王不能統御,

于是就將劉濞封為了吳王,統領 吳郡、會稽郡、豫章郡三個郡共53城,

儀式舉辦過后,劉邦忽然把劉濞召到近前仔細端詳他的面相,

有些悔恨地說道: 看你的面容,有反叛之相

但是畢竟已經舉行過儀式不好再反悔,

只能頗有深意地對劉濞說道:

再過五十年,有人將在東南方向發起變亂,難道就是你嗎?

不過你要記住,天下同姓為一家也,一定要老老實實,不得反叛!

劉濞一驚,只得頓首保證說:不敢。

劉邦不會想到,劉濞會成為子景帝的一場"噩夢".......

劉邦死后, 呂后曾對同姓王大開殺戒

由于漢文帝劉恒是以諸侯王的身份被宗室大臣擁立而登上帝位的,

為寵絡劉氏宗室,他又 陸續分封了許多諸侯王。

這個時候,諸侯王都已成年、羽翼豐滿,他們的勢力早就膨脹起來了, 逐漸形成了割據狀態,

封地內的各種制度照搬京師制度,甚至有的諸侯王「 不用漢法,自為法令,擬于天子」,

這種情況嚴重地削弱了以皇帝為代表的中央集權,

雙方的矛盾日益激化,最后終于釀成了 濟北王劉興居和淮南王劉長的反叛

齊王劉肥一系,跟文帝一系的矛盾淵源

劉興居是齊王劉肥的第三子。

劉肥是劉邦的庶長子,在呂后攝政時期險些遭到清算,把 城陽郡忍痛割讓給了魯元公主后,才逃過一劫,

沒幾年劉肥就去世了,齊王的位置由他的長子 劉襄繼承,這時呂后又把齊國的 濟南郡割給了侄子 呂台做為封地,

一家人對她的怨恨可想而知,可又不敢表現出來,

劉肥的次子 劉章還被安排到了 長安宮值宿護衛,呂后還把侄子呂祿的女兒嫁給了劉章,其用意不用說,自然是為了監督劉章,

四年后劉肥的三子 劉興居也被安排在長安宮當了護衛,

兄弟倆在漢宮頻遭冷待,劉章還被呂后用作酒吏,可更讓他們極為憤恨的是,

呂后又把齊國的 瑯邪郡 分割給了劉邦的遠房堂兄弟 劉澤

因為劉澤娶了呂后妹妹 呂須 的女兒。

這個時候的 劉氏諸王,三任趙王 劉如意、劉友、劉恢直接或間接死在了呂后手中,取代他們的是呂姓的燕王、趙王、梁王,

剩下的劉姓宗室諸王們,自然知道眼下的形勢有多緊迫,

就在這個節骨眼兒上,劉章的妻子呂氏 「反水」了,

她得知 呂氏諸王想要發動叛亂后就將此事告訴了丈夫(也可能是劉章捏造的借口),

于是劉章暗中聯系了兄長 齊王劉襄, 想讓他發兵西征誅殺呂氏族人,然后擁立齊王為帝。

為了穩妥起見,齊王在發兵前把 瑯邪王劉澤哄騙到了臨淄城,并且將他扣留了起來,

然后假借劉澤的名義調用了瑯邪郡的兵,

劉澤被騙之后不能返回封國,

于是就勸說齊王,現在大臣們不知道選誰繼承皇位才好,

畢竟劉邦的嫡子、長子都死了,剩下的都是庶子,自己是劉氏中最年長的人,大臣們肯定要等待他的意見的,

齊王聽信了這番說辭,就將劉澤放走了。

等瑯琊王劉澤到達長安后,呂氏族人也被殺得差不多了,

也正好趕上大臣商議 讓齊王繼皇帝位的事,

至于漢惠帝的兒子 后少帝劉弘,已被齊王的三弟劉興居逐出宮外,死在了官吏手中,

當時大臣們就承諾立下滅諸呂功勞的劉章、劉興居封為趙王、梁王,

當然,劉章、劉興居這麼拼命,無非是為了讓自己的兄長齊王坐上皇位,

可瑯邪王劉澤卻不同意,他以「齊王的母舅駟鈞兇惡殘暴,難保不會再出現一呂氏」為由,

提議將薄姬的兒子 代王劉恒迎立為帝

對于這個結果,劉章、劉興居兩兄弟當然心懷不滿,這不就是自己忙乎半天 結果給別人做了「嫁衣」麼

可誅殺諸呂并不只是他們齊國出力,丞相陳平、太尉周勃等一干將相大臣也出了不少力,

他們只能把不滿掩飾下來,與眾大臣擁立漢文帝劉恒繼位。

漢文帝劉恒登基后,得知大臣們曾許諾劉章、劉興居兩兄弟 趙王、梁王之位,

但是聽說他們本意是想擁立齊王劉襄,

于是就把他們的功勞壓下去了,將 劉章封為城陽王、劉興居封為濟北王

這就使得 因為兄長沒當上皇帝而心懷不滿的劉興居,心中的恨意愈深了。

以上便是齊王劉肥一系與文帝一系的矛盾淵源。

劉肥一系的七個封國——「齊地F7」

幾年之后, 匈奴大舉入侵西漢, 漢文帝屯駐在太原督軍作戰

這時劉襄、劉章都已經去世了,

濟北王劉興居趁著后方空虛的時候,竟然舉 兵叛亂了,文帝聞訊后, 派柴武為大將軍率兵平叛,劉興居被俘自盡。

劉興居叛亂后,文帝六年, 淮南王劉長又圖謀勾結匈奴和閩越發動叛亂

文帝發覺后,廢掉了劉長的王位,并將他流放到了蜀郡,性情剛烈的劉長在押送途中絕食而死。

這兩次諸侯叛亂雖沒造成嚴重的影響,但也 給了西漢朝廷一個信號

一些有識之士開始意識到, 諸侯王「尾大不掉」的形勢,已對西漢統治構成了嚴重的威脅,

他們紛紛獻計獻策,建議削弱諸侯王的勢力,

其中就有梁王太傅 賈誼

賈誼目睹了劉興居和劉長的叛亂后,上疏文帝建議他 「眾建諸侯而少其力」

就是:在諸侯王死后,將其封國分割成數個王國以封其子孫,雖然諸侯王的數量愈來愈多,但每一個封國的面積卻愈來愈小,避免他們生出叛心。

文帝采納了賈誼的建議,將 齊國一分為六、淮南國一分為三。

當時的齊國,在齊王劉襄去世后,本是由劉襄的兒子 劉則繼承的,

劉則無子,其死后齊國被暫時收回,

而劉則的叔父們,也就是劉肥的兒子們(劉肥共有 十三個兒子

次子城陽王 劉章、三子濟北王 劉興居、四子 劉罷軍 已死,

五子 劉寧國受封瓜丘侯、六子 劉信都受封莒侯、七子 劉安受封楊丘侯,

原齊國被一分為六后

八子 劉將閭 封為齊王、 九子 劉辟光封為濟南王、十子 劉志封為濟北王、十一子 劉卬封為膠西王、十二子 劉賢封為甾川王、 十三子 劉雄渠封為膠東王。

另外, 劉章死后,城陽王由其子劉喜繼承

從圖中不難看出, 齊、濟北、甾川、膠東、膠西、濟南、城陽「齊地F7」 聚集,

另外還有個瑯琊郡,在瑯琊王劉澤被文帝改封為燕王后, 瑯琊郡歸還給了齊王劉則,

齊國被收回又被一分為六之后, 瑯琊郡已歸為漢郡,再也沒有獨立的封國。

不過,文帝雖然采取了這些措施,仍然不能有力地阻止諸侯勢力的急劇膨脹,更大規模的反叛活動即將到來。

晁錯削藩,諸侯們惶惶不可終日

文帝去世后,景帝劉啟繼位,諸侯依然強悍,

在「七國之亂」(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發生前,西漢的諸侯封國共有 22個

分別是:

楚、吳、燕、齊、濟北、濟南、膠西、膠東、菑川、城陽、淮南、廬江、衡山、梁、代、淮陽、臨江、長江、趙、河間、廣川、汝南。

淮南王劉長子:楚、吳、淮南、廬江、衡山齊王劉肥子孫:齊、濟北﹑濟南﹑淄川﹑膠東﹑膠西﹑城陽趙王子:趙文帝子:代、梁景帝子:河間﹑廣川﹑臨江﹑汝南、淮陽、長沙宗室遠支:燕

在這些諸侯中,勢力最強大的是 吳王劉濞

劉濞在呂后攝政時期,利用吳地的鹽鐵之利, 鑄錢、煮鹽

經過三、四十年的苦心經營,搞活了地方經濟,

很快使吳國富甲一方,

據《鹽鐵論》記載: 吳王擅障海澤,鄧通專西山, 山東奸滑咸聚吳國 ,秦、雍、漢、蜀因鄧氏, 吳鄧錢布天下

大意是說他掌握了天下一半的財富,

但是劉濞這個人比較張狂,到文帝時更是肆無忌憚。

據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景帝劉啟還是太子的時候后,劉濞的兒子吳太子曾經晉見,

兩個少年在博戲時發生了爭執,劉啟一氣之下就用棋盤擲擊, 誤殺了吳太子

不久,吳太子棺柩就被送回了吳國,

吳王劉濞 拒收兒子的棺木

還憤憤地說:天下劉姓都是一宗,死長安即葬長安,何必來葬為!

并吩咐侍從將吳太子的棺柩送還長安埋葬。

劉濞此后心中 深埋怨恨 ,于是不再遵守藩臣的禮節,不再前往長安朝見天子,

還保護各地逃到吳國的罪犯—— 淮南王劉長預謀反叛時,就是這麼做的,

可以說反跡已經很明顯了。

景帝即位后,御史大夫 晁錯就提醒景帝注意吳王劉濞的動向,

并建議景帝削奪諸侯的封地:

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之,其反遲,禍大。

景帝三年(前154年),景帝采納了晁錯的建議,

先后以各種罪名削去了 楚王劉戊、趙王劉遂、膠西王劉卬部分封地

景帝的這一舉措在朝野引起了很大震動,被削地的諸侯們自然心懷不滿,而還沒被削地的諸侯們也都惶惶不可終日。

九國達成了「反漢聯盟」

七國之亂爆發時,誤殺吳太子的景帝劉啟已經34歲了,

吳王劉濞已經拒絕上朝二十余年。

劉濞本就與景帝有「殺子之仇」,如今覺察到自己的封地也即將被削,因此決定趁這個機會,干脆起兵舉事了。

劉濞畢竟活了大半輩子,他自然懂得以自己區區一個封國的力量還不足以對抗朝廷,

濟北王劉興居、淮南王劉長就是前車之鑒,

所以他將 楚王劉戊作為他首先要爭取的對象, 楚國與吳國相鄰

楚國若能加入,即可迅速對漢廷形成巨大威懾力。

劉戊是怎麼回事呢?

劉戊的祖父劉交是劉邦的異母弟,他與景帝算是堂兄弟,

薄太后去世時,舉國服喪,唯獨楚王劉戊在喪期內飲酒享樂,被人告發了,于是, 劉戊的東海郡被收回

正在氣頭上的時候,吳王劉濞找上了門,兩人一拍即合就結成了同盟。

趙王劉遂因為被削去了常山郡,也決定參與反叛。

緊接著,劉濞又想到了勇猛好戰的 膠西王劉卬 ,于是派中大夫 應高 去游說劉卬。

劉卬又是怎麼回事?

雖說劉肥一系與文帝一系有些恩怨,劉卬又被削了地,不過應高說了一大堆,也沒能說動劉卬,

知道應高說 吳王想和劉卬平分天下,劉卬這才同意舉兵,

吳王劉濞得到回信后,仍擔心劉卬不守諾言,又親自專程跑到膠西與劉卬訂下了盟約。

膠西王劉卬決定反叛之后, 派使者去聯絡自家的兄弟們 齊王、菑川王、膠東王、濟南王、濟北王 ,他們都答應了。

注意,這里的劉肥一系的山東七王,除了 城陽王之外,六王都同意了 叛亂,‘

從這方面來說, 齊王劉將閭自盡并非無緣無故了,

另外從六國的分布圖來看, 齊國膠西、膠東、菑川出兵的必經之路,倘若齊王反對,這三個諸侯國要如何出兵?

由此推斷, 齊王最初也是參與者。

當然還有個 城陽國,其實如果城陽王參與進來,那麼山東諸國即將連成一片,

不過劉卬并沒有通知城陽王 劉喜

劉卬給出的理由是: 城陽景王有義,攻諸呂,勿與,事定分之耳。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

當年二哥劉章(城陽景王)為了正義,攻打那些姓呂的,所以這次反叛行動就不要讓侄子劉喜參加了,事成之后分些土地給他就行了。

這便是城陽王沒參與叛亂的緣由。

題外話:這可能是這段史料中 最感人的部分了,

順便說一下,當年老三劉興居因為兄長沒能坐上皇位,對文帝不滿發動叛亂,

老二劉章卻默默接受了這樣的結果,也并未因文帝刻意打壓功勞而不滿,

當然,世人會給他一個公正的評價,

據東漢應劭 《存城陽景王祠教》 一文所言:劉章死后,自瑯琊、青州六郡,及渤海都邑、鄉亭聚落,皆為立祠。(也就是「城陽景王祠」,可惜毀在了宋末元初時期。)

這段史料,恰恰表明了這幾個叔父 對城陽王的憐惜 也是為了報償 劉章當年滅殺諸呂所做的巨大貢獻。

就這樣, 吳、楚、趙、膠西、齊、菑川、膠東、濟南、濟北九國達成了反漢聯盟。

「吳楚七國之亂」

景帝三年冬,景帝下令 削奪吳國會稽、豫章郡的文書一到,

吳王劉濞就率先起兵反漢,他征發了封國內14歲以上,60歲以下的全部男子入伍,又派人與匈奴、東越、閩越貴族勾結,

并殺死了吳國境內朝廷任命的二千石以下的官員,

打著「清君側」誅殺晁錯的名義,舉兵西向,

膠西王、膠東王、菑川王、濟南王、楚王、趙王也都舉兵叛亂,

從而開始了西漢歷史上的「吳楚七國之亂」。

為何齊國、濟北國沒有舉兵?

七國舉兵后,齊王劉將閭就反悔了,他違背了當初的盟約,還一意加強城池的防備。

山東四王傻眼了,他們沒想到兄長在這個節骨眼兒上反悔了,

可齊國不參與的話,三國的軍隊就算出得去,也擔心回不來啊,

為今之計只有將齊國攻打下來,才能繼續前進,

于是 膠西王、膠東王、菑川王三王開始圍攻劉將閭的國都臨淄,劉將閭一面派人向漢廷求救,一面暗與叛軍聯絡,可謂是首鼠兩端。

另一個扯后腿的是 濟北王

濟北王可是說是不幸中的萬幸了,七國舉兵的時候,濟北王的城墻壞了還在修筑中,

他的郎中也比別國的官吏聰明,

沒有出言勸阻,而是直接劫持了他,使濟北王 劉志 不能發兵反漢。

因為齊王的猶豫和 濟北王被劫持

使得原計劃的七國出兵,實際上變成了:

吳楚合兵攻打景帝的同母弟劉武的封地梁國;趙王劉遂則駐守趙國西部邊界,聯絡匈奴;山東四王圍攻齊國。

吳王劉濞沒料到會發生這樣的狀況,眼見四國的軍隊被一個齊國纏住了,

雖然早有準備,但兵力和預期的根本不一樣啊,他一邊聯合楚王攻打梁國,另一邊號召諸侯們共同出兵,

他派出使者給諸侯, 大意內容說

奸臣禍亂天下,想危害國家;皇帝多病神志失常;吳國有錢,他節衣縮食積攢了三十多年的巨量財富,給諸王提供經濟支持,金錢遍及天下,不一定非要到吳國來取,諸王日夜使用也不會用完;越王和長沙接壤,他們可追隨長沙王的兒子平定長沙以北,然后向西進攻蜀、漢;東越王、楚王、淮南王可以同他一起向西進攻;齊地諸王和趙王平定河間、河內后,部分進入臨津關,部分同他在洛陽會合;燕王、趙王本與匈奴王有盟約,燕王在北面平定代郡、云中郡后統率匈奴軍隊進入蕭關,直取長安;楚元王的兒子、淮南王、衡山王、廬江王早想有所行動,只是他尚未得知諸王的心意,不敢聽命...........

那麼, 二十二個諸侯國中

除了 反叛的7國:吳、楚、趙、膠東、膠西、濟南、菑川,

還有 半路退出的2國:齊、濟北,

以及 沒有參與的1國:城陽,

不可能反叛的 景帝之子的6國:長沙、臨江、淮陽、河間、廣川、汝南,

毫無存在感的 景帝侄子的1國:代

成為攻擊目標的 景帝弟弟的1國:梁

其他4國廬江、衡山、淮南、燕,是什麼態度?

廬江王劉賜,沒有回應吳王,但卻派人到東越暗通款曲;

衡山王劉勃,表示絕不反叛漢廷,堅守封國;

淮南王劉安,本想出兵參加叛亂,被國相騙得兵權,國相指揮軍隊據城防守叛軍;

燕王劉嘉,從他的女兒嫁給了武帝的舅舅田蚡來看,他沒有反叛的舉動。

劉濞發難后,吳、楚共同進攻梁國,梁王劉武派兵迎擊,結果梁軍大敗,

吳楚攻破棘壁,殺數萬人。

七國起兵時,景帝起初慌了手腳,為換取吳楚罷兵,聽信袁盎的讒言,將晁錯騙至東市巡行,身著朝服的晁錯就這樣死在東市,

晁錯死后,吳楚叛軍 毫不理睬繼續攻漢。

謁者仆射鄧公對景帝說: 吳王為反數十年矣,發怒削地,以誅晁錯為名,其意非在錯也。

景帝這才 省悟過來,

立即 派周亞夫率領36個將軍,去攻打吳楚,這一支是漢軍主力; 同時另派曲周侯 酈寄攻打趙國

將軍 欒布赴齊;大將軍 竇嬰駐扎在滎陽, 隨時策應各路漢軍。

七王的結局

吳王劉濞的結局:

周亞夫經過一番思索后,決定 把梁國放棄給吳軍,梁王劉武數次向景帝求救,周亞夫就是不救援,沒人能想到梁王以一己之力竟然扛下了吳楚大軍的猛攻,這實力著實驚呆了包括景帝在內的所有人.......當然這是后話,

周亞夫丟下梁王讓他自己抵抗之后,率36將軍出藍田經武關至洛陽, 出奇兵斷絕了叛軍的糧道

其實吳王初發兵時,大將 田伯祿就說:軍隊集結一起西進而不從其他道路派出奇兵,難以成功,提議他分兵進攻。但是吳王太子規勸吳王說:假如將一部分軍隊交到別人手里,萬一反水該怎麼辦呢?

吳王就 沒有應允田伯祿的建議 (這也說明吳王一方自己都知道師出無名)

另一位年輕的 桓將軍 對吳王說:

吳國大多是步兵,適合在險要地形作戰;而漢軍多戰車、騎兵,適和在平地作戰,應該放棄沿途城邑,直奔洛陽兵器庫,吃敖倉糧食,依山河險要來命令諸侯,即令不能入關,天下大局亦已定。

但是吳國年老將軍們認為:年輕人不懂深謀遠慮。

于是吳王也沒有采納桓將軍的計策。


糧道被斷后,當時正值天寒地凍的時候, 叛軍士卒糧盡援絕,終于自行崩潰

周亞夫率軍追擊,大破吳、楚聯軍,

吳王劉濞逃到東越,企圖以東越為據點,待站穩腳跟后再卷土重來,

但東越人不愿依附劉濞,遂將他誘殺 ,獻其頭于漢朝

齊地諸王的結局

起兵后,四國圍困齊圍,根本就沒有踏出齊地一步,

等欒布率領漢軍來解圍,四國兵敗,

膠西王劉卬 主動請罪,希望能夠免除一死,結果被嘲笑后 羞愧自盡

濟南王、菑川王、膠東王兵敗后被殺

後來,朝廷聽說齊王曾與叛亂國有勾結,想移師伐齊。

齊王劉將閭恐懼,飲毒自盡;

濟北王劉志 ,派人到長安游說,最終得以被赦免。

城陽王劉喜,齊國反水后,城陽國成了吳楚叛軍與齊地叛軍能否合軍的關鍵位置,不過劉喜并未打開方便之門,為了 隔絕南北叛軍,劉喜在鄧公的幫助下,同吳王劉濞的部下周丘作戰,結果兵敗,性命無憂,就是城陽國被周丘占領了,

但吳王戰敗逃走后,周丘撤離城陽國,周丘不久死于 后背毒瘡發作。

楚王劉戊:兵敗之后,自盡身亡。

趙王劉遂

趙王本想與匈奴,共同進攻漢朝,但匈奴 軍臣單于靜觀其變,沒有馬上出兵。

又逢酈寄率軍攻來,劉遂不得不固守都城邯鄲,并與漢軍相持了七個月,欒布在攻破齊國后回師,與酈寄合兵一處,并 引水淹灌邯鄲

邯鄲城破,趙王 自盡。

這場叛亂,在持續了3個月之后就這樣被平息了。

反叛平定后,吳、膠東、菑川、濟南、趙等國被去除,朝廷又乘著余威,免除了各王的行政權,規定諸王不再治民,消減了封地官吏,

從此諸侯王強大難制的局面大為緩和,漢朝統一國家得到進一步鞏固。

但是諸侯王勢力并未徹底解決,以致後來漢武帝不得不繼續采取相應的措施。

個人觀點,總結來說

晁錯削奪諸侯封地操之過急,最后卻成了景帝退敵的犧牲品;

吳、楚等七國就是「烏合之眾」,各王的訴求根本就不一致,導致叛亂行動錯漏百出,吳王錯失兩條建議,將時間和力氣都花費在了梁國之上;

梁王劉武表現驚人,但這也引起了景帝的注意,畢竟竇太后一心想讓劉武繼承皇位;

齊地諸王圍困齊國,或許是打著觀望形勢再決定的心態,并非決心反叛,只不過他們沒料到漢軍行動如此迅速果斷,沒給他們轉變陣營的時間;

趙王就是吃里扒外,聯合外敵死有余辜;

可惜的是,平定七國之亂的大功臣周亞夫后受辱含冤絕食而死.......


昆陽之戰:綠林軍以區區2萬之眾擊敗了王莽42大軍,歷史最傳奇的一戰,其實失敗者的戰略并沒錯
2023/06/02
鄱陽湖大戰:朱元璋一戰定乾坤,擒殺梟雄陳友諒!
2023/06/02
陘城之戰:是戰國被忽略的一場戰役,最終引發了長平之戰!
2023/06/02
「明清松錦大戰」文臣作死掐滅明朝的希望,洪承疇也淪為貳臣之首,文人誤國比武人更甚
2023/06/02
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王振挾持,以五十萬大軍親征蒙古瓦剌部
2023/06/02
西周后期「國人暴動」,導致國王流亡十四年,到底是怎樣一回事?
2023/06/02
鄢陵之戰:一場風度翩翩的戰爭,卻耗盡了晉楚的戰爭動力!
2023/06/01
鞍之戰:有禮有節的生死戰,讓你知道春秋時期的貴族是怎麼打仗的嗎?
2023/06/01
伊闕之戰:戰神白起有多厲害?韓魏成為了待宰的羔羊
2023/06/01
漢朝戰爭:白登山之圍,劉邦攻打韓王信,30萬大軍被困白登山
2023/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