繻(xū)葛之戰是春秋時期的一場著名戰役,如果說平王東遷是周王室衰落的開始,那繻葛之戰則徹底將周天子徹底拉下神壇。
戰爭發生在周桓王十三年(公元前707年),周桓王率領周軍及陳、蔡、衛四國軍隊討伐鄭國,鄭軍在繻葛(今河南省長葛市)布陣抵御。
值得一提的是,繻葛之戰是春秋時期周天子唯一一次親自指揮的戰役,因為這場戰爭關乎著周王室的尊嚴和未來。
平王東遷后,周王室實力大衰,主要依附于各大諸侯國,鄭國正是其中之一,所以鄭莊公還兼任著周王朝的卿士(周王朝的執政大臣)。
當時鄭國國力強盛,加上鄭莊公在職務上的便利,鄭國的實力得到迅速發展。鄭國一邊與齊、魯等大國建立聯盟,一邊削弱周邊國家的實力,先后滅掉華、許兩國,一時風頭無二。
鄭國的迅速崛起讓周桓王感到了不安,開始有意疏遠鄭莊公,試圖解除他手中的權力。
桓王先是在公元前715年將卿士職務一分為二,命虢公林父擔任右卿士,鄭莊公擔任左卿士,以此來分割莊公的權利,然后在公元前707年徹底免去了鄭莊公的卿士一職。
風頭正盛的鄭莊公并沒有忍氣吞聲,立刻表示不再朝覲周天子。
按照當時的禮節,拒絕朝覲就等于拒絕稱臣,作為諸侯來說,這是對天子極大的不敬。
諷刺的是,六年前,時任卿士的鄭莊公以曾以宋殤公不朝天子而率兵伐宋,如今這個不朝天子的人竟變成了自己。
宋國不臣,尚有鄭國可與之一戰。如今鄭國不臣,宋國內亂,大諸侯國又不聽天子號令,又有誰來制約鄭國?
鄭國不臣,萬萬不能放任。周桓王選擇了一個最冒險的方案——親自率軍討伐鄭國。
實際上周桓王這次御駕親征就是一場賭局,賭的是周朝王室的尊嚴。打敗強盛的鄭國,便能一改王室的衰敗之勢,天子的威望就可再次樹立起來;若是敗了,天子就只是名義上的天子了。
當然,周桓王選擇開戰,就說明他還是有一定的把握。周軍本來就不算弱,加上有陳、蔡、衛三國軍隊聯盟,勝算很大。就目前形勢來看,為了恢復周王室對諸侯的控制,搏一下很有必要。
周桓王將兵馬分為三軍,其中最強的周軍為中軍,周公黑肩率陳人為左軍,虢公林父率蔡、衛兩軍為右軍。集結完畢后,浩浩蕩蕩地向鄭國進軍。
周軍聯盟來勢洶洶,鄭莊公不敢懈怠,即刻召集眾臣商議對策。
分析局勢之后,子元向鄭莊公提出一套方案:既然天子率三軍來襲,那我們也以三軍迎敵。周軍聯盟的特點是中軍強而邊軍弱,尤其是陳人,他們國家剛剛發生內亂,軍隊士氣不強,一擊即潰;蔡、衛聯軍實力不濟,真打起來支撐不了多久。敵方邊軍潰敗,中軍必然援救,到時我方再三軍合一,如收緊的漁網一般圍攻周軍,定能大獲全勝。
現在來看這個陣法非常絕妙,但實際上風險極大。
先進攻敵方兩翼的邊軍,意味著要把機動性更好的戰車分布在兩邊,這樣主將所在的中軍力量就會相對薄弱。一旦邊軍陷入僵局不能速戰速決,或者中軍防守不利,都會讓敵軍長驅直入,威脅主將,直接導致戰爭失敗。
所以在排兵部署上,鄭莊公也做了創新。因為中軍的主要目的是防守而非進攻,所以將步兵與戰車結合,每兩輛戰車之間的空隙后方上安排一隊步兵。作戰時戰車交錯,周軍會受到步兵的阻擊和牽制,無法自如活動。這樣可以強化中軍的防守,為兩翼突擊合圍留出足夠的時間。
這樣的陣型在此之前從沒有人試過,雖然很冒險,但鄭莊公還是采納了,這便是后人所謂的「魚麗之陣」。
繻葛戰場上,魚麗之陣果然發揮了作用。周軍聯盟的邊軍在鄭軍的強攻下一觸即潰,周桓王率領的中軍向前突進緩慢,又突然受到鄭軍兩翼夾擊,就像被漁網網住的魚一樣,敗局已定。
更意外的是,在周軍撤退之時,周桓王被鄭國大將祝聃發現,一箭射中桓王肩膀,桓王忍著肩傷,匆忙中指揮軍隊撤離了戰場。
此時立功心切的祝聃還想要繼續追趕,鄭莊公卻阻止了。
莊公深知,這場仗不能輸,但是也不能大勝。諸侯戰天子本來就是不敬,況且還射傷天子的肩膀,好在沒有性命之憂,如果周桓王在戰爭中喪命,那鄭莊公就要背上弒君的大罪,成為諸侯公敵,反而會讓鄭國陷入危機。
戰后,鄭莊公馬上派人去周桓王的御營中請罪,并懇請赦免。這樣的局勢下周桓王即使一百個不情愿,也無可奈何,只能借著這個台階走下來。
繻葛之戰后,周天子的威信一落千丈,天子真成了「名義上的天子」,徹底失去了對諸侯的控制力,春秋時期諸侯大國紛爭的局面自此拉開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