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能主宰戰爭的人是如何作戰的?
《孫子兵法·形篇》中說,真正善于作戰的將領,能將自己立于不敗之地,且能夠抓住敵人的必敗時機,及時準確地發動攻擊。
善戰者不是靠奇謀巧計來挽救敗勢的人,他們的厲害之處在于,指揮作戰時不會讓己方處于危險的境地。先創造取勝的條件,然后再展開戰斗。絕對不會貿然開戰,之后再尋找取勝的手段。
所以,善戰者所指揮的戰爭,是「勝已敗者也。」他們會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部署戰爭的戰略上,以保證必勝的條件,鳴條之戰就是這樣的典型。
夏朝末年,夏后孔甲迷信鬼神,事[淫.亂],不理朝政,引發各方國的不滿,夏朝由此衰落。
桀(履癸)即位后,「筑傾宮、飾瑤台、作瓊室、立玉門」,搜刮民脂民膏,強迫方國納貢,還經常討伐周邊部落,導致夏王室與很多方國的關系破裂,給夏上貢的部落越來越少。
在這樣的背景下,東方的商國正在慢慢崛起。自從商國首領上甲微滅有易氏之后,勢力逐漸發展壯大,到了湯任首領時,商國已經成為當時雄踞一方的大諸侯國。
夏桀暴斂,民不聊生,德才兼備的商湯取代夏桀成為天下共主,既是替天行道,也是大勢所趨。
一方諸侯討伐天下之主,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夏朝幾百年的根基豈能那麼容易撼動?這是一場必須要勝利的戰爭,所以戰前的準備成了關鍵。
【昔殷之興也,伊摯在夏】
情報對于戰爭,猶如黑夜里的一盞明燈,是確定方向、制定策略的基礎。湯多次派伊尹多次打入夏王朝的內部,探聽虛實,掌握了夏王室內部混亂的情況。
【善戰者,立于不敗之地】
夏朝統治四百余年的根基,不止在夏王室本身的實力,還有忠誠于王室的附屬國,尤其是圍繞在夏國周邊的方國。
商湯伐夏,首先面對的就是這些忠誠于夏的附屬國,清除這些障礙,把王室孤立起來,才能以最快的時間將軍隊推到桀的車輦前。
第一刀,從身邊下手。湯以替童子復仇的名義,消滅了與商鄰近的夏屬小方國葛國,消除了后顧之憂,然后著手消滅其他夏邑周邊的方國。
這段時間里出現過一個小意外,桀得知了湯的動向,便派人將他召到王都,下令將他囚禁在夏台。伊尹等人得知消息后及時出面獻貢示弱,才把湯救出來。
【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
剪除羽翼之后,夏國究竟還有多少實力?這是決定戰爭能否勝利的關鍵。
消滅圍繞在夏邑周圍的附屬國后,湯隨即停止了對夏王室的進貢,旨在惹惱桀,看他能究竟會以什麼樣的方式來對付自己。
夏王室的根基再一次體現了出來,雖說失去了大部分的附屬國,可桀依然能夠調動九夷之師的兵力。湯見此情景,馬上「謝罪請服,復入職貢」,表示這是個誤會,回家繼續韜光養晦,等待時機。
【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
走在毀滅之道上的人,只要給他足夠的時間,他會給自己挖好墳墓。
看到湯求饒,桀驕傲極了,認為天下沒有人能撼動自己的地位,于是更加肆無忌憚,凡是不順從自己的人,統統治罪,以致人人惶恐,眾叛親離。
蟄伏了一段時間后,湯感覺時機差不多了,再次宣布停止進貢,此時桀再想調動九夷之師,已經沒有人聽他的號令了。
取勝的條件已經具備,最后的決戰即將開始。
【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
大約公元前1600年,湯誓師起兵,選良車70乘,壯士6000人,聯合各部落方國軍隊,采取大迂回戰略,繞到夏邑防守薄弱的西側展開突襲。
桀倉促迎戰,先于商軍在蒲州交鋒,最終雙方在鳴條之野展開決戰。
面對強大且有備而來的商軍,夏軍一路潰敗。桀先是逃往屬國三朡[zōng],湯便趁勢滅了三朡。隨后桀率殘部逃亡南巢,不久后病死。
湯在鳴條之戰后舉行了「景亳之命」的大會,獲得3000多諸侯的擁戴,成為了天下共主。
鳴條之戰的結果,是夏桀咎由自取,更是商湯謀劃得當。單看戰斗過程,這場戰爭沒有奇謀,沒有轉折,很平淡。但湯整個謀劃戰略的過程,值得被稱為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