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說的明成祖朱棣的心目中的「好圣孫」、一手締造了輝煌的仁宣之治的明宣宗朱瞻基,由于戰略短視,采取了「自殘式」的戰略收縮,一改大明建國以來特別是永樂時代的擴張戰略,相繼放棄了朱棣苦心經營的奴兒干都司(朱瞻基將奴兒干都司的駐軍從黑龍江內撤到遼東,使得東北的奴兒干都司名存實亡,間接導致女真做大)。并在宣德三年(1428年),放棄了明軍浴血奮戰收復的交趾地區(今越南)。
如果說奴兒干都司和交趾因為離中原腹地過于遙遠,維持統治殊為不易,勉強還算是理由。但放棄斡難河衛、興和衛、開平衛就真是有種「崽賣爺田不心疼」的態度了。不知朱瞻基出于何種理由,他確實放棄了斡難河衛、興和衛、開平衛這三個明軍在長城外的據點,使得大明的北方防御縱深直接縮短了上千里,大明的都城北京直接成了邊境城市,北方草原上的騎兵可以在長城外肆意馳騁,這在洪武、永樂時期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正所謂「敵進我退,敵進我退」,大明的戰略收縮不但沒有換取北方的和平,反而使得北方的局勢更加糜爛,光是朱瞻基執政的宣德年間(總共也就10年),韃靼就三次入寇大明,最嚴重的一次甚至攻破長城要塞喜峰口,最后逼得朱瞻基御駕親征才勉強退兵,可見朱瞻基的戰略是多麼的失敗。
宣德十年(1435年)1月31日,36歲的朱瞻基去世,年僅10歲的太子朱祁鎮即位,是為明英宗。朱瞻基彌留之際是帶著無限遺憾走的,一方面是對朱祁鎮能否擔起大明江山,一方面也是對自己的戰略后悔。所幸他留下的大明依舊強盛,他的「三楊內閣」更是成為大明有史以來最強的行政團隊,張輔更是世所罕見的名將,大明的輝煌得以繼續。
隨著朱瞻基的去世,大明也開始適時的調整國防政策,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重新強化長城沿線的守備力量,并且一改宣德時期的被動防御,轉而采取積極的防御政策,并適時對草原進行遠征打擊,雖然沒有永樂時期五征漠北的豪邁,但好歹是由一味的防守,轉為有攻有守了。當時草原三部中依舊是韃靼最為強盛,而且也最靠近大明,大明的北方邊境幾乎全部與韃靼接壤,雙方的戰事從未停止過。特別是在宣德年間「過了好長一段好日子」的韃靼人,早就對大明不再有畏懼之心,他們肆無忌憚地騷擾著大明,而這一回,他們「攤上事了」。
正統三年(1438年)二月,主戰的大明兵部尚書王驥通過探子偵查到韃靼大汗朵兒只伯(多爾濟巴勒)駐扎在狼山(今內蒙古包頭西北黃河岸),以往明軍所以對韃靼無法進行根除,最大的原因就是找不到他們的主力,老是被他們牽著鼻子在草原上「兜圈子」。這一次,明軍好不容易發現了韃靼的老巢,自然是不會錯過的。于是王驥命令甘肅左副總兵都督蔣貴為前鋒、甘肅總兵官任禮率明軍主力、寧夏總兵官都督僉事史昭率部策應,三路明軍分進合擊,目標直指狼山。
蔣貴因為是前鋒,最早抵達預定戰場,蔣貴不等后續明軍抵達,就率先進攻韃靼軍,大敗之。待明軍主力抵達,朵兒只伯只得率殘部逃往兀魯乃池,投奔阿爾台,明軍緊追不舍,一路斬獲無算。四月,蔣貴揀選2500余精騎,出鎮夷(在今甘肅高台縣境)北上,晝夜兼程,如神兵天降直抵阿爾台大營,趁其不備,蔣貴率明軍騎兵殺入營內,再敗之。生擒韃靼部左丞相脫羅等百余人,朵兒只伯和阿爾台只帶著少數衛隊逃亡,沿途收攏潰兵,勉強湊到三兩千人的部隊,還沒喘口氣,又被王驥、任禮所部的明軍追上,剛一接戰,又是大敗,朵兒只伯只身逃亡瓦剌,投奔瓦剌太師也先而去。
此后,明軍在韃靼一路追殲殘敵,轉戰2000余里,韃靼軍幾被全殲,還俘虜了2萬余人,徹底摧毀了韃靼的戰爭潛力,從此一蹶不振。自明成祖朱棣五征漠北以來,大明的宿敵韃靼終于被大明打趴下了,大明的軍旗時隔十多年終于再一次飄揚在草原上空。就在大明正欲恢復北方的進攻態勢,重新解決瓦剌問題的時候,遠在西南邊境的麓川卻又戰云密布,大明不得不放棄在北方的軍事行動,陷入了一場為期十年的平叛戰爭,而大明也失去了解決瓦剌的最后一次機會,間接導致了後來的悲劇。到底西南邊境發生了什麼呢?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