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在戰國時期,有一場規模龐大的戰役,發生在秦國和趙國之間,那就是「長平之戰」。「長平之戰」讓趙國元氣大傷,燕國覺得自己有機會,決定發兵攻打趙國。趙國和燕國又發生一場戰役——「鄗代之戰」。下面小編就來和大家聊一聊「鄗代之戰」的始末。
「長平之戰」
「鄗代之戰」其實是「長平之戰」的余波,小編不得不提到「長平之戰」,就從后期秦、趙兩國各自換將說起。「長平之戰」經歷很長一段時間,雙方都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趙國首先承受不住,用熟悉兵法、名將之后的趙括,代替固守不出的廉頗;秦國得到這個消息,方面秘密換上沙場宿將白起。
結果不知情的趙括中了白起的誘敵之計,深入到秦軍營前, 白起分出兩支奇兵,一支包抄趙軍后路,一支切斷趙軍,分割包圍,再用騎兵襲擾。之后秦國更是盡出河內十五歲以上青年趕赴長平,阻擋趙國的援軍。在久困無援的情況下,趙括打算親自突圍,結果被秦軍射死。四十萬趙軍投降白起。白起認為俘虜太多容易反水,盡坑殺之,只留下二百四十多個小孩回去。經此一役,趙國戰損共有四十五萬人。
邯鄲之圍
「長平之戰」后,趙國元氣大傷,趙國內部分為兩派,一方認為應該割地求和;一方認為不可資敵示弱。最后趙孝成王聽從虞卿的建議, 將本來決定割讓給秦國的六城之地送給齊國,聯合齊國、魏國,對抗秦國。
秦昭王派五大夫王陵攻打趙國都城邯鄲。王陵前期取得一些戰果,但是隨后的進展很不順利,損兵折將;秦昭王希望任命白起為將,白起認為邯鄲肯定拿不下來,屢次拒絕;秦昭王又用王龁為將(就是秦國「長平之戰」前期將領),也不能取勝。
雖然久攻不下,但趙國孤木難支, 邯鄲已經快到崩潰的邊緣。平原君出使楚國,請來一支援軍;另一方面信陵君率領八萬人支援(魏安釐王本來打算派晉鄙率領十萬軍隊救趙國,受到秦國的恐嚇后猶豫不前,信陵君盜取兵符,奪取晉鄙的軍隊,選出八萬人),平原君自己招募三千死士,擊敗秦軍,救下邯鄲。
「鄗代之戰」
商議階段
趙國經歷如此激烈的戰爭,國力空虛。燕國國相栗腹帶五百金出使趙國,宴飲三天,趁機觀察趙國的情況。回國后栗腹和燕王喜描述:趙國的青壯年大都戰死在長平戰場,遺留下來的孤兒都沒有長大,可以趁此機會征伐趙國。
燕王喜詢問名將樂毅的兒子樂間。樂間認為這場仗不能打。理由很簡單, 趙國是四戰之國,頻繁動刀兵,國民軍事素養極強。雖然眼下看上去很虛弱,但仍然有一定的戰爭潛力。
燕王喜問樂間:「以兩倍的兵力伐趙,可以不可以成功?」樂間回答:「不可以。」燕王喜又詢問三倍、五倍,樂間都表示反對。燕王喜的自尊心受到嚴重打擊,外加燕國群臣都認為可行,于是拍板了這次對趙國的軍事行動。
燕國出兵燕國動員六十萬大軍(有沒有水分小編就不知道了),兩千戰車。燕軍分為兩部, 一支四十萬,由栗腹率領,進攻鄗;另一支二十萬,由卿秦率領,進攻代;燕王喜率領一支偏軍,親自隨軍督戰。出征之前,燕國大夫將渠攔住燕王喜,認為燕國先與趙國結好(送五百金),再出兵攻打趙國,名不正言不順,此次戰爭必定失敗。但燕王喜沒有聽從。
趙軍迎擊趙國確實實力大減,紙面上的數據遠遠低于燕國的六十萬大軍。 趙軍也是分為兩部,廉頗率領八萬主力迎擊栗腹;樂乘(這里面有一個矛盾,一部分史料記載,樂乘為趙將;另一部分史料記載,樂乘是燕將,他是樂間的同宗,在「鄗代之戰」中和樂間一起被俘,最后留在趙國。小編以為,或許是兩個樂乘也猶未可知) 率領五萬人迎擊卿秦。結果在鄗和代兩個戰場上,趙軍均取得勝利,燕國慘敗,卿秦、樂間被俘虜,栗腹戰死。
燕趙議和
趙國取勝以后,廉頗、樂乘率軍圍攻燕國都城薊。這回風水輪流轉,燕國派人講和。趙國方面要求將渠談判,于是燕王喜任命將渠為國相,以割讓五座城池為代價,趙軍這才解圍。「鄗代之戰」畫上句號。
勝負因素
從雙方兵力對比上來看,趙國處于絕對劣勢。但戰爭的勝負并非臺面上的強弱對比那麼簡單。小編以為,「鄗代之戰」中,燕國落敗的因素有兩點:
一是趙國并非處于亡國之際,雖然持續的高強度戰爭已經消耗趙國大量青壯, 但燕國決定伐趙的時候,是在「邯鄲之戰」七年后,趙國已經恢復一定的生機, 而且又是飽經戰爭洗禮,無論素養還是心理都很過硬的新一代,戰斗力相對于燕軍來說更強。
二是雙方士氣對比。 趙國哀兵必勝,又是衛國的義戰;反觀燕國,第一就如將渠所說, 先結好再動兵,出師無名。雖然戰國時期的戰爭,已經沒有春秋時期那樣的循規蹈矩的貴族之風,但戰爭中「名」于古于今而言,對士氣和凝聚力都是很重要的。第二就是驕兵必敗。 出征前群臣都認為趙國虛弱,支持伐燕,燕王喜更是率軍親征。燕軍規模又高達六十萬,占據兵力優勢。這樣一來,燕軍從將到兵,從上到下難免產生一種驕縱輕敵的情緒,這對燕國而言當然也是一種不利因素。
小結
雖然知名度遠低于「長平之戰」,但「鄗代之戰」同樣是戰國時期,規模較大的一次戰役。作為「長平之戰」的余波,它的影響力也很巨大。按《戰國策》而言,雙方投入七十三萬的兵力,燕軍是趙軍的五倍。但由于種種因素,就如樂間預測的那樣,趙軍大勝燕軍,反而發動反攻,取得「鄗代之戰」的勝利。總而言之,這是戰國時期一次意義重大的、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
參考文獻:《史記》、《資治通鑒》、《戰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