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軍事
历史故事
明星
娛樂明星
设计
装修
全部
    
復盤采石之戰始末|李煜曾當浮橋渡江是笑話,事后卻追悔莫及
2023/05/11

引言

宋太祖建立宋朝后,采取「先南后北」的統一策略,并于962年趁湖南內亂之際攻滅了南平、武平(節度使),隨后又于965年、971年分別平定了后蜀、南漢,西南地區盡數納入北宋版圖。

眼見周邊國家接連覆滅,李煜心中也是越來越慌,不斷向宋朝委曲求全的同時,也做好了抗爭的準備。974年,宋太祖在平息內部紛爭以及與遼朝約和后,正式下詔攻滅南唐。在接下來的宋唐大戰中,則有一個關鍵的節點,那就是采石之戰(含浮橋渡江)。

宋滅南唐路線簡圖

浮橋渡江的大膽想法

常言道「北人善馬,南人善舟」。要想在長江對戰中取得優勢,就必須有強大的水師,因此宋太祖早在攻打南唐前就從荊湖地區抽調水手在京城附近打造水師,并取得了良好成效。不過,長江能被稱為天險,自然也不是那麼好突破的,要不然曹丞相也不會飲恨赤壁,拓跋燾也不會望江興嘆了。

因此宋朝君臣認為只有想方設法在短時間內將大量步兵、騎兵迅速運送到對岸,才能奠定勝局。可這說的簡單,做起來卻難,雖然有西晉滅吳、隋滅陳的成功案例可以參考,可今時不同往日,也沒法子全盤照搬啊。正當宋太祖為此犯愁之際,一位名叫樊若水的人幫他解決了這一問題。

這樊若水乃南唐落地進士,因仕途不順就決定投靠大宋以圖封侯拜相。當然,空手套官位不可能的,你得拿肚子里的干貨和人家交換才行。樊若水知道北宋攻滅南唐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渡江,于是他前往長江邊進行實地考察以選取最佳渡江地點。

樊若水在得出結論后,前往北宋獻策(對話內容為小編藝術加工)

在經過反復測量后,樊若水認為采石(今安徽當涂北,采石磯附近)江面是最佳渡江地點,于是前往北宋向宋太祖獻策——浮橋渡江。宋太祖十分開心,當即采納了樊若水的建議,不過朝中許多大臣認為這浮橋渡江的想法也大膽了,歷朝歷代都沒這麼玩過啊。

《宋史》:唐池州人樊若水……因詣闕上書,請造浮梁以濟。議者謂江闊水深,古未有浮梁而濟者,帝不聽,擢若水右贊善大夫,遣石全振往荊湖,造黃黑龍船數千艘。

宋太祖既然能做開國之君,自然有異于常人的魄力。所以他力排眾議在荊湖地區建造大艦和黃黑龍戰船數千艘,以備架設浮橋之用。同時宋太祖又授樊若水為舒州團練推官,并準許其參與此次攻打南唐的戰役。

采石之戰始末

974年十月,宋軍正式開始行動。宋軍共分五路,其中西路的曹彬、潘美所部為本次攻打南唐的主力。按照計劃,西路軍由江陵府順江東下,隨后由水師在采石江面搭建浮橋,接應步騎過江,然后與東路軍會師于金陵城(南唐都城)下。

北宋、南唐采石之戰簡圖。紅色箭頭為宋軍,粉色箭頭為南唐軍

這個作戰計劃的核心就在于宋太祖先前預想的浮橋渡江,而要實現這一點則需占領采石磯要隘以及擊破南唐沿江的守軍,否則就算浮橋能成功搭建,也會因敵軍的襲擾而功虧一簣。

十月十八日,曹彬等人率大軍由江陵城正式出發,同時由郝守濬(jùn)率領裝載浮橋的大艦和黑龍戰船跟在后隊。

曹彬率軍通過湖口,南唐軍隊竟沒有懷疑(對話內容為小編藝術加工)

宋軍的水師在長江上大搖大擺地前行,按理說應該引起南唐方面的警惕。可駐扎在湖口(南唐江防重鎮)的南唐軍隊卻以為宋軍只是例行巡江,所以就沒有多想,不但不阻攔甚至還派人送酒去犒勞宋軍,等到發覺情況不對,宋軍早就平安通過湖口了。

二十五日,曹彬率軍在峽口寨擊敗南唐軍,取得了對南唐作戰的第一場勝利。

《續資治通鑒》:曹彬等自蘄陽過江,破峽口寨,殺守卒八百人,生擒二百七十人,獲池州牙校王仁震、王宴、錢興等三人。

不久,宋軍兵臨池州,可沒想池州守將戈彥畏敵如虎,宋軍這還在幾里開外呢,他就先跑為敬了。于是,曹彬率軍順利進入池州。

與此同時,宋太祖為了保證在采石江面順利架設浮橋,便令郝守濬在水文條件與采石江面相似的石牌鎮先行試驗。宋軍把數千艘戰艦用巨竹、繩索維系,頭尾相連搭成浮橋,一舉成功。

閏十月十八日,曹彬又在銅陵擊敗南唐軍隊,南唐又失去一座江防城池。隨著宋軍的高歌猛進,南唐的將領們心里開始打起了小九九,他們考慮要不要繼續給李煜賣命,畢竟「茍全性命于亂世」好像也沒啥毛病。于是雄遠軍判官魏羽獻當涂城投降。

采石磯是采石周邊最重要的軍事要隘,此時江心洲還未形成

拿下當涂后,宋軍馬上向采石進發。采石與和州隔長江相對,是長江下游的重要渡口,金陵城的西南門戶,周邊的采石磯更是控扼江防、拱衛采石的軍事要隘。

因此,深知此地重要的南唐,在此部署了兩萬了軍隊,由馬步軍副部署楊收、兵馬都監孫震率領并據險而守。但日薄西山的南唐軍隊遇到士氣高昂的北宋軍隊,其勝算又能有幾成呢。

二十三日,曹彬揮師奮擊,大破采石的南唐守軍,生擒楊收、孫震等千余人,繳獲戰馬三百余匹(戰馬全都是先前北宋賞給南唐的,這南唐「窮」的連騎兵都是盜版的,由此可見南唐之弱),控制了采石磯要隘。

十一月初九,宋太祖下令將浮橋由石牌鎮移至采石磯。樊若水在歸宋之前,曾設法在采石磯上鑿巖為穴,壘石為塔,塔周數圍,高數丈,為的就是今天。果然,曹彬將浮橋用繩索系于石塔之上,浮橋穩定性大幅提升。

三天后,浮橋搭建完成,集結于和州的數萬步、騎在潘美的率領下從江北順利渡江,如履平地,浮橋的作用在實踐中得到了驗證。

話說在宋軍搭建浮橋之初,文學家李煜曾咨詢大臣如何看待宋軍此舉,大臣告訴他「國主放心,這自古以來還沒有聽說過用浮橋大規模渡江的呢,這事要能成,長江之水都能倒流了。」這不,心慌慌的李煜聽完大臣的分析后,就猶如吃了一顆定心丸,便開心地說道,「咱也覺得宋軍這是鬧著玩呢。」

李煜和大臣張泊以為浮橋渡江是笑話,結果很打臉(對話內容為小編藝術加工)

可宋軍順利渡江后,李煜那是真想扇自己幾耳光,說好的鬧著玩呢,咋就成功了?這也太打臉了。不過他認為眼下的危局還可以搶救一下,于是他喚來鎮海節度使鄭彥華和天德都虞候杜真,「如今賊軍僥幸渡江,我們不能坐以待斃,因此我派你二人前去阻擊并破壞浮橋,還望諸君共勉。」

鄭、杜二人那自然是拍胸脯保證,「請國主放心,且看我等痛擊宋賊。」于是,鄭、杜二人自信地率軍出發了。結果幾天后,鄭彥華所率水師在新寨(金陵附近,不可考)被曹彬擊敗,不敢繼續前行。但杜真仍率步兵繼續前往采石磯,卻也在采石附近被攔截。

杜真向鄭彥華求救,可鄭彥華卻是打死也不去救援,一來是宋軍太強了,這不能上去白白送死啊。二來是心里有「投誠」的打算了,既然要「投誠」,又怎能和王師繼續作對呢?後來,鄭彥華降宋,他和他兒子鄭文寶都在宋朝得到重用。

鄭彥華對杜真見死不救(對話內容為小編藝術加工)

在外無援兵的情況下,杜真自然是打不過宋軍的,其結果只能是大敗。如此一來,南唐的兩路大軍都以失敗者的身份退回金陵,李煜的「亡羊補牢」計劃也宣告破產。預感大禍臨頭的李煜在宋軍朝著金陵城疾馳而來后,立刻宣布國都及其周邊地區進行戒嚴。

宋軍的步兵和騎兵既已大批通過浮橋到達對岸,意味著南唐可以倚仗的地利優勢已不復存在,同時宋軍可以通過浮橋將糧草軍械源源不斷地送往前線,后勤補給這一塊只需要防止南唐軍隊來破壞浮橋就算穩當了,浮橋作用之大由此可見。

結語

采石之戰是宋滅南唐戰役中的一個重要節點。雖然南唐君臣在一開始就知道采石的重要性并且也派軍駐守,但他們沒有南唐軍的戰斗力差宋軍太多了,楊收、孫震率領的兩萬軍隊說敗就敗了,以至于在采石之戰中,南唐連支援的機會都沒有。

采石之戰后,宋軍在江面架設浮橋,南唐君臣卻不以為意,以至于錯失破壞浮橋的最佳時機。這其中固然有宋太祖敢于打破常規、大膽嘗試的因素,但李煜及其臣子過于依賴長江天險以及根據所謂「經驗」對浮橋渡江的成功率進行盲目判斷也是重要的原因。

《孫子兵法》有云:「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戰場之上最忌諱的就是根據「經驗」來打仗,李煜作為南唐軍隊的最高指揮官,對于新生事物不能抱著懷疑的態度去對待,一開始就認為古人沒有嘗試過的方法肯定是不行的,所謂「經驗主義害死人」即是如此。

另外,作為浮橋渡江設計者的樊若水從事后結果來看的確是一個人才。史載,樊若水在南唐時曾給李煜上書談論國事,但未被理睬甚至還被人嘲笑。反觀樊若水到北宋后,北宋的許多大臣都認為樊若水是嘩眾取寵,但宋太祖卻選擇相信他并給他官做。這一比較,李煜和宋太祖的治國水平是高下立判。

雖然樊若水唯利是圖的行為不值得提倡,但對于古代君王來說,如何做到野無遺賢是一件非常有必要的事。顯然,在文學上造詣很高的李煜并不能做好這一點,因此在接下來的金陵之戰中李煜終于付出了亡國的代價。

總之,浮橋渡江創造了古代戰爭史上的一個奇跡,為後來人提供了寶貴的經驗。采石之戰也被當成經典戰役載于史冊之中……


參考文獻:《宋史》、《續資治通鑒長編》、《續資治通鑒》


昆陽之戰:綠林軍以區區2萬之眾擊敗了王莽42大軍,歷史最傳奇的一戰,其實失敗者的戰略并沒錯
2023/06/02
鄱陽湖大戰:朱元璋一戰定乾坤,擒殺梟雄陳友諒!
2023/06/02
陘城之戰:是戰國被忽略的一場戰役,最終引發了長平之戰!
2023/06/02
「明清松錦大戰」文臣作死掐滅明朝的希望,洪承疇也淪為貳臣之首,文人誤國比武人更甚
2023/06/02
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王振挾持,以五十萬大軍親征蒙古瓦剌部
2023/06/02
西周后期「國人暴動」,導致國王流亡十四年,到底是怎樣一回事?
2023/06/02
鄢陵之戰:一場風度翩翩的戰爭,卻耗盡了晉楚的戰爭動力!
2023/06/01
鞍之戰:有禮有節的生死戰,讓你知道春秋時期的貴族是怎麼打仗的嗎?
2023/06/01
伊闕之戰:戰神白起有多厲害?韓魏成為了待宰的羔羊
2023/06/01
漢朝戰爭:白登山之圍,劉邦攻打韓王信,30萬大軍被困白登山
2023/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