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阪泉之戰」使得蚩尤、炎帝和黃帝的「三國鼎立」變成了華夷之爭?

「阪泉之戰」使得蚩尤、炎帝和黃帝的「三國鼎立」變成了華夷之爭?
2022/11/04
2022/11/04

炎、黃的由來

伏羲東遷后,更多的小部落遷徙出母族,距今6000年前,少典部落定居于黃土高原上。

很快,其下又有兩個小部落成長起來,一個叫有熊氏,另一個叫烈山氏。為了得到更多食物,兩個部落也先后脫離母族,有熊氏到達陜西省武功縣繞古姬水聚族而居,得姓為姬;烈山氏沿渭水支流清姜河生息繁衍,得姓為姜。

其實,考校起來,姓乃母系社會遺產,遠比氏早。姬、姜之姓應該早在風姓少典部落尚未分裂之時就產生了。姜者放羊女也,其本意可以參考「羌」字。姬之原意是漂亮的女人,比如「美姬、妖姬」等詞匯。牧羊女的后人成為姜姓部落。美女眾多且遠近聞名,這個部落也就以「姬」為姓了。河流因部族而命名,絕非相反。

至于姬姓部落得氏為有熊,當是游牧部落畜牧生產之印記。而牧羊女的后人得氏為烈山,則是因于放火燒山,刀耕火種,可見,至少在此時,烈山氏部落已是農、畜并行了。

炎帝部與神農部合并為部落聯盟

又過了一千年,烈山部族沿著黃河兩岸一路向東,進入神農部族勢力范圍,他們帶來的旱作農業生產技術讓神農部族眼前一亮。耕種之前,他們先放火燒去雜草灌木,草木灰發酵后的土雜肥能為土壤帶來充足的養分,同時也殺死了土壤中的害蟲。烈山大酋長姜柱發明的銚、耨能鋤去雜草,疏松土地,遠比耒耜更為便利,他還教民眾種植蔬菜瓜果,后人敬奉姜柱為「稷神」。因為技術先進,烈山部種植的農作物,如粟和黍等,比起神農部族種植的遠古水稻,口感更好,產量更高。

技術的進步帶來聲望的提升,很快,烈山部取代了神農部的地位,成為黃河中下游地區的領導部族。因為他們是將「火」應用于生產勞動的部族,因此,烈山部落酋長又被人尊稱為「炎帝」,而整個部落大聯盟又被稱為「炎帝神農部」。炎帝神農部領導權只在烈山部落酋長間直系傳承,他們都叫「炎帝」。

與此同時,有熊部落沿黃河「幾」字形彎緩慢遷徙,經過蒙古高原南下到達汾河流域,一度臣服于炎帝大聯盟。

阪泉之戰

時間推進到距今5000年前,末代炎帝姜榆罔與西進的蚩尤部落發生了一次大戰,炎帝大敗。

卻說蚩尤乃是上古時代九夷部落首領,太昊之后蚩尤部落逐步整合了山東半島。傳說中,蚩尤「銅頭鐵額」、「獸身人語」,有兄弟八十一個。

據考證,蚩尤部落「以金作兵器」,是金屬冶煉的最早發明者,他們將金屬片稍加塑造,穿戴于頭、胸部,用于抵御沖撞,這該是最早的盔甲,所謂「銅頭鐵額」就是這麼來的。「獸身人語」是說他們著裝怪異,像野獸一樣。至于說兄弟眾多則是蚩尤部落人口繁盛,小的氏族部落如滿天星斗。

細究起來, 「蚩」者蛇也,「尤」者「多」也,蚩尤之意就是蛇真多啊!對于中原人民來說,兵強馬壯、武器精良的蚩尤部落無疑就是狂蟒之災,好可怕啊。而其本來之名也就沒人提起了。

失敗的姜榆罔很郁悶,開始對臣服部落橫征暴斂,以期重整旗鼓再戰蚩尤。很快,小部落酋長們吃不消了,以前大酋長都是為人民服務的啊,哪會這樣搞?他們紛紛將目光投向晉南的有熊部落。

此時的有熊部落已是今非昔比,他們現任酋長天資聰慧,聽說還發明了輪子。用輪軸穿起兩個輪子,上面搭塊木板,叫車,這玩意兒很神奇,竟然可以輕松的引重致遠。據說,有熊部落屬下的狼、熊、虎、豹、雕、鷹、貔貅等部落已經使用牛、馬作動力,運載兵士用于戰爭。正因為發明了車,部落之民送酋長一個大名:軒轅。除此之外,軒轅酋長還把大樹當中剖空,發明了能在大河之上暢行的船。他還教會大家用土、木造出堅固的房屋,從此不再受風吹雨淋之苦。

軒轅酋長手下眾臣也是個個英明。他的正妃嫘祖養蠶繅絲,做出了舒適美觀的絲綢衣服。蒼頡發明了文字,咱們還在口耳相傳,人家已經能記錄歷史了。伶倫發明了竹笛、石磬、陶鼓,編制出了多聲部樂曲。揮發明了弓、牟夷發明了箭矢,極大提高了軍隊的戰斗能力。

如今他們的影響力北達蒙古高原,東到華北平原直至遼西,南至中原地區,遠超炎帝神農部落以及當年伏羲王的勢力范圍。部族之民已經偷偷稱他為「黃帝」了,據說是因為他們來源于黃土高原,腳踏黃土地,共飲黃河水,他們崇拜黃色。

小部落對軒轅氏擠眉弄眼,姜榆罔心知肚明,他氣急敗壞,傾盡全部家底殺向有熊部,霸權旁落是他所不能容忍的。在阪泉(具體地址不詳,最為可靠的地點據說在今山西省運城市南),姬軒轅從容列陣,他心里很清楚,早晚會有這麼一天。

戰況并不復雜,姬軒轅的機動部隊不啻于天降神兵,郁悶的姜榆罔再次大敗潰逃。姬軒轅不再給他機會,帶兵越過黃河,包圍了烈山部落的大本營。在陽奉陰違的小酋長們的夾擊之下,姜榆罔低下了高貴的頭。讓出霸權之前他只提了一個條件:消滅蚩尤。姬軒轅仰天長嘯,作為新任霸主,給部族一個安定的環境,正是他的職責所在。

黃帝部與炎帝部合并為部落大聯盟,從此華人就有了一個響亮的名字:炎黃子孫。

反對派的下場

對于姬軒轅作霸主,炎帝神農部屬下還有一些小部落是不服氣的,比如夸父部、刑天部、共工部等。

夸父逐日的故事出自《山海經·海外北經》,說是夸父部落首領自恃身強力壯,想要追上太陽,便向著太陽一路狂奔。很快,他口渴了,他喝干了黃河、渭河之水仍不解渴,準備往北邊的大澤去喝水,還未趕到就渴死了。透過神話的迷霧,我們說夸父部落是炎帝的鐵桿,所以才會逐日不止,「日」就代表炎帝。黃帝征討夸父時戰爭很慘烈,夸父族掘開了黃河、渭河之水,用以淹沒黃帝部落,這才有了夸父喝干黃河、渭河之水的傳說。最終,夸父族還是失敗了,被黃帝趕往北方蒙古高原。

黃帝砍掉了刑天的頭,他便以乳作目,以臍作口,仍舊揮舞干戈與黃帝戰斗。陶淵明有詩曰: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刑天之意就是與天戰斗,可見刑天部落與夸父部落一樣,也是炎帝的保皇派。

共工族應是與神農部族一同遷往北方的氏族,他們來自稻作農業發達的江浙地區,是玩水的高手,共工一度被后人尊為「水神」。共工部落應該沒被滅族,在顓頊時代,共工部還曾與其大戰于不周山。

失敗者被趕往西北苦寒之地,他們與當地土著雜居,成為獫狁等戎狄部落的先祖。

好了,反對派逐個消滅,炎黃大聯盟的龍旗高高飄揚,如今的天下從三國鼎立變成了華夷之爭。黃帝將聯盟的都城遷到了軒轅丘,也就是今天的新鄭,這里地處中原腹地,與東夷蚩尤部落更為切近。

一場大戰不可避免。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