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有許多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例如武王伐紂的牧野之戰,秦末的巨鹿之戰,三國時期的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以及本文將敘述的前秦與東晉的肥水之戰。
火燒赤壁在淝水之戰中,誕生了投鞭斷流、草木皆兵、風聲鶴唳等許多耳熟能詳的成語,更以8萬對100萬的巨大兵力差距取得空前勝利,而成為人們最熟悉的經典戰役之一。
但因為人們對魏晉南北朝歷史缺乏足夠的關注,接觸和了解淝水之戰大都來源于歷史教科書上的只言片語,這使得對淝水之戰的前因后果知之甚少,更不用說這場戰役對后世所產生的巨大影響。
本文試圖為大家還原一個真實的淝水之戰,并分析其對后世產生的影響,如有錯漏之處,還請斧正。
淝水之戰
戰前背景:東征西討,前秦統一北方
西晉滅亡后,司馬睿在士族門閥的支持下,在江南建立東晉,而北方則陷入五胡亂華的混戰局面,匈奴人、羯人、鮮卑人先后登場,但要麼被異族所滅,要麼內斗而亡,始終沒人能統一北方。
350年,北方局勢350年,后趙因冉閔殺胡而分崩離析,依附于后趙的氐族貴族符健進入關中,自立建國,史稱前秦。苻健之子苻生即位后,因殺伐過度,于357年被苻堅殺死。苻堅即位后,重用 王猛,勵精圖治, 「修廢職,繼絕世,禮神祗,課農桑,立學校」,迅速恢復北方農業生產和社會秩序。
在「國富兵強,戰無不克,秦國大治」的局面下,苻堅開始著手統一北方。 370年滅前燕;371年,滅仇池;376年,滅前涼、代國;382年,派呂光通西域。僅用了十余年的時間,苻堅就統一了整個北方,結束了自永嘉之亂以來,北方近百年的動亂。而在北方的統一過程中,苻堅同樣也在積極向南擴張,以實現秦皇漢武統一中國的偉業。
382年,前秦統一北方及西域373年,苻堅任命王統、毛當為主帥,攻取東晉 益州和 梁州兩地,占領了長江和漢江上游地區,次年又平定了蜀地的張楊叛亂。378年,苻堅派皇子苻丕統兵十七萬,南下攻取東晉荊州的門戶 襄陽,東晉襄陽守將朱序被俘,打開了從南陽盆地進入荊州的通道。同年,苻堅又遣懼難、毛當、彭超等,帶兵七萬,分別攻下了東晉的 彭城、淮陰,直逼東晉江南大本營。
淝水之戰前,前秦攻略的東晉領土一系列的勝利,使苻堅產生了輕敵心理,認為東晉不日可滅,于是決定 御駕親征,畢其功于一役。
382年10月,苻堅在長安召集群臣提出了自己的戰略構想:「吾統承大業垂二十載,四方略定,惟東南一隅,未賓王化。吾每思天下不一,未嘗不臨食輟哺,今欲起天下兵以討之。 略計兵杖精卒,可有九十七萬,吾將躬身先啟行,薄伐南裔,于諸卿意如何?」
雖然在先前與東晉的交手中,前秦整體上處于上風,但在 「民心思晉」的大環境下,仍然有不少理智之人提出了反對意見。陽平公 苻融和左仆射 權翼就表示明確反對,權翼說到:「今晉道雖微,未聞喪德,君臣和睦,上下同心, 謝安,桓沖,江表偉才,可謂晉有人焉。 臣聞師克在和,今晉和矣,未可圖也。」
作為宗室也是苻堅心腹的苻融同樣表示反對:「歲鎮在斗牛,吳、越之福,不可以伐一也。晉主休明,朝臣用命,不可以伐二也。我數戰,兵疲將倦,有憚敵之意,不可以伐三也。諸言不可者,策之上也,愿陛下納之。」
東晉名士謝安然而,即便苻融跪倒在地,痛哭勸諫,即便亦師亦父的王猛 「勿以晉為圖」的遺策,都沒能改變苻堅南下攻晉的決定。此外,鮮卑族慕容垂和羌族降將姚萇等,更是唯恐天下不亂,吹捧苻堅「功高湯武」,極力支持苻堅南下伐晉,意圖在「主上驕矜」之時,「建中興之業」。
淝水之戰:舉兵百萬,三路合擊東晉
383年,苻堅不顧「朝廷內外皆言不可」,調集百萬之巨的兵力,親征伐晉。 苻堅親率步卒六十余萬,騎兵二十七萬為主力,從長安出發,派苻融領兵三十萬為前軍,先至潁口;派姚萇都益州軍事,領蜀、漢之兵,分兩路順江水、漢水南下,同圍攻荊州;譴幽州、冀州之兵南下徐州,與苻融合擊江淮;又譴涼州兵入關,引以為后軍。
淝水之戰前,前秦軍隊調動示意圖僅從苻堅的軍事部署上來看,同西晉滅東吳一樣,分東中西三路合擊江東,破一路則勝局可定。而面對陳師百萬的前秦,東晉在江淮的正面戰爭上僅有謝玄統領的8萬北府兵可用,也難怪苻堅有「賊少易擒」的輕敵之心。
十月,苻融率領前軍攻破淮河重鎮壽陽,原先被謝安派去支援壽陽的水兵統帥 胡彬,只能退守硤石。為阻擋東晉軍隊反撲,苻融派衛將軍 梁成領兵五萬,沿河駐守在 洛澗,阻擋謝玄、謝石大軍。
淝水之戰態勢圖退守硤石的胡琳只有五千水兵,被苻融和梁成夾在中間,進退不得,于是暗中送信給謝石,告知秦軍勢大,自己又糧草不足,恐身死而不能相見。巧合的是,這封信被秦軍所獲,苻堅認為應該乘勝追擊,于是率領8000騎兵,脫離主力部隊奔赴壽陽與苻融會合,并派 東晉降將朱序前往晉軍大營,勸謝玄、謝石投降。
朱序是什麼人?前東晉襄陽主將,在襄陽堅守一年之久才城破而降。 當朱序見到謝玄、謝石后,不僅沒有勸降他們,還將秦軍的戰略部署全盤托出,勸晉軍趁秦軍還沒有全部集結,主動出擊。
在朱序的建議下,謝玄派廣陵相 劉牢之領兵五千進攻梁成駐守的洛澗。以五千對五萬,看似以卵擊石,可哪想到劉牢之是一個猛人,硬是在以一敵十的情況下,大敗秦軍,主將梁成被殺,五萬秦軍或被殺或被俘,全軍覆沒。經歷了洛澗大敗,秦軍銳氣不再,為后來一敗涂地埋下隱患。
洛澗之戰后,晉軍水陸并進,最后停在了淝水東側的八公山下,與駐扎在西側的秦軍,隔河對峙。回想起洛澗五萬秦軍全軍覆沒,又看著眼前「布陣整齊,將士精銳」的晉軍,苻堅沒了先前的狂然,甚至覺得八公山上 草木皆兵。
草木皆兵因為秦軍駐扎在淝水西側,謝玄派出使者,請秦軍退后十里,讓出空地,以便晉軍先渡過淝水,然后再與秦軍決一死戰。苻堅和苻融雖然不明白為什麼謝玄的葫蘆里賣的什麼藥,但決定將計就計,定下了 「半渡而擊」的策略。
然而,二十多萬秦軍駐扎在淝水西側,東西不相望,首尾不相顧,且秦軍士卒民族構成復雜,人心不齊,洛澗大敗后又士氣低落,在后退過程中,一下失去了控制,陣型大亂。這個時候,謝玄率晉軍傾巢而出,迅速渡過淝水,沖殺過來,降將朱序在后軍中高呼 「秦兵敗矣!秦兵敗矣!」一時間,不清楚發生了什麼情況的秦軍,從戰術后退變成了一場大潰逃。眼看著軍陣大亂, 苻融騎馬至軍營中,試圖阻止潰逃的秦軍,卻不慎落馬,被晉軍趁亂斬殺。 失去了前軍統帥的秦軍,再也無法組織起有效的反擊,一敗涂地,不可收。
淝水之戰縱觀淝水之戰,并沒有什麼特別復雜的爾虞我詐,也沒有聲勢震天戰場廝殺,僅僅一句「秦兵敗矣」,就變成了8萬人對20多萬人的單方面屠殺。但是,前秦在這次大戰戰,東中西百萬大軍,淝水之戰中損失的不過是苻融的三十萬前軍和苻堅從項城帶來的八千騎兵,稍有一戰之力的前秦, 為什麼在淝水之戰后迅速瓦解,而獲勝的東晉,不僅沒能收復中原,反而因為這次獲勝,而走向滅亡?
失敗的前秦,分崩離析
在淝水之戰中,朱序是一個關鍵人物,正是 朱序的反水,直接導致了前秦先敗洛澗,再敗淝水, 為什麼一個歸附沒幾年的東晉降將能獲得苻堅的信任,這與苻堅的民族政策和用人觀念有很大的關系。
在五胡亂華的時代,苻堅是一個難得的 「混六合為一家,視夷狄為赤子」的君主,富有「民族共和」情懷的苻堅,不僅善待漢民,興儒學,改漢制,對待其他少數民族也非常仁慈。消滅前燕后,遷鮮卑百姓于關中,重用前燕宗室,「封慕容暐為新興侯,以燕故臣慕容評為給事中......慕容德為張掖太守,燕國平睿為宣威將軍,其余封授各有差。」匈奴人劉衛辰、西涼人李儼等更是反復叛秦,苻堅依然既往不咎。
西晉時期五胡內遷前燕叛將 慕容垂,羌族貴族 姚萇更是受到重用,在前秦統一北方的過程中,成長為朝中大將。因此,當朱序這樣的良將被俘后,也順利被苻堅吸納并委以重用。而 苻堅對慕容垂、姚萇、朱序等人的信任和重要,直接導致了淝水之戰的失敗和前秦的滅亡。
淝水之戰后,「諸軍皆潰,為慕容垂所將三萬人獨全」,出工不出力的 慕容垂趁機帶兵脫離前秦,聚集散落在北方的舊部,得益于苻堅的「仁義」,迅速拉起了一支二十多萬的大軍,自立為王,建立 后燕。北地郡長吏 慕容泓,趁苻堅還沒回到長安,聚集內遷關中的鮮卑人,建立 西燕。
384年北方局勢后院失火,苻堅收拾殘軍,率先進攻竊取關中的慕容泓,不料戰敗于渭北。一直跟隨苻堅的 姚萇,也在此時發難,脫離苻堅自立為王,建立 后秦。385年,在姚萇和西燕的夾擊下, 苻堅兵敗,被姚萇縊殺。
386年北方局勢苻堅死后, 拓跋珪在牛川(呼和浩特) 重建代國,并在后來自立為帝,改國號為魏,即后來統一北方的北魏。駐守西域的前秦將領 呂光,在得知苻堅死后,自己為王,建立 后涼。鮮卑乞伏氏的 西秦、氐族楊氏的仇池等也紛紛自立。而這一切,距離那個一統中原,兵甲百萬的前秦,僅僅不過三四年。
勝利的東晉,走向加速滅亡
在淝水之戰中,以謝安、謝玄、謝石為首的陳郡謝氏獲得了極大的聲望,而東晉又有「王與馬共天下」的優良傳統。晉孝武帝司馬曜擔心謝氏坐大,而威脅皇權,于是利用譙國桓氏和陳郡謝氏的矛盾,排擠謝氏在朝中的勢力。謝安作為東晉名士,有著淡泊名利的情結,不愿爭權而主動退出,孝武帝胞弟司馬道子順利掌握朝中大權。隨著謝安的逝世,謝玄在北府軍中也獨木難支,被調派為會稽內史,退出權力中心。
西晉女詩人謝道韞。唐詩《烏衣巷》中的「舊時王謝」即瑯琊王氏和陳郡謝氏孝武帝死后,東晉朝中形成了三股勢力: 掌控朝廷的司馬道子,掌控北府軍的兗州刺史外戚王恭,掌控長江上游西府軍的荊州刺史桓玄。而在淝水之戰中崛起的 劉牢之成為三方爭奪的對象。
397年掌握北府軍的王恭率先發難,起兵清君側,雖然王恭達到了清除異己的目的,但劉牢之因為在王恭手下不受重用而「深懷恥恨」,被司馬道子收買。當王恭準備故技重施再次起兵之時, 劉牢之反戈一擊,王恭很快兵敗被殺。劉牢之也順利取代了王恭的位置,但劉牢之武人出生,即使身居高位,依然不能服眾。
劉牢之及北府軍在鎮壓孫恩、盧循起義中,迅速成長桓玄在王恭兵敗后,率荊州兵沖到建康(南京)城下,要求朝廷誅殺叛上的劉牢之。最終在朝廷的維護下,桓玄才息兵退回荊州,但 這次兵諫也促使朝廷決心要誅滅桓玄。
晉明帝時期,桓溫(桓玄之父)獨掌朝政,發起三次北伐。成為桓玄控制西府軍的政治資本402年,朝廷派劉牢之為征西將軍,討伐桓玄。面對劉牢之的討伐,桓玄派劉牢之的舅舅勸劉牢之放棄對朝廷的效忠,轉投入桓玄的麾下,成功后共享江山。劉牢之,一來害怕桓玄的英名,二來擔心自己勢大后,步王恭的后塵,于是 叛變加入桓玄。
桓玄在劉牢之的叛變下攻克建康,建立桓楚桓玄在劉牢之的倒戈下,迅速擊敗了司馬道子,并將劉牢之調離北府軍之位,奪了他的兵權。發現上當受騙的 劉牢之決定反叛桓玄,可當他把自己的計劃和部將說時,再也無人支持。參軍劉襲說到:「事之不可者莫大于反,將軍往年反王兗州,近日反司馬郎君,今復反桓公, 一人三反,何以自立。」
東晉北府軍眾叛親離之下,劉牢之自縊而亡。 劉牢之死后,劉裕漸漸掌控了北府軍,并擊敗桓玄,擁護晉安帝在江陵復位,由此掌控東晉軍政大權。在其后的二十年里,劉裕平定數次內亂,征譙蜀、仇池,滅南燕、后秦,收復洛陽、長安兩都,并于 420年,劉裕代晉稱帝,建立劉宋,東晉滅亡。
沒有勝負的淝水之戰
在東晉十六國的亂世中,淝水之戰成為改革整個中國格局的曠世之戰。短暫統一的北方在淝水之戰后,再次分裂成數個胡人政權互相征伐,而在淝水之戰中擊潰前秦的北府軍,卻也終結了東晉的百年國運,開啟了一百七十年的南北朝歷史。
420年,劉裕代晉建宋曾亡于前秦的代國,在淝水之戰后得以復國,并最終以北魏的身份,統一北方,并在后繼者的努力下再次統一天下,結束自西晉八王之亂以來近三百年的亂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