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寫了寫朱元璋北伐的決策,明軍按照他的方略, 先取山東,再下河南,同時進踞潼關,雖然在地圖上繞了個大圈子,但確實收到了戰略效果,只花10個 月就攻下了大都。
前文也提到了,收復大都其實只能算真正北伐的開始,在這之前北伐軍都沒打幾場硬仗。
因為元軍真正的硬茬被擋在了潼關以外。
他就是被劉基稱為「真將才」,也被朱元璋稱為「天下奇男子」的元朝名將王保保。
能當得起老朱如此贊譽,這王保保當然不是常人,他是《倚天屠龍記》里趙敏的兄長,是元末第一名將察罕帖木兒養子,察罕被刺后,王保保領其軍,成為朱元璋最強大的敵人。
北元聲勢復振,卷土重來之勢
事實上明軍攻取大都過程中,元順帝仍然強大的兵力,即使他北遁之后,實力也與新興的大明朝相差無幾
—— 「引弓之士,不下百萬眾也,歸附之部落,不下數千里也,資裝愷仗,尚賴而用也,駝馬牛羊,尚全而有也」。
不過 由于元軍派系間的內斗,駐軍關中的王保保與李思齊、張良弼等人同為名將,卻無法合作,單打獨斗難以深入中原,也就無力解大都之危。
拿下大都,徐達再調轉頭來,兵發西北,與元朝關中軍團決戰,等到李思齊、張良弼等人被各個擊破,王保保反而得到了好處,他得以收容他們的殘部,實力比原先壯大起來。
此時, 北元也不斷反撲,數次出兵南下,差點乘虛攻占北平,為了解除威脅,朱元璋不得不繼續一次次發動北伐,徐達、李文忠并在洪武三年于應昌將王保保打得大敗,逃奔和林。
但在1370年元順帝病死后,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即位,北元聲勢復振,大有卷土重來之勢。
為啥呢,其實前面文章也講了。
因為這位后被尊為 元昭宗的孛兒只斤,是位矢志中興之主,不像他老子晚年那樣混吃等死, 他啟用了王保保為丞相,朝政氣象一新,明朝境內的元朝遺民聞風蠢蠢欲動,多地都出現了反叛。
大明北伐,兵分三路
明朝君臣很著急,在洪武五年(1372年),左相國徐達提議再次北征,率軍直搗和林,以剿滅北元力量,撲滅蒙古再起的勢頭。
看到之前連戰連捷,手下又請戰意愿強烈,朱元璋想想不如趁熱打鐵,批準了這個請求。
他下令征發15萬大軍,兵分三路出擊。
中路以徐達為主帥,兵出雁門,這是準備用來決勝的主力軍;
西路和東路分別以李文忠和馮勝為統帥,這兩支是偏師,主要是策應與疑兵。
老朱打仗喜歡有板有眼,事無巨細都會交代清楚,他向徐達叮囑,中路軍的戰術是:
揚言趨和林而實遲重,致其來擊之。
也就是大張旗鼓,聲稱要直搗和林。
但腳底下卻不要太利索,路上故意磨磨蹭蹭,為的是吸引元軍主力王保保上鉤,主動來攻擊明軍,戰機就出現了。
北伐慘敗,朱元璋顔面掃地
徐達被朱元璋表揚為「持重有紀律」,由他統帥主力是老朱最放心的,誰能想到, 偏偏是沙場老將徐達的中路軍出了大簍子,在杭愛嶺北被王保保打爆,只得狼狽南逃。
撤退途中,負責斷后的湯和又在斷頭山被擊敗,明軍再折一陣,死傷數萬人。
禍不單行,李文忠統帥的東路軍失去主力策應,也在阿魯河畔受到元軍重創,開國名將宣寧侯曹良臣、常遇春從兄常榮、指揮使周顯、張耀皆戰死。
雖然馮勝的西路軍順利攻占甘肅后全師而還,整體來看,這次北伐還是徹底失敗了,它既沒能達成殲滅元軍主力的目的,也沒能在地圖上進一步開疆,明軍反而損兵折將。
直到25年后,朱元璋回憶起這次大敗仍然耿耿于懷:
「噫!吾用兵一世,指揮諸將,未嘗十分敗北,致傷軍士。正欲養銳,以觀胡之變。其在朝諸人,日奏深入沙塞,初不準。日奏疊疊,試許之。不免兵疵于和林,輕信無謀者,以致傷生數萬。此乃擅聽群無謀者。」
這次慘敗讓明朝臉上無光,史書中的記載也非常簡略,如《明太祖實錄》中對徐達中路大軍的失敗只有一句話:
壬子,大將軍徐達兵至嶺北,與虜戰失利, 歛 兵守塞。
名將徐達為何遭此慘敗,對照多種史料來研讀,主要原因在于三個方面。
北伐失敗的原因
1.王保保的策略
兩年前,王保保剛打得大敗逃奔和林,但既然被稱為名將,必定有他的過人之處,不可能一直打爛仗。
在嶺北之戰里,王保保使用的戰術說穿了并不復雜,就是誘敵深入。
明軍長途出塞,補給困難,戰線拉得越長越不利,所以朱元璋要告誡徐達走慢點,引誘元軍主動來進攻。
王保保當然也懂得這個道理,明軍先鋒藍玉在野馬川先勝王保保,在土剌河再勝一陣,從事後來看,這都是保保的誘敵之計。藍玉取得的勝利其實微不足道,并沒有造成多少殺傷,卻給明軍造成了錯誤的判斷。
土剌河之后,王保保不斷后撤,并且撒出一些誘餌繼續引誘明軍,意圖就是拉長中路軍的補給線,又消耗大軍的體力。
王保保預設的戰場正是嶺北,另一員元將賀宗哲早就率軍在此以逸待勞,兩人合兵后在嶺北與徐達決戰。
元軍早有準備,明軍遠道倉促而來,吃了個大后手,王保保占盡優勢。
在后世,王保保這個戰術被瓦剌太師也先復制,整出了一次更大的動靜——土木堡之變。
話又說回來,徐達久經沙場,又怎麼會輕易中計呢?
2.徐達的驕傲
說到徐達,常勝是他的標簽,嶺北之戰恰恰是他軍事生涯最大的苦楚。
原因是驕傲輕敵。
徐達與王保保并不是第一次交手,之前他都沒輸給過保保,心理上建立起了優勢,也存在了對敵人的一些輕視。
徐達是強烈的主戰派,北伐建議就是他提出來的,「愿鼓舞將士,以剿絕之」,顯然他認為王保保是手下敗將,輕輕松松手到擒來。
明軍先鋒屢屢取得小勝,無疑在心理上又麻痹了徐達, 這位統兵一世的主將不顧明軍步騎混雜,后勤運輸困難,及動力不足的缺點,一味尾追元軍,違背了朱元璋的告誡。
如果這是在明朝控制地區,這樣做法沒什麼毛病。即使在客場作戰,久經沙場的徐達做出這樣的考量也必定有他的把握。
從實力來說,明朝三路大軍分兵出擊,王保保主力有限,顧得了這頭難顧那頭,即使事先設伏,當面鑼對面鼓打起來,徐達也并不是完全沒把握把他擊敗,這是名將徐達的自信。
但畢竟, 久懸塞外客場作戰,官兵們的體力和意志力每天都受到考驗,明軍戰斗力已下降了不少。
天時、地利、人和三個要素,明軍旺盛的士氣在地利面前被抵消,另外一個重要的戰場決定因素就是天時了。
3.天氣的原因
古代作戰,受天氣影響極大,風沙大一點就能給順風方向軍隊以極大幫助,此類記載在史書中層出不窮。
明朝史料里,諱言嶺北之敗,記述極為簡略,原因成了謎團。
毋庸置疑的是,除了王保保的戰術和徐達的驕傲輕敵,天氣原因對作戰產生極大影響。
明朝史料里沒記載,蒙古史料里卻記錄了下來。
《蒙古黃金史綱》里記載,在嶺北之役里,元軍軍中有名為「必力格圖」的巫師做法, 「降了風雪,漢軍士馬凍死殆盡」,其他蒙古史書中也記載了 「天降特大暴風雪,使 朱葛 的兵馬自相踐踏,死亡慘重」。
并因此產生了一句歇后語: 漢軍出了野狐嶺,狐尾變成帽纓子。
巫術是迷信,不必當真,暴風雪確確實實是真的。
草原的天氣變化無常,陰晴不定,如果不是真有天氣幫忙,元軍完全靠實力大敗明軍,史料里也不必這麼記上一筆。
綜合來看,王保保誘敵深入的成功、徐達的輕敵冒進、暴風雪的襲擊,導致了此戰的結果,不管缺少哪個方面,明軍恐怕都不會敗得如此之慘。
更為重要的是這次戰役的意義。
從吳元年到洪武五年,朱元璋對元軍發起的打擊大都勝利,北元朝廷被趕來趕去,看上去已朝不保夕。
嶺北之役后,形勢掉轉,元軍乘勝發起反攻,兩年內數次犯境,并占領了一些州縣。
在云南,原來被已被隔斷的梁王把匝剌瓦爾密也和北元朝廷重新接上了頭,又有遼東納哈出在東北出兵呼應。
北元的統治就此逐步穩定下來,元主愛猷識理答臘得意地聲稱: 「頃因兵亂,播遷于北,今以擴廓帖木兒為相,幾于中興」。
明朝方面,朱元璋認識到此時天下未定,自己實力還不夠強大, 一味追求迅速滅亡北元力有不逮,深入漠北風險極大。
老朱也改變了策略, 對北元從軍事打擊為主轉為招撫為主,施以懷柔手段,等待時機成熟再發動決定性戰役。
軍事上,明軍改主動出擊為戰略防守,出于整體軍事戰略的調整,明軍不得不暫時退出河西走廊。
此后明軍再次經略河西采取步步為營的策略, 洪武初期數萬大軍急風暴雨般橫掃河西走廊的戰役遂成為絕響。
不得不說朱元璋看問題確實清楚,如果不顧國力強行再次北伐,北元勢頭已起,要是再次遭遇失敗,明朝就真的有點危險了。
可以對比歷史上的隋煬帝, 強行三征高句麗,換來國破身亡,可算是作死的典型。
朱元璋不會犯這樣的錯誤,他也不會一味養虎為患,時機成熟時,朱元璋對軍事打擊是毫不吝惜的。
洪武二十年,云南、遼東都被收復,政局逐步穩定后, 王保保和愛猷識理答臘都已死,朱元璋覺得時機已成熟,第二年才派藍玉領十五萬大軍再次北上,在捕魚兒海大破北元,太尉蠻子等被殺,其部眾皆降,僅元主與太子天保奴等數十騎逃走, 北元作為一個政權事實上已不復存在。
北元滅亡后,蒙古的威脅并沒有消除,「威德并施、威惠并行」從此成為明朝與蒙古打交道的國策被繼承下來,成為基本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