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濰水之戰:項羽手下第一悍將龍且為什麼會慘敗于韓信之手?只因犯了致命錯誤!

濰水之戰:項羽手下第一悍將龍且為什麼會慘敗于韓信之手?只因犯了致命錯誤!
2022/11/18
2022/11/18

歷下之戰,拉開了韓信滅齊國的序幕,隨后漢軍迅雷不及掩耳出兵齊國都城臨淄。

齊王田廣、齊相田橫驚慌失措,喝令左右將漢國說客酈食其提起,烹殺之。

齊王既烹酈食其,斥候報漢兵先鋒已到。韓信過歷城不攻,率軍直撲臨淄。左丞相曹參和御史大夫灌嬰重掌兵權,蒲將軍和蔡寅黯然交出兵符,劉邦親信與韓信所屬將領已然對立,只是戰時大家還要一起面對強敵。

齊軍放棄臨淄

齊軍仍然執行分兵戰術,齊王去膠東郡高密(今山東高密),齊相田橫去濟北郡博陽(今山東泰安),守相田光走濟北郡城陽(即莒城,今山東莒縣),將軍田既軍去膠東郡即墨(今山東平度)。

這四人都是田氏宗族,他們倒是跑了,齊王田廣與齊相田橫將軍盧罷師率兩萬多人阻擊韓信軍。齊國盧氏,是姜姓呂尚(姜子牙)之后,公子高封在盧地,后代改稱盧氏。齊國經歷過田氏代齊的過程,媯姓田氏取代了姜姓呂氏,齊國的盧氏(呂氏分支)與田氏某種意義上算是死敵。盧氏在齊國勢力不小,盧罷師與盧卿兩位將軍就是當中的佼佼者,他們與田氏的歷史矛盾根本就是無解的。

盧罷師果然人如其名,罷師了。如果齊王田廣或齊相田橫率軍阻擊,然后指揮諸將撤兵,肯定可以服眾。但這些田氏宗族,只顧自己保留實力,忽略了賬下這些大將同樣需要保存實力。

盧罷師向韓信提出的條件是,投降可以,但要獨立成軍。日后可以幫漢軍打西楚軍,但絕不攻擊齊軍。這種要求韓信全盤接收,他六萬人也不可能管得了兩萬多降卒,讓對方獨立成軍是最省力的方式。當初章邯投降,項羽就解除秦軍武裝,并由諸侯軍分別看管。事實證明這個方式極其消耗人力,項羽拖了五個月才入關中,如果不坑殺二十萬降卒,就要拖到第二年才能入關中了。

韓信招降盧罷師,沒有進入臨淄城。

韓信聞齊王在高密,遂遣將守住臨淄,自領大軍追之。

韓信軍陷入到齊國的戰爭泥潭,他面對的形勢,比以前項羽面對的更惡劣。項羽每次北上齊國,兵力都在二十多萬,整體上與齊國不相上下,但局部優勢巨大。

韓信軍只有六萬,兵力遠不如項羽。韓信是楚人,麾下卻多是趙、西魏、代、秦的降卒,凝聚力也不行。而且劉邦親信與各國降將之間,為爭奪兵權,矛盾也逐漸公開化。

韓信不能分兵,果斷放棄臨淄,東進高密城下。韓信如此兵行險著,一旦進攻不利,臨淄的盧罷師是隨時會反水,與齊軍夾擊漢軍的。

濰水之戰,韓信破龍且

韓信軍渡過高密以西的濰水,項羽所派的軍隊也抵達高密以南。韓信在歷城之下攻擊齊軍后,項羽得知消息,立即以項他為主將,龍且為副將,率兵十二萬,號稱二十萬,開往齊國。

這支楚軍分為兩部分,項它率領八萬人馬從東郡南下碭郡,會合龍且的四萬人馬,東走泗水、沂水北上。

韓信襲擊歷城齊軍大營,漢軍被迫與齊楚兩面開戰,項羽看到了漁翁得利的機會。

項羽和齊軍打了幾年,多次擊敗對手,屠城無數,還殺了齊王田榮。然而齊人的韌勁很強,明明打散了,很快又卷土重來。韓信的兵力遠不如項羽,兵員質量和戰備物資更無法相提并論,在項羽看來,韓信危若朝露。

如果齊軍滅掉遠道而來的韓信軍,從大局來說對劉邦是一個重創,韓信軍中也有不少劉邦心腹,比如曹參、灌嬰等。項羽如此興師動眾,有一個最低戰略目標和終極目標。

西楚最低戰略目標,是奪回瑯琊郡。不然西楚霸王連自己封地都保不住,那可是顏面掃地。

如果西楚軍順利奪回瑯琊郡,那時齊國戰區將會有三方對峙的局面。韓信在歷城附近,兵少將寡,一個楚軍統帥帶領一幫趙魏代秦的降卒在齊國作戰,可想而知處境會有多艱難。齊軍則西北有漢軍,東南有西楚軍,兩面作戰,同樣不利。西楚軍則背靠瑯琊郡、東海郡、薛郡,進可攻退可守,足可一步步蠶食齊國領土,最終吃掉齊國。到時西楚坐擁齊國漁鹽之利,以齊楚魏韓之疆土,天下誰與爭鋒。

項它與龍且軍開拔到彭城,取得糧草輜重,得知韓信正進攻臨淄,便立即率軍北上。項它與龍且擔心韓信遭到齊軍圍剿,西楚軍原本想趁火打劫,等趕到火卻撲滅了。

項它與龍且率軍馬不停蹄趕到莒都,齊國守相田光則剛率軍進城一天。田廣派使臣與西楚軍交涉,卻不肯出城會盟。當年楚國將軍淖[zhuō]齒來到莒都,齊湣王拜為齊相,并出城到楚軍營中犒勞,反而被淖齒擊殺。歷史猶在眼前,田光自然不信任楚軍,閉門不納。

西楚軍統帥項它與龍且產生分歧,項它還是想執行最初的戰略,趁機奪回瑯琊郡。龍且卻認為戰場形勢已天翻地覆,和此前預估的相差萬里。如果損兵折將圍攻莒城,極有可能迫使部分齊軍投到韓信麾下,到時候西楚軍就要面臨漢軍與齊軍夾擊了。

一年多前,項它與龍且合作進入西魏國,準備挾持西魏軍一起攻擊關中。當韓信率軍出現在河西時,項它擔心龍且損耗兵力,竟沒讓其進入西魏國河東。那一戰韓信滅了西魏國,項它率軍全身而退。

這次項它與龍且再次合作,即使打莒城,也是龍且主攻,項它軍在后面撿戰利品。既然龍且不想打,項它也只好跟在后面,北進齊王田廣所在的高密。

西楚軍來到高密,得知韓信居然在不遠處的濰水西岸安營。龍且立即判斷,原來趁亂取齊國的戰略要徹底放棄,改成聯合齊國攻擊韓信,否則齊楚都會被漢國滅掉。

項它派人和齊王田廣進行談判,進展出奇順利。齊王田廣許諾,只要西楚軍滅掉這支漢軍,齊國就把瑯琊郡割給西楚。

為了取信項它,齊王田廣打開南城門,撤走守軍,允許西楚軍派兵五千入城,鎮守高密南城墻。若西楚軍滅了漢軍,日后齊王不兌現承諾,項它的十余萬大軍會開進高密城,名正言順處置齊王。

項它率軍七萬五千駐扎在高密城南,五千守高密南門。項它把與齊王結盟的消息告知龍且,令其率本部四萬人馬與高密城西的漢軍決戰,務必一戰殲滅漢軍。

龍且見項它終于聽從自己改變戰略,心情陰晴不定,晴是因為項它終于肯聽他與齊國結盟。陰則是自己這四萬人馬,只有一舉擊敗韓信,項它才有可能派兵來增援。

為了鼓舞士氣,龍且對麾下將領夸口道:「吾深知韓信為人,少時貧困無以為生,寄食于漂母,受人胯下之辱,何足畏懼?齊國一半之地,已是我等囊中之物。」

龍且沒得選擇,只能找韓信軍決戰。西楚軍與漢軍,在濰水以東列陣。

韓信和龍且是舊相識,雙方來到陣前。韓信騎馬越眾而出,與龍且答話。

龍且朗聲喊道:「汝原是楚臣,背楚降漢,作威作福,竟敢抗拒西楚天兵,快下馬投降,免汝一死!」

韓信冷哼一聲,朗聲道:「汝來送死,尚且不知,怎敢搖唇鼓舌?」

雙方根本無好話可談,龍且揮兵進戰,韓信率眾抵敵,兩下交鋒片刻,韓信詐作大敗,撥馬而走。

龍且揮師掩殺,遙望韓信退到對岸,便匹馬當先,引著楚軍,扛著拒馬、斷木等涉水而過。

亞將周蘭拍馬趕到龍且馬前,疑惑道:」濰水乃長流大河,今卻無水,此怪事也?」

龍且強裝笑道:「河水隨旱澇而為多寡,當此隆冬之時,河水干涸。齊王已將漢軍部署告知,韓信要打半渡而擊,我們陪他玩玩。」

濰水最深處也只到小腿,大部分河床干涸,西楚軍緊跟漢軍渡河。

龍且過河后立即組織人手,一面殺敵,一面搶灘構筑木石工事。西楚將士都知道,渡河最怕半渡而擊,尤其怕對方用騎兵沖擊。所以龍且登岸,并不急于前進,而是筑防御工事。

忽然漢軍后面升起三柱狼煙,十幾里外清晰可見。韓信早令曹參、灌嬰各引步騎精銳,在河岸蘆葦中伏定,此時一左一右殺了出來,韓信軍也反身殺了過來。

龍且卻氣定神閑,韓信啊韓信,你就這點本事,打個半渡而擊。西楚軍已經渡河近萬人,前方對方數十個拒馬,幾千根斷木障礙,漢軍騎兵果然沖不進來。雙方一陣雷聲大雨點小的互射,傷亡都不大,西楚軍渡河數已過萬,只等全數過河,便要再度發起沖擊。

誰知韓信令將軍傅寬率軍五千,在濰水上游十幾里處河面窄處,用裝滿沙土的布囊萬余個,將水堵住。傅寬見狼煙升起,急令兵士將沙囊盡數拔起,但見河水洶涌,爭流而下。波翻洪浪,疾如箭發,霎時就到。

傅寬在上流頭,遠望楚軍渡水,此時楚兵大隊立在東岸,正待陸續渡河,忽聞上流水響,驀然一望,河水陡長數尺,河中兵士不及提防,猛被水勢一沖,立腳不住,已有數千人隨波逐流而去。

其實齊軍的騎哨,早就探知漢軍在濰水上游十幾里堵住河道,肯定是要在西楚軍渡河時泄洪。齊王把漢軍的布置都告知了西楚軍,就連對岸伏擊的漢軍都介紹得一清二楚,這和楚軍騎哨掌握的情報完全一致。當然齊王唯獨漏了上游堵河道這個細節,西楚軍初來乍到,地形不熟,騎哨還沒撒到十幾里的上游。

濰水西岸,龍且率一萬多人已成孤軍,卻未坐以待斃,而是修壘城抵抗,做魚死網破狀。五萬多漢軍將一萬余西楚軍圍住,卻圍而不攻。

正是冬季,到了夜晚,河邊風又大,下起了小雪,西楚軍筋疲力盡,饑寒交迫,僅一個晚上,就凍死數百人。

亞將周蘭勸諫道:「將軍,韓信也是楚人,不如派人去談判,或可全身而退。」

龍且臉現不屑之色道:「我隨上柱國(項梁)渡江北上,后又追隨霸王,大小數十戰,殺人太多,漢軍很多將領都欲置我于死地。九江王(英布)全家被戮,也與我有關系,與其日后受辱,不如慷慨一戰,生死有命。」

龍且打算率千余親兵突圍,其余西楚軍都知道韓信曾在項羽麾下效力,面臨絕境自然寄希望于韓信這個楚人。龍且沒有為難其余西楚軍,他令周蘭率軍守在壁壘后,自己率千余親兵突圍。

韓信親臨戰場,不敢小覷西楚軍忽然爆發的這股戰力,令漢軍各都尉所率千人輪番投入作戰,持續消耗龍且軍。可憐龍且一心尋思,卻被拖得筋疲力盡。韓信仍想招降龍且,卻被其當眾人罵回。

韓信遂令都尉丁禮率一千步兵,騎都尉丁復率一千騎兵,進入戰場圍殺龍且軍。

丁禮在碭縣投奔劉邦時只是個中涓(統兵一百),入漢中時已經升為騎將(統兵一千),滅三秦后升為都尉(統兵五千)。

龍且戰到力竭,數十死士全部陣亡。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

劉邦稱天子后,封丁禮為樂成侯,食邑1000戶。至于丁復,其總體戰功尤在曹參、周勃等劉邦心腹之上,最后受封高達7800戶。

周蘭率萬余人投降,韓信全部編入漢軍,這支軍隊楚人的分量越來越重。后來周蘭沒有封侯,他投降后便隱退,沒有為漢軍效力。

韓信軍兼并龍且軍之后,經過歷下、臨淄、濰水三場戰爭,漢軍人數從六萬大幅增長至八萬六千。韓信最大限度利用齊楚矛盾,每戰看起來都是兵行險著,卻戰必勝,攻必克,無愧「兵仙」稱號。


用戶評論
相關推薦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