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台兒莊大捷后,老蔣向前線增兵60萬,李宗仁問清原因驚出一身虛汗

台兒莊大捷后,老蔣向前線增兵60萬,李宗仁問清原因驚出一身虛汗
2023/01/03
2023/01/03

1938年4月,中國取得震驚中外的台兒莊大捷,這也是全面抗戰以來中國最大的一場勝利。台兒莊大捷只是徐州會戰中的一部分,大部分人只記得奪目的勝利,很少關注徐州會戰的最終結局。

台兒莊大捷之后,老蔣極為高興,不斷向徐州增兵。徐州地區的兵力從初期的29個師逐漸增加到64個師另3個旅,將近60萬人。

一天,副參謀總長白崇禧從漢口打電話給前線最高指揮官——第五戰區司令李宗仁,詢問部隊部署的情況。

戰前李宗仁不斷向老蔣要兵,但調來的都是一些東拼西湊的雜牌軍。比如打仗向來保存實力的龐炳勛,閻錫山和程潛都不愿要的川軍。唯一一個中央軍精銳部隊——湯恩伯軍團,李宗仁卻指揮不動。

如今日軍已經潰退了,還調這麼多部隊來前線干啥呢?李宗仁問白崇禧:「蔣委員長這是什麼用意呢?」

身經百戰一向坐懷不亂的李宗仁得知答案后驚出了一身虛汗。

抗戰時期的李宗仁

台兒莊大捷后無法殲滅殘敵

進攻台兒莊失敗以后,日軍主力退到嶧縣、棗莊一帶固守待援,李宗仁命令湯恩伯、孫連仲、曹福林三部南北夾擊日軍,但進展非常緩慢。

老蔣的德國顧問法肯豪森提出建議,應該立即乘勝追擊,一舉殲滅日軍殘部,否則日軍很快會把8到10個師的部隊調到徐州,屆時前功盡棄。得知前線始終沒有進展,法肯豪森甚至「氣得狠命地揪自己頭髮」。

老蔣也異常焦灼,致電李宗仁要求盡快殲滅殘敵,甚至跳過李宗仁直接向湯恩伯、孫連仲下命令,要求兩天內攻下嶧縣、棗莊。李宗仁又何嘗不想盡快殲滅殘敵,可前線就是打不動,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官兵戰意不高

台兒莊戰役中裝備最好的是湯恩伯軍團,湯恩伯在南口戰役中表現得很頑強,但由于傷亡過大,他似乎也意識到不能與日軍硬拼,有意保存實力。被調往台兒莊戰場時,他的部隊尚未整補完畢。

在台兒莊異常危急的緊要關頭,李宗仁嚴令他出擊,但他遲遲不肯行動。直到老蔣來電將其怒罵一頓,他才肯出擊。在台兒莊大捷后的追擊過程中,湯恩伯軍團行動也不夠堅決,才讓日軍安全退卻。

孫連仲部也是從娘子關戰場上撤下來的,雖有3個師的番號,但其實只有2個師的實力。在台兒莊戰役中,他負責的又是正面戰場,與日軍反復爭奪陣地,傷亡極大。而且連日戰斗,戰士們都非常疲憊。

第二,缺乏重武器

魯南一帶石頭較多,日軍以此構建石碉,每村多達三五個,而且村外還有石頭圍墻。日軍抵抗意志頑強,非要將其全部殲滅后才能占領村落。國軍在缺乏重武器的情況下,很難攻下村落。不僅進展緩慢而且傷亡奇大,每攻下一個村落平均傷亡兩三百人。

據時任第五戰區高級參謀賴慧鵬回憶:有300多殘余日軍躲在一座石塊筑成的碉樓里,孫連仲派兩個團將其包圍,但打了兩晝夜都沒打下來,自己反而傷亡五百余人。無奈之下只能先圍起來監視,不料第二天日軍派飛機來轟炸,躲在碉樓里的殘敵趁亂突圍。

運動戰打成陣地戰,而且自身傷亡很大。李宗仁認為這對國軍不利,而且殲敵一時間難以實現,便向老蔣提出機動攻勢方案,即:以小部隊包圍殲敵敵軍,另以小部隊破壞交通,切斷敵軍補給通道,通過游擊引誘敵人在陣地外決戰。

此方案雖然得到了老蔣的同意,但李宗仁和老蔣都并未打算停止對日軍的進攻,他們不約而同地對形勢產生了誤判。

台兒莊戰役中的國軍

國軍最高層對形勢產生誤判

李宗仁作為前線最高指揮官,同時又是老蔣強勁的政治競爭對手。他指揮部隊取得抗戰以來最大的勝利,在國內外獲得了極大的聲譽。他必然想借此機會,進一步擴大戰果,以積累政治資本。

同時,根據事后解密的檔案來看,李宗仁似乎得到了關東軍高層的情報,國軍也截獲過日軍作戰部署的密電。其內容包括日軍在中國的調動,日軍高層的動向,日本內部關于戰爭的爭議。

正是這些情報讓李宗仁誤判了形勢,認為日軍內部有很大的反戰聲音,再擴大戰果不僅可以增加國際關注,還可以擴大敵人內部反戰的聲音。

老蔣的胃口比李宗仁更大,他之所以調集如此多的部隊到徐州,是想與日軍在此決戰,希望徹底扭轉戰局。雖然淞滬會戰以后國軍已經制定了持久抗戰的方針,但在勝利的鼓舞下,老蔣還是被沖昏了頭腦。

作為前線最高指揮官,李宗仁無疑比老蔣更了解前線具體情況,所以當白崇禧告知他老蔣的意圖時,他驚出了一身虛汗——老蔣這是把國運押在了一場戰役上了。

當時徐州附近的主力部隊幾乎是國軍最后的力量,一旦戰敗抗戰也很有可能會失敗。李宗仁沒有必贏的信心,也擔不起慘重的歷史責任。在他看來,不應該在徐州地區與日軍決戰。

其一,淞滬會戰已經證明國軍與日軍實力懸殊,硬拼消耗對國軍不利。而且,國軍精銳部隊在淞滬會戰中基本消耗殆盡,元氣大傷,如今部隊的戰斗力與日軍相比更為懸殊。

其二,徐州是平原地區,更有利于日軍發揮機械化和火力優勢。而裝備落后的國軍在平原地區無險可以,只能憑借肉身抵抗敵軍,即便有日軍數倍的兵力優勢也很難取勝。

但部隊已經到達前線展開,而日軍還沒有增兵跡象,李宗仁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為了說服李宗仁,1938年4月22日老蔣親自趕到徐州前線與其商討,還接見了前線將領并發表講話。

老蔣的講話基本闡述了他認為應該與日軍決戰的原因,概括起來就是以下幾點:

第一、日軍增援津浦路的部隊是從第二、三戰區抽調過來,現在這兩個戰區的國軍已經加強牽制。而關東軍部隊要用于防御蘇聯,日軍能抽調的兵力已經極其有限。

第二、國際形勢對我有利。美國在擴充海軍,英國與意大利簽訂協定后其在地中海的艦隊可以抽調到遠東。在遠東,日軍與蘇聯和法國都是潛在敵人,繼續打下去日本必將被孤立。

第三、日本內部分為兩派爭論激烈,擴大派想在魯南戰場投機取勝但被國軍挫敗,受到了很大打擊。只要能再次給予迎頭痛擊,必定能使敵人內部分裂。

前線的日軍機械化部隊

大軍云集正中日軍下懷

李宗仁和老蔣分析得都有道理,站在今天的視角回望,他們其實高估了日本人的戰略眼光。日軍能在歷次會戰中戰勝中國軍隊,完全是憑借強大的軍事實力。事實上,日本缺乏偉大的政治家,戰略上目光短淺,甚至常被前線中低級將領左右。

日軍內部分為擴大派和不擴大派,又分為北上派和南下派。但總體上看擴大派和南下派占據優勢,尤其是前線作戰的將領,他們常常牽著決策層的鼻子走。比如根據後來的解密檔案:

炸死張作霖的皇姑屯事件其實是關東軍軍官擅自策劃,此舉直接導致張學良改旗易幟,與日本人決裂。

淞滬會戰后期,東京劃定「制令線」將作戰區域限制在蘇州、嘉興以東地區。但前線日軍私自突破該線向南京進攻,最終東京不得不修改命令。這也導致戰爭進一步擴大,中日徹底失去和平的機會。

日本如果不是一步一步陷入中國戰場的泥潭,很可能不會那麼快就失敗。

具體到徐州會戰的問題,不擴大派認為:

徐州會戰的目的是為了打通津浦路,讓華中和華北兩大戰場聯系起來。但日軍如果利用當前占據的地盤在華北和華中扶持兩個傀儡政權,鞏固統治,不一定非要鐵路才能聯系南北。

并且越往華中內陸進攻,道路越泥濘、地形更復雜、物資補給也更困難,有可能釀成不良后果。為了一條鐵路賭上戰爭命運實在是不值。

擴大派則認為:

如果停止不前,有損日軍權威,將來華北和華中兩個偽政權也會認為日軍軟弱,這將使戰爭延長。

最關鍵的是,日軍根據情報已經得知國軍主力全集結在徐州地區,尤其是中央軍的出現讓日軍極為興奮,認為這是一個提前結束戰爭的天賜良機。日軍最初提出「三個月滅亡中國」,要的就是速戰速決,只有通過大決戰消滅國軍主力才能實現這一企圖。

即便退而求其次,能一定程度上打擊中央軍,也能動搖老蔣的抵抗意志。

徐州會戰形勢圖

最終,日軍參謀本部采納了擴大派的主張,決定向徐州增兵。而國軍在徐州附近集結,正中日軍下懷。

日軍的方案是以華北方面軍和華中派遣軍南北夾擊徐州,將國軍主力吸引到津浦路以東地區,然后從徐州以西方向包圍,斷其退路一舉殲滅。

日軍總共調動了8個師團、3個混成旅、3個支隊、2個航空兵團及戰車、炮兵部隊,總共25萬余人,較之台兒莊戰役5倍有余,而且這些部隊都是侵華日軍中最精銳的部隊。

日軍大致分為5路,以徐州為中心逐步收緊包圍圈:

一路主力由津浦路南下攻韓莊、台兒莊,一部由臨沂攻打邳縣、郯城;

一路由于蘇北北上企圖與津浦路日軍在新安鎮會師,然后直趨徐州;

一路由津浦路南段北上,直趨蕭縣、永城;

一路由魯西南下,進攻豐縣、沛縣;

一路由菏澤南下攻蘭封,截斷隴海線,阻止國軍東援。

日軍指揮官慶祝南北戰場會師

從大捷演變成大撤退

國軍一開始并不知道日軍的包圍企圖,正集結兵力在嶧縣、棗莊一帶準備殲滅殘敵。由于打成了對峙,湯恩伯軍團不斷設法繞到日軍側后,于是雙方展開了側翼延展競賽。

國軍從西起微山湖東至郯城綿延三百多里的戰線上投入了40多萬兵力。這樣一來不僅防線薄弱,而且沒有控制有力的機動部隊,一旦一處防線被突破,就只能拆東墻補西墻。

這時,各路日軍已經朝著預定方向進攻,戰場上出現多個番號的日軍,李宗仁才漸漸明白日軍大部隊正在向徐州合圍。

前線戰況頓時對國軍不利,國軍的防線根本抵擋不住日軍。粵軍名將張發奎曾說過,即便到了抗戰末期,只要日軍愿意,他們仍然可以攻下任何他們想要的城市。

蘇北方面:日軍如入無人之境,連續攻下鹽城、阜寧,威脅徐州側背。老蔣聞訊后大怒,痛斥韓德勤:「所部兵力優敵人五倍而喪師失地,影響主力側背之安全,將何以自解?」

魯南方面:日軍從連云港登陸,占海州、郯城,與嶧縣之日軍呼應。

魯西方面:一路日軍占鄆城、金鄉、魚台,從西北方面向徐州推進。一路由菏澤迂回攻取蘭封,企圖阻止國軍東援。

淮北方面:日軍攻占蒙城,出渦陽直取永城,有與津浦路北面之敵會師的企圖。

老蔣也察覺到了形勢不對,如果再不突圍或者對敵人進行反包圍,就有被全部殲滅的危險。但他仍然不肯放棄已經占領的地盤,企圖在魯南穩住戰線,集中兵力擊破淮北和徐州以西的日軍,化解敵人包圍。

國軍轉移

為此,老蔣特意派軍令部次長林蔚和第一廳廳長劉斐到前線當面向李宗仁傳達指示。林蔚和劉斐見到李宗仁當晚,前線便傳來消息,碭山以東的黃口車站被日軍占領。

黃口車站在隴海線上,是第五戰區通向后方的交通大動脈,該站被日軍占領意味著徐州已經處于包圍之中。再不突圍,等日軍的包圍圈扎緊后,就插翅難逃了。

李宗仁聞訊極為震驚,立即召集各部指揮官研究調整部署,最終決定:

孫連仲指揮魯南兵力收縮防線,沿運河構筑工事,掩護大軍撤退,隨后相機向南突圍。湯恩伯指揮隴海兵團,先擊破淮北向徐州西側進犯的日軍,然后由西南方向轉移。淮南兵團、淮北兵團、蘇北兵團各自確保戰線,策應主力撤退。

5月17日,各路大軍按照部署,邊戰邊退,逐次突圍。為了防止日軍轟炸,部隊大多晝伏夜出。18日夜,日軍的炮彈已經射入徐州城內,李宗仁率領長官部職員和部分新聞記者共千余人開始撤退。

經過七晝夜的時間,李宗仁最終安全到達阜陽,其他各部也相繼安全突圍。

幾十萬大軍撤退并非易事,淞滬會戰時國軍撤退演變成了潰退,被日軍一路追到南京城下。南京保衛戰時,高級指揮官竟不顧部隊先行逃走,導致被困在城內的士兵大量被日軍殺害。

但這次徐州突圍,各部建制基本上保持完整,日軍連一個國軍上尉都未抓到。這一次國軍為何能成功突圍?

第一、指揮官及時洞察到戰場上形勢的轉變做出調整,在突圍時進行了周密的部署,各部能相互掩護,有序撤離。

第二、日軍土肥原師團占據蘭封時,仍有西犯鄭州之勢。為此薛岳指揮發動了蘭封戰役,以15萬之眾圍殲日軍1萬余人。日軍不得不調集兵力西援,包圍圈松動,國軍主力借此機會成功突圍。

第三、日軍雖然已經南北會師,但是陣容混亂,加上地形不熟悉,不敢在夜間出擊堵截。而國軍晝伏夜出,尚未突出包圍圈的國軍,也能趁隙從敵人中間穿插而過。

滇軍在台兒莊戰場表現英勇

尾聲:

戰場上形勢瞬息萬變,短短一個月之間,國軍從大捷變成了大撤退,未能殲滅殘敵爭取更大的戰果,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大遺憾。

國軍指揮層被勝利沖昏頭腦,對形勢產生誤判,險些釀成大禍。所幸的是,能夠及時洞察戰場形勢的轉變,及時做出調整,指揮部隊有序撤離戰場。李宗仁在後來的回憶錄中對徐州突圍頗為得意,將之稱為「戰史上的奇跡」。

徐州會戰雖然未能取得預期戰果,但為接下來的武漢會戰保存了有生力量。日軍大費周章鏖戰月余,雖然占領徐州,但卻未能實現圍殲國軍主力的企圖。


用戶評論
相關推薦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