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11年初 ,統一漠北蒙古諸部的成吉思汗以武力懾服西夏后,便集中力量準備攻伐世仇金國。
同年(金大安三年,公元1211年),金主衛紹王完顏永濟拜宗室完顏承裕為參知政事,命他與平章政事獨吉思忠(亦名千家奴)率軍行省戍邊,抵御蒙軍入侵。
1211年春季,成吉思汗以替祖先復仇為名,誓師伐金。從這年到1215年,他連續5年親自率軍南下攻金,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
第一次攻金:蒙古軍兵分兩路, 越過金軍邊防要塞,一路由成吉思汗親自統領,者勒蔑(哲別)為先鋒,一舉攻破金國西北路邊防要隘烏沙堡(今內蒙烏蘭察布商都縣),殲滅烏沙堡、烏月營數千金守軍,取得了攻金之戰的第一場大勝。
攻破金朝西北路邊墻烏沙堡后,蒙軍繼續南下,連陷昌州、桓州、撫州(分別是今天的內蒙太仆寺旗、正藍旗以北、河北張北縣),金廷震恐。
烏沙堡之役失利后,金主完顏永濟唯獨降罪于平章政事獨吉思忠一人,將其革職拿問,同樣負有主要領導責任的完顏承裕不僅未遭懲罰,反而被衛紹王永濟詔令主管軍事。
野狐嶺在今天的河北張家口市萬全縣膳房堡以北約20里處 ,地勢險要,金軍在該地修葺有堅固的防御工事,并調集30萬(一說40萬)大軍據守,憑險抵御蒙軍南侵。《金史》記載:
「(1211 年)八月,大元大兵至野狐嶺,承裕喪氣,不敢拒戰,退至宣平」。
成吉思汗率蒙軍主力到達野狐嶺,完顏承裕在兵力占據極度優勢的情況下卻膽怯畏戰,喪失意志,不敢據險抵抗,竟擅自退軍至宣平(今河北張家口萬全區宣平堡鄉)。
完顏承裕在兵力遠遠勝于蒙軍的有利情況下,未戰先怯,竟然引軍撤至宣平。史載:
「縣中土豪請以士兵為前鋒,以行省兵為聲援,承裕畏怯不敢用,但問此去宣德間道而已」。
縣里的地方豪強獻策,請求用士兵做前鋒,用11行省的兵(地方武裝)為應援(阻抗蒙軍),完顏承裕膽怯畏懼不敢使用,只向他們詢問了從宣平到宣德(今河北宣化縣)的小路便作罷了。
史載,宣平豪強們對無謀無勇、膽小如鼠的完顏承裕非常蔑視,嗤之以鼻,譏笑他說:
「溪澗曲折,我輩諳知之。行省不知用地利力戰,但謀走耳,今敗矣」。
土豪們揶揄承裕道:(本地)溪澗曲折,我等都很熟悉地形。行省(長官)您卻不懂得利用天時地利拼死一戰,只考慮怎樣(走小路)逃跑,這一戰就要大敗了。
當天夜里,完顏承裕率金兵取路南行,蒙軍驍騎跟在后面緊追不舍,并不停地攻擊金軍 。金軍將士皆無心戀戰,拼命南逃。《金史》記載:
「明日,至會河川,承裕兵大潰。承裕僅脫身,走入宣德 」。
第二天,金軍到達會川河,蒙軍發起迅猛攻擊,金軍大潰,死傷慘重,最后全軍覆沒。完顏承裕僥幸逃出,僅以一人逃進宣德城。
史載,野狐嶺及會川河一戰,成吉思汗率蒙軍以少勝多,一舉擊潰30余萬金朝大軍,金軍精銳喪失殆盡,遺尸蔽野,血流成河。《金史》 載:
「大元游兵入居庸關,中都戒嚴。識者謂金之亡決于是役」。
(野狐嶺之戰后)蒙軍前鋒進入居庸關,金中都燕京(今北京)戒嚴。明白人都認為,金國的滅亡取決于這場(野狐嶺)戰役。野狐嶺之戰,金朝因錯用完顏承裕,導致精銳盡失,滿盤皆輸,雖未立刻亡國,但也是茍延殘喘,勉強支撐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