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為何古代城門都是朝里開?知曉背后緣由后,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為何古代城門都是朝里開?知曉背后緣由后,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2022/11/13
2022/11/13

時間的車輪滾滾向前,它不會為任何人停下前行的腳步。

當我們駐足瞭望,唯有濃重的嘆息,原來時光轉瞬即逝,匆忙間已經度過了無數個漫長的春秋。

好在, 時間的無情,讓歷史更有味道,我們翻開歲月這本巨著,便能從縫隙中洞察已經流逝的過往,那一幕幕感人的畫面,那一個個更迭的王朝,都在訴說歷史的波瀾壯闊。

在歷史奔騰向前的過程中,戰爭是無可避免的調味品,每逢王朝更迭,總會伴隨著殘酷的爭斗,如何在戰爭中立于不敗之地,處在戰爭漩渦中的所有人都是參與者,他們集思廣益,他們充分發揮聰明才智。

當我們洞悉戰爭的時候,往往 會關注那些出眾的軍事家,而忽略很少在歷史中留下名字的工匠,但不可否認的是,戰爭能否取勝,工匠的能力也是至關重要的。

比如說能否打造出更為堅硬鋒利的武器,比如說能否打造出速度更快的破城利器,再比如說能否將城池建造的堅不可摧……

冷兵器時代下,這些應用在戰爭中的工具和技術,往往能發揮出比軍事指揮才能更為直接的威力,所以不能被小覷。

不過無論城墻建的再高,城池建的再堅固,都會留下供城中人出入的城門,這自然也成為了攻城戰爭中進攻一方千方百計要重點攻擊的地方。

想想也是,相比較城墻來說,古代的城門大多是木頭建造的,摧毀起來也相對比較容易。

當我們游覽古城的時候,會發現一個很令人費解的問題,即:古代城門為何都是朝里開的?

在我們的印象中, 城門朝里開更容易被攻破,畢竟只要人多力氣足夠,靠蠻力推都能推開,那為何古人不將城門建的朝外開?

知曉背后的緣由后,我們就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城門的構造

為了應對戰爭和自保,古代的城池外面往往還會挖一圈河流,名曰護城河,河上建橋,平時供百姓出入,戰時則毀掉橋梁,護城河也就成為了第一道防線。

但是 當敵人越過了護城河,就要依靠城池的堅固來抵御敵人了。

古代的城池和我們現在的城市是截然不同的概念,想必去過古城游玩的小伙伴,能發現古城的城墻往往很厚,城門因此成為了一座城的弱點。

但又不能不留城門,戰爭不是持續不斷的,城中的人沒辦法也不可能一直呆在城中不出來,所以盡管城門是弱點,也必須要建造城門,一般說來,一座城池往往會留下東西南北四個城門。

平日里士兵也只需要重點把守著城門,便能使得城內相對安全。

古代的工匠在建造城門的時候,會選擇堅硬的木頭,畢竟木頭越堅硬越能發揮抵御力。

古代的城門不像我們現在的大門那樣,當大門不容易開關的時候,還能留下一個小門以供進出,古代的城門有時候需要很多人一起合力開關,這種構造自然也是為了安全。

除了城門自身的重量外,工匠還會在城門上按上堅固的門閂,城門關上后關上門閂,便是古人認為最為堅固的防護了。

而要想城門發揮出最大的抵御能力,工匠往往會設計將城門朝里開,那麼城門朝里開和朝外開又有什麼區別呢?

城門朝里開

看過古代戰爭影視劇的小伙伴,在觀察攻城戰的時候,便能發現,人們在攻城的時候,往往會選擇用攻城車載著大木頭去撞擊城門。

這并不是因為這種方法最為直接,而是城門朝里開的話,這樣的方式最為湊效。

可是這種的攻城往往會損失慘重,因為城門雖然就在那里,但城中的士兵可不會坐在那等著攻城車破門,他們會在城墻上全副武裝,用弓箭來射擊攻城的人。

要知道城門在下,自然也在士兵拉弓射箭的射程之內,這樣的話,或許攻城的士兵還沒有貼近城門就被射成了刺猬。

此外,即便士兵沒能打退攻城的敵人,他們也可以立即增派人手去城門里牢牢堵著城門,以防被攻破。

所以,在攻城戰爭中,采用強攻的方式,并不是首選,因為這樣會損失慘重, 即便我們看著城門就在那,而且是看似很好攻破地朝里開,也無法在短時間內破城。

最穩妥的辦法,就是喬裝成城中人,伺機混入城池之中,然后偷偷地將門打開,就可以長驅直入了。

這也就是說, 城門朝里開,主動權則掌握在城內守軍的手中,即便有時候軍事力量懸殊,也能抵抗一陣子。

比如說唐朝時期的張巡,他憑借著睢陽城的堅固,以7000人抵抗了10余萬的叛軍長達10月之久,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城門朝外開

相比較城門朝里開,城門朝外開,看著則更有利于抵御敵人的沖鋒,但實際上朝外開的城門很難發揮出抵御敵人進攻的力量。

城門朝外開的話,敵人在破城的時候,根本不用沖擊到城下去艱難地破城,而 只需要在城門上固定好繩子,然后利用牛馬等牲畜的力量,便可以輕松破開城門。

或許有小伙伴會說,他們用牛馬來拉的時候,城里的人難道會坐以待斃嗎,他們現在不能拿弓箭射擊嗎?

當然可以,但效果并不顯著, 因為敵人可以將繩子的距離拉長,馬匹在弓箭的射程之外,依然可以利用繩子將城門拉開。

退一萬步說,即便城門無法被馬匹給拉開,那就意味著城池就安全了嗎,當然不是,更大的危險還在后面。

比如說, 敵軍可以利用地下工事挖到城門的地方,然后在城門前面堆起高高的土掩住向外開的城門,一旦城門被土所掩住,這意味著,城門已經成為了一個不可打開的死門。

這樣一來,城中的人便面臨著被圍困的風險,外面的敵人只需要安靜等待,城中便會大亂,這時候即便城中的守衛士兵想要向外突圍也無法辦到,畢竟城門很難突破,即便突圍也是死路一條,最好的結果只能是投降。

這也就說, 城門一旦向外開,那麼戰爭的主動權是屬于攻城一方的,以什麼樣的方法破城,也是攻城人說了算。

由此可見, 城門朝里開和朝外開是一門大學問,并不是隨意選擇的,所以得知其中的緣由后,我們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他們早已經掌握了城門開向的各種優缺點,最終選擇了將城門朝里開。

參考資料:《古建筑物語》等。

(圖網,侵刪)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