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夷陵之戰規模並不大,為何能與官渡、赤壁之戰並稱三國三大戰役?

夷陵之戰規模並不大,為何能與官渡、赤壁之戰並稱三國三大戰役?
2023/04/13
2023/04/13

東漢末年三大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從規模上來說,夷陵之戰並不算大。

官渡之戰中,袁紹約11萬軍/隊,曹操約2萬,雖然說雙方加一起不過13萬人左右,但是差距懸殊,是歷史上鮮有的以少勝多戰/役,此戰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基礎。

赤壁之戰,更是軍事史上必修的以少勝多的軍事案例,此戰中,曹操約20萬,孫權與劉備聯軍不過5萬,雙方總人數25萬,在人口稀少的東漢末年,能夠發動這樣規模的戰/役已經很不容易了,很大程度上還是荊州直接投降,促成曹操能夠瞬間擁有這麼多可調動的兵馬。

在戰/爭意義上,赤壁之戰歷史意義最為顯著,直接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相比之下,夷陵之戰要遜色的多,夷陵之戰中,劉備率領蜀漢軍/隊4萬多,蠻夷1萬,總共不過5萬,遠遠沒有《三國演義》中說的75萬那麼玄乎,而東吳方面出動了5萬多人,也就是說,雙方兵力加一起,勉強湊夠十萬。

而且雙方還是勢均力敵,並沒有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般以少勝多,打得那樣精彩。

如果以戰/爭結果為導向,似乎東吳贏得這場戰/爭的可能性更大,因為在這場戰/役之前,東吳連續取得多次軍事上的成果,尤其在呂蒙襄樊戰/役時從背後偷襲荊州,除掉了蜀漢大將關羽,因此東吳士氣很高,在作戰場地上,又是防禦作戰,自然更佔優勢。

甚至在規模上,夷陵之戰還不如關羽發動的巨觀襄樊之戰規模更大,通常人們將關羽進攻襄樊稱為襄樊之戰,實際上,如果算上孫權在背後偷襲荊州這樣的巨觀戰局的情況下,襄樊之戰人數規模可能要超夷陵之戰。

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時,兵力至少有三四萬人,荊州的戰略地位在那擺著,沒有三四萬人是不可能守得住的,在關羽與孫權對峙期間,劉備曾經一口氣派遣5萬人馬支援關羽,在劉備攻打漢中的時候,應該是都調回了,但是鑒于當時荊州的情況,關羽不可能不招兵買馬,因此到襄樊之戰前,人數至少有5萬人。

在攻打樊城階段,關羽水淹于禁七軍,光是投降的軍/隊就多達3萬,再加上當時荊州刺史以及南鄉太守投降,以及一些反曹原荊州軍/隊的投靠,關羽在發動襄樊之戰時,兵力可能多達8萬之巨,因此,才有「威震華夏」,曹操打算遷都的打算。

如此算來,加上曹魏陣營後方的兵力,以及孫權偷襲關羽的兵力,三方兵力加一起,人數可達15萬,遠超夷陵的10萬規模戰/役,甚至可能與官渡之戰持平。

但是為何夷陵之戰列入東漢末年三大戰/役,關羽發動的襄樊之戰卻默默無名,長期受到低估,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

原因就是,襄樊之戰沒有什麼積極的歷史影響,前面已經分析,官渡奠定曹操統一北方,赤壁奠定三足鼎立局面,夷陵之戰雖然規模較少,但是徹底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相對于夷陵之戰來說,襄樊之戰並沒有改變歷史的走向,充其量來說,襄樊之戰是三方角力的局部戰/爭,過程實在復雜,節奏過于瑣碎,而且是一段時間內發生的一系列軍事行動的總稱,除了水淹七軍外,並沒有大規模戰/役發生。

再加上,在很長一段歷史以來對關羽人物形象的拔高,讀者並不喜歡關羽失敗的戰/役,所以,這種話題沒意思,不是「爆文體質」,也就沒人研究了。

整體來說,其實襄樊之戰應該算是夷陵之戰的前奏,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關係,是襄樊之戰的失敗,最終促成了夷陵之戰的發生。

襄樊之戰也是三國形勢的重要轉捩點,標誌蜀漢勢力發展到巔峰後開始走下坡路,夷陵之戰只是襄樊之戰更下坡的路而已,兩者沒有本質區別。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